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讀後感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他採用倒敘、補敘、插敘等方法,藝術加工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結果一炮而紅,在不同國家、不同領域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故事講是青年阿爾芒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悽婉的愛情故事。瑪格麗特是當時巴黎紅極一時的名妓,在一切光環的包圍下過著放蕩奢華的腐爛生活,深受男人的愛戴。但在這金色帷幕的背後是她痛苦的生活,空有美麗的軀殼卻沒有靈魂,表面的燈紅酒綠實際是行屍走肉,在放蕩、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現實。

《茶花女》讀後感

茶花女

首先是“茶花女”瑪格麗特,身處在物質財富消耗巨大的戲劇化名流交際圈之中,鮮花寶馬、歌劇珠寶對“茶花女”瑪格麗特來說並非是一種滿足虛榮的炫富手段,而是一種維持生活的必備品,就彷彿騎士的世界需要戰馬和鐵劍一般自然。而相對於世俗女子用“巧笑美目”來博取愛情,她卻用這些來營生,可這也像戰場上戰士將殺人當做一種榮譽一樣。

顯然瑪格麗特所處的世界是扭曲的,可是這也是光鮮亮麗的世俗世界背後必然的一種存在。戰爭莫不是一種殺戮的罪惡,但保家衛國卻是一種榮譽。當那些貴婦人一邊鄙夷她,一邊“暗暗羨慕那些女人輕易得到的快樂”之時。瑪格麗特就在世人給予她冷眼的同時嘲笑那個道貌岸然的世俗。

其實瑪格麗特也是支撐起這個光鮮世界的一根卑微的支柱,在滿足了上層人的肉慾和虛榮之後她們卻註定被他們無情地拋棄。然而當她看著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像是建築工人看著眼前已然築成的高樓大廈。

至於阿爾芒,他雖然痴情,但個人並不覺得他是悲劇的鑄造者,雖然他從心底裡或許是包含著對瑪格麗特萬分的激情和愛意,可是這相對於瑪格麗特來說其實並不特殊,她身邊不缺那些愛她痴迷,有錢有情的男子,可是她卻把阿爾芒當做了她尋求的那個“超脫的男子”,她認為他是“一個熱情而幸福的青年”,並試圖把他變成她“在喧鬧的孤獨中呼喚的那個男人”。然而她也承認,她在他身上所喜愛的,不是他現在的“這個人”,而是他應當成為的“那個人”。這一段獨白,顯而易見地表明瞭她期望擁有真正的愛情來達到自己感情世界的一種救贖,而阿爾芒的愛情正是她得到愛情救贖的一根難能可貴的稻草。

阿爾芒雖然不是名門望族,但是躋身於名流利場之中其自然是被這個世俗所承認的,在這個道德錶殼不允許被撕破的模範世界中,居民莫不是要遵守一個限度和一種秩序,雖然當情慾不可遏制之時可是去花街柳巷也可以找尋令人慰藉的情婦,但這僅僅是一種人們熟視無睹的“潛規則”,而作為這種“潛規則”唯一可以存在的條件便在這個“潛”字,它的底線便是不能浮出水面,由此這種潛規則的底線就成了一張“疏而不漏”的天網,想要浮出水面的所謂的“孽戀”最終只能落得悲劇的下場。

文中瑪格麗特對阿爾芒的父親說:“您相信我曾把這種愛變成我一生的希望、夢想和自贖嗎?”顯然瑪格麗特這種對愛的救贖抱有的極大的期望走向絕望的必然性最終使她成為了悲劇的鑄造者。

當然倘若故事以兩人陰陽相隔的主線告終,那麼《茶花女》便會遜色很多。而我以為正是後半部在瑪格麗特對愛的救贖絕望之中萌生起來了的另一種救贖,使得《茶花女》最終成為驚世之作。

在阿爾芒的父親的勸說之中,瑪格麗特無不聽到的是一種絕望,而這種絕望之所以令人心碎正是因為它是一種既存的事實。阿爾芒以及他家人的人生和瑪格麗特顯然無以為繼的卑微愛情顯然成了她的“魚和熊掌”,面對這種結局必然的抉擇,讀下去的時候,必然是悲哀的。可奇異之處在於這種必然性的抉擇儼然成就了瑪格麗特本真的一種救贖。

正如瑪格麗特的日記中寫道:“杜瓦爾先生對我講話時的慈父般的態度,他在我身上喚起的貞潔情感,我即將贏得這位老人的尊敬,以及我確信今後也會得到您的尊敬,這一切在我心中喚醒的高尚思想,讓我從未領略過的聖潔的自足感發出聲音,並在我的眼前顯現。我想到有朝一日,這個為兒子前程向我懇求的老人,會告訴他女兒,將我的名字作為一個神秘朋友的姓名放進她的祈禱中,想到這一情景,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也為自己感到驕傲了。”

可以說瑪格麗特的殉難是為了愛情而超越愛情的飽受磨難的涅槃。可是個人看來她莫不是一個無可厚非的“自私”的殉難者,她並不顧及阿爾芒決定和期望反而毫不留情地將自己和阿爾芒的愛情送上了光明的祭壇,用雖然必將凋亡但此時依舊鮮活的愛情換來了自己心靈的涅槃,這一種救贖莫不是自私的,然而也正是由於她犧牲了寶貴的愛情的這種自私使得她的救贖但最終得以進行。

反觀瑪格麗特的人物設定,這顯然是帶著悲劇性的,雖然被上流的伯爵貴族如星月般追捧,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可是她們卻是這個社會的異類,並且精神上生活在這個社會的最底層,就連同類也相互看不起,正如普呂當斯所說,“她就是這樣的女人,用錢換取她的愛就可以了。”既然如此,那麼她想要從精神上脫離這種卑賤感和商品化,註定她就需要救贖。然而這樣脫胎換骨的救贖換來的必然是抽筋剝皮的苦痛。而《茶花女》的悲劇性正在於她的自我救贖是通過犧牲自己唯一珍視的愛情為代價的,而恰恰是她所珍視的這份愛情讓她萌生了這種自我救贖的念頭。如此戲劇性的愛情和救贖的交織最終就成就了這部經典。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這句詩也許可以用來概括茶花女這悽美的一生。活著,就要燦爛、奔放,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像夏天盛開的花那樣絢爛旺盛,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價值;面臨死亡,面對生命向著自然返歸,要恬然,像秋葉般悄然地讓生命逝去,不必轟轟烈烈,更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