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

小小嬴政


戚继光是明朝历史上的“抗倭名将”,同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武器制造专家,可以说为了大明王朝转战南北,先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抵御倭寇十余年,等到东南的倭寇之患基本平息之后,又去了北方抗击蒙古各部的侵袭,驻守大明江山的北疆又是十余年,真可谓是一生戎马。


戚继光“南征北战”,先在东南沿海平定倭寇,后去北方抗击蒙古诸部

从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1557年开始,戚继光便受朝廷派遣到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乐清、瑞安、临海等地去抗击倭寇。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65年,戚继光一直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率领着他训练出来的“戚家军”参加了“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和“仙游之战”等总共五次大的战役。

而且,在“仙游之战”后,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成功地击溃了倭寇和当地海盗所组成的混合武装,这样以来,便彻底地平定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匪患”。

在此之后,从隆庆元年,也就是1567年开始,戚继光又被朝廷任命为“神机营副将”,并且在第二年开始授命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而且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要受到戚继光的节制。

而就从万历元年,也就是公元1573年开始,蒙古诸部便开始以各种名义进犯明朝北方的边境,所以,戚继光再次临危受命,担负起了抗击蒙古诸部的重任。

也就是从这一时间节点开始,一直到万历十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戚继光便一直都在驻守北方,抗击蒙古诸部的侵犯长达十余年之久。

如果要计算一下的话,戚继光从29岁便开启了他的戎马生涯,而从29岁到54岁,戚继光的戎马生涯持续了长达25年,可以说,他把最年富力强的一段人生都献给了大明王朝,是名副其实的“功勋卓著”。

戚继光晚年遭受排挤,始于名臣张居正去世,接连被弹劾罢免

然而,就在万历十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的时候,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了,而不得不说“张居正”的去世,使得戚继光在朝廷之内少了一个最支持他的人。

也正因如此,朝廷当中一直与戚继光有矛盾的官员,便开始发起了进攻,第一个出面来排挤戚继光的便是当时的给事中“张鼎思”。

他趁着张居正去世的时机,上书明神宗朱翊钧说戚继光不应该再被留在北方,于是,没过多久戚继光便被朝廷调往了广东,这样以来,距离京城、距离皇帝自然便远了许多。

我想当时“张鼎思”在给明神宗朱翊钧的奏折当中,应该便涉及到了戚继光在北方手握重兵,距离京城非常的近,一旦有了异心,便十分的危险。

所以,明神宗便把戚继光调往了广东,即便是戚继光在广东继续手握兵权也不至于会给京城和明朝皇室带来威胁。

不过,仅仅被夺了兵权并调往广东还不算完,到了万历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85年的时候,不知为何,同样是担任了给事中一职的“张希皋”又一次弹劾了“戚继光”。

而这一次弹劾的结果远比上一次要严重得多,戚继光彻底被罢免了官职,没了官职,已经57岁的戚继光便只好回到了他的家乡。

说到这里,我想列位也应该跟我一样心中有些唏嘘,戚继光作为曾经为大明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一大战将,在晚年之时,却落得了一个“罢官回乡”的下场。

归根结底,除了他跟朝中的某些人有“私怨”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我想便是“功高震主”了,如果明神宗的心中对戚继光没有猜忌,那么,无论有多少的朝臣向明神宗进言,他也是不会采纳的。

最终,戚继光在回到家乡之后没多久,便病死在了家中,纵然一生戎马、战功无数,却只落得了一个普通百姓的结局。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戚继光晚年境遇凄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事业和家庭。  

事业方面,对戚继光来说最不妙的就是,他多年以来的大靠山张居正倒台了,张居正身死之后,神宗皇帝开始了对张居正的大清算,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绝对亲信,戚继光还是被波及到了。  

政治斗争是无情的,站队是否正确,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他死后不久,有人提醒万历皇帝,说是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如今担任蓟镇总兵,相当于宫门外面有一只猛兽,而且是只听从张居正节制的猛兽。

这个“提醒”直击万历皇帝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于是,在万历皇帝的暗示默许下,戚继光被弹劾,从蓟镇总兵的位置上调任广东总兵,表面上官职几乎没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  

