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是真的嗎?

風雲榜首1


你在那萬人中央 感受那萬丈榮光 看不見你的眼睛 是否會藏著淚光 我沒有那種力量 想忘也總不能忘 只等到漆黑夜晚 夢一回那曾經心愛的姑娘——屠洪剛《你》

很久以前,一部電視劇《孝莊秘史》火遍大江南北。多爾袞與孝莊之間,紛紛擾擾,最終以多爾袞的去世告終。多爾袞有沒有娶孝莊呢?多半有。太后下嫁是清宮四大迷案之一。之所以太后下嫁稱作迷案,因為這涉及清朝皇室,關係到孝莊文皇后與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的聲譽。因此,清廷官方對此諱莫如深,正史壓根不敢提及。為什麼說此事多半是真的呢?我們來梳理一下。


其一、野史對此事有諸多記載。清初文人張煌言有作品《建夷宮詞》寫道:“上壽稱為和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首詩直接點明孝莊出嫁之事,是犯了清廷之大忌的。不過這張煌言乃是反清義士,他能說出此話,也可能是為了攻擊滿清政權。

其二,多爾袞尊號引人非議。清太宗皇太極駕崩後,多爾袞與代善,豪格等人進行了激烈的廷議,雙方最終達成一致,共推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福臨的母后就是孝莊博爾濟吉特氏,多爾袞為何選擇福臨,這恐怕與孝莊也有一定的關係。


順治繼位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在兩人的帶領下,大清入主中原。順治二年,多爾袞受封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濟爾哈朗因罪降爵,多爾袞反倒進為了皇父攝政王。而《朝鮮李朝實錄》也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就像秦朝贏政當初尊丞相呂不韋為仲父一樣,多爾袞儼然成了清朝的呂不韋。呂不韋與贏政母親趙姬的關係本就不清不楚。而多爾袞與孝莊的關係,令人更是因此浮想聯篇。

其三,這或許與滿人習俗有關。建州女真興起於遼東的白山黑水之間。努爾哈赤時期,女真各部還處於落後的奴隸社會。他們並不像漢人一樣注重禮教。像弟娶兄妻,妻姑侄媳這樣的群婚制落後習俗,一直延續到滿清入關之前。也許,在以前的滿人看來,多爾袞娶孝莊其實也沒什麼大驚小怪,這種習俗,已經屢見不鮮了。


最後,孝莊死後,按祖制應與皇太極合葬於關外三陵。但孝莊卻以皇太極入土多年,不忍打擾為由,最終葬於清東陵昭西陵。孝莊沒有與皇太極合葬,也令後世猜想諸多。

孝莊與多爾袞之間,確實疑點重重。多爾袞也只比孝莊大1歲,二人年紀相仿,二人同樣傲然遊走於清初政壇,如魚得水。無疑,這兩人定能產生火花與共鳴,說他們曾經有過一段佳話,那也是很不錯的。


風雪夢不逝


個人認為這個答案是真的。

第一個根據,是198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由清史編委會編纂的《清代人物傳稿》。其中李鴻彬撰寫的《孝莊文皇后》一文中,明確記述:“孝莊文皇后按照滿族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下嫁給多爾袞。以此來籠絡和控制多爾袞,鞏固自己及其嫡子福臨的地位。”《傳稿》一書的作者都是當今清史的頂級專家,故個人認為此說可信。

第二,“兄死則弟妻其嫂”,是滿族及其許多北方少數民族的古老習俗,當時並不存在醜聞一說。努爾哈赤的第三位福晉富察氏,就是他堂兄的遺孀,生莽古爾泰,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掌正藍旗,地位很高,清史明確記載,並無半點避諱。

漢朝的王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單于死,嫁其長子,長子死,又嫁老單于的孫子。漢匈兩地,都不以為異,習俗使然。據說昭君墓四季皆青色,當地人視為聖蹟,世代膜拜。杜甫有詩:“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表達的是南北民族共同的崇敬之情。

