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是一部幾乎完全符合史實的名著,也是諸多歷史題材小說中最貼近史實的一部。研讀這部著作對了解東周時期550年的歷史是大有裨益的。相比於《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的人物關係過於複雜,並存的國家過於眾多,春秋開始時有史料記載就有147個諸侯國並存。其中的人物就更是不勝枚舉,忠佞人物就更是多得不能盡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春秋五霸和戰國四君子,國君已經沒有什麼稀奇的,只有有德行、有功績的人才不會被人們所遺忘。
齊桓公稱霸以前,中原沒有強國,齊國是太公的後代,地盤本來就大,土地也肥沃,因此齊國可以合諸侯之力為己所用,南方的楚國雖然大卻遠離中原,地廣人稀,難以和齊國爭霸。於是齊桓公稱霸。
晉文公當上國君時已62歲,手下許多豪傑都是從他出亡時就追隨他的。再加上晉國在晉獻公(晉文公的父親)當政時,擴大了晉國的地盤,攻下了兩個公爵的土地。晉國開始變得強大,諸位賢臣各顯其能,在城濮擊敗楚軍,獲得了侯伯的稱號,得專征伐。文公死後,襄公繼霸,在崤山擊敗秦軍。但襄公死後,靈公安於享樂,霸業中衰。楚國則在連續被齊國、晉國阻撓之後也成為霸主。中原諸國都中衰後,地處東南方的吳越先後爭霸,但霸業都不長久,在春秋時,可以說有哪一個國君精明強幹,手下又有一個由賢臣組成的領導班子,就可以取得霸業。唯一的一個特例就是楚成王和秦穆公,他們兩人都與晉文公屬於同一時代,但是因為晉國的實力實在太強,才將霸業拱手讓人。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是霸主的有力競爭者,因為這兩個國家都國力雄厚,其中尤其是晉國離中原較近,所以晉國當霸主的國君是最多的。
到了戰國,秦國近可攻,退可守,佔據地利優勢,又經過變法,國力增強。晉國又分裂成三個國家,失去了對秦國的遏制作用。於是秦國將戰火燒到了六國,秦國是一個殘暴的國家,它的崛起是通過不斷的戰爭來完成的。所以,秦國的統治就很不穩固,秦國從戰國開始兼併六國花費了200多年,但在短短十餘年後,就在農民起義的呼聲中土崩瓦解。依靠嚴酷的法律治理天下是不能讓天下人滿意的,當天下人怨氣到達一定程度時,他們就會反抗。國家機器隨之停止運作,被農民起義軍摧毀。珍惜時間去做實事才是主要的,其他的都適可而止就行了。
閱讀更多 閱讀是一種緣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