许多人到北京请愿,求万历帝留下戚继光,然而万历帝不允。戚继光临行前,市民罢市,百姓遮道,众部将也感伤不已。  

万历十二年,清算张居正的政治运动达到高潮,戚继光何等精明老辣,他看出风头不对,向万历皇帝提出辞职,想借此远离政治漩涡,保留几分名将尊严。 

但对这位战功卓著,荡平倭寇之乱的名将,万历皇帝丝毫不给面子,他直接把戚继光免职,宣布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党羽,这种政治身份,完全是判了戚继光政治死刑。  

戚继光回归蓬莱老家,朋友很少,没几个人敢与他往来。  

戚继光不光是事业凄惨落幕,他的家庭也出现了巨大变故,主要有以下几件事情:  

他罢官回家的路上,得知小自己六岁的弟弟戚继美病逝。  

这个戚继美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大半辈子跟随哥哥东征西战,扫平倭寇之后,又来到北方,与蒙古铁骑频繁作战,最终官至云贵总兵。  

万历十一年,戚继美的妻子病亡,随后,他被罢免回家(毫无疑问,受到了戚继光的牵连),紧接着,戚继美的儿子暴病身亡,几重打击下,戚继美也病逝了。  

万历十二年十月,戚继光赶回老家后,看到弟弟的灵柩,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这位明朝中后期最杰出的名将,也有热血柔肠。  

失去与之感情深厚的弟弟之后,更大的悲剧发生了:戚继光的原配妻子王氏,抛弃他而去,回到了娘家,而且,卷走了戚继光的所有家财。

要说起这位王氏,也是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  

早年王氏通情达理,对戚继光是真爱,家里贫困,买回一条鱼来,她吃鱼头鱼尾,留着'鱼身给丈夫吃。  

戚继光在浙江一带抗击倭寇的时候,王氏和戚家军家属们居住在新河所,守军很少,忽然有一大批倭寇偷袭,紧急情况下,王氏说服所有戚家军家属穿上戚家军军服,站到城墙之上,把倭寇吓跑了。  

这么一位贤惠,而且有勇有谋的好妻子,怎么就会抛弃戚继光而去呢?  

其实,也怪命运弄人,公元1545年,戚继光和王氏结婚,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戚将军,相当惧内,可见王氏的性情暴烈。  

两人的脾气倒是可以融合,问题出在:两人多年没有子嗣。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王氏还坚决不同意戚继光纳妾,一直拖到公元1563年,戚继光瞒着夫人王氏,在外面娶了三个小妾,生育了五个孩子,直到孩子长大,王氏才得知此事。  

王氏怒不可遏,戚继光下跪求和,最后两人谈妥,把其中一个孩子过继给王氏当儿子。

王氏虽然无奈痛苦,但也只好承认现实。但偏偏,这个凝聚了她满心关爱的孩子早夭了。这桩悲剧发生在戚继光被贬官回家之前,王氏万念俱灰,精神有些失常,离开了戚继光。  

戚继光晚年的时候,身体很不好,肺病久病不愈,贫苦交加,连请大夫拿药的钱都没有。  

在戚继光去世前三个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曾上疏建议重新起用戚继光。万历帝不但不予采纳,反而给傅光宅夺俸两个月的处分。  

公元1588年,年仅六十岁的一代名将戚继光溘然长逝,他的人生曾经无比辉煌,也注定永垂不朽,然而他的晚年人生却以悲剧收场,让人扼腕叹息。 


我见青史多妩媚


戚继光晚景凄惨主要是因为——靠山倒了!老婆跑了!

如果说抗倭英雄是戚继光正面的话,那善于官场钻营、极会寻求官场靠山则是戚继光的侧面。

与岳飞纯粹的精忠报国、缺乏官场智慧不同,戚继光在做英雄事的同时,脑子里始终存有“立功扬名,保位免祸”的想法。

如何才能“立功扬名,保位免祸”呢?