著名畫家王叔暉繪製的王昭君,是其代表作,至今深受群眾的喜愛。

第三,是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福臨的反應。掘墳鞭屍,我覺得這個行為超出了政治鬥爭的範圍。為鞏固政治地位,羅織罪名,剷除餘黨,甚至抄家都是常見的。但鞭屍,就有著太多個人感情的色彩。這一方面應屬於心理學的範疇,應該由專業人士去分析,此點僅是我個人的一個猜想。後來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復睿親王爵,由其五世孫承襲,為八家鐵帽子王之一。說明了清朝政府,乃至皇帝家族內部對於多爾袞的承認。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並不複雜。只是滿清入關以後,迅速漢化,滿漢的文化差異在這一點上難以彌合,清朝官方銷燬了一切證據,讓這一本來簡單的問題複雜了。我們只要正本清源,換位思考。不以今天人的視角,不以現代社會的道德標準來看問題,就能很容易的看懂這件事情。

孝莊文皇后


三維看歷史


孝莊太后生於公元1613年,蒙古博爾吉特氏,名字叫做布木布泰(影視劇通稱“大玉兒”)。是清太宗皇太極的莊妃娘娘,皇太極突然駕崩,長子豪格和十四弟多爾袞爭奪皇位,雙方爭持不下,女真人差點內亂,最後妥協立皇太極的九子順治為帝,就是大玉兒6歲的兒子福臨。由此莊妃娘娘變成了太后,經過順治18年,當了18年太后之後,又在康熙年間變成了太皇太后,於1688年(康熙26年去世),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享年75歲。

那麼她有沒有嫁給小叔子多爾袞呢?我們一起探尋一下。

大玉兒的童年是在蒙古草原度過的,到了12歲的時候,就嫁給了姑父皇太極(皇太極當時娶了大玉兒的姑姑哲哲為大福晉,就是後來的孝端皇后)當側福晉。是大玉兒的哥哥吳克善把她從蒙古草原送到盛京的,這是蒙古科爾沁部落跟滿清聯姻的結果。12歲的少女大玉兒就嫁人了,當然,史書記載是雖然嫁人,但是還沒有立即圓房,畢竟12歲還太小。

12歲就嫁人的小女孩,在影視劇中就演繹突破了一下,說多爾袞和大玉兒青梅竹馬,嫁給皇太極之前就私定終身了。我們這裡對比一下年齡:

公元1625年,12歲大玉兒嫁給皇太極

這個時候,皇太極33歲(皇太極生於1592——崩於1643年,享年51歲)

多爾袞13歲,正好比大玉兒大一歲(多爾袞生於1612年——卒於1650年,活了39歲)

這樣我們就可以判定,十二三歲的少男少女如果互相曖昧,有好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說私定終身,就有點牽強了。這一點都是後世演繹的結果。我們不要太當真。

而皇太極娶了少女大玉兒後,十多歲的多爾袞如果經常和大玉兒玩耍,產生了情愫,這個我們倒是認可的,現代學者總是說這不可能,說什麼多爾袞住在瑞親王府,不會跟大玉兒經常見面,怎麼可能有私情呢?這是站在入關多年後翻閱的資料得出的結論,要知道,女真人當初在關外,男女之防哪有入關漢化之後那麼嚴格呢,而且當時關外的府邸都是簡陋的,大家經常見面非常正常的。這個我們就不要拿史書來照本宣科了,史書是官修,事關皇家臉面,這種事情我們肯定看不到記載了。所以這一段事情就給了影視劇很大的發揮空間的。

公元1643年,皇太極暴斃身亡。豪格和多爾袞爭執不下的時候,福臨意外獲得帝位。以多爾袞為輔政大臣,初稱“皇叔父攝政王”,又稱“皇叔父攝政王”,最後變成了“皇父攝政王”,這個稱呼似乎變成了“太后下嫁”的鐵證,而且多爾袞和大玉兒這個時候正是二三十的黃金年齡,二人男歡女愛也是正常行為,大玉兒為了讓自己兒子的帝位穩固,也有籠絡多爾袞的需求的。因此在順治4年之後,就有了“太后下嫁”的說法,當時明朝遺民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說:“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就是說太后下嫁已經傳到民間,朝野皆知了。

其實這種行為,在漢人看來有亂倫之嫌,但是對於關外女真人來說,由於人口繁衍緩慢,“叔娶寡嫂”這是一個正常的行為,我們不必大驚小怪的。而且滿清初入中原,漢化不深,還保留關外的習俗,也非常正常,大家都表示理解的。

