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楊貴妃的真凶是誰?

奔馬155314228


楊貴妃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女子,在我國的文學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她的美貌,“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寫出了她的任性驕縱,“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又寫出了她的愛情……



楊貴妃的一生是神秘而傳奇的,臂帶玉環而生,到三千寵愛集於一身,最後吊死馬嵬坡,她的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是不同尋常的,甚至在她死後,她的故事都沒有結束,還有關於她遠渡扶桑的傳說。



那究竟殺死楊貴妃的真兇是誰呢?是唐明皇嗎?不是,唐明皇是愛楊貴妃的,在馬嵬坡被太子逼宮,他未能保護住楊貴妃,當時的他,恐怕也沒有這個能力了,也許他是自私的,用貴妃的死換來了自己的平安,但像行屍走肉一樣活著,又那個曾經高高在上的帝王真正想要的嗎?



是發動兵變的太子及其手下的士兵將領嗎?也不是,太子借安史之亂的機會篡位奪權,謀取江山,他們需要給自己找個藉口,而這個藉口就是紅顏禍國,於是這口鍋就扣在了楊貴妃的頭上。



那是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嗎?好像也不是,他們發動安史之亂,不過是想侵佔大唐的萬里錦繡河山,似乎在發動兵變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要去殺死楊貴妃。



那殺死楊貴妃的真正凶手是誰呢?就是那個封建社會,那個重男輕女的男權社會,在那個時代,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是一切國家破敗的根源,而男人負責書寫歷史,所以每個朝代的滅亡必定要讓女人背鍋,像夏朝的妺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



楊貴妃的死是身為女人的悲哀,也是整那個時代的悲哀!


塗山夫人


殺死楊貴妃的真兇就是楊玉環自己。我們都知道楊玉環是李冒的妃子,其實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因為耐不住寂寞,放不下歌舞的喜好,抵受不住宮廷的誘惑,好動活潑的性格,吸引了公公李隆基的關注。加上楊玉環本身長得漂亮,兩人又有了歌舞共同的興趣,不知不覺便勾搭在了一起,做出了公媳偷奸的醜事。為了公媳兩人長久廝混,李玉環拋夫棄子,假意出家做了道姑,不久便名正言順的嫁給了公公李隆基,從此就成了楊貴妃。


楊貴妃為了鞏固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姐妹都拉上了李隆基的床。為了楊家的利益,在李隆基耳邊賣弄風情,把個不學無術的楊國忠,硬生生拉上了大唐皇朝宰相的寶座。楊國忠為了自家的利益,不惜得罪了滿朝的文武大臣,甚至不把太子李亨放在眼裡。為了撈錢,楊國忠甚至和安祿山勾勾搭搭,幹起了養寇自重的勾當。如果不是楊國忠過於貪婪,也不會逼得安祿山提前發動了安史之亂。到安祿山起兵造反,楊家的財富早已富可敵國。

楊貴妃之死可以說是咎由自取,如果不是楊貴妃鬧的非要收安祿山做乾兒子,對一個胡兒進行洗漱大禮,一個熱血方剛,豺狼虎豹的安祿山赤身裸體之下,面對傾國傾城,貌美如花的楊貴妃的這般挑逗,還能不生出非分的想法,就不是安祿山的豺狼本色了。都說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楊貴妃這樣的美人,安祿山造反也就不足為奇了。女人長得漂亮本身不是女人的錯,但是長得漂亮的楊貴妃不知道檢點就是楊貴妃的錯。


馬嵬坡是楊貴妃的歸宿,一點都不冤枉,沒有公媳偷奸,便沒有楊貴妃的存在;沒有楊貴妃的出現,就沒有安祿山的叛亂;沒有安祿山的叛亂,李隆基也不可能帶著楊貴妃逃難馬嵬坡,李亨就不會帶著楊玄禮殺了楊國忠;殺了楊國忠怕楊貴妃秋後算賬,就不可能讓楊貴妃活下去。最後逼得李隆基不得不下令高力士吊死了楊貴妃。所以殺死楊貴妃的真正凶手就是楊玉環自己。真正應了那句話: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明上孫山需努力


楊玉環(719~756),即歷史上著名的楊貴妃,26歲時嫁給62歲的李隆基為妻。楊玉環為何嫁個老頭子呢?

