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大有可为,谁将成为农业变革的领导者?

在电影《星际穿越》的开头讲述了全世界现在经历自然危机,地球黄沙遍野,粮食减产,人类濒临灭绝。 虽然在今天,没有粮食危机的兆头,但是仍要保持警惕。据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28日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70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95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65789万吨,比上年减少371万吨,减产0.6%。以小麦为例,主要是华北六大小麦主产区全部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双下降。至今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仍然比较老旧,投入不足,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大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必须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实现以前,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产品还不能充分满足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时候,更应重视农业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制约作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必须以农轻重为序,各项事业的发展首先应考虑农业的承受能力。由此可见,改造和优化创新传统农业刻不容缓。

2019年2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

政策利好,智慧农业势在必行

农村有一句话叫“要致富,先修路”,在过去,便利的交通运输对农村发展及致富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条“路”已不在单纯的指公路、高速,而是指提供服务农民的信息通道。农业信息化建设,决定了农村经济。对比美国、日本的现代化农业,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比较薄弱,农产品供求关系仍存在问题,大量农产品滞销现象较为严重,所以要推进互联网企业与农企合作,引领技术、资金、人才向农业、农村汇集,让农村经济搭上信息化快车,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农业”产业生态体系。

农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每个阶段,生产方式、销售渠道及经济发展状况也都在发生着改变。

一、过去以人力和畜力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销售渠道,都比较狭隘。在该阶段,农业经济只限于“小农经济”模式,农民除自给自足以外,难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脱贫与致富也难得到保障。

二、现在主要以机械化为主的小型规模化农业,除生产方式得到很大改进以外,销售渠道也不断拓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的模式逐渐流行,通过新电子商务,实现了“小农经济”的迅速集中。

三、未来方向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主的智慧化、自动化农业,除种植、养殖将得到管理一体化,其采销也将纳入数据采集全链路,农产品可追溯,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吃到安全放心的农副产品。

巨头加速扩张智慧农业版图,智慧农业成新增长点

互联网时代利用技术发展农业是顺应需求的,不仅可以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在改变农业从业者、消费者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加上我国原本是农业立国,大量的土地都和人口联系在一起,智慧农业也能走出中国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快了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布局。例如:

数据平台服务:2018年6月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发布阿里云ET农业大脑,目前已应用于生猪养殖、苹果及甜瓜种植,具备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等功能,致力于通过数据和知识为生产者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弥补经验的不足。

无人机植保:2018年4月,京东宣布以无人机农林植保服务为切入点,整合京东集团物流、金融、生鲜、大数据等能力,搭建智慧农业共同体,同时打造旗下首个农场品牌“京东农场”。

农机自动驾驶:阿里、腾讯、百度等在自动驾驶领域频频出手,百度用无人驾驶技术赋能农机,提升机械化水平。完全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慧农”,现已应用于10多个省区市,覆盖数百万亩耕地。

精细化种植/养殖:百度在2018年百度大会上公布出AI遥感智能监测病虫害的最新成果。通过精准科学用药,农药使用量降低50%,不仅大幅度降低投入、保障产量。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推动包括智慧农业在内的一系列领域自主创新。目前,智慧农业技术已经应用到生产监测、温室植物种植、精准灌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诸多领域,并形成独特优势。更引人注目的是,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一年来也纷纷加快了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布局。

决胜智慧农业三要点:技术、市场教育、人才培养

虽然像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利用自己的业务优势与农业结合,但是要想实现全面的智慧农业并不容易。农产品多样性,这就导致了一套技术并不完全适用所有的物种,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需要技术攻关及实验。且短期内市场整体的接受度较低,所以在未来几年发展智慧农业仍然要依靠政府引导、相关研究机构学者及涉农企业的共同努力。

智慧农业大有可为,谁将成为农业变革的领导者?

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如火如荼地布局智慧农业,但仍然需要攻克各种技术。2019年仍是技术攻关的关键之年。对农业发展有影响的信息技术,例如:认知计算、深度强化学习、智能机器人会话式用户界面、区块链、5G技术、智能空间和虚拟之手等都需要考虑在农业的应用,而未来谁能掌握这些技术,率先在农业获得应用及落地,或成为互联网巨头决胜智慧农业的制胜法宝。

除了技术攻关以外,因为全国农业较分散且无标准,而智慧农业多主要由部分大型农场、农企等实践,无法在全国推广,所以市场教育尤为重要。

在2015年农业部发布《关于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指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大幅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获取能力,使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

政府要通过推进政策,来为智慧农业的推广和落地培育粉丝,要为智慧农业纵深发展提供条件。对于互联网巨头及涉农企业,要利用自身的品牌营销优势,着力于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

科技是发展关键点

和许多互联网化产业发展历程一样,智慧农业也经历着各类由人工走向智能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目前,农业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对于智慧农业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且较为分散。

业内人士表示,总体来看,应用智慧农业的技术费用较高,农业风险因素较多,若数据收集不够多,铺设设备的费用和传统农业经营成本相比较并不一定划算。农业物联网技术实际应用方面需要有完整的系统,不同类别的数据需要不同的零件,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温湿度监控,意义并不是很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据中国社科院2018年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调查数据显示,在“三农”领域,平均每增加3万元资金流入,就能解决1个农村居民的就业需求。

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占总人口的46.3%,而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是压在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有数据显示,在农村有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加快实施和推进阶段。目前,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可实现农场可视化地块与精细化管理,全程跟踪、解决农业生产管理的问题。

科技的应用能顾在病虫害防控、植保领域、精准减灾等科技应用的研发,开展“智慧农业”版块合作,并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生产从标准化到精准化再到智能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的效率和产出。

发展智慧农业,需要解决现在的技术和人才问题,近几年的智慧农业仍然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