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競合,不提封殺顛覆,阿里牽手工行的乘法效應

十六年競合,不提封殺顛覆,阿里牽手工行的乘法效應

一度被輿論描述成“水火不容”的阿里系和銀行界,既沒有彼此封殺,也沒有互相顛覆,反而正在開啟“水乳交融”的新時代。

過去三年間,一大批中小銀行走進阿里經濟體,但唯有牽手“四大行”,阿里和銀行界攜手為友的臨界點才真正到來——12月16日,在工商銀行董事長陳四清、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張勇(逍遙子)的見證下,中國工商銀行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在京簽署協議,“全面深化戰略合作”,開啟雙方“互為場景、互為生態、互為客戶的新型合作伙伴關係”。

自2003年支付寶上線為之後,以工行為代表的銀行界和阿里“相愛相殺”16年:他們各據一方,遙遙觀望;他們相向而行,含情脈脈;他們勢均力敵,攻守有時;他們放下戒備,化敵為友;以今天的簽約為臨界點,和平共贏會是未來常態嗎?

1

十六年競合史

自支付寶2003年上線,整個阿里系與金融界,經歷了蜜月、競合、交融幾個階段。

阿里系與銀行界的蜜月,肇始於工行。

昨日的簽約儀式上,作為見證者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勇重提往事,“沒有工行的敢為人先,就沒有支付寶的今天”。

這句話並非客套的虛美之言——不妨再大膽一些,假如沒有工行,可能阿里的電商業務也會遲滯一些。

2003年上線的支付寶,打通了電商的擔保支付通道。支付通道挖好了,但水(資金)從何處來?首個開源續水者是工商銀行。

彼此,正在改制準備上市的工商銀行,其電子銀行業務已經拓展到第四年。

四年間,儘管中國網民數量從1999年的400萬,漲到了7950萬,但互聯網的應用場景依然極為匱乏。這一年,C2C電商的全年交易額不過區區11.6億,不到今年雙11單日GMV的百分之一。

所以,當彼時的淘寶找到工行西湖支行求合作時,正在為網銀用戶增長犯愁的工行人士,眼前一亮——淘寶及其用戶,就是工行電子銀行業務亟需開拓的潛在客戶。

利益的互補,讓雙方“一拍即合”。

十年之後,一位前任支付寶總裁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曾告訴本文作者,“我們到今天都特別感激工行,工行是第一家和支付寶合作的銀行,那時我們是並肩作戰的兄弟。”

2005年3月,雙方的合作上升到工行總行層面——這是支付寶第一次和一家銀行總行成為合作伙伴。當時的工行副行長張衢特意強調:“雙方的合作,是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和國內用戶量最大、成交量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的強強合作”。

此後,支付寶的合作名單上,陸續增加了招商銀行、建設銀行、廣發銀行等等。阿里和銀行業合作的業務邊界,也從單純的支付延伸到快捷支付、小額信貸等領域。

合作暫時掩蓋了潛在的競爭,卻沒有完全消除競爭。

從合作走向競合的拐點是2013年上線的餘額寶業務,後者耗時三年就登頂全球最大基金。而餘額寶之後,網易、百度、騰訊等陸續上線了“寶寶類產品”。

另一方面,銀行通過上線電商業務,試圖掌控金融流量的入口,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交通銀行的“交博會”、工行的“融e購”等陸續上線。

雙方跨過原本清晰的邊界,進入到對方地盤後,競爭變得不可避免,互聯網平臺和銀行的關係,也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幸而,基於雙方的主營業務,錯位大於對撞,偶爾爆發的叫陣並未演化為長期戰爭。

在雙方的理解和開放之下,今天,掃碼支付遍及城鄉,銀行與互聯網合作成為常態。

自2017年至今,國有大行與互聯網平臺漸行漸近,四大行陸續與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等牽手,網、銀聯盟成為常態。

當泥沙俱下的互金平臺陸續被擠出主流市場後,未來中國金融科技的重任,雙雙落在了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和以AT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平臺肩上。

總之,傳統銀行未能阻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而互聯網金融也未能顛覆傳統銀行的“核心優勢”,比如低廉的資金成本等——勢均力敵的戰爭和對抗只能兩敗俱傷,以合作撬動的和平友好關係,成為了冷靜之後的理性選擇。

2

為什麼是工行?

