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历史上,总是存在有褒刘贬曹的看法,对此你怎么看?

tongxia923


其实,罗贯中并不是褒刘,作者只是在褒汉室。在演义里,他没有把正史描写刘备阴险的地方去掉。比如在十九回:白门楼上,曹操生擒吕布。当时,刘备只是曹操帐下的门客,曹操看中他。后来曹操有事出去了,吕布趁机叫刘备帮他说说话,以赦免他死罪,刘备答应了。可是当曹操回来时,刘备立马变脸,说着吕布坏话。于是坚定了曹操杀吕布的心。还有,在借荆州这事上,也可以看出他的虚伪。陆肃来一次,刘备就哭一次。之前还抢了自己亲戚刘璋的地盘。而在写曹操这一块时,作者着笔较多。从三国演义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曹操。曹操野心大,但他只做到了专权,并没有篡位。其实,他也不想做奸雄,而是想做个能臣。只是世事所逼,当权者是庸君,你不专权,权力就归别人了。对于到嘴的肥肉,曹操从不拒绝。而刘备看上去在拒绝,但到最后,他想要的,还是回到他手里的。


听觉有道周村验配中心


对待三国历史,特别是对曹操、刘备二人及其代表的魏、蜀两国,确实存在着“褒刘贬曹”的思想。但这也并不绝对,历史上也存在着以曹魏为正统的观点,以及当代对魏、蜀都较为客观认可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

一、以曹魏为正统,尊曹抑刘

看到这个观点,大家也不要惊诧。以曹魏为正统的历史观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就体现在《三国志》当中。

与《三国演义》不同,《三国志》是严谨的史书,以人物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

《三国志》为曹操著有《本纪》、而孙权及刘备只有《吴主传》和《先主传》。在纪传体史学体例中,《记》是专为帝王记录,其他人则为《传》,由此可见,《三国志》中,对曹操的定位是放在帝王这个档次,把刘备、孙权放在诸侯档次,这说明《三国志》对待二人的态度确实是以曹魏为正统的。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写作《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天下一统归晋,陈寿本人也在西晋为官,而追根溯源,西晋政权源于曹魏。所以,陈寿在著作《三国志》的时候,必须以曹魏为正统,唯有如此,才能证明西晋政权的合法性。

二、公正公平对待曹魏、蜀汉

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当代以来,史学界对待曹魏、蜀汉的态度,逐渐减弱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转而更加专注历史事实及人物本来面目,对曹魏、蜀汉的观点日趋公正、公平,不再一味强调谁为正统、谁为叛逆。

如对待曹魏、蜀汉,最新的研究认为二者都是在东汉末年时期大环境下的地方割据势力,与孙权、公孙瓒、刘璋等军阀并无区别,在汉献帝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曹魏、蜀汉都不是正统;其次,对曹操、刘备二人,也注重评价他们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才能,而不再把人物脸谱化、戏剧化:曹操不再被认为是奸雄、刘备也不再是身负“皇叔”的盛名,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性情的人。

三、尊刘抑曹的传统观点

“尊刘抑曹”是一千多年来的主流观点,直到现在仍有生存空间。

这种观点存在并流传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广泛传播带来的影响。《三国演义》作为流传范围最广泛的古代小说之一,自身带有明显的“尊刘抑曹”的观点,随着小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推动了这种观点的传播。

二是民间对曹操、刘备的认同感不同。刘备以其宽厚、仁慈、大义等形象得到了百姓的赞扬、而曹操则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逼胁迫汉献帝、其子曹丕篡政等行为,在百姓中口碑不佳。

三是封建王朝的刻意宣扬。他们极力宣扬曹操胁迫汉献帝等违背儒家思想的行为,使得曹操越来越被刻画成反面人物。

由此可见,历史上并不总是褒刘贬曹,同样也有奉曹魏为正统的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方法的改良以及史学材料的丰富,我相信对曹操及刘备的评价一定会更加公正、公平。


晓东笔谈


其实,在宋朝以前,曹操在人们的心中并不是反面的,反而对曹操的评价挺高,认为他是一代枭雄。自宋朝以后,曹操的形象开始出现变化,慢慢的成为了一代奸雄。

因为,当时宋朝受到来自北方外族的侵扰,给宋朝和百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人们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和不满,拿曹操来映射当时的时局,因为对于刘姓汉室王朝来说,曹操也是外族。而古代是非常讲究皇室正统的,如果一个外姓之人抢了皇权,就算是当上皇帝,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不被臣民所认可。