原來李隆基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皇帝有權有勢很任性,娶個年輕漂亮的妃子不是問題。另外還有一層特殊關係,那就是楊玉環之前是唐玄宗的兒媳婦,基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李隆基於是成了“扒灰老公”。

是不是有點“辣眼睛”呢?這事兒也只能發生在唐代,因為李唐皇帝身上都有突厥血統,胡人對傳統道德觀念看得很淡,在他們心中這根本不算一回事。

唐玄宗確實很愛楊玉環,可謂“三千寵愛集一身”,“要星星,唐玄宗不給月亮。”楊貴妃想吃荔枝,沒問題,唐玄宗專門為她修了一條荔枝道——直接把荔枝從四川陪陵,一天就運到了陝西長安。這速度堪比空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到京師】。


▲楊貴妃

楊貴妃受寵並不意外,誰讓上帝賦予了她美麗的容顏呢?明眉皓齒、十指芊芊、腰如綿柳、豐乳肥臀,增一分太肥,減一分太瘦……

但上帝忽略了一樣東西,那就是沒有賦予她聰明的頭腦,楊貴妃就是一個典型的“胸大無腦”的笨女人。

十年過去了,在她36歲時;在她沐浴愛河時,卻被無情賜死在了馬嵬坡。

是誰造成了楊貴妃的死亡呢?有人說是唐玄宗,有人說是安祿山,還有人說是楊國忠。我可以告訴親們,楊貴妃之死的元兇不是別人,正是她自己。為何有這樣的結論呢?

一、楊貴妃不該招惹安祿山。



▲安祿山

坊間流傳著許多有關楊貴妃和安祿山的風流韻事。比如楊貴妃收了比她大16歲的安祿山為乾兒,並且按照胡人的風俗,在百日時為安祿山舉行了“洗兒禮”。(腦補一下26歲的楊玉環為42歲的安祿山洗澡情景)

安祿山做了乾兒以後,假借給乾孃問安的理由,自由出入楊貴妃的寢宮,二人經常相處一室到天亮,至於幹什麼,唐玄宗不問,其他人更不問【皇上不急,太監更不急】。

人們傳聞,乾兒和乾孃在華清池洗澡時,安祿山看到楊貴妃雪白的酥胸,禁不住熱血澎湃,於是上下其手,由於手腳太重,抓傷了楊貴妃的酥胸。

楊貴妃為了掩飾自己的傷情。扯下一方絲帛圍在了前胸。他這一無意識的舉動,從此發明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胸罩”,宮中的妃子、宮女紛紛效仿。

楊貴妃也許是出於好奇,也許是出於私慾和安祿山眉來眼去。畢竟唐玄宗是60多歲的男人了,力不從心。安祿山卻為她帶來了別樣激情。但楊貴妃所託非良善之輩。


▲華清池

縱觀歷史上皇貴妃和重臣私通的並不在少數。比如大遼的皇后蕭燕燕和她的大臣韓德讓,漢高祖的皇后呂雉和大臣審食其。韓德讓成就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蕭太后,審食其成就了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呂后,安祿山成就了楊貴妃什麼呢?安祿山成就了楊貴妃的馬嵬坡之死。

如此說來,安祿山是真兇?其實這不能怪安祿山,哪個男人能經得住漂亮女人勾引呢?安祿山早就垂涎大唐江山,加上楊貴妃的美色誘惑。天寶14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有道是“籬笆扎得緊,野狗鑽不進。”安祿山在雙重誘惑下,悍然發動政變,楊貴妃負有主要責任,沒有她,也許安祿山就不會造反。

二、楊貴妃應該和楊國忠劃清界線。

首先聲明一點,楊貴妃和楊國忠不是親兄妹。楊國忠是楊貴妃的一個遠房哥哥(同曾祖兄,即兩個人的老爺爺是親兄弟)。關係說遠不遠,說近不近。


▲楊國忠

現在楊玉環是貴妃,楊國忠把這種關係看的比親兄妹都近,這很容易理解,楊國忠想攀附楊貴妃。

唐玄宗為了取悅楊貴妃,於是提拔楊國忠為右丞相。李隆基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用楊國忠來制約宰相李林甫的權力。

於是朝廷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局面,楊國忠聯合安祿山來打擊李林甫。權力之爭向來是殘酷的,李林甫最後被二人陷害含冤而死。順帶說一句,安祿山最怕宰相李林甫。也許是:“惡人自有惡人磨”的緣故吧!