除了自家有本事,戚继光认为寻找靠山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甚至可以这么说,戚继光风起云涌的背后,从来都是有“靠山”支持的。从踏入军营的那一天起,戚继光事实上就有一座硕大的靠山,那就是他的老岳丈,总兵王栋大人。戚继光怕老婆,不是因为他对老婆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总兵大人的女儿,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敬重老婆”也为他晚年的残景埋下了伏笔。

继老岳丈后,戚继光的第二座大靠山,即是发掘提拔他的人生贵人,总督大人胡宗宪。在胡宗宪手底下,戚继光虽然开始大放异彩,但他始终保持一个习惯,凡事都要先请示总督大人,在总督大人面前从不飞扬跋扈,擅作主张。

但在靠牢胡宗宪的同时,戚继光并没有止步不前,他的官场危机意识很强,在他看来,光有地方靠山是远远不够的,朝中有靠山才是关键。

为了在京城寻找靠山,戚继光可谓是不惜银两,不惜精力。起先,他有意攀交当朝首辅高拱,但高拱这个人太嚣张、太孤傲,戚继光没能如愿。退而求其次,他便积极向时任国子监司业的张居正靠拢。

当时,张居正的权势还未如日中天,但这恰恰体现了戚继光的眼光。待朝局变幻,胡宗宪等人身败落马后,只有戚继光如愿从前线调入了京城。

这期间,有个细节很能说明戚继光为在京城寻求靠山,如何的不惜重金——“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他的巨额俸禄和奖赏都到哪里去了呢?不言而喻。

除了重金贿赂,戚继光在对张居正献殷勤方面同样不遗余力。每次给张居正写信,戚继光都非常谦卑地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为了买张居正欢心,戚继光常年给张居正送各种补药,搜罗各色美女,甚至包括“洋妞”。

正是因为有了张居正的鼎力支持,戚继光才迎来了人生第二个辉煌期,并干了三件大事——训练戍边部队、建立车步骑营、修建长城敌台。

然而,当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吃了戚继光所送海狗肾导致“痔根”加重(野史说法),一命呜呼并随即遭到清算后,戚继光的厄运也就来了。

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很快受到牵连,第二年即被调往广东,第三年即遭罢官弃用。

这里有一点很值得玩味,戚继光被弹劾遭罢官的原因和罪状,在当时是模糊不清的,表面上看是受累于张居正,其实根源在于倭寇边患已除,朝廷要剪除羽翼丰满的武将,鸟尽弓藏。

万历十三年,遭到罢官的戚继光落寞回乡,但他的晚年悲剧并没有就此止住,相反是越发的惨不忍睹。

关于戚继光“怕老婆”的说法很多,但和很多怕老婆的男人,夫妻感情其实很好不同,戚继光和原配戚王氏的夫妻感情很差。

根据清朝乾隆年间《仙游县志》等记载,戚继光因为儿子在莆田违反军纪而斩子,从而愧对妻子戚王氏,对戚王氏多方迁就忍让,而戚王氏则终生怀恨在心,始终苛待丈夫。

鉴于戚继光在莆田期间根本没儿子,所谓戚继光斩子的说法肯定是假的,但假的传说背后,戚继光和戚王氏夫妻关系恶劣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说,戚王氏是标准的悍妇,二人结婚时,戚继光虽是四品武将,但她爹是总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她始终是高高在上的。此外,戚王氏还是个将门虎女的狠角色,武功好,脾气倔,但凡遇到家庭纠纷,她向来以徒手格斗的方式修理戚继光,而戚继光慑于她爹的总兵头衔,不敢反抗,总是被打的到处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产生一些疑问,按这种说法,戚继光在家庭生活中属于被欺压的一方,最后受不了应该是戚继光才对,怎么反过来戚王氏干了“休夫”回娘家的事?

那是因为戚继光和戚王氏还有更大的矛盾。

根据戚继光好友汪道昆在《孟诸戚公墓志铭》中记载,戚王氏只给戚继光生了一个女儿,戚继光为了延续香火,瞒着戚王氏一连纳了至少三个妾,生了五个孩子。

戚王氏得知这一切后,戚继光的几个孩子早已满地跑了,或许是因为自感在家中的尊严、地位、名分受到了严重挑战和伤害,绝望的戚王氏一度决定和戚继光同归于尽。

她抄起一把尖刀,直奔戚继光而去。戚继光闻讯,立马开溜,不肯罢休的戚王氏便每天蹲在家里死守,“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

待戚继光遭罢官,落寞回乡后,戚王氏便将愤怒转化成了极度的冷漠和绝情,在戚继光死前的那一年,戚王氏“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也就是说,戚王氏将家中洗劫一空后,直接休夫回娘家了。

对病重的戚继光而言,这种做法极其残忍。

在戚继光苟延残喘的最后一年,病重时竟然连抓药的钱都没有,最终在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鸡三号,将星殒矣!”


