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跨境電商新徵程,賣家如何度過瓶頸期

21世紀,是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催生的新零售不斷衝擊傳統外貿,B2C和C2C模式逐漸成為消費主流,碎片化、定製化消費需求日漸突出。

跨境電商解決了銷售渠道難題,國內產能過剩出現的大批量商品,通過跨境電商渠道得以解決,並持續帶動國內生產和國外消費需求。

除此之外,物流、支付、數據分析、法律等行業力量,也都紛紛向跨境電商聚集。在全國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城市獲批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與城市發展呈現出產城相融的積極發展態勢。

歐美、日韓、南亞、東南亞、中東等面向世界各國的跨境平臺興起,一系列跨境電商的網路全面鋪開。跨境電商行業的高速發展,不僅讓當代創業者有了新的平等競爭方向,還帶動了國內跨境相關服務行業的人才需求增長。

互聯網實現了全球信息互聯。互聯網覆蓋的地區,都是跨境電商目標市場。被視為跨境電商“新藍海”的東南亞,具備哪些跨境電商“紅利”因素?

市場觀察 | 東南亞跨境電商新徵程,賣家如何度過瓶頸期

1、人口及互聯網發展

截止2019年12月29日,全球230個國家人口總數為75.79億人,中國以13.95億人位居第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第二,美國第三,而印尼排名第四(數據來源:http://phb123.com)。

其中,印尼2.66億人;菲律賓1.06億人;越南0.96億人;泰國0.69億人;馬來0.32億人;新加坡0.057億人。

東南亞的消費人群集中在18-30歲左右,愛上網、愛消費是這一代人的普遍特性。伴隨著互聯網共同成長的“千禧一代”,將是未來電商消費的主力。

在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最多的排行榜上,東南亞排名第三。伴隨著東南亞中產階級的快速崛起,固定和移動網絡覆蓋和簽約用戶數量持續上漲。智能型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上網習慣,從PC端快速轉移到移動端,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手機獲取信息。


2、生活消費習慣

東南亞是全球華人最多的地區。據統計,現在世界上居住華僑華人100萬以上的有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美國等6國;10-100萬人的有越南、緬甸、柬埔寨等11國。新加坡的華人佔比高達74%。華人是東南亞經濟貢獻主體之一。

對跨境賣家來說,華人覆蓋率高的優勢,不只是語言交流上的便利,還為跨境商品的滲透提供了基礎。華人對跨境商品接受度高,有利於提高信息交換速度,幫助跨境賣家更快速的進入東南亞市場。

雖然長期生活在東南亞,或多或少融入了當地生活,但從中國帶過去的傳統習慣、審美喜好等,會一直影響華人的消費行為。就像國外人習慣了中國的移動支付後,回到本國不習慣帶現金出門一樣。感受過更高層次、更便捷的生活質量,就會不適應傳統的生活習慣。

對東南亞來說,跨境商品價格更低!為什麼?

除新加坡外,東南亞國家經濟以農漁業、製造業為主。東南亞本地的生活用品,一般通過傳統B2B貿易方式進口。中國在東南亞進口排名中佔首位。外貿企業要大量輸送貨物到東南亞,需要繳納高昂的稅費、運費及倉儲費用,這些成本被平攤到單位商品上,所以本土商品價格普遍較高。本土種植的水果、咖啡等,價格相對較低。

此外,東南亞地區移動支付和信用卡還未普及,人們依舊習慣使用貨到付款、銀行轉賬的方式進行網購。


3、物流條件基礎

跨境物流是跨境電商中最重要的一環。東南亞地區的物流水平也隨著電商的發展正在爆發式增長。

新加坡是發達國家,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物流基礎完善,是亞太地區最發達、最先進的物流和商業中心之一。越南連接中國廣西和雲南,通過陸運就可以實現快速運輸。印尼、菲律賓、馬來由眾多分散島嶼組成,主要依靠海運和空運。

目前,從中國發貨到東南亞地區主要有四種:郵政小包、國際快遞、國內快遞、專線物流。跨境平臺為了簡化賣家操作流程,專門設立了中轉倉和海外倉,以更低的價格,為跨境賣家提供貨物出海至尾程派送全線服務。


4、平臺發展方向

淘寶和京東,都是國內頂尖的電商平臺,卻面向不同的受眾。

東南亞目前市場份額佔比最大的兩個平臺Shopee和Lazada,也已形成各自的標籤和形象:Shopee迎合低消費人群,Lazada倡導品牌下沉。跨境平臺的戰略目標決定了賣家的運營方向。關於兩個平臺的對比可以參考往期文章:

不可否認,跨境電商給東南亞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平臺低門檻招商,讓各行各業都能順利進入跨境電商領域,造成了現如今中國跨境賣家大批量湧入東南亞的局面。

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走到哪裡都聲勢浩大;對於立足於東南亞本土的跨境平臺來說,必須要規範平臺政策,以維持東南亞本地經濟的平衡。

因此,部分賣家開始緊跟平臺走向,將陣地轉移到東南亞本土,進一步擴寬發展渠道,合作統籌、佈局市場,向更高領域邁進。


東南亞的電商潛力開始爆發,成為傳統電商和新興平臺開拓佈局的新藍海。還有部分轉向平臺化運營的自營獨立站,也正在加緊招商引資,以求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

新興平臺和傳統平臺的起步不同、各佔優勢,不應一味抬高傳統平臺的重大利好,而忽視新興市場的發展潛力。在國內電商一直處於 “鄙視鏈”末尾的拼多多在2018年7月就上市了,從誕生到上市僅用了3年。

很多賣家非常關心平臺客單價和單位商品利潤率,認為高客單價是維持運營的根本。

確實,賣家開店是為了掙錢,不是做公益。利潤是維持店鋪正常運營的基礎。但並不意味著高客單價也能換來高利潤。

大家都習慣拿亞馬遜來做電商平臺的衡量標準,但很容易以偏概全,畢竟面向的市場不一樣,發展階段也不一樣。

歐美日韓的經濟發展居世界前列,電商基礎條件牢固,互聯網滲透、全覆蓋物流體系,為電商提供不少便利。

而東南亞目前的城市化發展水平不高,消費分散,有許多物流無法觸達的範圍。但也正是因為東南亞正在經歷初級階段,對創投者來說機會更大。往小了說,加入平臺的賣家1、2年都賺不到利潤;往大了說,特拉斯花了16年才開始盈利。

經濟學中有句話:免費的才是最貴的。免費提供的試用品和體驗性服務,其成本都是由受到吸引後掏錢消費的消費者承擔的。

東南亞正在經歷中國十年前的電商起步階段,最首要的任務是要讓網購消費行為充分滲透市場,培養和調動網購積極性,這是電商新市場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正是東南亞消費者表現出的積極性,才讓越來越多跨境平臺感受到了東南亞的潛力。

以前,大家都看不起基礎薄弱的東南亞;現在,以Shopee和Lazada為代表的電商平臺群體正在共同撬動東南亞這塊巨石。愚公移山過後,將會呈現怎樣嶄新的面貌,還要繼續觀察。

但就目前的時局來看,東南亞的跨境電商始終逃不開價格競爭,引流將是“持久戰”。在這樣低利潤的時局下,會有大批量的老賣家選擇退出,也會有大批量的新賣家不斷湧入。最難能可貴的,在於堅持,和順應時局變化。



林超Mike:跨境電商實戰賣家,專注東南亞電商市場,分享有用運營選品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