李林甫死後,安祿山和楊國忠開始了明爭暗鬥,關鍵是安祿山根本看不上大草包楊國忠,而楊國忠頻頻逼安祿山出手。

說實話,不可否認安祿山早有謀反之心。但他從心裡還是感激李隆基對他的厚愛。

安祿山心想:“李隆基已經70多歲的人了,還能活多久呢?”他本來打算在李隆基死後再謀反,但是楊國忠卻步步緊逼。


▲安祿山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楊玉環,也許楊國忠就不會升得那麼快。換言之,楊國忠的上位,都是楊玉環的功勞。楊國忠的上位逼反了安祿山。

三、楊貴妃之死是愛錯了人

有人不解,安祿山造反,為什麼要逼死楊貴妃呢?

其實這是一個連鎖反應。逼反安祿山的外因是楊國忠,而楊國忠的上位,靠的是楊貴妃。

在李隆基帶領楊貴妃和兒孫們逃到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里路的地方)時,當時楊國忠被一幫吐蕃人圍住,吐蕃人向楊國忠討要路費和食品,兵荒馬亂的年月,這些人想回老家去。

與此同時,護衛李隆基逃跑的2000禁衛軍士兵多日沒吃沒喝了。紛紛抱怨道:“如果不是楊國忠逼反安祿山,我們現在京城吃香喝辣的呢!狗日的楊國忠。”


▲楊玉環

就在大家痛罵楊國忠時,有個士兵突然看到楊和一幫吐蕃人拉拉扯扯,於是喊了一嗓子:“楊國忠和吐蕃人聯手要造反”。

士兵一聽,紛紛向楊射箭。楊國忠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於是撥馬就逃。

楊國忠怎能逃出2000士兵的手心?一支冷箭把他射下了馬。士兵蜂擁上前,亂刀砍死了楊國忠,這時,將軍陳玄禮騎馬趕到了。

士兵們首先想到的是:楊國忠被我們殺死了,假如以後楊貴妃找我們算賬怎麼辦?

為了防止秋後算賬,士兵和陳玄禮一起找到了唐玄宗,陳玄禮對李隆基說:“士兵們要求誅殺楊貴妃,否則就會造反。”隨後,陳玄禮威脅道:“陛下早做決定,否則不僅是大唐江山的問題,陛下的生命有可能不保”。



▲楊玉環

這時高力士也上前勸李隆基殺死楊貴妃。被逼無奈之下,李隆基只好同意了,囑咐高力士保留楊貴妃全屍。高力士找到楊貴妃並勒死了她。

綜上所述,楊貴妃從一開始就錯了。錯在把自己的終身託付給了三個奸人——安祿山,楊國忠和李隆基,一個更比一個奸,楊貴妃之死,只能怪自己有眼無珠——所付非人!


秉燭讀春秋


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文人騷客的才情,即便沒有斗酒,也留下詩作千篇。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唐玄宗狼狽西逃。然而眾人剛行至馬嵬驛時,就發生了兵變。結果以楊國忠為首的外戚慘遭屠戮,就連愛妃楊玉環也不能倖免。


可是,流傳於世的文人賦詠與史學家的記述卻差了孫悟空一個筋斗距離。因此,最終是誰殺死了楊貴妃,至今還是撲朔迷離。筆者認為,文人都是性情內斂的一類人,敢於說真話,不可能跟著瞎起鬨,所以他們的言行可信度很高。

甚至有人說楊貴妃更本就沒有死,一是被貶為庶人,流落民間,不知所蹤。另一種說法是用人頂替,偷渡出海,輾轉到了日本。如果這兩個說法屬實,這不僅是一個美麗的結局,而且也就不存在殺死楊貴妃兇手一說。但是一千多年以來,認為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人還是佔了絕大多數,既然如此,那麼誰是殺死楊貴妃的真兇呢?


