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誕辰70週年:《平凡的世界》背後的故事

在各大網站、高校和圖書館推出的閱讀榜單中,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總會名列榜首。幾十年過去,讀者依然記著這位文學陝軍的代表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講,《平凡的世界》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今年是路遙誕辰70週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循著路遙的人生足跡,走進他的文學世界,去追尋《平凡的世界》背後的故事吧。

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大部頭小說?

路遙出生於陝北清澗一個清寒農家,7歲時過繼給延川縣的伯父,曾在延川縣中讀書,後回鄉務農。此間路遙當過農民,做過鄉村教師,就像《人生》裡的高家林,《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今天看來,路遙作品裡的許多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路遙誕辰70週年:《平凡的世界》背後的故事

路遙(左)與朋友在黃河邊

路遙誕辰70週年:《平凡的世界》背後的故事

延安大學時期的路遙(後排左1)與同學們合影

1973年,路遙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後到《陝西文藝》(即後來的《延河》雜誌)當編輯,從此開始文學創作。1980年,路遙發表了《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了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又獲全國大獎,隨即被改編為電影,由著名演員周裡京和吳玉芳主演,在全國引起轟動。此時的路遙,已處於人生的巔峰,他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小說《人生》發表之後,我的生活完全亂了套。無數的信件從全國四面八方蜂擁而來,來信的內容五花八門。除了談論閱讀小說後的感想和種種生活問題、文學問題,許多人還把我當成了掌握人生奧妙的‘導師’,紛紛向我求教:‘人應該怎樣生活?’叫我哭笑不得。”與此同時,一些報紙刊物、劇團和電影製片廠不斷約稿,電話、電報接連不斷,常常將路遙從被窩裡喚醒;有些熟人和朋友甚至讓路遙為他們的孩子安排工作。咋這種情況下,路遙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他在文章中寫道:“某些人因某篇作品所謂‘打響’了,就坐享其成,甚至吃一輩子。……可以不時亂七八糟寫點東西,證明自己還是作家;即使越寫越乏味,起碼告訴人們我還活著。到了晚年,只要身體允許,大小文學或非文學活動都積極參加,再給青年作者的文章寫點序或題個字,就算聊以自慰了。”路遙不想成為這樣的作家。

路遙誕辰70週年:《平凡的世界》背後的故事

路遙與妻子林達

當時文學界還存在著這樣一種論斷:《人生》是路遙創作的一個最高點,他可能再也無法逾越這樣一個高度。路遙雖然也認為人一生只有一個最為輝煌的頂點,但他不承認《人生》就是他再也躍不過去的橫杆。《人生》雖然只有13萬字,卻是路遙最長的一篇小說。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要為生養他的這片土地寫一部鉅著,在路遙想象中,這本書如果不是他最為滿意的作品,也必須是篇幅最長的。在這種背景下,路遙開始了這部長篇鉅著的構思和寫作,他在稿紙上寫下了這樣一行文字:“謹以此書獻給我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

早晨從中午開始

路遙確定了這部小說的大體框架:3部,6卷,100萬字;時間跨度從1975年至1985年,全景式反映中國改革開放前後10年間的城鄉社會變遷;人物100人左右。

路遙謝絕了所有的筆會、研討會等社會活動,將全部心思都用在這部作品的準備工作上。小說背景是1975年至1985年,這是中國社會的大轉型期,期間經歷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對此必須完全掌握。路遙採取了一個比較“笨”的方法,查閱這10年間的報紙,因為報紙不僅記載了國內外的大事,而且還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路遙從圖書館將10年來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搬回家,另外還找來了一份省報和一份地區報,這些地方性的報紙對他了解陝北更為有利。

