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唯物辯證法都與《道德經》的“美不自美”相合

愛因斯坦說過:一刻鐘這個時間段,相比於一秒鐘就很長;但是要相比於一年就很短了。這就是長短的對比。還有同樣是一刻鐘,你在和最喜歡的人約會會顯得較短,但是如果用這一刻鐘來等公交車就感覺較長了。同樣的一刻鐘在相對論裡就會有長有短。

相對論、唯物辯證法都與《道德經》的“美不自美”相合

道生一,一生二化為陰陽。陰陽相對,這就是世間萬物都是與它的對比物(可以說是一個標準)共生。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統一的觀點和此相合。就好像美不自美。《道德經》第二章就這樣展開:世間確實有美 這個東西存在,但也可以說沒有沒這個東西存在。美的體現是因為它的對立面惡的存在(這個惡其實也不能是惡,它也可以是比較次的美,對,它就是為了產生美而存在的一個辯證的標準)

相對論、唯物辯證法都與《道德經》的“美不自美”相合

《道德經》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相對論、唯物辯證法都與《道德經》的“美不自美”相合

這個世界,善惡相對,長短相對,難易相對,,,陰陽相對。這是淺顯的意思,《道德經》真正要說的在後面兩句,陰陽並不是相對,其實是共生的。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當你行善的時候也可能做了一件壞事,比如我在研究生期間,宿舍的一位舍友略有惰性,於是我出於好意,每天為他去水房打熱水,給他到食堂帶飯,,我本是一片善念;但最後的結果是這位同學愈發懶惰,現在好多事都需要人幫忙,感覺啥都不能幹。我突然提世道自己做了一件惡事,著實是此消彼長,這就是善惡共存的意思。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回顧歷史,多少人因為功勞過大而斷送前程。功勞大本事好事,但居功自傲是難免的,這是人性的弱點。就好像你做了一些成績,難免心裡高興,就算你想要謙虛,但其實心裡難免有這種優越感,這就是功過共生的顯現。

相對論、唯物辯證法都與《道德經》的“美不自美”相合

所以說得道很難,因為大家都有一顆凡心,都有七情六慾。回到本章開頭,先不要想著以後有什麼樣的作為,先保持一分好的心態。所以最好的境界可以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世間萬物皆有美醜,善惡,陰陽共生,我們要做的是用美的心態去看待萬物,那麼萬物皆美。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亞心者,人心之所惡疾也。

其實,也不用想的這麼複雜,生活就是一場美的修行,用美的心態看盡世間一切美景。下一講:《道德經》第三章 無為而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