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想怎樣,世界就是怎樣|每天讀一讀 叔本華

你的思想決定你眼中的世界

陰鬱而充滿憂慮個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須克服的困厄苦難多半是想象的,而歡樂漫不經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實在的。因此凡事往壞處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擊,反之,凡事只見光明一面的人卻常常不能如願。

——叔本華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哲人所闡述的思想應該是積極向上的,給予人們正面的引導,其實不然,很多人對於哲學家的思想都不甚理解,在大多數人眼中,哲學家就是怪人。比如叔本華,就是一位頗富盛名的悲觀主義者。

叔本華家底殷實,但他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某一時期,他講的課沒有人去聽,出的書也是乏人問津。叔本華並非不渴望成功,面對命運,他憤怒過,也煩躁過,可他發現,這些都無濟於事。叔本華說:“我的著作所遭到的極度輕視表明:或是我有負於當代生活,或是相反。而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意味著:剩下的只有緘默。”沒有人會否定叔本華的才氣,只是他的思想與那個時代的德國資產階級相悖,試想一下,當時一個嚮往革命、充滿希望、富有朝氣的國家怎會接受他的悲觀主義哲學?但叔本華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思想,不斷閱讀,以增長自己的內在。

最終革命失敗了,革命勇氣也難重拾。一時間,各種曾被他們嗤之以鼻的心態侵襲而來,他們開始悲觀、不思進取,對革命也感到失望……1852年,叔本華出版了《附錄和補遺》,通過這本書,人們開始去尋找叔本華以前的著作。此時,人們才如夢初醒。原來他們此刻的心境,叔本華於30年前就提出來了,叔本華也因此成為了大哲學家。

叔本華的悲觀並非自暴自棄,他的內在一直在成長,張方宇在《單獨中的洞見》中說:“如果你的內在一直在成長,你就能夠破土而出,如果你只是謀求外在的積累,那麼你將會被埋得更深。”

《聊齋》中有這樣一句話:“遇鬼,則與之鬥。勝之固佳,不勝,至多與它一樣。”道理其實很簡單,凡事多往壞處想,通常會收穫好結果。相反,真正的樂觀往往會陷入憂鬱。

在大多數人的思維裡,積極樂觀的思想才能引導人們快樂地生活,但總是活在樂觀裡,一遇到苦難就會無所適從。伏爾泰說:“快樂不過是夢,憂傷卻是現實的。”用叔本華的話來說,人的一生就是來受苦的。的確,一個人是否快樂,並不是看其曾享受了多少快樂,而是記錄其逃過的劫數。蘇軾便是其中的代表,蘇軾的一生可謂顛沛流離,他曾被外放,即便有機會復職卻不得重用,因其耿直的性格而遭人陷害,引來了牢獄之災。蘇軾或許已經感覺到了死亡的臨近,於是,在入獄之前,他對弟弟說:“軾早衰多病,必死於牢獄,死固分也。”蘇軾認罪後便是在獄中等死,其內心極為悲涼,卻也越來越平和。幾個月後,蘇軾得以釋放,貶至黃州。或進或退,蘇軾自得其樂,並留下了更多的千古絕唱。

很多有所成就的文人學者都如叔本華一樣,他們奉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比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還有,在《孟子·告子下》中曾記載: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由此看來,沒有誰的成功是在享樂中完成的,人上人是由苦中苦堆積起來的。保持一定的悲觀思想,有益於走出痛苦。在悲觀的思想裡提練純淨的內心,那麼,即便是同樣的際遇,結果也會大相徑庭。

很多人都覺得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所引發出的是一種悲觀、失望的精神狀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思想是極為消極的。可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從現實出發,你就會發現,叔本華的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用悲觀的思想積極思考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並非是消極厭世,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其悲觀思想之所以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積極的思考。很多人在面對苦難時,習慣依賴所謂的“上帝”,叔本華對其做了新的可能出現的預示,使人可以獨立出來。一個人是否獨立自主非常重要,不管依賴任何人都將會走向毀滅,擺脫依賴,即便一個人也要積極思考,活出自己。

用樂觀的意志支撐悲觀的頭腦

其實悲觀與樂觀同在,這看似矛盾,實則是一種極好的人生觀。魯迅在面對生死時所表現出的既豁達又消極的態度,並不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比如,他曾對朋友說:“我覺得那麼躺著過日子,是會無聊得使自己不像活著……我總這樣想,與其不作而多活幾年,倒不如趕快工作少活幾年的好,因為結果還是一樣,多幾年也是白白的。”乍一看這種思想並不為普通大眾所接受和理解,但從中也反應出了在生死麵前,魯迅矛盾且獨特的理解。

凡事多往壞處想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A和B工資相等,A每個月都會將工資的三分之一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他總覺得人有旦夕禍福,省著點花是必要的,錢存到一定程度他便會拿出一部分投資,小有收穫。B則是享樂主義者,凡事看得開,工資的大部分都用來吃喝玩樂,有時甚至會透支。朋友說他該存點錢了,要不然……可他不以為然,說:“不要為將來的事煩惱,凡事要往好處想,船到橋頭自然直。”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B的思想也沒錯,錯就錯在他過於樂觀且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悲觀不是讓你每天面對生活唉聲嘆氣,相對的,樂觀也並非是讓你傻呵呵地等著天上掉餡餅。在悲觀中學會思考、懷疑與否定,才能領略到生活的真諦,才能在各種生活中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用悲觀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個世界,你會活得輕鬆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