“為什麼是工行”的答案,是“為什麼不是工行”。

工行和阿里的合作,既有其打頭的獨特性,也有行業的普遍性。

工行打頭,並不意外。

工行的開放性,與上任200多天的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陳四清不無關係。

在金融行業浸淫了29年的陳四清,上一站中國銀行的老同事對其的評價是,“敬業”、“果斷”、“有狼性”、“年富力強、懷才抱德”。

對於金融創新,陳四清很是積極,他曾一度引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明其心志。早在中行時,他就承諾拿出集團營收的1%作為額外的科技投入。到了工行之後,金融創新也成了他履新的重頭戲,“工商銀行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信息科技的創新史”。

根據陳四清的講話,雙方的合作,已經從過去的支付、電商板塊,向多維度生態圈拓展,並延伸至小微企業貸款和外匯等方面,“希望未來雙方能夠產生更多化學反應。”

工行與阿里的牽手,也有普遍性。

金融,歸根結底,是“工具”而非“目的”,必然要逐場景和需求而居。

銀行客戶的金融消費習慣已經變天。據《央行觀察》報道,某大型國有銀行做了一個80後進入網點的調查,在調查了全國1.2萬名80後客戶後,他們發現,今天還進網點辦業務的比例是 ——“0%”!

當銀行用戶習慣向線上遷移之後,銀行一度把APP和官網當作了流量入口的主陣地,構建電商、內容、O2O等場景,成為行業共選項。

但結果並未盡如人意。

2019年上半年,儘管已經有六家銀行的手機銀行註冊用戶過億,比如第一名的工商銀行達到了驚人的3.3億。

但手機銀行的大多數用戶呈現沉睡狀態,包括四大行、股份銀行、城商行在內的中國銀行機構,尚無一家月活用戶過億。排在首位的建設銀行月活用戶也就剛剛超過7000萬,月活用戶超過5000萬的銀行也僅有三家。

十六年競合,不提封殺顛覆,阿里牽手工行的乘法效應

上圖來自零壹數據

銀行自家的電商等金融場景未成大勢,僅靠一己之力構建的流量入口,也難枝繁葉茂,合作成為必然選擇。

共識逐步形成:如果銀行業的線上服務,僅僅侷限於自家APP和官網,就會錯失大多數用戶的日常金融需求,線上線下結合,深入電商等場景平臺,成為了銀行業拓展增量的必選項。

從2017年開始,銀行開始入駐支付寶的小程序和生活號,相當於在支付寶裡開設了一個“支付寶分行”。

某家全國性銀行開設“支付寶分行”後,超過100萬用戶在此申請信用卡。根據測算,銀行通過傳統方式獲得信用卡新用戶的成本大概是100元,支付寶相當於幫這家銀行節省了1個億的獲客成本。

目前,支付寶的消費信貸業務花唄用戶已經超過了3億,這些經過螞蟻金服測試、評級的3億花唄用戶,堪稱銀行信用卡增量用戶的富礦。

支付寶官方數據透露,過去兩年,陸續有幾十家銀行在支付寶移動端超級App上開設“分行”,而絕大多數銀行的交易量增速,都高達兩位數。

此外,對於工行來說,無論是下沉市場,海外業務,都可以借道支付寶得以拓展。

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Questmobile的數據,第三季度,支付寶的月活用戶達到6.67億,僅次於微信。藉助掃碼支付,支付寶和微信的服務,已經廣覆農村用戶、個體商戶、小微賣家等下沉市場,而之於傳統銀行,這些都是全新的增量用戶。

此外,陳四清本人有海外工作經歷,因此對海外業務頗為重視,上任200多天,已經密集出訪多個國家。比如,12月5日,陳四清拜會南非總統拉馬福薩,為工行非洲業務鋪路。

而阿里的新零售業務,正在全球化拓展,僅支付寶及其全球9個合作伙伴的累積用戶已經超越了12億用戶,未來,工行有機會利用其資金雄厚以及成本低廉的長板,為支付寶的全球用戶提供金融服務。

當場景轉移後,風控手段和技術系統要也要同頻變革。

1個月之前,陳四清曾總結,工行今年在科技領域幹了三件大事:成立科技子公司工銀科技;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下轄區塊鏈、5G等多個實驗室;正式推出智慧銀行生態系統等。

