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不去復仇,還有三國歸晉嗎?

歷史名將錄


所謂的劉備復仇,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夷陵之戰(或者叫猇亭之戰)。

戰爭結局:東吳勝,蜀漢敗。

戰後影響:蜀漢實力大減,幾年之內再也無力舉兵東征或北伐。

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基礎,那麼夷陵之戰便促使鼎立之勢逐漸形成。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三國歸晉這個大結局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如果夷陵之戰劉備集團能取勝,天下格局必會發生改變,那麼最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先來看一下劉備為什麼要堅決攻吳。

其一,荊州志在必得。

荊州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諸葛亮曾經有過解釋:“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就是說,荊州不但是蜀漢的東大門,還能北抗曹魏,東據孫權。事實上,原來關羽鎮守荊州時,就對曹魏和孫權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所以才有後來的曹孫聯手,關羽敗走麥城,荊州易手。

其二,解除蜀漢北伐的後患。

劉備集團志在天下,佔據益州和漢中只是一個開始。畢竟他們的口號是“匡扶漢室”,所以說北伐勢在必行。如果對曹魏用兵,東吳在後方虎視眈眈,那就不得不防。劉備徵吳就是要解除這個後患。蜀漢的戰略目標就是取得勝利,致使東吳軍事實力嚴重受損。那麼多年之內,東吳將無力西進,只能偏安於江東,蜀漢北伐便暫無後顧之憂。

其三,為關羽復仇。

復仇,或許只是使得蜀漢攻吳的這場戰爭師出有名。雖然桃園三結義只是文學創作,但是,我們願意相信劉、關、張三人幾十年的感情確實存在。更何況,從起兵之日起,關羽就一直是劉備最為倚重的軍事將領,堪稱肱骨之臣。

如果蜀漢在夷陵之戰中取勝,甚至再重新奪回荊州,戰後影響將完全發生改變。

一、東吳一蹶不振,龜縮於江東,不足為蜀漢所懼。

二、曹丕初登大寶,正急於穩定內部,只能坐視蜀漢實力大增,而無暇顧及。

三、劉備不會過早死去,蜀漢實力將會有質的飛躍。

此時的劉備集團就可以發展生產,穩固政權,並且秣馬厲兵,從容佈局,為北伐打下堅實基礎。幾年後,荊州能做到固若金湯,一旦時機成熟,便可發動北伐。到那時,就不需要像諸葛亮那樣六出祁山了。或從漢中進攻關隴,或從荊州發兵南陽,甚至魏延之兵出子午谷直達長安,都可以一試。

如果歷史的走向是這樣的,結局一定會改變,或是推延,或是逆轉,或是……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史文書苑


所說劉備復仇,一定是指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幾個月後,起兵伐吳,發起了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所有八萬人馬基本殆盡,是蜀漢在荊州關羽集團失利後,又一次遭到重創。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劉備在兵敗後退回了白帝城。於公元223年六月,病逝。

有很多人認為劉備太過沖動,冒然發起夷陵之戰,導致蜀漢的衰退。

誠然,劉備發起夷陵之戰因為失敗,使蜀漢實力減退,諸葛亮之後的五年裡,才使政局穩定下來。但是,夷陵之戰,我們不能簡單的以成敗論。

荊州的戰略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就是因為荊州魏蜀吳三方軍事力量的存在,形成了互相遏制的局面。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闡述的很清楚。

關羽失去荊州的存在,意味著蜀漢涿鹿中原沒有根據地,意味著關閉了出川的大門。所以劉備起兵伐吳,應該有他自己打算。

夷陵之戰儘管劉備失敗,進而病逝,給蜀漢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劉禪繼位後,依然執政四十餘年,並且政治穩定,還支持了諸葛亮,姜維數次的北伐。可是在曹魏政權到晉朝已經換了多個皇帝,東吳的孫皓可是荒淫無度濫殺成性。

至於三國歸晉,這是歷史的必然,與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沒有太多的關係。夷陵之戰應該說是劉備想再圖大業,沒有成功而已。

劉備公元223年去世,已經六十三歲了,蜀漢滅亡是公元263年。即使劉備不發起夷陵之戰復仇,他也是要去世的。所以,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劉備不失是一位歷史上的英雄,卻也擋不住歷史的潮流。


路遙lgy


劉備夷陵之戰損兵折將,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號稱70萬大軍葬身於熊熊大火之中,這場面不亞於赤壁之戰中曹操那百萬大軍被周瑜所燒的場面。