一、高力士

如果楊貴妃死於馬嵬驛,那麼高力士就是親手將楊貴妃勒死的那個人,《舊唐書》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楊貴妃不死,後患無窮,於是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老淚縱橫,與貴妃訣別,別後下令,高力士直接把楊貴妃託入佛室勒死。這樣看來真是殘忍,但玄宗皇帝為了安撫軍心,不得已而為之。

二、亂軍

唐朝詩人杜牧有兩句詩寫到:“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另外,詩人張佑也有一句“血埋妃子豔”的詩句,而大詩人溫庭筠同樣寫到:“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詩中的意思很直白,就是說楊貴妃與哥哥楊國忠及楊家所有人都死於亂軍之中,由此可以當時的場面是多麼的血腥與混亂。所以,詩人的觀點憂愁而毛骨悚然,風華絕代的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人縊死。

三、自殺

一些有認為楊貴妃的死也有其他可能,比如有人說她是吞金自殺。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著的《馬嵬行》一詩。詩中寫到: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平生服丹杏,顏色真如故。如果楊貴妃自殺,那麼無疑這是最有尊嚴的一種死法,而歷史的真相遠比想像中要殘酷。

總之,楊貴妃之死與許多人都有關係,安祿山、史思明、唐玄宗、陳玄禮、太子李享、高力士及自家楊氏族人都在間接的影響著楊貴妃的命運。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說,殺死楊貴妃的真兇是無法逆轉的歷史。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這首詩,是中唐著名大詩人李商隱為唐玄宗和楊貴妃做的一首詩。在這首詩中提到了一個地名,也就是是著名的馬嵬坡。

傳說楊貴妃就死在這裡。

著名的詞牌《雨霖鈴》,其實源頭就是唐玄宗在失去楊貴妃之後前往四川的路上,道路上的雨聲和風鈴聲交相輝映,於是感念楊貴,唐明皇做了雨霖鈴曲,由此而名垂後世,成為著名的婉約派詞牌,似乎顯得唐玄宗很深情,長恨歌裡也這樣說,但其實,唐玄宗在美人和活著面前,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

在正史的記載中,一般也都認為,楊貴妃之死是安史之亂後,唐朝軍隊駐紮在馬嵬坡之時,由禁軍長官陳玄禮主使的軍隊譁變,最終逼得不得不下令賜死楊貴妃。

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歷史風雲,在天寶15年6月,此時的安史之亂已經風捲殘雲般的侵略到了潼關,唐朝著名的大將哥舒翰在潼關大敗。

潼關已失,通往長安的門戶,也就就此大開,從潼關到長安一路,無險可守,這對安史叛軍來說,簡直是如入無人之境,而長安失陷也只是時間問題。

此時的唐玄宗,也就面臨著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像後世的明朝,在瓦剌入侵時一樣,誓死保衛北京城。

或者像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李自成圍困北京之時,在煤山自殺,以死殉國,不負祖宗。

另一個選擇,像清朝在八國聯軍包圍北京時慈禧一樣,率領皇親國戚倉皇逃跑,把所謂的天下子民留給敵軍踐踏,任人唾罵。

前者選擇堅守,後者選擇逃命。前者謂之勇,後者為之怯。前者選擇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後者選擇社稷國門都拱手讓人。

當時的唐玄宗已經是60多歲的年紀,哪裡還有先天政變時的勇氣,哪裡還有開元之治時的氣魄,早已沒有了當年敢於冒險和拼命的勇氣,他繼續聽信當時楊貴妃的宰相哥哥楊國忠之言,於是他選擇了“逃跑”。

而正是這一跑,也把老婆給跑死了。

由於當時的皇帝率領的貴妃楊國忠和太子,以及一些重要的皇室成員,倉皇逃走,由於時間緊促,大批的人馬要前往四川去避難,路上的口糧就是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最關鍵的是當時正值兵荒馬亂,皇帝都逃跑了,更何況是其他人呢,他們逃到了沿途郡縣時,很多本地縣令和一些驛站的驛丞都逃跑了。

皇帝就是再唯我獨尊,沒有人聽他指揮,沒有人被他操縱,他也只是個光桿司令,那麼權威已經大打折扣,而不能保證士兵基本生存權的皇帝,權威將至冰點。

但有些百姓因為皇權至上,在血液裡對皇權的崇拜,可能會給皇室貢獻出來一些食物,但這些食物也許夠皇上吃,都不錯了,那些大批保護皇上的官兵們和那些伺候皇上的人,以及跟隨皇上的王公大臣們又該怎麼辦呢?

