如果沒有袁世凱,革命黨人能夠獨自推翻清朝嗎?

高山之道


我是七哥。

比較難。

推翻清朝的,是辛亥革命。

在這場革命鬥爭中,是革命黨孫中山、黃興等人領導的,最終取得了預期的結果。

再加之後來,北洋政府垮臺,掌握政權的國民政府,對北洋政府的全盤否定,使得許多人都有一種認識:是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中的艱苦努力,才徹底推翻了清朝。

如果我們細細看這段歷史,不難發現:袁世凱也是推翻清朝的核心關鍵人物之一。

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前,袁世凱就已經是清朝的實權派代表了。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清朝開始新政,袁世凱積極參與,開始在政壇展露鋒芒。

1901年11月,李鴻章去世,袁世凱順理成章地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從北洋新軍到清廷中樞重臣,逐漸掌握大權。

一直到1908年年末被革職,其中將近8年的時間,袁世凱始終掌握實權,並且建立起了以自我為核心的北洋集團。

此外,袁世凱在這段時間也極力推進現代化事業,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就:

1901年11月,組織籌辦山東大學堂。這是如今山東大學的前身。

1902年,在天津建立了第一支警察隊伍,將現代警察制度引入中國。

到了1905年,北洋六鎮新軍編練成功,除第一鎮由貴族鐵良統帥之外,其餘均由袁世凱控制。

1905年4月,在袁世凱的主持下,京張鐵路開始修建。

此外,袁世凱大力支持各項新政,包括廢除科舉、籌辦新軍、辦業。

這些卓有成效的實事工程,讓袁世凱在國內外建立了深遠威望,俘獲了不少人心。

其實,這也是袁世凱可以在安陽閒賦三年、仍然掌握實權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武昌起義一爆發,北洋集團的黨羽就開始運動袁世凱出山的事情。

最終,清廷啟用袁世凱,任命他為湖廣總督、內閣總理大臣。

我們從辛亥革命全局來看,就會發現:清廷啟用袁世凱,就是清廷的一大敗筆。因為袁世凱的出山,就意味著革命黨人佔據了優勢。

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袁世凱出山之前,奕劻派徐世昌勸說袁世凱出山。隨後,袁世凱提出了六大條件,其中一條就是寬容參與此事的所有人,解除黨禁。

於是,到了1911年10月30號,清廷發佈上諭:大赦國事犯,包括汪精衛等在內的革命黨人全部被釋放。

而汪精衛這次死裡逃生,對袁世凱代表的北洋集團有了好感,成了革命黨、袁世凱之間溝通的中間人。如果說後來南北和談能夠成功的因素,那麼汪精衛等人的積極溝通便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此外,清廷對自己內部的革命黨人保持謹慎態度。

如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在武昌起義之後,趕到灤州、石家莊等地積極策劃反清運動,甚至計劃聯合北方軍隊進攻北京。之後,他截流送到湖北的軍備,清廷這才意識到他是革命黨人。但清廷也不敢貿然抓捕他,反而將他升職,授予山西巡撫的職位。

清廷對革命黨的讓步,正是源於袁世凱的態度。

第二,清朝被迫解散皇族內閣,成立責任內閣。在袁世凱提出的六大條件中,有一條便是“組建責任內閣”。

在袁世凱的脅迫下,1911年11月1號,載灃不得不解除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

到了11月3號,資政院奏請“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要求削減皇權。

最後,載灃不得不帶領宣統皇帝,到太廟宣誓,一定遵守承諾,承認“皇族不得擔任內閣總理大臣”,“憲法由資政院起草”等等限制皇權的決議。

清朝皇族的退讓,是推翻清帝的一個重要步驟,袁世凱起了關鍵作用。革命黨人的熱情也因此高漲。

第三,袁世凱出山,使得各國列強對辛亥革命保持中立態度,不採取鎮壓行動。

武昌起義的當天,俄國駐漢口領事館就向各國領事館建議:必須出動租界的義勇隊,有必要鎮壓革命,保衛各國利益。

第二天,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要求海軍司令對末代湖廣總督瑞澂施以援手。

此時,各國列強的軍艦紛紛調往武漢江面,伺機行動。

倘若列強聯手鎮壓革命軍,那麼此次革命前途很有可能就此結束,就如同之前列強聯手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一樣。

但袁世凱的出山,打斷了列強插手辛亥革命的進程。我們可以從美國駐華代辦威廉士的一封信中看到這種變化:

10月26日,威廉士給美國國務院寫了一封關於清朝局勢的報告。報告中有一段話:

如果袁世凱能夠出來領導,並能改組政府,將反叛的各省爭取過來,那麼清朝是可以得救的,否則,除非有外國的幫助,看來是很少希望能恢復對南方地區的控制的。

這段話表明,袁世凱取得了列強的一些信任:列強相信,只有袁世凱有能力解決清朝南北分裂的局面。而列強的這份信任,則是源於袁世凱多年在洋務上與列強的深厚交情。

最終,列強權衡再三,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基本保持了中立原則。

而列強的這一態度,其實再一次放大了革命黨人的優勢,南方獨立省份可以直接與北方清廷對抗,而無須擔憂外部列強勢力。


接著,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

北洋軍隊對抗南方革命軍隊。如果單從軍事力量對比來看,革命軍是很難取勝的。

美國參謀處資料顯示:忠於帝制的北方軍隊有16萬4千人,分佈在華北,其中10萬8千人為陸軍。3/4的軍隊為北洋軍,其餘非正規軍隊有2/5在北洋將領張勳、薑桂題的控制下。

日本陸軍武官估計,南方革命黨人組織軍隊有四十萬人。根據美國李夫斯上尉估計,南方革命黨領袖實際控制的只有9萬7千名陸軍士兵,還有各省10萬雜牌軍。

再從軍隊的組織、裝備、訓練來看,北洋軍完勝南方革命軍。如果兩軍硬拼的話,南方革命軍恐怕難以抵擋。對此,美國鮑威爾有過直接了當的闡述:南方革命軍有熱情,但卻是一群烏合之眾,內部成分混雜,真正的革命黨人、投機分子、偽裝的反對派都有;而北洋軍指揮統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只要袁世凱有足夠的軍費,能夠專權,就可以在革命軍還沒有壯大的時候一舉殲滅,如馮國璋猛攻武漢,連下漢口、漢陽,幾乎就可以一口氣滅掉革命軍。

另外,北洋軍和革命軍都有一個共同困難問題:軍費不足。

清政府方面,國庫空虛。獨立各省是不會上交財稅的,各國列強因為中立原則也不會借錢給清政府。為了解決軍費問題,隆裕太后只得自掏腰包,變賣皇室資產。

而革命軍方面,軍費更為困難。孫中山以革命政府的名義,向四國銀行、匯豐銀行等借款,均被拒絕。最終,革命軍只能依靠國外華僑、國內同情者的捐款來接濟,以及變賣資產來籌集軍費。

但這些費用杯水車薪,到了1912年1月底,革命軍已經無餉可發。

此外,清朝周圍的國際局勢正在發生變化:1911年11月,沙俄從海參崴增兵一千五百人,派往北京;12月,沙俄駐哈爾濱的軍隊增加至六萬。沙俄想要趁火打劫的想法再次冒頭。此外,日本也開始在華積極謀劃,與沙俄的想法如出一轍。

在這種情況下,和談似乎是兩軍最好的解決方法。

這個時候,袁世凱以政治家獨有的敏感性,再次提出了南北不動武、結束帝制、建立共和的口號。袁世凱的這種舉動,順應了當時國內的潮流,取得了不錯效果。

於是,南北和談就有了特殊意義,一是商談革命事宜,二是瓦解列強想要趁火打劫的想法。而在促成南北和談的過程中,袁世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其實早在袁世凱出山之前,他就決定採取南北和談的方式,結束分裂的局面。當時,他叫幕客劉承恩致書給黎元洪,表達南北和平的意願。黎元洪回信:“漢族之華盛頓,惟閣下是望。“讚賞之意溢於言表。隨著時局的發展,袁世凱逐漸找到了實現南北和談的恰當時機。


南北和談到最後,必須要做一件事情:宣統皇帝必須退位。這既是革命黨人的奮鬥結果,也是此次和談的最終要求。

在逼迫清帝退位,結束帝制的行動中,革命黨人進行了持久戰,而袁世凱則是做的最後攻堅戰。而攻堅戰往往具有影響全局的力量。

袁世凱作為清朝的實權派人物,倘若他堅持清朝統治,反對革命,那麼辛亥革命的最終成果就難以分說了。

最終,袁世凱開始逼宮四步曲:

第一步,製造民主共和輿論。12月25日,駐俄公使陸徵祥、駐荷蘭公使劉鏡人通知外務部,請求代奏:清廷應該認清國內外局勢,速定共和大計。隨後,袁世凱便向上稟報,順便也就透露了自己的共和傾向。