路遙誕辰70週年:《平凡的世界》背後的故事

路遙

路遙不分白天黑夜翻閱這些資料,邊看邊記,將一些有用的東西記在筆記本上。這是一項極為艱苦的工作,多年後路遙對此還記憶猶新:“工作量太巨大,中間幾乎成了一種奴隸般的機械性勞動。眼角糊著眼屎,手指頭被紙張磨得露出了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後掌(那裡肉厚一些)繼續翻閱。”路遙用了幾個月時間才將這項工作完成,這給他後來的寫作帶來了極大便利,不論什麼時候,他都能查閱到某年某月某日世界、中國和陝西發生了什麼,這也讓路遙的小說更加真實、可信。

查閱資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要深入生活。路遙提著一個大箱子,走遍了陝西的山山水水,上至省地領導,下至陝北放羊老漢,只要能接觸的,路遙都要儘量觸及。對於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也要儘量瞭解,據當時的《延河》雜誌編輯張豔茜介紹,路遙要寫到大學校園裡談戀愛的情景,但他不熟悉高校學生生活和戀愛狀況,因為她剛大學畢業,所以讓她介紹一下。但張豔茜在大學裡沒有談過戀愛,只好把大學同宿舍的女生叫來,讓她跟路遙聊了一下午——從這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出路遙對於文學創作的認真和謹慎態度。

路遙誕辰70週年:《平凡的世界》背後的故事

路遙

在奔波、準備的過程中,路遙的資料箱從一個變成了兩個、三個,小說的輪廓和結構也逐漸露出了雛形。在路遙的構思中,這部作品的主線有三條,即以孫少安、孫少平兄弟為中心的兩條近景線和以田福軍為主的一條遠景線,三條主線分別展現,但以孫少平這條線為中心——今天我們閱讀《平凡的世界》,已完完全全感受到了路遙的這種構思和安排。

前期準備和框架構思完成後,路遙進入了文案寫作階段。他決定到銅川礦務局下轄的陳家山煤礦開始第一部初稿的寫作,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相對偏僻的煤礦,主要目的是熟悉那裡的環境,為小說中煤礦生活做準備。為了工作方便,路遙在銅川礦務局兼了個宣傳部副部長,但這個副部長很不稱職,據他回憶,幾年裡只去過宣傳部一次,連上下級是誰都沒有弄清楚。

路遙在文章中經常提及,他的創作生活中沒有早晨,早晨都是從中午開始的。與一般人不同,通常情況下路遙一般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鐘才睡覺,午飯前一小時起床,用路遙自己的話說,這叫“早晨從中午開始”。下午和晚上是路遙思維最為活躍的時間,也是他創作的黃金時間,在《平凡的世界》創作過程中,每天都是如此。

從《走向大世界》到《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1985年秋天開始動筆的,事先路遙整整準備了三年,不可謂不充分,但真正動筆時,卻三天沒有寫出一個字來。

路遙懵了,這是怎麼了?靜下心來一想,終於明白了其中道理:太急躁了,總想開篇便電閃雷鳴,其實真正偉大的作品應該是平靜進入,逐漸起伏,國內外文學大師的作品莫不如此。於是,路遙安靜地坐下,點燃了一支菸,平靜地寫道:“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這段不急不躁的文字便是整部小說的開端。

路遙誕辰70週年:《平凡的世界》背後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

1980年代中期,路遙的好友海波準備寫一部長篇小說,題目叫《走向大世界》。路遙聽說此事後對海波說:“你的小說構思不成熟,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題目給我用吧。”後來海波的這部長篇沒有動筆,小說題目路遙也做了改動,叫《平凡的世界》。他對海波說:“《走向大世界》太張揚,不如《平凡的世界》平穩大氣。”

《平凡的世界》剛開始時並不被看好,先是被一家著名文學刊物退稿,後又被北京一家出版社拒絕。即使第一部出版後,評論界評價也不高。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當時先鋒派、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等新潮文學流派已經進入中國,並應用於文學創作當中。與這些文學流派相比,路遙的現實主義手法已經過時、老套,似乎還停留在十七年文學時期。但路遙頂住壓力,堅持了自己的寫法,至1988年春節,終於完成了第三部的初稿,這部風格整體一致的長篇鉅著完整呈現在讀者面前。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路遙得到文學界和讀者的認可。

向經典致敬!向路遙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