黑句本


实际上戚继光不仅仅是抗倭英雄,他在北边蓟门一带防御蒙古、协助李成梁的辽东军防也有十五余年,为稳固明朝的北边作出重要贡献。至于说戚继光一生为国为民是一位民族英雄,这个评价绝对是客观准确的。戚继光的晚年,准确说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六年接连遭到给事中的弹劾,先是被贬,后又被罢免,直至最后病死家中,不可谓不凄惨也。如此名将竟是如此下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直接原因是张居正的落幕,本质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一个不太合理之处。

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戚继光和张居正是"政治盟友"。更准确的说戚继光只能算张居正的门下,还达不到盟友的地位,毕竟明朝文官的地位本身就是凌驾于武将之上的,而张居正是阁臣之后又是首辅,是位极人臣的文官呢!万历年间张居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期间得罪了不少利益集团,而且万历皇帝也因张居正的存在而压抑多年。所以在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很快就遭到了给事中张鼎思的弹劾,从北方防线被调往广东。有人说张鼎思弹劾戚继光是因为他的爱犬被戚继光踢死了,其实不管有没有发生过这个事,戚继光都会被弹劾的,就算不是张鼎思弹劾,也会有张居正的其他政敌出手。

戚继光为什么要做张居正的门下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存在不理想的地方。明朝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武将的地位受到很大的节制,动不动就会遭到文官和言官的弹劾。戚继光就曾经被弹劾故意放走倭寇,甚至说是通倭,后来还是戚继光自己以待罪之身平定了海盗汪直作乱,才得以免罪复职的。可见,当时的文官和言官在政治地位上是有绝对的优势的,而武将则很被动,加上文官和言官队伍里不乏小人,所以戚继光他必须寻找政治靠山才能保身,才能实现保家卫国的抱负。这就是戚继光"投靠"张居正的原因所在,归根结底还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导致的,不然以戚继光的为人,应当不至于这样做,哈哈。





历史守望者


戚继光的抗倭伟绩自不必说,历史早有评价。传说这位名将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情商很高,所以他的戎马生涯还是较为顺利的,没有遭到什么“良弓藏”之类的事。

但这位民族英雄,为何到了晚年,却还是丢官罢职,乃至贫病交加呢?有传闻甚至说他病时连抓药的钱也没有。

到无钱买药的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了。毕竟一代名将,又深得百姓爱护。就算身上一时无钱,旁人也不会袖手。

当然,戚继光的晚年即使不如贫苦老百姓那么凄惨,但也谈不上舒服。

此时的他,官场失意,妻妾远离。

一、受张居正的“池鱼之殃”。

张居正死后,政敌纷起,万历皇帝仿佛回过神来,对这位昔日的首辅大人进行了清算。正好张居正本人也不拘小节 ,生活颇为豪奢,宅中搜出不少金银,这下万历皇帝有了借口,将张居正的功劳全盘否决,并对所谓的张氏集团进行牵连。戚继光,就被划入其中,被罢官回乡。

二、夫妻失和,独居乡里。

戚继光的夫人善妒,但自身又没有生育,戚继光瞒着她置了几房小妾,延续香火。此事被夫人得知后,大为光火。戚继光无奈,把一个小妾的儿子过继到妻子膝下。谁知天意弄人,此子又夭折了。夫人遭受了沉重打击,变得灰心冷意,自回娘家居住。那些小妾们也没有在戚继光身边久留,导致戚继光晚年孤鉵寂寞。

在官场失意,又缺乏家庭人伦温暖的情境下,晚年戚继光的确算得上凄凉。


钱多多读文史


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


提起戚继光这个名字,大概很多人都知道,他可是能与宋朝武圣级抗金名将岳飞齐肩,另一个千古留名的民族英雄,也是明朝时期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不仅仅是一名能打胜仗的出色将领,还是杰出的军事家和兵器家,他改造和发明了很多的新式武器,还在长城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工程,进可攻退可守的空心台抵御外敌,大大提高了战争的胜算,也是相当厉害了!

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疆土就面临着南方倭寇北面蒙元的严峻形势,明朝万历年间,戚继光和他声名远播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荡平了危害沿海的不耻倭患,又在北方抗击蒙古内犯十余年,推动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在公元十六世纪,戚继光绝对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战神!战功赫赫,家喻户晓,百姓拥戴,可谓风光无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越的民族英雄,晚年生活却过的不尽人意,被罢官返乡,家破人亡不说,最后连生病买药的钱都没有,可以说是相当的悲惨!