現代我們受影視劇影響,都在歌功頌德,說大玉兒是個傑出的政治家,但是我們翻閱史書,其實大玉兒非常保守,拒絕接受漢文化。或許,她自己心裡明白,如果漢化了,她下嫁小叔子多爾袞的事情就變成醜聞了,但是如果保留關外滿清和蒙古習俗,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除了多爾袞的頭銜變化成“皇父攝政王”,以及民間詩詞為證。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孝莊死後,遺命康熙不要跟自己的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而是要跟兒子順治一起。這又讓大家猜測不已,因為下嫁過小叔子多爾袞,所以沒有面目跟丈夫葬在一起了。

種種跡象都表明,“太后下嫁”都是確有其事,但是清朝漢化日深後,深知這是一個極大的醜聞,所以史書沒有任何記錄存世,也沒有了任何官方史料供後世參考了。而滿清末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者打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就對這個“太后下嫁”的醜聞大肆宣揚,弄得天下皆知了。但是滿清後人也是不鬆口,堅決否認。弄得迷霧重重,變成了清朝“四大疑案”之一了(另外三個是“順治出家”,“雍正奪嫡”,“乾隆是漢人”)。

總而言之,不管“太后下嫁”是否真有其事,或者說兩人有沒有舉行過婚禮,但是大玉兒和多爾袞兩個青年男女曖昧不清,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那是八九不離十了。



蕭子北


”太后下嫁”之說,首先起因於順治五年(1648)多爾袞被封為“皇父攝政王”。這個怪異的稱呼引起了人們的各種猜測。大家認為,皇帝之母屈尊下嫁,才使多爾袞有了這種尊稱。 那麼,我們先來說說歷史上真實的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第二個女兒,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僅13歲的她,隨同姑母一起嫁給了後金貝勒皇太極。婚後生育了3女1男(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和順治皇帝)。1636年,皇太極稱帝,完善後妃制度,建五宮,封其為永福宮莊妃。皇他太極死後,因是順治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為太皇太后。 孝莊文皇后天生麗質,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就是贊襄內政的好幫手,為皇太極所倚重,因此也被稱為清朝的“興國太后”。 關於孝莊文皇后下嫁多爾袞一說,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最早的記載見於當時是南明魯王政權的大臣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上壽筋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時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這首詞寫於順治七年(1650),以當時人記當時事,似是可信。但是,多爾袞在順治五年(1648),就已經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了。 後人及野史據此產生“太后下嫁”的猜測,主要有五方面的理由: 一、政治婚姻 皇太極死時,莊妃三十二歲,順治才年僅六歲。在當時,多爾袞是朝中說一不二的人物,甚至連皇帝的大印“玉璽”都被多爾袞搬到自己的睿親王府裡,以代統天下。小皇帝隨時有可能被他廢掉。人們認為,孝莊文皇后出於為了保住兒子皇位的考慮,委身屈尊下嫁給了小叔子多爾袞。 二、滿族舊俗 舊時滿州有一種習俗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也就是說,父親死了,兒子繼承父親的一切財產,同時也要續娶繼母;兄長死了,弟弟繼承兄長的一切財產,同時也要續娶嫂子。因此,當時正值盛年的孝莊文皇后與壯年的多爾袞結合,也是符合滿族老理的。 三、“皇父”稱謂 多爾袞公開以皇上父親的身份自居,稱號由“皇叔父攝政王”變為“皇父攝政王”。人們認為,這種稱謂的變化,只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才有可能產生,是標誌著孝莊文皇后與多爾袞婚姻由隱秘到公開的過程。 四、風水牆 按清早期的喪葬制度,皇后、妃嬪死後都是要與皇帝合葬的。但是,孝莊文皇后死後不但沒有與瀋陽昭陵的皇太極合葬,而且被葬在了清東陵的風水牆外。人們據此猜測,是因為孝莊文皇后下嫁給了多爾袞,無顏與丈夫相見於地下;同時,又因她給皇家丟了臉面,因此把她葬在風水牆外,罰她給後世子孫看大門。 五、“太后下嫁詔” 1946年10月,近代學者劉文興在《皇父攝政王起居注》中所撰的跋中寫道,他的父親劉啟瑞在宣統元年任內閣侍讀學士,奉命收拾內閣文庫檔案時,竟然見到了順治時的“太后下嫁詔”。 也有人認為這些證據不足為信。近代清史專家孟森先生就在《太后下嫁考實》一文中,針對太后下嫁說的種種根據,逐一給予了駁斥。 首先,《建夷宮詞》的作者張煌言的身份是故明之臣,本身就對清庭懷有恨意,所作的詩句中有誹謗侮辱之詞,也是可以理解的,即所謂的“敵對者之詞不可信”。 其次,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君王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孝莊文皇后自己還曾認傳教士湯若望為“碼法”(滿語的父親),因此不足為憑。 再次,孝莊文皇后不去昭陵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孝莊文皇后死時,皇太極已死去多年,按照古代“卑不動尊”的禮俗,她是不能因為自己,再去驚擾已封土多年的丈夫的。而且,昭陵裡已合葬了孝端文皇后,第二個皇后不與丈夫合葬也是有古禮可察的。 第四,孝莊文皇后之所以葬在東陵的風水牆外。是因為,她臨終留有遺言,因與兒孫感情深厚,希望死後也能常伴在兒孫身旁。但是東陵的主陵是她的兒子順治,陵區裡的其他任何一個位置,都是由順治陵衍生出來的,只能埋葬順治的後世子孫。這樣,把孝莊文皇后葬在陵區內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不合適的。因此,才葬在了東陵的風水牆外,陵號取“昭西陵”,說明她是與遠在瀋陽的皇太極的昭陵是一個系統的,而不是清東陵系統中的。同時,從北京方向去祭祖,首先到的也是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這也是符合祭祖順序的. 第五,如果是名正言順的成婚大典,宮廷的起居注是應該有記載的.既然是符合滿族舊俗的,就沒有什麼可值得隱瞞的.像《清史稿·多爾袞傳》中,就對多爾袞構陷豪格,強納豪格之妻為妃作了記錄。 最後,就是那份被提到的“太后下嫁詔”。除了劉文興說他的父親劉啟瑞見過,至今,在任何文獻中都沒有人找到相關的記錄。嚴肅的史學家在記載歷史的時候,都不會以野史和傳聞為根據,而在正史裡又找不記載,因此,“太后下嫁”說是不足為信的。 最後,建議樓主如果對清史感興趣,可以去看一看《正說清朝十二帝》、《正說清朝十二後》、《正說清朝十二臣》和《正說清朝十二王》這些“正說”系列的史書。裡面對清宮的各種疑案,都從史實出發,給出了詳細的解說。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草莓愛旅行