夷陵之戰把劉備存的老家底,幾乎燒的損失殆盡,並且還傷了幾員大將。連自己的小命都搭了進去。

劉備一生以忍為主,輾轉寄生於各個大佬之間,在呂布手下打過雜,袁紹他家抱過磚,曹操腳邊給提過鞋。過著慘無天日,被人呼來喝去寄生蟲的日子,他每日的工作恐怕只是給這些大佬們打打洗腳水,扇扇扇子。提提夜壺,端端茶水的下賤工作。

雖然身邊有關羽張飛的存在,卻缺

乏一個能幫他出謀劃策的,智慧之人。

諸葛亮的出現,才使他擺脫了這種給人打工的尷尬局面。諸葛亮出山,三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使曹操元氣大傷,

並且幫助劉備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益州荊州以及西川這些大都市。都入了劉備囊中,廣大的城市有利於休養生息,發展農業,壯大國力。

劉備是一個非常重視人才的人,他招賢納士,廣交土族,並且禮賢下士,非常的沒有架子,。

這樣劉備身邊出現了以武將,關羽張飛,趙雲之外還有黃忠,魏延,馬超等一班猛將,文臣之中除了諸葛亮還有法正龐統為代表的一班文臣。

這時劉備已經羽翼豐滿,糧草豐足,有了帝王的基礎。公元221年,已經61歲的劉備,成為漢中王,又稱蜀或蜀漢。開創了一代霸業。那時的劉備可謂是風光無限,像個大佬的樣子了。

其時關羽鎮守荊州,然而關羽一向傲慢,在不經過劉備和諸葛亮的同意後,私自出兵,進攻襄樊。

開始時雖然水淹七軍,殺了龐德,小勝。然而卻給吳國造成了可乘之機,後方防守空虛。致使呂蒙偷襲成功,攻佔了荊州。造成了關羽前後受敵,最後敗走麥城,終至被吳所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劉備得知關羽被殺,那是淚血衣襟,嚎啕大哭,發誓為關羽報仇。一時,竟起全國70萬大軍,浩浩蕩蕩,進攻東吳。

那吳主孫權,一時著了慌,懼怕劉備的聲勢,與劉備提出講和。

但劉備作為關羽的大哥,蜀國的大佬,怎麼能夠允許自己的弟弟被別人殺了,而自己卻無動於衷不報仇呢,毅然決然回絕了孫權的請求。

而孫權這時沒辦法,只有硬起頭皮反抗。當時都督呂蒙已亡,無將可守啊,有人舉薦了書生陸遜,孫權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讓陸遜做了都督。

那陸遜到的夷陵,以守為攻,只守不戰,來抗拒劉備。打曠日持久戰,拖垮劉備。劉備遠來耐不了南方的炎熱,將大營扎於樹林陰涼之地,這就給陸遜提供了火攻的良好基礎。

劉備因火攻而成名,但也因為火毀於夷陵,這也就是那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呀。

陸遜火燒劉備800裡連營,劉備大敗逃回白帝城,又悔又恨又氣。關羽的大仇未報,而自己帶去的70萬大軍所剩無幾,心中憤怒啊,一時間緩不過來氣,竟撒手歸西了。

夷陵大敗,導致了蜀國國力下降,雖然後來經諸葛亮百般努力,也未得到很好的發展壯大,其間諸葛亮曾經七出祁山,更傷國力,使蜀國走向了加速滅亡的道路。

假若劉備不去復仇,而是繼讀發展國力,加強農業生產,強兵黜武。那麼蜀國國力增強,極有可能成為三國裡面最強的一國。

可惜劉備等不到那時候了,因為夷陵大戰之時,劉備已經61歲了,那時60多歲就屬於高齡了,劉備的壽命也堅持不了多久,

如果長久堅守 蜀國不去給關羽報仇的話,那麼,劉備死後蜀國由諸葛亮和劉禪掌控的話。

此時諸葛亮當家作主,可以南和東吳,要回荊州,以荊州為依託,北伐攻擊曹魏,諸葛亮七出祁山,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是,糧草因山路崎嶇無法按時到達。都知道軍事行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如果以荊州為出發點,那麼就沒有山路崎嶇這一說了,就可以及時的把糧草運送到荊州,這樣就為諸葛亮攻打曹魏創造了有利條件。