大家最为熟悉的褒刘贬曹的代表,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

罗贯中这样写,也脱不开上面说的原因。

第一,罗贯中受过正统儒家学说的教育。儒家学说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对汉朝极尽歌功颂德之能,到了东汉末年,汉朝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的时间,以汉家、刘姓为正统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罗贯中既然受过儒家思想教育,尊刘抑曹也是很自然的事。

第二、曹操的有些做法,不符合儒家理论所谓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看来,这个做法非常高明,但是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罗贯中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还有曹操多疑的性格,随便杀人的习惯,这些罗贯中都不喜欢。

第三、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很多素材,都是来自于民间的传说和戏剧。明朝的老百姓神话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代表忠义的关羽,另一个是代表智慧的诸葛亮,二人又都是来自于刘备的队伍,在舆论上自然是刘氏集团更受老百姓的喜爱,而罗贯中也是出于迎合大众的口味,毕竟小说也要符合当时的形式和思想潮流,这样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否则,你写的再好,没有人看也是白费功夫。


历史也好玩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汉朝开国。 两汉帝国历二十四帝,国祚四百零六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繁荣的国家。平闽越,击匈奴,收河套,夺河西,开丝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然而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强盛如汉帝国者也在公元184年,走到了穷途末路。 黄巾之乱后的汉帝国名存实亡,是时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神州板荡,中原陆沉。

帝国濒临崩溃,即将分崩离析。汉昭烈帝刘备起于草莽,提三尺剑横行天下,割据益州三分天下,建立季汉政权,延续汉帝国最后的荣耀。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可叹天不祚汉,前有昭烈皇帝兵败夷陵,白帝城托孤,后有诸葛亮五次北伐,星陨五丈原。

三国时代之所以波澜壮阔,正是因为有刘备、诸葛亮这样不肯在乱世中苟且偷生的人,在逆境中不肯投降认输的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选择理想,在道义和生命面前坚持道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九死而未悔。


捕风捉影者说


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

★各位好!我是历史文化领域创作者油茶丝语,首先感谢您进入丝语话堂。

★欢迎点【关注】关注油茶丝语阅读更多文章和精彩,期待您的点赞、关注和分享!

本文看点:说到三国,人们总有种孙权的东吴、曹操的曹魏都不是正统,只有刘备的蜀汉才是正统的感觉,以至于《三国演义》从头到尾是在一种褒刘贬曹的格调中完成的,仿佛这“天下,是刘氏人的天下,也只能是刘氏人天下”,所以无论刘家之人多么无能,天下还得由他们来做,这是违背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

“褒刘贬曹”是“天下乃刘氏人天下”思想侵入了三国人骨子里导致的结果!是“老眼光看新问题,带着有色眼镜看事情”的表现!


历史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当年始皇帝一统中国,传二世而亡;汉自高祖起义一统天下,又历光武中兴,传至献帝而天下分乱,归分三国,这里面既有皇朝“气运”的问题,但更多则是人治人为所至;归根结底是人心向背,民意不属的结果。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寡道义者失国朝”,秦二世赵高揽权营私,横征暴敛,汉灵帝时宦官曹节弄权等等,此皆逆行倒施之举,秦所以亡,汉所以衰也。

因此,随着对三国有关历史了解的增进和对《三国演义》阅读次数的增多,对作者罗贯中的那种先入为主的感觉也越来越浓,他那种深埋在骨子里,想说却又不敢明说的“天下,刘氏人的天下,似乎不管刘家的人有能无能,坐天下的都得是刘家人”的思想就越浓厚,这就是他不管刘备怎么样都是正统,褒刘贬曹的思想根源,是与社会及历史发展规律不相符的。


油茶丝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不喜欢的,作者是比较倾向刘备的不太喜欢曹操——其实曹操在历史上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都是正史书上的评价,《三国演义》的作者罗惯中有偏向刘备的意向,但是*小说,演义*之类的文学作品与*历史,正史*书是有很大的出处的——小说有虚构夸张的成份很大,历史书是非常公正严谨真实的写作的。




隐者老康


有人说褒刘贬曹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带起来的风气,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早在罗贯中以前,历史上褒刘贬曹的风气就一直存在,就比如大名鼎鼎的杜甫,就最推崇诸葛亮和蜀汉政权。