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是真的嗎?

孝莊太后和多爾袞之間有情,這個說法相信大家沒有異議。但是下嫁這個說法我認為是不存在的!孝莊太后和多爾袞都是清朝早期重要的政治人物,關於兩人的傳聞也很多!有人認為有下嫁一說,有人則認為沒有。認為有下嫁之說的依據無非下面幾點。

1:孝莊死後沒有和皇太極合葬!

皇太極葬在關外三陵之一的瀋陽北的昭陵。按照清朝陵寢制度,孝莊太后死後應該和皇太極合葬葬在昭陵。但是,她並沒有葬在昭陵。其實這也是孝莊太后的遺詔,他不願意打擾皇太極,而是希望陪伴自己英年早逝的兒子順治。康熙帝最後採取了一個臨時舉措,把太皇太后生前在紫禁城裡最喜歡住的寢宮拆了,搬到東陵風水牆外,修建了一座暫安奉殿,將孝莊太皇太后的棺材暫時安置在那裡。雍正帝即位以後,將暫安奉殿改建為陵(因位於太宗昭陵西,名昭西陵),既遵循了祖制,又滿足了孝莊太后的遺願。

2關於下嫁詔書!

關於“下嫁詔書”。民國時出版了一部書叫《多爾袞攝政日記》,文中說:“時家君方任閣讀,奉朝命檢庫藏。既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這位劉先生父親見過的《太后下嫁詔》未見發表,別人也沒見過。所以這個證據目前還不能成立。

所以說,孝莊太后並沒有下嫁多爾袞!


