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叔本華說哲學教授大多是騙子,研究不出有價值的東西?

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方法論。我們都知道文學家有寫作的智慧,音樂家有譜曲的智慧,醫生也有治療病人的智慧,然而如果你問哲學家有什麼智慧,這將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因為哲學思維具有普遍性的特點,所以歷史上的哲學家大多是博學之人,他們既討論宇宙的起源,也探索國家的治理原則,即研究人的認識能力,也關注至善與美德。哲學的對象從來就不是固定的東西,並不侷限於自然界、人類社會或人的思維——也就是說哲學不是一種專業知識,它沒有嚴格的研究領域。哲學家對智慧的喜愛猶如美食家對食物的喜愛,只要身體健康就少有忌,總是要兼收幷蓄、多多益善。

為什麼叔本華說哲學教授大多是騙子,研究不出有價值的東西?

哲學家的聚會

哲學與專業是格格不入的,它跟職業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從近代開始,哲學越來越呈現學院化的趨勢,它被知識分子們搬進大學的課堂,成為授課的內容,出現了一些專門靠研究和講授哲學為生的人——哲學教授。在叔本華生活的時代,哲學已經成為了一種職業,課堂哲學也變成最時髦的東西,哲學教授們通過收學費的方式把哲學當成一種商品來公開售賣。那些無知的學生們也尊稱他們為“哲學家”,從此,哲學遠離了普羅大眾,變成了學術領域的話題。但是叔本華卻在《論大學的哲學》裡無情的揭露說:

“極少哲學家是做過哲學教授的,而哲學教授成為哲學家相對更是少之又少。”

真正的哲學家就像特殊的帶電體一樣,他的思維水平早已超出常人之上,以至於無法用普通的語言來表達哲學觀點,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無奈;而那些哲學教授卻像是一根導線,他們從哲學家那偷得少量電流後,再兜售給公眾享受,以此來騙取學費,還獲得了虛名。導線本身不帶電,誰要是整天向這根導線學哲學,那麼他將一事無成,白白浪費錢而已。

哲學不是在大學課堂上就能學到,它需要我們到生活中去領會,要懂得運用自己的理性,學會獨立思考,才能入得了門。因此,我們可以說“最好的大學也培養不出一個真正哲學家。”

哲學教授大多都是騙子?

哲學不是一門專業,哲學家也不是一種職業,這是顯而易見的。叔本華對這那些教授式的哲學家嗤之以鼻,認為他們跟古代的詭辯家沒有區別——都不敢說真話,不以真理為目標,僅僅服務於自己的僱主,迎合人們的需求和偏好。教授們喜歡搞哲學付費,把哲學貶低為一種商品,而不是真正的去追求真理。公眾不常留意哲學,他們當然不願意花費時間、精力和功夫去報名學習,要想讓他們付費,就得承諾學習後將獲得豐厚的回報,這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進行宣傳。因此,教授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誘導那小部分留意哲學的公眾,讓他們來報名學哲學。

對此,叔本華諷刺道:

“對古人來說,是否以哲學掙錢,一直就是區分哲學家與詭辯學者的標誌。所以,哲學家與詭辯學者的關係,完全類似於為了愛情而獻出自己的姑娘與收錢接客的妓女的關係。”

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是當時最博學的人,他喜歡跟別人討論,引導人們去思考問題,一起增進知識。但他從不向任何人收學費,他在法庭上申辯說:“他們與我談話,我不收費,也不拒絕與沒有錢的人談話”。因為蘇格拉底有著謀生的本職工作,哲學只是業餘愛好而已。當希波克拉底邀請他一起去看智者普羅泰戈拉的演講時,他在庭院中轉了半天,然後問我們憑什麼要向普羅泰戈拉交學費?我們學習雕刻家的技術是為了成為雕刻師,學習醫生的醫術是為了成為郎中,聽普羅泰戈拉的哲學課難道是為了成為智者嗎?智者既不能給人雕刻家具,也不能幫人看病療傷,難道成為智者只是為了再向學生收學費嗎?智者這個“職業”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難題對大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也是適用的,他們把學費獻給教授們,從課堂上聽到各種哲學史上的理論,卻不知道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其實哲學就跟吃飯穿衣一樣,愛智慧是人類的本能,好奇心驅使著人不斷去求知、窮索,就像食慾驅使著人要去遍嘗天下美食。把哲學當成一種職業不正像把吃飯當作一種工作嗎?在課堂上向別人講授哲學不正像在飯桌上教人怎麼吃飯嗎?

還是李贄的那句話說得好: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

生活處處都是哲學,每個熱愛智慧的人都能觸摸到哲學的腳跟。哲學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並不是大學課堂上的精神奢侈品。它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不是知識分子、大學教授腦中的概念遊戲,哲學始終屬於普羅大眾

就如那個嚐遍百草,辨別藥物的神農被尊為“藥王神”一樣;那些仰觀俯察,擅長思考,推動人類思維進步的人也被尊為“哲學家”。因此,哲學家並不是一種職業,而是後人給予在精神領域做出傑出奉獻者的名號,哲學教授們是配不上這個稱號的。

為什麼叔本華說哲學教授大多是騙子,研究不出有價值的東西?

