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化岛回军,高丽版的“陈桥兵变”

导读: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于伐辽途中,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后周兵权。次年正月,传闻契丹大军联合北汉南下攻打后周,二十多岁的符太后惶惶然不知所措,问策于宰相范质,范质在未辩真伪的情况下,即派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契丹。兵至陈桥驿,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与赵普等人密谋策划,发动政变,众将强行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护他为皇帝。赵匡胤率领大军回到汴梁,在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的内应下,兵不血刃进入汴梁,进而迫使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于赵匡胤,一夜之间,皇朝更迭,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取代了后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几百年后,明朝的藩属国高丽也发生了一起彻底改变王朝命运的政变,由高丽大将李成桂率领的辽东征讨军,于威化岛回师西京,推翻高丽的统治,建立了朝鲜半岛上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朝鲜王朝。

威化岛回军,高丽版的“陈桥兵变”

王氏高丽结束了朝鲜半岛后三国的混乱时期,建立了统一的高丽王朝

高丽,也叫王氏高丽,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国,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亡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建国历史里,高丽虽向中原王朝纳贡称臣,但也与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爆发战争,可以说,高丽是一直游离于中原王朝统治之外。元朝建立后,高丽为免遭到中原王朝一样亡国的悲剧,遂全面降服于元朝,元朝在这里设征东行省,以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丞相。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华夏”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遁漠北,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宣告结束。洪武二年(1369年),高丽弃元归明成为明朝的藩属国。

但是明朝与高丽的关系,在高丽恭慜王遇弑后变得紧张起来。首先是明朝派往高丽索取马匹的上使蔡斌和林密分别被杀害和绑架,接着继位的高丽王王禑又恢复了与元朝(北元)的宗藩关系,并继续向明朝进贡,这种首鼠两端的外交政策,很快就受到了在高丽政坛崛起,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新兴士大夫的反对。1388年,高丽与明朝发生铁岭卫之争。

威化岛回军,高丽版的“陈桥兵变”

元末高丽与元朝以铁岭为界,但随着高丽的武力扩张,双城总管府已成为高丽王朝的一部分

铁岭卫所在的铁岭北部、及东、西之地,自西汉起即是中国的领土。唐高宗收复辽东,灭亡高句丽后,与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王朝以大同江为界。王氏高丽建立后,辽、金、元个北方政权与高丽皆以铁岭为国界。成书于明代的东北文献《辽东志》就记载到:‘’古有铁岭城,(铁岭)卫治东南五百里,接高丽界”。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明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盘踞辽东的北元大将纳哈出率领二十万北元军民投降,辽东得到收复。明朝欲一鼓作气收回元朝设立的双城总管府属下的铁岭卫,并咨文高丽要求归还“铁岭北东、西之地”,但该地区此时已为高丽所侵占,明朝谴使索取,高丽自然是大为不满。此时执掌高丽朝政大权的是亲元派的八道都统使崔莹,对明朝采取强硬态度,坚决反对归还铁岭卫,并乘机向高丽禑王进言出兵辽东,以武力威慑明朝(简直是不自量力,崔莹这是要整垮高丽啊!)禑王听从崔莹意见,任命曹敏修为左都统使、李成桂为右都统使,起五5万向辽东开进。

李成桂,元至元元年(1335年)出生于元朝辽阳行省双城总管府,李成桂家世袭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这与赵匡胤的武将家庭出身都差不多。李成桂二十二岁那一年,乘元末天下大乱,与父亲一起协助高丽军队攻占元朝辽阳双城总管府,并归顺了高丽,父子二人同在高丽王朝为官。李成桂归顺高丽后,先后平定了秃鲁江万户朴仪之乱,打败入侵高丽的四万红巾军、击败盘踞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破高丽叛贼崔儒,出兵和宁(今咸镜南道永兴)北讨女真。凭借着显赫的战功,李成桂得宠于高丽恭慜王,官至密直副使,进阶奉翊大夫,赐端诚亮节翊戴功臣之号。

李成桂与崔莹的关系较好,洪武二十年(1388年)年正月,两人联手打倒了专权的林坚味、廉兴邦一党。崔莹被任命为门下侍中(左相),李成桂被任命为侍中(右相),通过一系列重大战绩李成桂取得了很高的威望,成为高丽王朝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在高丽出兵辽东这件事上,李成桂深知明朝的强大非高丽所能敌,因此坚决反对此次的冒险进兵,但无奈崔莹自信心膨胀,李成桂不仅不能阻止高丽出兵,反而被委以重任,与曹敏修一同统领大军向辽东出发。

威化岛回军,高丽版的“陈桥兵变”

艰难行进中的高丽辽东征讨大军,图片来源于影视剧

这一支实际人数只有五万,号称十万的辽东征讨军,于同年四月十八日从西京出发,至五月七日到达鸭绿江的威化岛,此时北方正处于梅雨季节,江水泛滥,涉水艰难,由于准备匆忙,粮草始终跟不上军队出发的速度,加上士兵都不愿意参加远征,多有逃亡者。大军就这样滞留威化岛,军营中弥漫着悲观的气氛,鉴于此严峻的形势,李成桂与曹敏修商议,上书朝廷,请求撤军回国。但是,掌握大权的崔莹,却怀疑李成桂等人拖延时间滞留不进,以禑王命令,要求大军速速进兵勿再延迟。李成桂等人三番五次要求撤军,奏则都被崔莹匿而不报,皆被崔莹予以言辞拒绝。五月二十二日,李成桂在曹敏修的支持和将士们的强烈要求下,决定回军西京,实行兵谏。

五万大军浩浩荡荡返回西京,给高丽禑王和门下侍中崔莹来了个措手不及,两人惊慌失措逃往王城松都(朝鲜王朝建立后改为开京),在那里据城自守。六月,松都陷落,崔莹被捕后遭到流放。禑王亦被废黜,流放于江华岛。李成桂与曹敏修分掌高丽大权,并改立禑王之子王昌为王。同年七月,李成桂利用赵浚的弹劾排挤曹敏修,至此独揽大权,成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兼判尚瑞司事的高丽“王上王。”

威化岛回军,高丽版的“陈桥兵变”

朝鲜王朝开国之君,太祖李成桂

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十一月,李成桂改流放禑王到江陵,十二月杀王昌,另立高丽宗室王瑶为王,是为恭让王,当然,恭让王依然只是李成桂的一个傀儡。此时的李成桂,早已经是权倾朝野,无人可及,距离篡位建国只一步之遥。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四月,高丽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效忠于高丽王朝的大儒郑梦周被李成桂之子李芳远刺杀,李成桂篡国的最后一道障碍也被清除了。七月,恭让王被废黜,在文武百官的劝进下,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即位为王,开创了朝鲜王朝五百年的基业。

后记:李成桂威化岛回军,是朝鲜半岛历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兵变,其兵变过程和后周末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并回军汴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李成桂篡位自立的过程,要比赵匡胤来的曲折些。可以说,这两次兵变都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以出师为名,握兵权之实,然后大军返回,迅速实现控制中枢,扫清障碍,实现从夺权到篡位的顺利过渡。而且,威化岛回军与陈桥兵变都极大的避免了血腥的流血冲突,是两次非常成功的兵变。威化岛回军开创了朝鲜王朝五百年的基业,陈桥兵变则诞生了文教昌盛、经济发达的三百年大宋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