看到这里,小编跟很多人一样在心底为这个民族英雄鸣屈,愤恨不平,为什么当时的朝廷要这样对待一个对社稷对百姓有大功的英雄呢?就不能让英雄晚年善终吗?带着这些疑惑和不解,小编翻阅了很多相关史料,才发现戚继光悲惨结局的缘由,并不像大家猜想的那样简单。

1、被赏识提拔自己的伯乐张居正牵连,自此从高地跌入谷底。

自古以来,名将功臣最终都难保全自身,要么功高震主被皇帝提防寻衅各种理由除掉,要么被朝中奸佞阴毒的大臣嫉妒功绩,找机会暗害,当然,戚继光在晚年也难逃这种宿命。众所周知,戚继光因为有了张居正的力荐和赏识才会被皇帝重用,才有机会在抗倭战役里大展身手,一战成名,说他的人生伯乐是张居正也不为过。万历十年,随着宰辅张居正的病逝,当时的明朝政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因为戚继光和张居正特殊的密切关系,所以首当其冲受到牵连的就是他。张四维正巧利用了明帝对张居正积攒了多年的众多不满,借势达到全面夺权的目的,落井下石诬陷戚继光为张居正的同党,让戚继光的人生彻底从高地跌入谷底,当真是让人唏嘘!

2、被罢官落寞回乡,晚年生活更加凄惨。

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便由蓟镇总兵被调任为广东总兵,看起来没多大变动,实际上已经变相的被明帝赶出了京城,尽管有很多大臣替戚继光求情,请求皇帝将他留下,怎奈皇帝不理会一意孤行,最终戚继光在手下部将和城中百姓的不舍中离开了京城。后来在清算张居正的万历十二年,戚继光希望可以保全清誉告老还乡,但明帝却说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党羽,将其革职,万历十三年,被罢官的戚继光落寞回到山东蓬莱老家,但他的晚年悲剧却并没有就此止住,反而越发凄惨!小编觉得,戚继光惨遭罢官,被视为张居正同党,表面上看是受累于张居正,其实根源在于倭寇边患已除,他已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朝廷必然要除掉像他这样的武将,俗话说,鸟尽弓藏嘛!万历十三年,遭到罢官的戚继光落寞回乡,但他的晚年悲剧并没有就此止住,相反是越发的惨厉。

3、“屋漏偏逢连阴雨”弟弟病逝,又被发妻抛弃,真是惨到家了。

都说“屋漏偏逢连阴雨”,这句话用在戚继光的一系列变故上最合适不过了。当他回到老家准备去探望弟弟时,却发现弟弟已病逝家中,甚至连个收殓下葬的人都没有。更为悲痛欲绝的打击是此时自己的儿子也夭折了。因为结婚多年,妻子王氏不孕未能生出孩子,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戚继光便纳了几个小妾,而戚继光为了生子接二连三的纳妾,使得王氏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婚姻,待戚继光遭罢官回乡后,王氏心中的愤怒便更为加剧,继而转化成了冷漠和绝情,将家中所有积蓄和值钱的家当一并带走,直接休夫回了娘家,彻底抛弃了戚继光,自此,曾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成了名副其实的鳏寡老人了。

最为悲惨的是,面对如此之多的沉重打击,戚继光又身患重病,而此时家徒四壁,孤苦无依的他身无分文,最后连治病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苦苦等死,明万历十五年十二月,抗倭英雄,一代名将戚继光在家中孤独离世。这位曾经驰骋疆场,为明廷立下不朽战功的老将,临终却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留给后人无尽的悲叹唏嘘!