“我尋求的是真理,而不是做教授。”

大學課堂破壞了哲學的純粹性

我們都知道,早期的哲學家們並不靠哲學吃飯,例如笛卡爾做過醫生、當過軍人、還是一名數學家;斯賓諾莎大半輩子在磨鏡片,他的許多著作都是死後才發表的,幾乎沒得到多少稿酬;洛克的本職是醫生,萊布尼茲做過法律顧問,伏爾泰的職業是劇作家。直到康德登上大學哲學的講壇後,在德國,哲學才逐漸成為了一種職業,但康德從不在課堂上講授自己的哲學。接著,費希特與謝林先後成為耶拿大學的教授,領著國家俸祿,成為青年的導師。在他們之後,黑格爾更是貴為柏林大學的校長,公開在《法哲學原理》中鼓吹普魯士的國家至上和王權合理。

這些受聘於公立學校的大學教授們破壞了哲學的純粹性,哲學就像飲食一樣,只要身體健康就少有忌口,但如果有人出來指定說只能吃某樣食品,而不能吃其他的。那麼飲食的純粹性就受到了破壞,它不再基於個人的自由選擇,而是成為了指令的奴隸。叔本華說“哲學本是對真理的自由探索

”,但是對於那些哲學教授來說,他們領著政府的俸祿,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不可能直接或間接地跟政府唱反調。他們所教授的課程都是政府指定的,只要官方讓他說“玫瑰是紅的”,他就不敢說“玫瑰不是紅的”或者“玫瑰是黃的”。費希特就曾因在哲學議論中違反普魯士國家宗教的教義,直接被大學給辭退,並且遭受群氓的攻擊,最後他被迫放棄“絕對的自我”轉而歌頌“親愛的上帝”。

大學教授通過哲學付費,將傳授哲學當成了一項謀利的工具,以此來養活自己及妻兒。這會嚴重破壞他對真理的追求,即使他在內心中對某個發現堅信不移,也不敢在課堂上直言不諱地說出來。因為這隨時都可能成為被解聘的理由,當真理與飯碗發生衝突時,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哲學教授在課堂上從不講授自己的哲學,而是轉述前人的思想,把哲學課變成關於某某哲學家的課,或者說“哲學史課”。這就好比我花錢向師父學打拳,師父卻不教我他練了幾十年的詠春,反而傳授自己也不精通的少林棍法。

因此,最好的大學也培養不出一個真正哲學家,大學使哲學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純粹性。

為什麼叔本華說哲學教授大多是騙子,研究不出有價值的東西?

大學課堂使哲學蒙上官方色彩並帶有功利元素

結論:研究哲學需要的是精神自由

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起源於好奇和閒暇,對生活的好奇心是人們攀登智慧高峰的動力,而在生活中擁有較多的閒暇時間則是研究哲學的基本條件。把哲學當成職業,利用哲學來收費,就會動搖研究者對真理的堅定性。而如果哲學僅僅是業餘愛好,跟作為謀生的本職工作並無關聯,那麼哲學研究就不會侵犯到個人利益,真理成為了哲學研究的真正目的,而不僅僅是一種賺錢的手段。

實現財務自由的人能夠研究哲學,安貧樂道的人也能研究哲學,將哲學作為一種業餘愛好的人也能投身於哲學。只有那些把哲學當成專業,把傳授哲學當作職業的人才無法研究哲學,因為他們動機不純,精神受限,沒法做到基於興趣或熱愛來追求真理。

為什麼叔本華說哲學教授大多是騙子,研究不出有價值的東西?

哲學與功利不能相容

精神自由

獨立思考是研究哲學必不可少的條件,歷史反覆證明了這一點。哲學思潮最繁榮的時代一般是亂世,因為哲學意識形態相對於經濟基礎的具有獨立性,經濟發展對哲學思想的作用被限制在提供思想材料之上。經濟越繁榮,人們所能收集和獲得先驅們的思想材料就會越豐富,從而形成學術繁榮。

但哲學並不完全依賴於思想材料,甚至可以說思想材料還是次要的東西。能夠直接作用於哲學思想的是現實的上層建築,是政治、道德和法律所構成的現實生活,哲學是這些上層建築的反映。在經濟落後的地方照樣能有先進的、繁榮的學術思想局面,在經濟發達的地方,同樣也會有低迷、死氣沉沉的氛圍。

歷史上在很多經濟極端混亂的時代,由於政治法律氛圍較為寬鬆,因而其所直接作用的哲學思想、學術風氣就顯得十分的繁榮;而某些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因為政治壓迫、言論管制和思想控制,使得哲學凋敝、思想枯竭,學術萎靡。例如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亂世的玄學風潮、古希臘城邦的哲學和大革命前夜的啟蒙運動,都出現在經濟低迷但政治寬鬆的時候。相反,一進入平穩的時代,哲學就陷於凋敝。漢朝罷黜了百家,羅馬帝國獨尊基督教,當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哲學家也就變得越來越少了。

大學課堂上的哲學總是蒙上一層官方的色彩,它利用工資來限制教授的精神自由,又用教條來約束學生的思想自由,所以人們很少能純粹的思考真理、發現真理,從而成為真正的哲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