普通的士兵越來越餓,他們把這種飢餓的原因轉化為對逃跑的仇恨,而逃跑又是因為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在很大程度上,和楊國忠甚至和唐玄宗脫離不了聯繫。

出了宮的皇上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再是皇上了,更何況皇上已經不能夠提供有效讓他們生存的東西了,憤怒之下,既然沒有食物,那至少要殺個人出出氣。

等到大軍頂著飢餓,來到了馬嵬坡之時。

他們還看見楊國忠,正得意洋洋的,對著吐蕃使者們指點江山,更為關鍵的是,楊國忠這樣的人,靠著自己的妹妹,就能吃的跟皇上一樣,可他們這些拼死拼活保衛皇帝的人,都快餓的走不動路了。

這時候的怒氣值已經積攢到了一個爆發的臨界點了。而楊國忠看見士兵們這麼萎靡不振,加以體恤,竟然還大加指責他們毫無忠心,沒有精神,最終紅了眼睛的士兵們,一個個衝上前去家楊國忠,亂拳打死。

可是這些士兵還是會恐懼的,或者說他們不知該如何是好,畢竟骨子裡他們依舊是服從的軍人,此時他們面兩個選擇,一是殺了楊國忠也就代表著謀反,算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叛軍了。

或者是另一種選擇,那就是被人安撫下來,認為他們做的對,那就要宣判楊國忠謀反。此時能夠穩住他們的,應該就是軍隊的最高統帥,也就是我們要說的著名的關鍵人物禁軍統領陳玄禮。

陳玄禮思路飛快,他很快就做出了一個關鍵決定,這個決定就是讓皇上為士兵們證名,並且宣判楊國忠謀反,而且還不止如此,為了撫平士兵們害怕被楊貴妃報復的情緒,陳玄禮更是要求唐玄宗在此時將貴妃賜死。

所以最終唐玄宗看到軍隊的譁變,此時兇險萬分,一招不慎,則就可能形成一股無可控制的新的叛軍,到時候連自己這個皇上都可能會被這群飢餓的餓狼們,給吞噬掉。

無奈之下,唐玄宗果斷賜死貴妃,讓高力士楊貴妃並把屍體交給陳玄禮查看,所以此時的楊貴妃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撫平叛亂的犧牲品,楊國忠有沒有罪不重要,楊貴妃有沒有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士兵們認為他們有罪。

而這些士兵們,可以是保護唐玄宗的死士,也可以是滅掉唐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唐玄宗如果想讓他們繼續賣命,那就要讓他們代表正義,代表正義的下場就是楊國忠要死,楊貴妃也要死。

所以楊貴妃的死很簡單,其實是皇權威望不夠了,在唐玄宗逃出宮之後,他應對群體性事件的能力,已經被顛覆了,同時正是士兵的飢餓,導致了出氣筒楊國忠的死亡,是不滿和飢餓的爆發,不是要顛覆大唐,只是需要告訴皇帝陛下,別胡搞了,弟兄們真的很餓。

而正是楊國忠的死亡,如果要顯得士兵是對的,是正義的,皇帝陛下就要證明自己幡然醒悟了,那就要使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予以殉葬,表示跟過去決裂:而唐玄宗在同歸於盡還是棄車保帥面前,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

這其實跟他選擇逃離長安沒有區別,他從來選擇苟延殘喘……

所以楊貴妃的死或許是偶然的群體性事件裡死於士兵的逼迫,但是放大了說,是在生死關頭裡被怕死的唐玄宗給放棄了……既然放棄都放棄了,自私本來就是人性,可以理解。

可是就別再說什麼深情與愛情,歌頌這些,真的會讓人覺得噁心……

殺死楊貴妃肉體的是飢餓和仇恨的士兵,而讓楊貴妃心死的,應該是那個膽小的唐玄宗吧,說好了生死與共,你果然大難臨頭還是英明神武的放棄了我……


歷史好奇怪


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長袖善舞,有著傾城傾國之美,又會彈琵琶,加上她自入宮以來,從不過問政事,不擾亂朝政,做好一個妃子的本份,讓唐玄宗萬千寵愛於一身,一直對她寵愛有加。



但是再被寵愛的妃子,也有年老失寵,或者香消玉殞的一天。天寶十五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時,楊貴妃死於禁衛軍譁變。那麼問題來了,殺死楊貴妃的真兇是誰?