第二步,袁世凱上報軍餉無著,讓清廷覺得戰事難以維持。

第三步,袁世凱親上奏摺,表明唯有接受共和,才是自保之策。1月16日,袁世凱上奏摺,言明:民軍所爭者,而非君位,是共和……我皇太后必能俯瞰大勢,以順民心。

第四步,命令北洋軍隊將領帶頭髮布致電內閣的電稿,讓清廷接受共和。

1912年2月5日,段祺瑞等將領在電稿中言明:共和國體,拯民與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致恩旨不頒……瑾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

北洋軍隊以武力威脅,逼迫清廷。

此時此刻,無法明理主事的隆裕太后已經徹底慌了,外交大臣請求,重臣袁世凱請求,北洋軍隊威脅……清朝的劫數到了,2月12日,隆裕太后頒佈退位詔書。

清帝遜位的大事件,正是袁世凱一手導演的大戲。

而縱觀整個清朝覆滅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袁世凱是推翻清朝的最關鍵人物之一,他所統帥的北洋集團則是至關重要的力量。革命黨人的行動,正如我之前所言的,進行的是持久戰,不斷推進民主共和的進程,逼迫袁世凱行動。但單單依靠革命黨人的力量,還不足以推翻清朝。

我是七哥,關注我!一起讀好書,品好物!以史為鑑,從歷史中探尋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


歲七夸父


我認為,如果沒有袁世凱的運籌帷幄,縱橫捭闔,革命黨人要獨自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當時的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理由如下:


1.北洋軍先鋒大將是馮國璋(現在的著名相聲演員馮鞏的先人),這哥來自於舊營壘,對清廷有感恩戴德的意思,而且在戰場上不是吃素的主,他善於用兵、作戰勇猛、沙場經驗豐富;一上陣就毫無懸念地拿下了武漢重鎮漢口,在被滿清授予了爵位以示鼓勵時,馮國璋感激涕零,自詡為大清支柱,要一鼓作氣,親率北洋軍官兵迅速撲滅武漢革命黨人。

2.而革命軍方面群龍無首,儘管從床腳下拉出的黎元洪坐了大哥的位置,但他是老軍棍,對革命本來沒有熱情,面對氣勢洶洶的北洋新軍,早沒了鬥志,只有磕頭搗蒜的份,漢口一失,革命軍內部更是軍心煥散,人人自危,形勢千均一發。



3.就在馮國璋躊躇滿志,欲“宜將乘勇追窮寇”,再給革命軍沉重一擊的時候,軍隊突然徘徊不前,讓剿滅、捕捉革命黨人的機會“一江春水向東流”了,似乎威風凜凜的馮鞏先人喝高了,當時滿清上層都罵馮國璋是笨蛋,究竟什麼呢?原來英勇善戰的馮國璋先生收到了不動聲色的袁世凱“慢慢走、等等看”的秘笈。


主觀上袁世豈留下革命黨軍隊是為將來與朝庭分庭抗禮時增加自己的砝碼,避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客觀上袁挽救了革命黨軍隊,保留了反清的力量!別的不說,如果沒有袁及時出手,誰也掣肘不了不可一世的馮鞏先人國璋先生,不要說革命黨去推翻滿清了,還會受到致命的打擊,甚至有傾覆之災。

4.南方革命黨軍隊當初士氣高昂,是正義戰爭,師出有名;但戰鬥力低下,裝備及作戰能力比不上北洋新軍,在武昌首義後第20天,北洋軍就在馮國璋的指揮下輕而易舉地攻陷了漢口,顯而易見,武漢革命軍與清廷任何一支新軍對壘,很難得到便宜!



5.儘管當時南方大部分省份迫於革命形勢宣佈脫離清朝的統治,但革命黨人在各省份並沒有實際控制住局面;眾所周知,光復後的湖南、貴州等省的大權很快又落入立憲派手中,而四川、江西則分裂為兩個軍政府;其它省份持觀望態度;如果武昌失守,立憲派轉而支持大清是必然的,革命黨孤掌難鳴如何去推翻清廷呢?