大兵說歷史


歷史上的孝莊文皇后,是科爾沁蒙古貝勒寨桑的二女兒。科爾沁蒙古是最早歸附於後金政權的蒙古部落之一。為了鞏固這種政治聯盟關係,寨桑採取聯姻的手段先後將自己的妹妹和女兒嫁給了後金的貴族。年輕聰慧的布木布泰,就成為合適的人選。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孝莊臨終遺言揭露真相。

首先,豪格就不用說了本來就要爭皇位的,既然大家都不想讓對方做皇帝,選擇一個小一點的兄弟是最好的結果,但是為什麼偏偏是福臨,想常舒也就比福臨大一歲,十子十一子不是更小,既然選擇了福臨,可見有其原因,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還是妃子的孝莊文皇后找到了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戴福臨即位,作為條件之一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後,同意了孝莊文皇后的意見。

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因為誰上位,多爾袞都有可能當攝政王,重要的可能是多爾袞與孝莊文皇后進行了一次權色交易。多爾袞少年得志,意氣風發,但就是由一個弱點,好色,而且對她的嫂子孝莊文皇后尤其注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孝莊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刻使出殺手鐧,一舉成功,使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地繼承了皇位。

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莊太后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皇太極)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安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吧。”

太后百年後不與身為丈夫的先帝合葬,卻要與子孫遙望而葬,這顯然與皇家喪葬制度不符,可見孝莊對皇太極的感情,並未有多少情深意重,那她這一生如果真有一個深愛過的男人,又該是誰呢?

對於孝莊是否下嫁多爾袞,閻崇年老師從:孝莊下嫁為保全兒子皇位;兄死弟娶其嫂是滿洲習俗;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蔣良騏《東華錄》有記載;孝莊太后死後葬在昭西陵;有人說見過《太后下嫁詔》;明末張煌言記載了這件事;朝鮮史書記載了這件事;順治帝報復多爾袞為反證九個方面。詳細的證明了,孝莊肯定沒有下嫁多爾袞。

至於,孝莊下嫁多爾袞,只不過是民間的傳聞和電視劇裡的一些杜撰罷了。多爾袞與孝莊之間的情愫可能是有的,但是,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史實絕對是不存在的。


_誰主沉浮74928152


孝莊太后和多爾袞之間的緋聞,在民間廣泛流傳了幾百年,人們對此也是津津樂道。其中,尤以多爾袞“皇父攝政王”這樣怪異的稱呼引人遐想。本來多爾袞可稱作“皇叔父攝政王”或者“攝政王”,但偏偏議定成“皇父攝政王”,其真相耐人尋味。那麼,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是真的嗎?

順治登基的前因後果

當初皇太極突然駕崩,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此時實力極強的多爾袞和豪格爆發了對帝位的爭奪。因為雙方實力相當,誰也壓服不了誰,因此最終雙方妥協,把順治推上了皇位。後來,豪格被多爾袞下獄處死,另外一位輔政王濟爾哈朗也被多爾袞剝奪了輔政權力。此時的孝莊太后和順治皇帝,一定是小心翼翼。

而多爾袞通過一系列的打擊異己,使得自己凌駕於諸王之上,其權勢、依仗等,幾乎等同於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孝莊皇太后為了保全幼子福臨的皇位,而下嫁給多爾袞,是完全有可能的。豪格在下獄處死後,其福晉也被多爾袞收入囊中。既然侄媳婦都被多爾袞娶回家,那麼寡嫂更不是問題,這是符合遊牧民族的歷來風俗。

孝莊太后下嫁的傳聞

但是查之正史,卻絕難找到孝莊太后下嫁的記載。蓋因為清朝最高統治者入關以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迅速漢化。對於其本民族原先那種粗陋的習俗,深以為恥,所以才在多次修改史書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把這一段不光彩的記錄給抹去。至今能找到相關的記錄,唯有寥寥幾處而已。

《東華錄》中記載:“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其中“皇父攝政王”和“皇宮內院”無疑是在暗示孝莊太后下嫁之事。這件事得到了全體皇室的默認,因此多爾袞才能到皇宮內院。而且,在順治六年的時候,清朝給朝鮮的詔書中,“皇父攝政王”的稱呼就引起了朝鮮的疑慮,他們最終得出了多爾袞是“太上皇”的結論。多爾袞既然是太上皇,和孝莊太后在一起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和多爾袞同時期的張煌言,曾經有詩句,就是影射的孝莊太后下嫁之事。“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張煌言是反清復明的人物,但太后下嫁顯然也是當初流傳甚廣的消息,不然張煌言即使做了此詩也沒人看得懂。只不過因為張煌言的身份,後世之人認為他這是仇恨敵夷,難為信史。

孝莊太后死後不和皇太極合葬

孝莊皇太后輔佐兩代幼帝,影響朝政幾十年,對於清朝政權的維持,可以說是功高勞苦。但是在孝莊死亡之前,孝莊皇太后卻對自己孫子康熙皇帝說:“太宗奉安久,未可輕動。況且我心戀你們父子兩人(兒子順治,孫子康熙),就在孝陵(順治陵寢)附近安葬我!”