那時北方曹操已亡。曹氏與司馬氏斗的正歡,正在爭權奪利,這樣諸葛亮可以趁虛而入,拿下北魏。那時候,蜀國獨大。

趁勢南下奪取東吳,天下可定也。到那時就沒有,三國歸晉一說了,只有劉備的蜀漢一枝獨秀獨領風騷,那麼劉禪就是開國之君,劉備就是太土皇,諸葛亮就是開國第一大臣。

歷史就會改寫,就沒有司馬氏什麼事了。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最後是由蜀國來把三國合在一起的。

我是水壺,關注我一起來細品三國。


火煮水壺84501


三國歸晉是形勢的走向,紫氣東來略做分柝。

劉備本身就不具備統一國家的才能,在諸葛亮未加入團隊時經常被打得拋頭亂竄,多次寄人籬下,打東吳更是傷心病狂,一來拿不下東吳,二來蜀漢比東吳相差甚遠,跟曹魏就更不說了,即使比方劉備拿下東吳時己是精疲力盡,曹魏略一收實劉備忌能生存,而司馬懿何須人也,司馬懿是諸葛亮都害怕的人,諸葛曾重金施離間計,讓司馬懿告老還鄉,而司馬懿就從未閒過,司馬懿復出時連諸葛都知道北伐已經無望,更何況劉備伐吳犯了原則性錯誤,聯吳抗曹才是基本國策,這是劉備死後連劉禪都知道怎麼做的事,劉禪知派使臣修復與東吳的關係。

主題是劉備不伐吳相對要好許多,最少保持五萬以上兵力,自己也不會氣急攻心死這麼快,把諸葛亮放在火上烤,蜀國地形是易守難攻,延長蜀漢滅亡時間是肯定的,關鍵是司馬懿能忍且長壽,想阻三國歸晉也是天意,劉備不行,諸葛亮也做不到,因為實力懸數太大,天下沒有大的變化,三國歸晉已成定局!





9紫氣東來


依然有很大可能歸晉(司馬家族),北方統一依然是歷史主流。

劉備不攻吳,蜀國就有機會了嗎?

劉備自從桃園結義(公元184年前後)開始,前後幾十年,終於建立了蜀國(221年於成都稱帝),蜀漢政權的建立是辛苦、漫長的。再看看蜀漢的核心統治集團來源於荊州,可蜀漢政權的“根基”卻僅剩益州,內部矛盾始終存在。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姜維北伐阻力多多。

當年隆中對,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是“夾鉗攻勢”,劉備可親統大軍從漢中北上攻取雍、涼地區,另派一員上將從荊州北上攻略宛、洛,兩軍齊頭並進可“復興漢室”。關羽大意失荊州,致使蜀漢政權偏居一隅,前途黯淡。

劉備為替兄弟“復仇”,親統70餘萬大軍(三國演義數據)水陸並進討伐東吳,夷陵之戰損兵折將大敗而歸。戰前諸葛亮、趙雲等老臣苦諫:曹魏國家公敵也,孫權私仇也,豈能因私廢公?希望劉備回心轉意,養精蓄銳以待北伐中原。

張飛一死,劉備直接拒絕了荊州集團,依靠益州士族階層(黃權等)興兵伐吳!荊州集團人士基本被“棄用”,諸葛亮留守成都,五虎上將之一、威名遠揚的趙雲卻負責統領後軍接濟糧草。這表明劉備不希望在東征的路上有“異見”,也就招致了後來的慘敗(臣下的警告聽不進去了,真以為自己比曹操還厲害,可曹操不還有赤壁一敗):於密林之處紮營,被陸遜火燒聯營!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方“醒悟”,故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總攬軍國大政。戰敗使劉備“威信”大大降低,劉備不得不“防備”益州士族。諸葛亮則藉機李嚴“督促軍糧緩慢,謊報軍情”解除了其官職。可諸葛亮以及後來的姜維九伐中原依然“內部阻力重重”!

回過頭來,假設劉備不伐吳?蜀漢有機會嗎?難!蜀漢面臨諸多內部矛盾!

其一,蜀漢政權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這是根本因素。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看著是挺大的,可放地圖上一看,太小了!


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戶口分別為二十萬戶與九十萬人,經諸葛亮治蜀,至蜀亡時(263年)共有1082000人,其中戶數二十八萬、民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

學者考慮世家豪族蔭庇、少數民族未列入編戶、流民大量存在等因素,認為相關統計數字存在嚴重縮水。一種估算認為,蜀漢滅亡時約有400萬人。


人口是國力的基礎,蜀國人口始終最少,國力最弱!