所以,袁世凱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推翻大清的統治是有功的(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沒有袁世凱,革命黨人憑自己的力量推翻清廷的統治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希望星晨58298869


沒有袁世凱,說真的國家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從當時的國家大義來說,武昌起義後,一度有13省到15省宣佈脫離清庭,這是國家大勢非人力可為,有人說北洋軍那些實權派,要是沒有袁世凱的話就會把革命派剿滅,我只想說大家忘了一個人雲貴革命軍政府實權派蔡鍔,袁世凱稱帝,蔡鍔是護法運動急先鋒,北洋軍打不過蔡鍔,清庭能打的就是北洋軍,北洋軍要是能打過蔡鍔,袁世凱也不會退位,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即使沒有袁世凱,革命黨只不過和清朝之間的戰爭持久一點,但最後面還是會滅亡,為什麼會說會少走彎路呢,因為歷史戰爭會提前上演。北洋軍閥不會存在那麼長時間,國家說不定會提前進入真正的國民政府時代。


我在後邊等你


如果沒有袁世凱,孫中山和革命黨人會推翻清朝嗎?

公元1911年4月,四川成都發生震驚中外成都保路事件。四川總督趙爾豐任命部下向手無寸鐵的示威群眾開槍,造成示威民眾傷亡數千人,並不準市民收屍,適逢成都下大雨,屍體侵脹發臭。民眾怒火群情洶湧,反抗清廷無理的處置方法,暴動伊始。

攝政王載灃聞之四川民眾暴亂,急任命駐守武昌新軍第四軍、第七軍進川鎮壓川民暴亂。可以說四川暴亂乃是拉響清朝滅亡導火索之一。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革命黨人蔣翔武趁武昌清兵兵力空虛,率領革命黨人率先起義,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很快全國響應,南方傾向獨立。

攝政王載灃急像熱窩上的螞蟻,武昌暴亂,自己根本調不動帝國精銳:北洋新軍。沒有袁世凱的手諭,徐世昌、馮國璋、段琪瑞的北洋軍,載灃是調不動的。

載灃任命袁世凱重出江湖,執掌北洋新軍。但袁世凱老奸巨滑,以退為進。回電清廷:老身不才,尚不足與為國效力。還是另覓高明吧!袁世凱拒絕載灃的命令,在老家河南安陽過著歸隱的日子,密切關注政局事態發展,以不變應萬變。

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政治口號,多地響應,南方各省全支持孫中山,大批滿人被槍殺,大清風雨欲墜,帝國大廈將傾。

載灃無計可施,身為大清攝政王,竟調不動帝國精銳北洋新軍。載灃唯有通電袁世凱懇求其出山。但袁世凱不為其所功,繼續加大其政治籌碼,如要其重出江湖,必要執掌軍政大權,統領北洋新軍。載灃為保大清江山社稷,不得不宣佈辭職,其大嫂隆裕太后輔幼帝溥儀再執政權。

袁世凱再度為清廷任命為總理內閣大臣,統領北洋新軍。任命馮國璋、段琪瑞統領北洋新軍鎮壓武昌革命黨人。但袁世凱命段琪瑞不輕舉妄動,不要隨意開槍,要聽任命令。段琪瑞、馮國璋新軍慢吞吞抵達漢口,持觀望狀態。袁世凱不斷向隆裕太后索要軍費,但隆裕太后變賣家產亦不滿足袁世凱所需軍費。

但袁世凱認為大清氣數己盡,朽木一塊,不可雕也。在南方積極同孫中山和革命黨人洽談,如袁世凱能讓清帝遜位,民國首任總統非袁世凱莫屬。

公元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攜退位詔書覷見隆裕太后,和平逼宮。隆裕太后執面而咽:哀家無能,哀家對不住大清列祖列宗。哀家無能啊!袁世凱說:太后此言休矣,大清氣數己盡。再戰只會讓生靈塗炭,太后你還是禪讓、清帝遜位吧!臣會力保清皇室成員、滿人不受侵害。

袁世凱打開退位詔書: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方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予與皇帝得以退次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大一統之中華民國。欽此。袁世凱五族共和,維護國家和民族不受分裂。

隆裕太后無奈地蓋上大清國印,清朝向天下宣告滅亡,民國和平更迭清朝政權。可見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政策。是行不通的,西藏、新疆、蒙古、東北必分裂出去。但袁世凱何等精明,在退位詔書加一句: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大一統之中華民國。將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納入中華版圖,永不分裂。由於有清帝退位詔書,全國各省臣服。民國得以名正言順和平更迭清朝政權。

所以說:袁世凱比孫中山棋高一著,乃是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一代梟雄也。五族共和,維護國家領土和民族不受分裂,再創共和。





歷史愛好者88


沒有袁世凱都這根蔥,革命黨照樣讓滿清王朝壽歸正寢。

全可以這麼說,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發動武昌起義,至使本來就已搖搖欲墜的清王朝政權,就像一個腐扝的大廈,傾刻間即可土崩瓦解,清王朝的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

這個時候還真沒有袁世凱什麼事,這個袁世凱卻在辛亥革命即將勝利的時候出現了,當然,革命黨為了避免更大的犧牲,和戰爭對國民帶來的危害,同意袁世凱勸說清庭退位,以和平的方式,廢除帝制建立共和體制,作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同意了袁世凱的做法,隨即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讓位於袁世凱。

這使袁世凱以功高自居,從一個清朝舊臣搖身一變成為民國的大總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得來全部費工夫。

那那麼滿清政府,到底是怎麼失敗的呢?