孝莊太后的兒子、孫子相繼為帝,她本人和皇太極合葬乃是天經地義之事,不然則不符合禮制,這在古代是了不得大事。雖然盛京離北京較遠,但對於清廷來說卻不是天大的難事。而孝莊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極有可能便是她曾下嫁多爾袞,如果再和清太宗皇太極合葬,將來會引起後人恥笑。

和孝莊太后感情深厚的康熙皇帝,對此也是一籌莫展。在康熙生前,孝莊既沒有和皇太極合葬,也沒有入土下葬。一直等到雍正繼位三年後,才在停放孝莊靈柩的地方安葬了她,算是畫上了一個不太圓滿的句號。

綜上所述,從福臨登基稱帝的過程,以及多爾袞作威作福的經歷,機智多謀的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只是後來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清朝統治者,對這段經歷深以為恥,所以才把相關史書中的記載全部刪去,從而不被後人所知,只能流傳在民間傳聞之中。


歷史鉤沉


孝莊不可能嫁給多爾袞

其一,下嫁和曖昧是兩個概念。

多爾袞和孝莊有沒有曖昧之事呢?這種可能性也並不是沒有。畢竟當時順治還只是個小孩子,多爾袞在攝政的時候,與孝莊的接觸是比較多的,一來二往,兩人產生了曖昧,也是有可能的。

順治皇帝上臺才兩個月,就對多爾袞進行掘墓毀屍,就說明他察覺了一些風向,他心裡非常不滿。同時,也可能有人議論。順治當然不願意別人議論這些,他想避嫌,因此才在指責多爾袞的詔書中說他,並不是父親,卻自稱“皇父攝政王”。不該隨便出入後宮,卻來去自如。順治這樣做,正是想“洗白”的表現。

再說了,孝莊如果下嫁了多爾袞,古代沒有民政局,不需要婚姻登記,但是必須要進行儀式。下嫁的儀式是很複雜的,何況是太后與攝政王,那可不是說一句嫁了就嫁了。而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孝莊和多爾袞舉行過儀式。顯然,下嫁是肯定不成立的。

其二,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不是表明孝莊嫁給他了。

多爾袞先是自稱“皇叔父攝政王”,接著自稱“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不是表明孝莊嫁給他了,而是在為他將來取代順治,自己當皇帝做準備。因為在自稱“皇父攝政王”的同時,他也就取消了凡事都向順治請示的做法。給順治奏事,也不用再跪下了。他甚至也已經把玉璽從順治那裡拿過去,想蓋章就蓋章,根本就不用再顧忌什麼了。

我們可以完全想得到,接下來,順治就會利用“皇父”的稱呼,取代順治,自己當皇帝。只可惜他打獵的時候墜馬而死,否則的話,那樣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其三,孝莊絕不會嫁給多爾袞。

為什麼說孝莊絕對不會嫁給多爾袞呢?也許,在多爾袞剛剛當攝政王的時候,她和多爾袞兩人一來二往,可能出現一些曖昧。同時,孝莊為了讓多爾袞盡心盡力幫助順治長大,討好多爾袞,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後來,當他發現多爾袞已經嚴重影響到順治皇權,想對順治取而代之的時候。一個女人面對一個想奪取自己兒子權力的男人,她怎麼可能還會好臉色呢?而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恰恰是在去世前不久的事。在那個時候,相信孝莊不但不可能嫁給多爾袞,她甚至連與多爾袞曖昧,肯定都不會有了。

因此,孝莊下嫁多爾袞一事,明顯是空穴來風的無稽之談。


於璟璇


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歷史學家沒有形成公論,史書也沒有明確記載,畢竟家醜不可外揚,但我認為下嫁之說應該是非常可信的。

1643年皇太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孝莊福臨這對孤兒寡母面對豪格和多爾袞。面對皇太極突然暴斃沒有遺言的情況,無論是依照滿族兄終弟及還是漢族長子承襲的規矩,年幼的福臨都是沒有任何機會的。擺在孝莊面前的路並不多,雖然她很優秀,但她只是女人,兵權不在她手上,而且多爾袞那可是自己念念不忘的初戀啊!

