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經常出現在各種書單中的名字。前段時間,終於把這本書看了一遍。書的篇幅不長,故事本身也很簡單,書名更是作者信手拈來,“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約等於人民幣六毛錢)深陷在泥裡,象徵世俗的生活。”

我看的版本,是2017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徐淳剛譯本,譯者本身在導讀部分對這本書的解讀已經十分精彩,而我個人通過這本書,似乎“顛覆”了之前的一些認知……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堅定地認為:人,生而在世,就肩負著他必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比如最起碼的人類繁衍的責任。所以,之前一直不認可《血色浪漫》中鍾躍民的處世方式——為了追求“在路上”的人生,給身邊的人卻帶來了許多的痛苦。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故事,以及書中作者對於人類社會的一些精彩點評,又讓我陷入沉思:人類社會本身是很一個極其複雜的團體,在其中生活的每個人的人生又各不相同;每個人所追求的人生真諦也各不相同,每個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多種多樣,比如本書中的斯特里克蘭所追求的“美”是不是也可以算作一種社會責任?雖然他也給身邊人帶來了種種痛苦,但最後他不是也為人類創造了偉大的畫作?正如《血色浪漫》中的鐘躍民最後也去了可可西里加入了反偷獵大隊,也為保護藏羚羊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只是這些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實在與與世俗的框定格格不入,正如本書所說的,其實他們也很可憐——為什麼現實不能兼顧世俗的生活和這些“天才”的追求呢?

此外,《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的“我”對於世俗的各種精彩剖析點評、甚至挖苦嘲諷,都很發人深省、讓人反思,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