人們都知道,自鴉片戰爭以後,古老的文明古國,一步步的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西方列強的壓榨,以及國內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是滿清政府的統治開始出現動搖。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在根基上已經動搖了滿清的封建統治,義和團運動又是這個封建朝廷,元氣大傷,地方勢力的割據開始出現,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把那個將死的駱駝壓上了最後 一根稻草。



此時的滿清朝廷其國庫已經枯竭,他那敫橫一時的八旗子弟已經成了臃腫的廢物,徹底喪失了戰鬥力,他所指望的漢人官員,已不是過去逆來順去的奴才,奉旨剿滅革命黨,卻被當成了討價還價的籌碼。

嗚呼悲哀滿清朝廷。

最後袁世凱發出威脅說,滿清朝廷,若是自行退位,還要能保住你們榮華富貴的奢侈生活,否則歷史上歷朝歷代的政權更迭,可都是要滿門抄斬的,何去何從自行定奪。



孤兒寡母的滿清朝廷統治者,流著淚告慰先祖,大清江山氣數已盡,為保護後人還有榮華富可享,只能接受袁世凱的建議了。

從袁世凱對清廷勸退就可以看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完全有能力,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滿清政府,徹底推翻。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才是推翻滿清王朝的真正動力,而袁世凱只不過是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玩弄權術而已。


趙志軍001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答案是顯然不可能,當時的革命力量還是太過於弱小。武昌起義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武昌城內清政權所掌握的大部分軍隊,都被調到四川去鎮壓暴亂,導致城內兵力空虛。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革命黨人所掌握的軍事力量才幾千人,其中很多還是新兵。如果依靠這股力量去推翻清朝,很難做到。

清政府當時所擁有的最精銳部隊便是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總共六鎮,兵力達到了7萬。武昌起義爆發之後,清政府便調派北洋軍南下鎮壓起義,南方的革命軍根本就不是北洋軍的對手,武漢三鎮已經丟掉兩處。因為袁世凱的暗中操作,北洋軍的攻勢才變得緩慢起來,清政府基本上是指揮不動北洋軍。

為了早日結束帝制,孫中山被迫無奈才與袁世凱進行談判,結果袁世凱是個十足的騙子。剛當上中華民國總統,又選擇復辟帝制。總的來說,能夠推翻清朝的統治,袁世凱還是有貢獻。孫中山一直都想建立共和政府,一直也在為之努力,卻沒有意識到最重要的問題是必須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孫中山多次革命,依靠的都是用軍閥的力量去打另外一支軍閥力量。直到黃埔軍校建立,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才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


兵說



很顯然的,袁世凱不借革命黨之勢,逼退清廷,僅憑孫中山領導下的南方革命黨、書生軍,是無法推翻滿清的。

孫中山能夠最終推翻滿清,贏得反封建革命,與其說是他的能力,不如說是他堅韌不拔的恆心。但是在真正的實力跟前,你可以憑藉耐心一直耗下去,腐蝕掉當權者的權力基礎,卻無法正面打敗敵人。


設若袁世凱重新組閣後,要帶領當時中國最具實力、最精銳的北洋軍揮師南下,革命軍根本無力招架。其原因在於,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根本還沒有成勢,不足以對抗擁有現代武器、接受了嚴格訓練,對袁世凱忠心耿耿的北洋軍。

其實這種觀點可以用實例來證明,那就是宋教仁被暗殺後,孫中山不顧一干重要人物的勸阻,堅持與袁世凱決裂,發動二次革命,結果在北洋軍的進攻下,革命軍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便一敗塗地,孫中山更是遠遁海外,亡命天涯。



所以,孫中山贏就贏在不管條件有多麼惡劣,都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毫不動搖的用一切可利用條件負重前行,胸懷蒼生。袁世凱敗就敗在逆天下潮流、人心而動,太過在乎個人名利,工於心計,重於權謀,到最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他們的勝負真的跟能力無關,要講能力,孫中山真的無法望袁氏項背,只不過,公道自在人心,蒼天饒過誰?