为什么呢?不仅仅是因为蜀汉有诸葛亮这么一个千古名相楷模,更重要的是蜀汉就是三国那段历史唯一的一块遮羞布,是那段暗无天日、人不如狗的乱世中,唯一还闪耀着一丝人性光辉的存在。



魏蜀吴三分天下,孙权大帝如何?不过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而已,既无大功业,更无大功德,历史上这样皇帝还有一大把。曹操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听起来威风凛凛,然而不过一代权臣枭雄,欺凌汉室孤儿寡母,连石勒都不齿他的为人。伏皇后之泪,董贵人之血,这些都是曹操洗不掉的罪恶。

三个割据政权中,唯有蜀汉,先主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始终百折不挠,欲为天下开太平;丞相孔明夙兴夜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亦殚精竭虑,用尽毕生之力,欲挽天倾,使日月幽而复明。


有人说刘备虚伪,诸葛亮愚忠,姜维顽固,然而刘备终其一生,无论胜败,不曾屠城,放眼三国,仅此一君;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苦心经营数十年,呕心沥血,九死不悔;姜维士为知己者死,抛弃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欲光复蜀汉,最终导致破腹取胆。


可以说,如果没有蜀汉这一群君臣,三国乱世,与五胡十六国何异?与五代十国何异?恰恰是因为有了刘皇叔、诸葛丞相、姜伯约这等人物,三国这段历史才能成为五千年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星,被世人所传颂。


卧闻海棠


中国古代的著作,都是以人物作为载体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这点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不例外,因为这也是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首先,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确实是存在褒刘贬曹的,我们先来看一看刘备集团的配置吧。

小说中刘备即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这正是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印证!

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典型的皇亲国戚,虽然无从考证,但在小说中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这便是尊刘的体现。

第一,曹操则是出自宦官家族,曹操本姓夏侯,却被父亲过继给了曹姓宦官作为养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往往都是国家混乱的根源,所以从出身上曹操就已经比刘备差了很多了。再者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推崇仁义的,曹操却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语录,乱世枭雄的形象跃然于纸,也可见在曹操心中权谋是大于仁义,这也是贬曹的理由之一。

第二,在中国古代是有“家天下”这样的价值观的,天下是属于正统皇室的,一旦有人篡权夺位都会被视为乱臣贼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属于篡权,虽说曹操在位期间并没有夺汉帝之位,但是曹操不臣之心已经是人尽可知。这便是贬曹理由之二。

第三,尊刘贬曹也只是体现出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反对动乱的美好愿望。但实际上曹操和刘备都在以此为目标而努力,刘备的方法是广施仁义,从三让徐州,拒接荆州等事迹可看出。而曹操的方法是武力荡寇,为一统天下不惜一切代价武力讨伐。从方法上,刘备的仁政也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期望。这便是贬曹理由之三。

但是,在我看来,曹操的雄远大于他的奸。

面对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和岌岌可危的社稷,曹操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从曹操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如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在政治上:惩办豪强,稳定局势,唯才是举,尚礼重法。

在军事上:统一北方,精通兵略,治军严整,爱惜良才。

在经济上:施行屯田,改革户籍,兴修水利,提倡廉洁。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留下了“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的评价。

虽然演义里尊刘贬曹,但在我心中,曹操就是那个超世之英杰!


嬴旭危


这主要是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吧。《三国演义》群众喜闻乐见,它通俗易懂。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多如牛毛,还有它的戏,以及口头流传的,评书,说书等等艺术形式,把个《三国演义》传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下到十七,八岁 ,上到七,八十岁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小说在人们的印象太深了,影响太大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思想是褒刘贬曹的,人们只有受他的影响,自然思想上和《三国演义》的小说是一致的。

《三国演义》小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是真正记载历史的,陈寿写的《三国志》有几个人看过呢。大家对真实的三国历史是不清楚的,晓得的就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事情。

《三国演义》里说曹操是奸臣,大家就认为它是奸臣。你看他滥杀无辜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要天下人负我”,还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不是奸臣吗?刘备呢?是有皇室血统的,是为了匡扶汉室,是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刘备在人们的心中自然就是好人,是忠臣了。所以人们就褒扬刘备,反对曹操了。

这都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造成的。大家认为呢?(完)