葛大小姐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戚继光(1528——1588)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为害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他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戚继光不仅是个著名将领,还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和兵器家,他写下了18卷本的《纪效新书》和14卷本的《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在长城上修筑的防御工事,做到了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然而,这样一位军事理论家、荡平倭寇之乱的民族英雄,晚景却非常凄惨,令人不竟唏嘘长叹。主要原因是因为首辅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之所以屡立战功,自然少不了张居正的赏识和提拔。由于万历帝在张居正去世第四天,就展开了对其的清算,张居正在世时所用的一批官员也受到了牵连,戚继光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张居正先有蓟镇总兵调任广东总兵,实际上等于被赶出了京城,二年后,万历帝将他定性为张居正的党羽,于是被削去一切职位,就这样,战功赫赫的戚继光返回了山东蓬莱老家。

当戚继光回到老家时,其妻王氏先于他一步携财而去。王氏是戚继光的原配,由于没有生育能力,戚继光瞒着她纳了三个小妾,生了五个儿子,王氏得知后异常恼怒,感情出现了裂痕。如今,戚继光丢官去职、落魄归乡,王氏是万念俱灰,恩断义绝,毅然离去。此时,戚继光又得知一直跟随自己四处征战的弟弟戚继美病逝了。在双重打击下,戚继光一蹶不振,得了肺病,又无钱医治,于是久病不愈,三年后,在贫困交加中死去。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抗倭名将戚继光遭到事中张鼎思弹劾,被朝廷调往广东。三年后,戚继光又遭到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被罢免官职,遣返回乡,最终在1588年病逝。在这一切的背后,就是因为他的靠山张居正倒了。

由于戚继光一生用兵,不善于敛财,所以晚年时家徒四壁,生活十分贫困。更加悲惨的是,就连他死后下葬的费用都是街坊邻居凑出来的。“(戚继光)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朝大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治倭十余年,不仅解决了长期祸乱明朝东南的倭患,而且还给明朝培训出一支南方人组成的精兵。抗倭成功后,朝廷又将戚继光调到北方去抗击蒙古鞑靼部的侵犯,效果同样显著。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晚年却落得个罢官返乡、凄惨离世的结局。造成戚继光晚年下场凄惨的主要原因是他的靠山张居正倒了,所以戚继光受到牵连。再加上他是一介武人,在朝中没有势力,所以不断遭到文官弹劾。


戚继光过去能够长期在一线抗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宰辅张居正在背后支持他,打压那些弹劾戚继光的势力。戚继光与张居正私下交情非常好,所以很多人认为戚继光是张居正一党的成员。等到张居正一死,戚继光便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政治冲击。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的党羽。他先是把戚继光从蓟镇总兵调任为广东总兵,把他赶到了远离京城的广东地区。而戚继光也意识到了朝廷的政治斗争,他上疏希望可以保全自己的荣誉而退休,但万历帝却认为他是张居正的党羽,不但革其职位、罢免还乡,而且再也没有启用他。

回到家乡后,戚继光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妻子王氏也弃他而去。在经了一系列的变故后,戚继光终于一病不起,最终在贫困交加中孤独地死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在他死后不过40余年,明朝便覆灭了。


历史的荒野


人们在说起韩信时,通常认为他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某种意义上说,戚继光和韩信有些类似,他是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

戚继光是山东人,也算是个小官二代,在他成年后,就继承了祖上承袭下来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佥事,就类似于助理的意思,所以戚继光的这个官职,就相当于是登州卫指挥官的助手,正四品的官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民兵副团长职位。

当时,戚继光主要是负责屯田事务,也就是后勤工作,并不负责前线带兵作战。恰好当时山东遭遇倭寇之患,面对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却不能上阵杀敌,所以悲愤之下他写下这样一句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不过好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时,25岁的戚继光有幸攀上张居正这层关系,当时张居才还刚进入翰林院供职不久,还在内阁重臣徐阶这颗大树的庇护下成长。在张居正的推荐下,戚继光被调任为都指挥佥事一职。

这都指挥和上面的卫指挥类似,只不过一个负责屯田和后勤,一个负责上阵杀敌。戚继光被调任为都指挥的助手后,从此也开始了他上阵杀敌的军旅生涯。



两年后,在张居正的推荐下,27岁的戚继光因作战勇敢被调任到浙江担任参将一职,负责平定宁波、绍兴、台州三郡的倭寇之患。也就是这段时间里,戚继光创建了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

其后十年,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先后参与了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大小十三战,取得了十三全胜的记录,先后斩杀倭寇六万余人,将福建和浙江省的倭寇一扫而空。 由此,戚继光也成为名动天下的人物。

而就在这个时候,嘉靖皇帝去世,他的儿子裕王即位,张居正作为裕王府的旧臣,被提拔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并正式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于是,在张居正的推荐和支持下,戚继光得以胜过俞大猷,被调到北方担任神机营副将,负责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戚继光由此又引来了新的辉煌。