其二,內部矛盾突出!劉備雖然肩負“皇叔”之名,但劉備家族早已是皇室遠親,起家於河北,崛起于徐州,復甦於荊襄,強盛於益州,劉備始終沒有自己的“地盤”(織蓆小兒)!他先是霸佔劉表的荊州(南郡),後是攻略了劉璋父子的益州,這兩大家族可也是皇親(比他家還親),劉備以”仁義“之名卻不行仁義之事(假仁義),如何能”名正言順“的匡扶漢室(根源還是漢室已經落魄,”名存實亡“,天要亡漢)?

所以,荊州集團實際上是來搶地盤,益州士族階層心裡是不滿的(偏安),劉備一死,蜀國內部矛盾便急劇上升,諸葛亮雖然解除了李嚴權力卻依然對其子賦予重任便說明益州內部人士的”聲望“還是很大的,矛盾暫時調和了卻始終無法解決!這在諸葛亮去世後尤為彰顯,可以這麼說,諸葛亮去世後,軍權雖然還在荊州派手中,可政權卻把持在了益州階層手中,蜀國軍政矛盾長期存在。

其三,人口、地盤劣勢造成經濟、軍力劣勢。蜀地自古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黃巾之亂,中原大動盪,益州獨安,故而流民不斷遷入。


史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者數萬家”,而關西(關中隴右)民從子午谷奔漢中者亦“數萬家”。在劉備規取前,益州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漢中地區也是“民殷國富”。這同慘遭破壞,戶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顯著的反差。


可夷陵之戰的慘敗,蜀漢實力被大大削減,雖然經過諸葛亮的”治蜀“,定南中,屯田,發展小農經濟有所恢復,但始終是”短暫的復甦“,費禕遇刺後,黃皓等干預國事,內政荒廢!

其四,君主”無能“,國事糜爛。最高統治者安於享樂,不思進取!劉備即使不伐吳,”安心“發展幾年、十幾年(劉備能多”撐“些日子),可再大的家也經不起劉禪的”敗壞“。作為最高統治者沒有”居安思危“的想法,沒有”勵精圖治“的堅定意志,怎麼可能帶出一個”強大的蜀國“(領頭羊走歪路遲早羊群掉坑裡)?

看看劉禪做的一些事吧,劉備去世,曹魏五路人馬伐蜀,劉禪慌的不知怎麼辦!諸葛亮北伐,連敗曹魏,劉禪一紙詔書召回(姜維伐魏,他還這麼幹),諸葛亮十分生氣的問後主,臣正欲大舉進兵收復長安,為什麼召臣回來?劉禪慌了,答曰:想相父了(一再中魏國反間計,智商問題。不信任臣子,能力嚴重不足)!

其五,人才嚴重不足!蜀漢政權實力弱小,人才貧乏!可見,天下才士認為蜀國根本沒有什麼發展!看看蜀國的”人才“,有的過早去世(龐統,龐士元;法正,法孝直),劉備一心伐吳,諸葛亮感嘆法孝直若在,定能阻止劉備伐吳。有的被迫降魏,劉備慘敗夷陵,黃權受阻降了魏國。諸葛亮的繼任者費禕還被刺殺。將領方面:關羽張飛二人命喪東吳,黃忠年邁也喪於伐吳之戰,馬超早逝,後起之秀關興、張苞二將也早逝。


蜀漢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看看蜀漢軍隊高級將領裡的人物:王平於劉備攻取漢中時降蜀,諸葛亮出祁山時收服姜維,夏侯霸於司馬懿奪權後奔蜀。(皆來自於魏國)


蜀漢軍政人才匱乏(諸葛亮事必躬親)!

其六,自身外部不確定因素:吳國背後捅刀子!東吳雖然是蜀漢的盟友,但保不齊東吳不會在後面再捅一刀子。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東吳孫權雖然表面上”友好“蜀漢,但實實在在是”隔岸觀火“,他們不想魏國滅了蜀漢,更不想蜀漢”吞“下魏國,孫權的政治能力也遠遠高於劉禪,二者根本不可對比。因此,如若蜀漢北伐曹魏得勢(攻下長安、洛陽),東吳可能出兵攻取淮南,更有可能在魏弱而蜀強時聯魏抗蜀!

