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湘行散記》讀後感


《湘行散記》讀後感

今年10月偶然看了某人去年寫的【沈從文《湘行散記》中的"X"與"X"】後,好奇心之下立馬買了一本,拿到書還沒看就發了一篇【《湘行散記》引發的胡思亂想】,然後斷斷續續一拖再拖直到二個多月後的今天才把全書翻完。也許是受了書的影響,也許是因為年初剛好去了一趟湘西,也許是,,,正好過了不可言狀的"XX時間",於是有了這篇讀後感。

《湘行散記》是我拜讀的沈從文的第一部著作,如果把作者名字隱去,隨意把《湘行散記》中的任何一篇文章給我看,我絕對不會把這些文章和大師掛上鉤的,可以說基本沒什麼吸引力。事實上沈從文15 歲當兵,21歲跑到北大旁聽了一年後就開始發表作品了,然後28歲就成了武漢大學的講師,45歲就混到了北大教授。但如果放今天,沈大師連在大學任助教的資格恐怕都沒有,遑論當教授了。

有些作品,適合在沙龍里無病呻吟,華而不實譁眾取寵。有些作品,沒有閱歷就毫無感覺,譬如沈從文的作品。讀了《湘行散記》,我真的有一種即刻動身的衝動,但一想到如今已不可能重複當年的水路,還能不能找到文中的景物時,又不免心灰意冷。

現在的人,會賺錢的多,做學問的少。《湘行散記》的出版方為了方便讀者,特別是作為中學生的"名著閱讀課程化叢書",添加了一些註解。但是,許多沒必要的地方有註解,例如"天方夜譚"就是"一千零一夜",這基本上就是婦孺皆知的常識吧。"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裡沈從文提到"我在武漢的一些好朋友,如顧千里、張採真……也從此在人間消失了。"有名有姓還是好朋友,但沒有任何註解介紹這兩個好朋友的情況。但在"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中,"三年前,我因送一個朋友的孤雛轉回湘西時…",卻註解說"一個朋友:指丁玲"。無名無姓也能知道是丁玲,這說明什麼問題?十有八九是前人早已考證過,照搬過來而已。

書中還有許多掩耳盜鈴之處,就是每每遇到粗話髒話時用"XX"代替,這又何必呢?我不信沈大師當年是用"XX"的,那時又沒有年審評審,大師在給老婆看的文章裡都把許多不可言狀的事都捅出來了,還會在乎這幾個破字麼?編者覺得不好意思大可不必向中學生推薦這些文章的。還有就是對"吃四方飯"的解釋,書中是"吃四方飯:和尚、道士到處化緣為生,此處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這明顯就是南轅北轍的誤導了,因為沈從文說的是"…沿河百里路以內'吃四方飯'的標緻娘兒們…"。當然,這含義在中學生面前還真不好意思開口說呢。所以呢,你推薦之前先動動腦子啊,腦子本是個好東西啊。

當年的中國,旱路難走,水路發達,沈從文當年都是一個人包一隻小船,十天15塊錢。船上有三個船工,一個舵手一個撐鎬的一個小幫工,舵手的年薪是240吊錢,算起來摺合27塊多錢,2角錢就可以上岸去找個暖被窩,,,(想一想沈大師是多有錢啊)。

一個人優哉遊哉,雖然青山綠水,一來一回二三十天,卻著實無聊,也就只能寫寫文章了,原來好文章就是這麼無聊出來的。想想也是,現在許多單位都是星期六不加班不正常,星期天不一定不加班,半夜領導通知第二天一上班交一份文案,外出年休下飛機第一條信息是馬上回來。

初讀《湘行散記》,我就覺得沈從文似乎和軍隊有點瓜葛,及至讀到書末作者簡介時,方知他15歲即已從軍,同時驚詫他混跡行伍多年,竟然沒有成為一個兵痞,反而成為一代文豪。驚詫中感慨沈從文出汙泥而不染,不!這何止是出汙泥而不染呢,這分明是你撒下一筐蘿蔔籽,卻長出一顆山東大蔥的趕腳。其實細細一想,這和我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麼。我混跡一幫大小官們之間許多年,也沒混上個一官半職,然後又混跡於攝影圈許多年,但至今也沒進入任何一個協會。

世事無常。書中記述當年沈從文從軍時,一次隊伍被派遣入川,行前司令讓許多人回家一趟。沈從文因為晚回一天,隊伍已經開拔,於是只能留守湘西駐地無所事事。不料一年後隊伍返回途中在湖北遇民變,一天多一點全部四千人幾乎死光光,沈的8位好友名列其中,只剩司令和副官跑了回來,當地民眾也死了七千多。這有點不合理啊,都說無湘不成軍,這湘軍也太那個了。據說是事發突然,猝不及防之故。若不是晚歸,若不是沒有去追趕隊伍,我們今天就看不到《湘行散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