这一年,戚继光40岁,他在前往北方的路上,一边骑在马背上驰骋,一边看着周围的风景,不由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马上作》:“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此后,戚继光在北方镇守的黄金十年,恰好也正是张居正担任大明首辅的十年。

因为有张居正在财政和用人调度方面的全力支持,戚继光得以多次击败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的进犯,还差点活捉董狐狸,最终让北方蛮子势力不敢再侵犯蓟门。

戚继光呢,也因守边功劳,升为左都督,官阶正一品,其后他又因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后进封少保。此时的戚继光,终于走到了明朝武将所能达到的巅峰,可以说当时的戚继光,是大明朝最风光无限的武将。

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就在戚继光风头最盛之时,张居正突然病逝,随后朝廷开始掀起大规模的清算张居正的运动,很多原先受到张居正重用的人都因此受到冲击。

作为和张居正交好,并且还张居正最得力助手之一的戚继光,自然也免不了被清算。



于是,在张居正刚去世不久,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发配到偏远的广东驻守。两年后,戚继光再次受到弹劾,说他曾经和张居正勾结图谋不轨,于是戚继光直接被朝廷罢免掉一切官职。

这一年,戚继光58岁。被罢免掉官职的他只好孑然一身回到老家山东蓬莱居住。

虽然戚继光为官多年,但因为他的俸禄大都用来资助军队,或者用来上下打点,包括给张居正送礼,而他本人又不是个大贪官,所以晚年的他,身上并没有多少积蓄。

对此,史书上特意用了这样一段话来形容:“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由此也可见戚继光的贫困潦倒。两年后,戚继光在贫寒交迫中的病逝,享年60岁。

然后,可悲的是,对于这样一个为大明朝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在其死后两年,朝廷都一直没有任何表示,直到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恤典,万历皇帝感念其功,这才下诏予以祭葬,并给予了他一个“武庄”的谥号。


我是赵帅锅


戚继光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中都是排得上号的,这位鼎鼎大名的将领带领着他组建训练的戚家军战无不胜,成功大范围扫平了困扰大明王朝多年的倭寇问题,并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不过,这样一位英雄在晚年却过得非常凄惨,最后死于病痛,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朝嘉靖年间,在国土的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由中、日海盗勾结形成的劫掠团伙,他们袭扰沿海,抢夺钱粮或进行走私,十分猖獗,被称为“倭寇”。其实,早在明朝初期,倭寇便已经有过对中国、朝鲜沿海的袭扰,不过那时的倭寇势力弱小,不足为患。

嘉靖时,倭寇甚至有了日本政府的支持,于是更加肆意妄为。鉴于沿海各地严重的倭害情况,朝廷下令征讨,许多英雄人物适时而生,戚继光就是其中一位。据《明史》记载,他从小就“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而后他继承祖上的官位,在山东登州,大致是今天烟台、威海一带做了武官。这里是军事要地,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道:“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作为交通便利、水深且平稳的港口,这里是明朝与日本、朝鲜交流的重要路径。

在这里做官的戚继光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并立志荡平倭寇。嘉靖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被当政的重臣张居正推荐,升任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地区的抗倭事宜。一年后,他又被调任倭害更严重的浙江地区负责防倭工作。

那之后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十几年间,戚继光在沿海地区四处奔波,剿灭无数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后被调任到北方抵御被称为“北蛮”的鞑靼部族。北蛮见戚继光无法战胜,便转而进攻辽东,戚继光协助保卫辽东,又将其击退。于是劳苦功高的戚继光被封为从一品的少保。

然而,盛极必衰的定律,哪怕是戚继光也无法逃脱,万历十年(1582),曾经举荐并重用戚继光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病逝。一时间,曾经被张居正打压的官员们纷纷活跃起来,而戚继光作为张居正一方的重臣,自然逃不过其他党派的围攻。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已经五十多岁,可以称得上老臣的戚继光被从驻守的蓟门调任广东,沿路的颠簸和气候的变迁可谓非常折磨人。三年后,“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

被皇帝免官,落魄回到故乡的戚继光举目无亲,他的发妻王氏因为他偷偷纳妾早已负气出走,他的几个孩子,不是驻守外地就是早夭。再想到自己征战多年,却落得这么个凄惨的境况,于是一代名将戚继光便在住所郁郁而终,实在令人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