曹魏政權

曹魏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

軍事上,曹丕於黃初二年(221年)派遣軍隊在河西一帶大破羌胡聯軍,曹魏的勢力得以進入河西之地,接著又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權。

曹魏多次擊敗鮮卑,鞏固了北疆。然而,曹丕曾三次大舉進兵東吳,皆無功而返(孫權曾短暫臣服於曹丕,受封於吳王)。

曹丕在位七年時間裡,北方生產得以恢復,到了黃初末,曹魏國庫充實,累積鉅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版圖得以擴大,曹魏實力進一步增強。

曹叡即位後,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滿寵、田豫等名將與諸葛亮、孫權、軻比能作戰,蜀漢、吳、鮮卑未能得尺寸之地。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派遣司馬懿攻滅公孫淵,遼東平定。

曹魏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併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


曹魏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佔東漢荊州北部)、揚州(佔東漢揚州北部)。

曹魏人口最多,疆域最大,墾田面積大,農業發達。在籍人口有443萬人,滅蜀後達537萬人,現代學者考慮未納入的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則曹魏境內約有1300萬人。


曹魏的人才,曹操征伐天下時的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就不多說了,曹操家族和夏侯家族人才濟濟。投奔蜀吳的王平、姜維、夏侯霸、毌丘儉等。另有陳群、張郃、郭淮、滿寵、陳泰、田豫、鍾會、鄧艾等軍政幹才,還有”野心勃勃、隱忍代發的司馬家族“。魏國樹大根深,如若不是後期曹氏宗親缺乏”遠見“、人才凋零,司馬懿根本不可能成功奪權(曹爽誤國)。

可以預見,中原經濟的恢復,中原勢力統一天下依然是歷史主流!不是”馬“家得天下,也可能是”王“家、”張“家得天下。以當時曹魏的形勢看,司馬懿”德高望重,老成謀國“,而曹丕、曹睿壽命太短,曹爽沒有遠見,曹氏家族已經沒落、不得”臣心“,”高平陵之變“無法扭轉!

一個諸葛亮救不了蜀漢,統治集團無能,就是三個諸葛亮也”匡復“不了漢室!


past穎甜


我認為即使劉備不去復仇,三國也極難歸蜀。理由有以下幾點:

①夷陵之戰的背景之一是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殺了。因為關羽的死亡導致蜀國失去了荊州。荊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從全局看,不管是哪一方得了荊州,都對其統一三國有極大的幫助。失去荊州對於蜀國來說是極大的損失。

②夷陵之戰中雖然吳國受了損失,但蜀國因陸遜火燒連營失去了70萬軍隊。如果劉備不復仇,蜀國雖不會損失很多兵馬,但改變不了失去荊州的事實。並且夷陵之戰前,蜀國已經失去了關羽張飛兩員大將。反觀吳國,不僅無兵馬損失,而且得了荊州,增強了實力。

③夷陵之戰時劉備年老體衰,而吳國孫權正值盛年。即使劉備不復仇,恐怕也耗不過孫權。劉備死後,蜀國扶不起的阿斗也鬥不過孫權。

那麼,劉備不復仇,三國是否還是歸晉呢?我覺得不會。理由如下:

①夷陵之戰前蜀國和魏國之間進行了漢中決戰。此戰結果是蜀勝魏敗。蜀國經過漢中之戰,成了三國中最強的一方。雖然蜀國失了荊州,但魏國要戰勝蜀國,難度還是很大的。

②吳國得了荊州,實力大增。魏國要想討伐吳國必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但三國中水軍屬吳國最強。即使吳國沒得荊州,魏國伐吳也難。吳國得荊州,魏國伐吳難度更大。

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劉備不復仇,三國也難歸晉。



用喜歡溫暖愛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水鏡先生早有定論,可是臥龍鳳雛劉備兩個都得到了,卻為何也沒得天下,這跟劉備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從劉備拜諸葛亮為軍師時,對其言聽計從,什麼事都依著孔明,後來入川不聽從龐統的上策直接殺死劉璋,以不忍心殺害同宗為藉口,反而間接害死龐統,到後來關羽遇害,張飛被殺,此時的劉備已經是皇帝了,劉備決意要為其二弟報仇,無論諸葛亮,趙雲等大臣如何勸說,劉備執意要復仇,聽不得任何忠言,反而說朕意已決,誰再敢言,立斬不赦。孔明的話不在聽從,以至於後開起傾國之兵伐吳,犯了兵家大忌,被陸遜火燒連營,夢斷白帝城,把蜀國多年的經營毀於一旦,這都與劉備的假仁假義性格有關,即使劉備不去復仇,歷史也還會三分歸晉的,愛民親民這都是劉備為了立業偽裝的,一旦成就霸業立馬翻臉,聽不得半句良言,這樣的人如何能一統天下。