真兇之大太監高力士

《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 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

當日逃亡隨行的楊貴妃堂兄楊國忠。這楊國忠得以當上宰相,利用的自然是裙帶關係,楊國忠當了宰相後,唐朝官吏貪腐嚴重,民怨四起,在朝堂上又與安綠山針鋒相對,安祿山便發動了以討伐楊國忠為虛,行奪取皇位之實的叛亂。

(高力士劇照)

逃亡途中擔任護衛的禁軍如喪家之犬,又餓又渴之下越想越氣憤,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將領一致認為,這場叛亂全是由楊國忠引起的,殺了可平息安祿山叛亂,隨後群情洶湧,楊國忠被當場砍死。

殺了楊國忠之後陳玄禮等人餘怒未消,將矛頭指向楊貴妃,他們認為楊國忠的敗壞朝政和楊貴妃脫不了關係,便向唐玄宗請求再殺楊貴妃,斬草要除根。唐玄宗被逼無奈,又不忍親眼目睹貴妃的慘死,便叫大監高力士將貴妃帶到附近佛堂梨樹下縊死了事。

真兇之禁衛軍

杜甫專門為楊貴妃之死作一首《哀江頭》:“明眸皓齒今 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的,因為縊死是不 會見血的。

這首詩反映了楊貴妃並不是縊死的,而是為亂軍逼宮,死於兵刃之下。不過也不排除詩人杜甫作詩的時侯為了詩句押韻通暢而故意咬文嚼字。

(唐玄宗)

當然也不排除當時形勢下這種說法的合理性,楊國忠死於禁軍亂刀之後,唐玄宗當即表態,說楊國忠禍害朝綱自然該死,但是楊貴妃從來沒有擾過朝政,想著赦免貴妃。無奈禁軍陳玄禮等人繼續逼宮,說貴妃是動亂的根源,如果不殺難以穩定軍心。這時高力士的向玄宗進諫:“現在安賊動亂未息,禁軍護衛又止步不前,為了江山社稷也只不得已而為之了。”於是玄宗便忍痛賜死了楊貴妃,下手的兇手自然是禁軍護衛們了。

結語:楊貴妃身為唐玄宗的寵妃,夫妻二人在平安的時侯縱情享樂,以致於荒廢了朝政。期間又盲目寵信安綠山、楊國忠之流的佞臣,昏招迭出,讓兩方勢力不斷膨脹坐大,最終矛盾尖銳激化,爆發了安綠山之亂。這也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的典型範本了。其實要說真兇,高力士或是禁軍都是假手他人,嚴格來說,“真兇”其實就是楊貴妃自己。

不管怎麼樣,楊貴妃香消玉殞是事實,時年三十八歲。她二十二歲開始就做了唐玄宗的貴妃,陪伴他過了十六年沒心沒肺的快樂時光。最後,這位絕代佳人又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唐玄宗的平安,不得不說一句:唐玄宗命真好!


小刀刀說史


請關注小生,給您分享更多的歷史趣聞

安祿山的叛亂

歷史上著名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楊貴妃,在年僅26歲年輕貌美的時候被62歲的李隆基所寵幸。李隆基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唐玄宗不惜世人的眼光堅持把自己的兒媳婦楊貴妃收到後宮,以用來自己的寵幸。

當然了在古代皇帝即為最高權力的象徵,所以就算是自己的兒媳婦也是可以納入後宮的。這就是所謂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唐玄宗把這句老話體現得淋漓盡致。若是沒有楊貴妃的存在,也就不會有安祿山的叛亂。