謝金澎


很顯然,有袁世凱協助,革命黨很快便推翻了腐敗無能的滿清。如果沒有袁世凱,清朝也很難苟延殘喘。不過是多熬幾年罷了!後來的蔣賣國政府的滅亡也應證了一個真理,經過百年恥辱,中國人已經徹底覺醒,沒有什麼牛鬼蛇神可以阻擋中國的崛起!


弓目


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勸說以及對隆裕太后的威嚇,隆裕太后是不會在1912年2月就宣佈清帝遜位的,當時清政府一方的北洋軍在實力上完全碾壓南方的革命黨軍隊,武昌起義後的陽夏戰役就已經體現了出來。所以如果沒有袁世凱,孫中山和革命黨人是無法在1912年年初就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成功是一定的,但是時間肯定會往後推。

袁世凱是當時清政府當中不管政治上還是軍事上最有實力的人物。政治上,袁世凱當時是內閣總理,袁世凱的北洋系班底當時佔據著清廷內部的諸多要職,陸軍部、軍諮府、郵傳部等諸多要害部門都在袁世凱的部屬掌控之中。而皇室中當時根本沒有能夠牽制袁世凱的人物,皇室內部由於內爭已經分成了以隆裕太后、攝政王、慶親王等人為首的好幾派,漢族大臣中,曾經對袁世凱形成牽制的張之洞等人都已經病故;而在軍事上,袁世凱當時掌握著北洋六鎮的陸軍,總兵力大約在7萬人左右,北洋六鎮陸軍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軍隊。所以袁世凱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當時南方的革命黨不僅兵力分散,而且缺少軍費和武器裝備,為了獲取足夠的武器的支持,孫中山甚至準備將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以獲取日本的三千萬的軍費支持。當時的海軍主力雖然在革命黨的操控之中,不過海軍因為是重建的,實力比較脆弱,孫中山在1912年1月11日曾經下令北伐,並且制定了一個六路北伐的計劃,但是不到4天,孫中山就宣佈取消北伐,足見當時南方革命黨的實力實在不足以支持他們北伐直搗黃龍。

所以說袁世凱在清帝退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當時沒有袁世凱,小編猜測南北之間應該會形成分裂與對峙的局面,並最終在幾年之後由革命黨實現南北統一。


青年史學家


1912年2月12日,大清政府發佈退位詔書,至此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大清政府就此結束,也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宣告結束。大清滅亡也算是比較和平的方式,清朝皇室也得以保存下來。

孫中山:其實早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人在全國各地有多次的武裝起義,很大程度的打擊了清政府。比如說1894年的廣州起義,1905年的鎮南關起義,還有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等等,這些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是也是嚴重的打擊了大清,而且這些起義不光是在軍事政治上打擊了清政府,更是在思想上打擊了大清,讓民主共和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所以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全國很多省份也都是宣佈獨立,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所以說孫中山在推翻清朝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袁世凱:袁世凱在近代是一個爭論非常大的人,這裡先不論他的功與過,只說推翻大清過稱中袁世凱的作用,在這個過稱中袁世凱的作用也一樣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袁世凱的話那麼革命黨不一定能成功。袁世凱逼迫清政府發佈退位詔書,和平解決了問題。其實當時不管是革命黨還是大清政府,都在看袁世凱的選擇,不管袁世凱選擇哪方面那麼天平就會傾向哪一方面。當時大清政府唯一有作戰能力的部隊就是袁世凱的新軍,還有南方武昌的新軍,但是南方的新軍已經起義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只是袁世凱的部隊了。而革命黨掌握的部隊也是非常有限的,袁世凱如果繼續攻打革命黨的話,那麼革命黨被滅就是時間的問題了,其實當時袁世凱已經是佔據上風了。所以說袁世凱在推翻大清的過程中的直接作用是最大的,正是因為袁世凱的逼迫大清才會滅亡。

但是袁世凱的作用僅僅只是在軍事上推翻了大清政府,而革命黨更是在思想上推翻了大清,推翻了封建主義。所以說不管是孫中山還是袁世凱對推翻清朝都是功不可沒的,誰也不能少了誰。沒有革命黨袁世凱也不可能推翻清朝,沒有袁世凱,革命黨也很難推翻大清,至少短時間內不會。

當然在推翻大清政府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人有功勞,比如說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等等都是給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