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精心籌劃自己的未來,可能會事與願違


叔本華:精心籌劃自己的未來,可能會事與願違

叔本華


一、叔本華的觀點,和我國傳統觀念完全相反,誰才是對的?

我們中國人有許多古話,是強調我們必須為自己的未來未雨綢繆的,諸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強調我們必須要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同時為此目標的實現做好各方面準備和積極努力奮鬥。因此,按照傳統的觀念,一個人如果能夠充分考慮自己的未來,我們就說這個人有著遠見。相反的,否則就會被認為是“鼠目寸光”。

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卻提出,精心籌劃自己的未來,是人類最可笑、最常見的愚行。叔本華的觀念和我們的傳統觀念很顯然是完全相反的。

叔本華:精心籌劃自己的未來,可能會事與願違


叔本華哲學以其“幸福哲學”而深刻影響全球很多人,他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他基於其悲觀論而提出,我們即便對自己的未來做好了各種精心的計劃、規劃,但是我們所確定的目標能夠實現的實在是太少了,許多目標並不能實現,所以還不如不去精心規劃它。叔本華這樣的觀點,比較類似於“人類一計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因為許多事情並非是人力所能及的。但是,我覺得叔本華的觀點還是有點偏頗的,如果缺乏計劃,人生幸福可能更加難以實現。但是我贊同的是,我們確實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之時不要太過於“精心”和“超前”,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實在太快。

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的許多情節,反倒是能夠說明叔本華觀點的真理性。在孤島上獨自一人漂流的魯濱遜,未來應對未來的生存挑戰,提前做好各種準備、製作好各種工具,但是,未來已經到來的時候,他所做的準備、所製作的工作已經完全無用了。之前為了應對挑戰而做的準備工作,完全是浪費時間。生活中、工作中,我們許多提前做好的準備,到頭來確實是沒能發揮作用的。魯濱遜是一個人在孤島上漂流、流浪,但是我們每一個人無不是在地球這個“孤島”上漂流和流浪,其實情景還是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

叔本華:精心籌劃自己的未來,可能會事與願違


二、叔本華說,如果自己的人生規劃得到了實現,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這話對嗎?

叔本華說:“即使目標實現,時間使我們產生的種種變化已在我們身上留下了障礙:我們的能力——無論是進取還是享樂,是不能持續終身的,而我們忘記了這點。所以,我們常常為之操勞的事情,一旦得到了它們,它們便不再適合於我們了;而且,我們在籌劃某些事務中所耗費的時光,使我們不知不覺地喪失了將這些事務進行到底的能力。”

這話我贊同。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人生進行“精心”的設計和“超常規”的規劃,我們的部分人生規劃肯定是會在將來能夠得到實現的。但是,實現了之後會是什麼情景呢?

比如,某個人在某個時刻已然實現了家中堆積金山銀山的“人生宏偉藍圖”了,他發了大財、賺了大錢,但是,此時的他因為熬夜加班、使身體超負荷運轉而喪失了身體的健康,此時他想用錢到醫院裡邊把自己的健康買回來,但是已經買不回來了,他所擁有的大量的財富,他也無法消受了。

叔本華:精心籌劃自己的未來,可能會事與願違


三、不畏將來,活在當下,乃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源泉。

我們的人生,就像是進行一次旅行,雖然我們的旅行有著目的地,但是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我們所真正見到的風景,和我們所期待的風景之間,大部分時候卻是大相徑庭的,所以我們許多人對自己的旅行表示不滿,我們許多人對自己的人生也表示遺憾。實際上,沒有遺憾的人生並不存在。

我認為,如果從人的心理根源上找原因。那些過分地為未來而未雨綢繆的人,那些過於精心地規劃自己的未來的人,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不自信。相反地,那些自信的人,他們並不會懼怕未知的事物,秉持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理念,在未來遇到事情時隨機順應時勢進行處理。

叔本華:精心籌劃自己的未來,可能會事與願違


在這裡,我把一句愛因斯坦說過的話送給大家,愛因斯坦說:“我們能夠體驗的最美好的事物是神秘的事物,它是一切藝術和科學的源泉”。

我將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改寫為:“不畏將來,不為自己的未來作過多準備,為自己神秘的未來保持好奇,並活在當下,乃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