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五代十国”中,“十国”之说的由来

大家可能会奇怪,怎么谈“十国”之说的由来呢?怎么不谈“五代”之说?好,我们先简要的说明一下“五代”之说的由来。

五代”之名是由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政权实体的迁转延续而形成的。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伊始的建隆年间,大臣范质就删减五代实录,总成《五代通录》一书以献,即将梁、唐、晋、汉、周五朝并称为“五代”。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由王溥主持官修的《五代会要》成书,也以“五代”冠名。这都表明“五代”之说早在北宋立国之初就出现了,已经成为这段历史时期的标志性称谓。

探究“五代十国”中,“十国”之说的由来

五代十国地图

一、当时真的只有“十国”吗?“十国”之说同“五代”之说一样都出于北宋前期吗?

那么“十国”呢?其实,“十国”之说并不是自五代即有之。这个概念有一个由提出到渐被接受的历史过程。“十国”之称谓在宋初并未形成,检索北宋前期成书的《旧五代史》、《五国故事》、《五代史补》等文献典籍,即可得知。

《旧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薛居正等在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奉诏撰成的。这部官方史书把在权力实体上保持很大独立性、可以子孙承袭的地方割据政权归入《世袭列传》中。这些割据政权或与中原王朝直接对立,互不承认;或与中原王朝仍然保持册封朝贡体制,表面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保持形式上的臣属关系。

属于这一“权力世袭”类型的有凤翔李茂贞、鄜坊高万兴、朔方韩逊、夏州李仁福、荆南高季兴、楚国马殷、吴越钱镠等七家。他们都曾割据一隅、绵延二世或承继数代。李茂贞、李仁福等割据者与后来所谓“十国”之列的南平(荆南)、楚、吴越等三家政权是并列的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不为史家所重的枭雄李茂贞甚至位居《世袭列传》之首,然而并没有被列入所谓的“十国”之说中。

探究“五代十国”中,“十国”之说的由来

宋太祖诏谕下录入史书的各地所列独立政权共有15家

《旧五代史》把中原王朝之外称帝的政权归为《僭伪列传》,以示不承认其正统性。属于这一“称帝自立”类型的有吴国杨氏、南唐李氏、闽国王氏、幽州刘氏、南汉刘氏、北汉刘氏、前蜀王氏、后蜀孟氏等八国,而向来为后世所轻的幽燕刘氏政权也赫然在列。

《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所记载的割据政权共有十五家,与今天我们所谓的“十国”迥然有异。同样成书于宋初的《五代会要》和《五代史补》等史书,在行文中只把南方各割据政权称为“诸国”,并不见有“十国”之谓。总之,《旧五代史》等文献典籍在编撰体例和文字表述上均表明:在五代至北宋前期,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但云“五代”,并没有“十国”的提法或概念。

“十国”之说的真正由来及后世杂疑

今日所谓的“十国”之说应滥觞于北宋中期大学者欧阳修。欧阳修从维护封建儒家正统观念出发,自己又重修了一部五代史,即《新五代史》。

探究“五代十国”中,“十国”之说的由来

“十国”之说应滥觞于北宋中期大学者欧阳修

这部史书打破了《旧五代史》的编撰体例,以“春秋笔法”来褒善贬恶,把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北汉)等十个地方政权列为“十国世家”。而将其他偏霸之主,诸如李茂贞、刘守光、李仁福之流,统统归为“杂传”。关于欧阳修对“十国”的遴选理由,他本人在《新五代史》中并没有说明。

若是出于对割据者是否称帝、承继时间长短、综合实力强弱等标准的考虑,俱难让人信服。而在“十国”之列中最大的争议就是为何没有选实力可观的凤翔李氏、幽燕刘氏政权,却将充其量仅辖三州之地的南平归入其中。

唐末五代时期,割据凤翔的李茂贞、李从曮父子开府自立,卵翼十余镇,势力波及关内、陇右、山南、剑南诸道四十余州。从割据时间上看,在唐末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正月至五代后晋的开运三年(946年)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李茂贞父子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割据时间不仅大大超过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各朝,就是与“十国”中的前、后蜀等其他政权相比也毫不逊色。客观而论,李茂贞父子割据政权的综合实力不仅远胜于十国中的南平(荆南),即使是与其他偏霸之主相比,亦可并坐争锋。