2020——5


用汉桥


关于《三国演义》,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说法,便是“褒刘贬曹”。不过以我来看,这个定义加得有些问题,我们先把“贬曹”放一放,先说说这个“褒刘”,大家一看到这个“刘”,就想到刘备,而就想到这个《三国演义》是一部褒扬刘备贬低曹操的小说。可是,此观点可说大有问题。

我们在之前有好几章便已经谈过,演义中的主角乃是诸葛亮,其次是关羽,而刘备不单不是主角,而且还因为诸葛亮和关羽的原因被抢去了不少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戏份,还被塑造成一个只是依赖诸葛亮和关张两兄弟,动不动就哭鼻子的“仁君”形象。而且即便是为刘备所加的这个“仁君”形象,也不能说是褒的。如这几回演义中就将刘备先是描写成畏惧前往东吴,在诸葛亮鼓动之下才动身,而在东吴则全乃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才得以脱险,又陷入周瑜设计的温柔窝中,直到赵云依诸葛亮的锦囊从事才能回到荆州。而史实上的刘备此行真相如何呢?确实,诸葛亮是看穿了东吴之计,但是和演义中诸葛亮劝说刘备前去江东不同,诸葛亮极力反对刘备前往江东,更别说有交给什么锦囊妙计了。做出前往江东的决断的乃是刘备,之后在江东与孙权等人周旋,从容而出的自然也是刘备之力,而非诸葛亮的锦囊之功。刘备此次入江东虽然在之后自己也认为并非万全之策,但是却将刘备其人的胆略果敢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演义中,那个有胆的刘备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犹豫只会哭鼻子,依赖着诸葛亮的刘备。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有罗本和毛本之分,一般而言,说“褒刘贬曹”的便是毛本,不过就算看毛本,也很难说有太大的“褒刘”成分。毛本虽然做了一些改动,但是大部分是对文笔和小细节的修正,对于大致情节和故事内容并没有太大改变,而对于塑造演义人物形象来说,那些故事情节是最关键的,也就是说,虽然毛本有所谓“褒刘”的倾向,但是实际上人物形象在罗本便已经定型,毛本只是在此基础上巩固而已。而且,就算是毛本,也是更注重将关羽和诸葛亮的形象更高大化,而刘备的形象不单比之罗本没有进步,反而进一步弱化了其实就算“褒刘”之外的另一大主题,“贬曹”也是很成问题的,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不少曹操的负面描写,但是我们细细分析起来,那些描写中要不是原本史书中便有记载的,如挟天子,如睡梦中杀人,曹操本就做了那些事,演义只是照抄而已,要不就是曹操处于和演义所塑造的正面人物对抗的时刻,如在华容道,汉中大战时曹操的狼狈模样很大程度是为了烘托演义主角诸葛亮的智谋。

而在演义中也不乏对曹操的正面描写,如对人才的爱护,断发代首,对典韦的祭奠。(这里便是最奇怪处,演义中虚构了一个刘备摔孩子,因为不合情理,结果刘备莫名其妙落下了一个收买人心的嫌疑,而曹操祭奠典韦时说的比之失去长子来说更痛惜失去典韦这段话其实更不合情理,更有收买人心之嫌,但是众人却将之视为曹操爱才的典型。)

所以,个人看来,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实际上是曹操,而不是刘备或诸葛亮。3楼事实上,《三国演义》并非是一本“褒刘贬曹”的小说,罗贯中在写此书时,最大的原则便是以诸葛亮这个人物为中心,而无论是曹操刘备这干原本真实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只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这个人物角色的配角而已。所以在诸葛亮出场之后,刘备顿时变成一个软弱无能,只会依赖诸葛亮行事的所谓“仁君”,相对而言,曹操的待遇反倒是要好一些,这其实即便在其他小说中也是常见的,主角往往是正面角色的戏中,正面角色受到主角的压制,戏份有限,反倒是反面角色因为与主角对抗,戏份更多,人物形象更为鲜活。至于所谓的“褒刘贬曹”也只是因为诸葛亮身处刘备阵营,曹操与诸葛亮处于敌对方的关系而已,也就是说,所谓的“褒刘”其实是褒诸葛亮所在的刘汉阵营,而不是褒扬刘备。这点在毛本中也并非做出太大的改动。

除了对诸葛亮关羽等部分作者钟爱的角色作者会对史实进行改动外,作者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历史资料。这也是演义中部分角色的形象会显得别扭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