經過和蘇麻喇姑密謀,孝莊定下了主意,那就是收買多爾袞,可多爾袞什麼都不缺,皇位都快是他的了,他還缺一樣東西,那就是孝莊的愛。孝莊知道多爾袞是多麼得愛她,青梅竹馬往事一幕幕重現在她眼前。心生一計,冒充蘇麻喇姑去色誘多爾袞。

夜裡,多爾袞看到風采依舊的楚楚可憐的孝莊,禁不住誘惑,為了得到她。主動提出支持福臨登基,孝莊也立即提出讓福臨尊稱多爾袞為皇父。詩云: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看似吃虧的多爾袞,但對於他來說權利已經夠了,再也不能給他更多的歡樂了,除了大玉兒,現在該愛情事業雙豐收了。最後,多爾袞顧忌孝莊名聲,主動提出舉辦一個小型婚禮就可以了,於是孝莊偷偷的完成了下嫁,投降的史官不敢記載,畢竟換了天下啊!

各位親,覺得我的回答不錯,關注我哦






笑談古今一二事


孝莊與多爾袞應該是存在某種程度的聯姻的!至於有沒有下嫁,我傾向是有的,但是目前並沒有史料根據。

滿洲舊俗本就是,承繼婚制度,小叔子迎娶寡嫂是屬於正常!多爾袞迎娶孝莊,在滿洲貴族們看來根本就不是什麼值得重視的事情,而當時的漢人思想,滿洲貴族們根本不重視。代善不就和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泰不清不楚嘛!只不過因為努爾哈赤還活著,觸怒了;;努爾哈赤。

皇太極死後,關於誰繼承清朝的皇位,可以說是幾乎引起八旗內訌了。山林草原民族的繼承傳統是幼子繼承,而努爾哈赤青睞的繼承人也根本不是皇太極,皇太極實際上是經過一系列權力鬥爭之後成為清朝皇帝的。

這裡要說清楚,努爾哈赤希望的繼承人不是很多人以為的,很多電視劇裡說的,多爾袞,而是多鐸。但是,因為多鐸年幼,於是安排了四大貝勒輔政,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加上皇太極。後來皇太極經過一系列的權力鬥爭成為了皇帝,確立了君臣名分。

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兄弟已經長大而且正值壯年,又是努爾哈赤希望的繼承人,於是他們就認為自己應該繼位。但是,兩黃旗貴族堅決不同意,他們堅決要求從皇太極的兒子中挑選繼承人,他們希望皇太極長子豪格繼位。於是兩白旗與兩黃旗形成尖銳對立。滿洲貴族紛紛站隊,一場少數民族政權常見的內訌即將爆發。在這種情況下 雙方各退一步。

豪格不當皇帝,由年幼的順治當,而多爾袞擔任攝政王以補償。

後來清朝入關過程異常順利,尤其是在南京被打下之後!多爾袞是威望如日中天,已經到了可以當皇帝的地步了。但是,多爾袞應該是猶豫了,兩黃旗的強硬反對沒有改變,而且順治之母孝莊是科爾沁蒙古的汗女,如果廢了順治當然會引起科爾沁的反彈。而兩黃旗方面也擔心多爾袞篡位。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作為清朝實際上的領導人,為了穩定人心,應該是可能會和孝莊進行聯姻的;而兩黃旗方面為了避免順治被廢,應該也是支持的。多爾袞自己沒有兒子,只有從多鐸那裡過繼了一個多爾博。

而且,多爾袞當時的已經加尊號為皇父攝政王了,表達的就是以順治為自己兒子的意思。

所以,我認為,孝莊下嫁多爾袞是可能的,而且有很大的可能性。

另外,我補充一下,我認為這只是多爾袞的權宜之計,他應該是打算等統一天下之後,威望更大之後,再當皇帝的。只可惜,多爾袞死的早了,多鐸死的更早,這兩兄弟的兒子們在他們死的時候都還非常小,否則順治的命運和漢獻帝不會有什麼大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