探究“五代十国”中,“十国”之说的由来

李茂贞父子割据政权的综合实力不仅远胜于十国中的南平

割据幽燕的刘守光,继其父刘仁恭之威,不仅称帝自立,建号大燕,改元应天,而且控弦20万,雄霸河北一时,甚至还发行有自己的货币。

党项首领李仁福割据夏州等数州之地,延继数世,遂为西夏王朝之肇始。对此,欧阳修自己也承认,“自(唐)僖、昭以来,日益割裂。梁初,天下别为十一国,南有吴、浙、荆、湖、闽、汉,西有岐、蜀,北有燕、晋”(《新五代史》卷六)。这种划分俨然也是“十国”。但欧阳修到底出于怎样的考虑来选择“十国世家”的,这是给后世留下的一个谜。

三、后世史官对欧阳修遴选“十国”的标准认定及“十国”之说最终确定时间

欧阳氏遴选“十国”最接近的标准当是从唐末五代割据直至北宋立国之后仍然存在的政权。欧阳修把吴和南唐、前蜀和后蜀、闽和殷、马楚和周行逢等前后承接、割据地域基本稳定的政权视为在北宋建立之后仍然存在的政治实体。若以此而论,那么欧阳氏的“十国”之说就勉强解释得通了。

由于欧阳修在宋代及后世的学术地位很高,故此说一出对后世史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由此出现了“十国”之说。而没有入选“十国”的秦岐李茂贞、幽燕刘守光等割据政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被世人冷落。

探究“五代十国”中,“十国”之说的由来

最终确定“十国”概念的是清人吴任臣

最终确定“十国”概念的是清人吴任臣。他在编撰的《十国春秋》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他撰《十国春秋》是“若欧阳五代史附十国世家于末”。

显然,吴任臣是效仿了欧阳修《新五代史·十国世家》的编排体例。其中微小的差别仅仅在于个别政权称谓的变化。

他把“十国”中的“南平”称为“荆南”,把“东汉”之名改为“北汉”,这乃是借鉴了《宋史》的提法。对于舍弃李茂贞割据政权而选择南平进入“十国”的原因,他解释说:“或谓李茂贞据岐两世,父子相传,以诸国相衡,是为荆南之匹也,兹进南平而黜岐者何?盖史从前文,亦仍十国世家之旧云尔。”其取舍标准仍然是参考了欧阳修“十国”之说的观点,“史从前文”而已。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史家都认同“十国”的提法,“十国”之说也存在争议。宋人路振在编撰《九国志》时,只把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南汉、闽、东汉(北汉)、楚等政权列为“九国”,并没有将南平编选在内。

明代凌迪知在撰写《万姓统谱》中的《历代帝王姓系》时,统计出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之外的割据政权有13家,除“十国”之外,秦(李茂贞)、燕(刘守光)、西夏(李仁福)三国也列在其中,相对而言,这还是比较接近于客观史实的。

探究“五代十国”中,“十国”之说的由来

明代凌迪知在撰写《万姓统谱》中,统计出五代时期割据政权有13家

明人方以智在《通雅》卷十七中也提出了质疑,云:“吴杨行密都广陵,唐李昪后称江南,都金陵,迁豫章,复都金陵。前蜀王建成都,后蜀孟知祥。吴越钱镠钱塘,闽王审知福州,汉刘隐广州,楚马殷潭州,今长沙。荆南高季兴南平,即江陵。北汉刘旻,五代史曰东汉、太原。后王延政以建州称殷,即闽也。以梁初论之,天下为十一国。”《通雅》将闽、殷分论,认为是“十一国”,也不赞同“十国”之说。

四、总结

“五代十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期,对于“十国”之说由来的探究,更有利于我们认清那段历史,还原真正的历史面貌。不过“五代十国”这个词发展至今,如今大多数人已不愿再去争论五代之外的地方政权到底该不该被称为“十国”,或“十国”到底应该包括哪些政权了,更愿意把它当成一种习惯或者约定俗成的提法,作为对那个纷繁历史时期的称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