無論是在線上場景的金融風控制,還是區塊鏈等合作中,牽手阿里系都是優選項。在風控層面,阿里微貸壞賬率低至1%;在區塊鏈層面,從2017年到2019年,螞蟻金服連續三年穩居全球區塊鏈專利數量排行榜第一。

對金融科技的求之若渴,已是金融業常態。

2019年,普華永道發佈的《2020年與未來的金融服務技術:擁抱顛覆者》透露,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機構中,有81%的CEO已經或正在關注金融科技的發展。

為了登上金融科技的高地,不差錢的金融機構,對其投資不菲。艾瑞發佈的《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各類金融機構技術資金投入已達2297.3億元,其中投入到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資金為675.2億元,佔總體投入比重為29.4%。到2022年,這一投入有望達到4034.7億元。

因此,工行與阿里的戰略合作,絕非銀、網跨界合作的終點,而是中場,此前的2013年,招商銀行在微信開設“微信分行”,今年4月,百信銀行開設“百度分行”,等等。

3

競與合的抉擇

手握場景和用戶,還有金融科技獨角獸螞蟻金服在側,阿里還要選擇牽手工商銀行?

十六年競合,不提封殺顛覆,阿里牽手工行的乘法效應

就業務而言,雙方在優勢上是互補的,在經營上是錯位的。

阿里等場景優勢強,而銀行資金成本優勢突出。目前,銀行活期存款年利率僅有0.3%,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僅有1.5%,這意味著銀行的資金成本普遍徘徊在1%左右。

在經營上,則是錯位而行。2017年,螞蟻金服開始逐漸收回金融之手,做“Tech”而非“Fin”,在金融層面,主攻小微用戶和小微商戶市場,而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承擔了國民經濟主動脈的角色(彭蕾語)”,雙方開始了錯位化競爭。

不僅如此,在集團層面,工行和阿里還互為客戶。

阿里全球市值靠前,對於任何一家銀行來說,都是巨型企業客戶,而阿里的新零售等業務,也成為工行金融業務的前哨和入口。

反過來說,阿里在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方面深入至金融領域時,宇宙第一大行工行,也是難得的頭部客戶。

儘管在金融領域,阿里雲的份額已經排名第一,但國有大行始終是最難啃的骨頭,與工行合作後,攀至半坡的阿里雲,相當於登上了金融領域的高地,未來才能一覽眾山小。

總之,長期來看,兩者的合作大於競爭,這也是為什麼雙方在官宣中,將此次戰略合作定位為“開啟雙方互為場景、互為生態、互為客戶的新型合作伙伴關係”。

而從更深層次來看,阿里很可能把工行視為另一個“星巴克”,在金融領域樹立起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標杆。

今年1月,作為馬雲繼任者的張勇,首次提出了阿里商業操作系統。

12月13日,作為商業操作系統的具體操盤手,阿里巴巴副總裁靖捷在接受《財經故事薈》專訪時界定了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應用範圍——未來要覆蓋各行各業,金融是重點佈局領域之一。

而他當下的工作重點,就是拓展頭部公司,打造行業標杆,然後以點帶面,把合作範圍拓展至全行業。

在工商銀行之前,螞蟻金服拿得出手的案例,多數是盤踞長尾市場的中小商業銀行,難稱行業標杆。

因此,在金融行業與全球第一的工行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就像在零售領域牽手全球領先的星巴克一樣,當行業頭部標杆樹立之後,才有機會成就全行業的潮湧之勢。

在合作成效上,星巴克去年8月與阿里合作之後,中國區業務止跌回升,同店銷售額從下跌2%變為上漲1%,頹勢得以扭轉;在合作深度上,星巴克與阿里的合作貫穿於各個板塊,比如天貓、淘寶、支付寶、餓了麼、盒馬等多個核心業務;理想狀況之下,未來阿里和工行的合作,也有望貫通全局。

1994年,比爾·蓋茨曾經輕蔑地把銀行比作恐龍,他預測高科技金融服務公司將會幹掉銀行——顯然,他只看到戰爭,卻忽略了合作,他低估了銀行業的進化能力,也低估了科技公司的開放誠意。今天工行和阿里的牽手,正是對上述輕率言論的有力反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