奧聰


如果劉備不去復仇,還是三國歸晉,因為蜀國各方面的力量在三國中是最弱的,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從黃巾之亂到後來的三足鼎立,我們見識到了無數英雄人物在那個時代叱吒風雲,然而當我們覺得曹魏最終會一統天下的時候,司馬懿卻半路殺出,成功奪取了曹魏的軍政大權,最終司馬懿竊魏,三國歸晉。

司馬懿活得久,熬死了所有競爭對手。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就已經開始為官了,但是當時的他遠不如後期活躍,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很多人都說司馬懿善於隱忍,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謀士太多,曹操當時手下的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等人,根本用不上司馬懿。司馬懿是在曹丕時代才開始真正的發揮自己的才華,在曹睿時代達到了頂峰。曹操死後,司馬懿最終熬死了曹丕和曹睿,同時代的謀士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等人早就死了,老一輩已經凋零的差不多了,新一輩卻無人能夠壓制司馬懿。司馬懿的最後一個對手曹爽,根本不入流,前面靠著宗親的優勢,可是他哪裡會是司馬懿的對手。再者就是司馬懿的兒子能力強。虎父無犬子,老子英雄兒好漢,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個個都是有勇有謀之輩,司馬家最終能奪取大權,成為三國的贏家,光靠司馬懿肯定是不夠的。司馬懿去世之後,司馬家的統治並不穩固,當時接連發生了毌丘儉、文欽和諸葛誕的叛亂,最後都被司馬師和司馬昭一一平定,司馬家的政權才得以穩固,他們兩兄弟的才能可見一斑。而且最難得的是,他們兩兄弟關係極好,並沒有因為權力發生過劇烈的衝突。當時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昭便將自己的次子過繼給了司馬師。後來司馬師臨終之時,也選擇將權力交給了司馬昭,兩兄弟的感情實在難得。如果不是司馬懿的這兩個好兒子,恐怕司馬家剛剛到手的權力也不會長久。以上便是司馬懿笑到最後,成為三國最終的贏家的原因了。


feiguogong


如果劉備不去復仇,就不會有三國歸晉了。因為劉備的復仇讓蜀漢徹底進入了低谷。

在什麼時間節點同意不去復仇了

劉備在稱帝后,集結大軍準備為關羽報仇。孫權知道後大驚,派遣使臣和劉備求和。如果在這個時間點劉備選擇罷兵,那麼是有希望恢復國力的。因為孫權派來的使者,帶來孫權的求和條件是歸還蜀漢丟失荊州幾郡。劉備可以添加要求,歸還當時脫離關羽逃亡的荊州軍,這樣荊州幾郡又回到劉備手中。並且蜀吳又重新聯盟起來。

派遣張飛和馬良去守荊州,那麼諸葛亮在出山前的計劃又得以實施。那麼三國歸晉的希望就變得渺小。

不去復仇的益處

劉備不發起夷陵之戰的益處太多了,但是反過來發動後這損失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劉備停止了復仇之戰,張飛不會死、馬良不會死、四萬多的大軍不會葬送、自己也不會在戰後病逝。

劉備不死,益州有劉備坐鎮鎮壓益州派系眾人,諸葛亮北伐就不用像顧及劉禪那樣顧及劉備安危;上將張飛也不會葬送性命,不要輕視張飛的威懾力,張飛帶著自己的小班子再加上馬良在荊州駐守,那效果可不是關羽可比擬的;再說兵力上的損失,荊州丟失蜀漢損失了全部的荊州軍已經讓蜀漢被動了,如果不發動復仇戰將益州大軍用在將來北伐曹魏,那諸葛亮也不會北伐無力了。



總結:劉備的復仇之戰徹底讓蜀漢進入了低谷期,而且損失不是幾年就能恢復的。若是劉備沒有復仇之戰,那麼蜀漢還是資格談統一的,司馬家族想要三分歸晉也是妄談了。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你劉備不復仇?難道司馬懿就不攻蜀嗎?

魏國之所以能夠統一三國,是因為他們兵強馬壯,而且擁有將才、帥才、人才。而且整個國家的制度也相對比較完善,特別是曹操的唯才是舉招募了更強大的人才。

但是最後三國歸晉是由於主少國疑。也可以說是司馬家功高震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