唐玄宗被逼吊死楊貴妃

在安祿山的叛亂中,李隆基被迫帶著楊貴妃逃往馬嵬坡,李亨就不會帶著楊玄禮殺了楊國忠;殺了楊國忠怕楊貴妃秋後算賬,就不可能讓楊貴妃活下去。最後逼得李隆基不得不下令高力士吊死了楊貴妃。


其實說到底楊貴妃就是陷入了古代封建社會男人們爭權奪勢的鬥爭之中,捲入這個漩渦難以自拔。最後就是落得一個被唐玄宗下令吊死的下場,究根結底就是最原本的唐玄宗和兒媳婦楊貴妃有染,才一步一步發展到最後楊貴妃自己走投無路被吊死的下場。

楊貴妃的一生也實為可悲

出生在一個封建社會男子們爭權奪勢的時期,所以也註定了必將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或者說是根本原因在於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所導致的,總而言之楊貴妃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可,更多的是認為歷史上的禍端皆由楊貴妃引起。


但實則一個弱女子,且在女性地位十分低下的社會,能發揮影響社會動盪的能力實在是太小了,微不足道的。究其根本還是統治者的治理失策,對整體局勢的錯誤判斷所導致的。所以說楊貴妃的一生也是十分可悲的。


小生論歷史


女色誤國本就沒有什麼好下場,從實際上來講,確實是因為將士不滿導致了唐玄宗忍痛割愛,似乎唐玄宗只是一個間接的兇手。但是從理論上來講,殺死楊貴妃的真兇,其實唐玄宗是直接的兇手。


楊貴妃其實是唐玄宗兒子的妻子,但卻因為唐玄宗迷戀女色,兩人暗度陳倉。即使正史中記載著楊貴妃的出身是有多麼的正派,但是也抵擋不住唐玄宗奪人妻子的名聲,這是楊貴妃被自縊而死的第一條原因。

公媳亂倫,唐玄宗無形之中就給楊玉環蓋上了一個“女色誤國”的罪名。就算是後來唐玄宗是因為想要討好楊玉環,才大肆褒獎其母族中人,可在兢兢業業為國家戰死的士兵當中,那也是楊玉環吹得枕邊風。這妖姬的罪名,唐玄宗是無法替楊玉環洗脫的。而妖姬能有什麼好下場,唐玄宗還不知收斂的大肆寵愛,荔枝加急地往長安送,彷彿害怕天下人不知道似的!


其次,楊玉環母族中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完全威脅不到前朝的政治。但是不知道怎麼出現了一個叫做“楊國忠”的人,硬是要將兩人的關係扯到兄妹關係上,幫助楊玉環樹立背後的勢力,以此來攪亂前朝的統治。本來楊玉環只是在後宮之中烏煙瘴氣一番,但是唐玄宗為了討美人一笑,特意將楊國忠封為右丞相,以此來幫助楊貴妃穩定勢力。

這般因為一個女子,無任何功名便大肆褒獎孃家人,不僅亂了前朝政治,還寒了天下寒門讀書人的心。而士人眼中不會是以為唐玄宗治國無能,而是因為楊貴妃的挑撥離間所以才會顛覆仕途風雲,對楊貴妃的怨恨又加上了一層。如此往來,唐玄宗賜死楊貴妃一切都是他自己做得孽,是唐玄宗將楊貴妃推入不覆之地。


最後,民間多數傳言楊貴妃和安祿山的風流趣事。雖然不知是真是假,但是無風不起浪,若是兩人之間清清白白,民間又怎麼會傳出兩人的風流韻事。而安史之亂的爆發點正是安祿山,而安祿山與楊貴妃之間牽扯的何止是千絲萬縷,楊貴妃是將自己作到了萬人逼死的境地。

所以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唐玄宗一個人,身為帝王,卻因為女子的容貌而耽誤朝政,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最後將盛唐轉入了中唐;身為丈夫,卻無能為力保護妻子,只因為將士們要謀反,為了穩定軍心,卻將一介女子推出平息眾怒,如此懦弱而又廉價的感情,只適合存在於奢華的宮闈之中,怎麼又談得上真正的寵愛呢?

所以,無論是安祿山謀反間接害死楊貴妃,還是因為將士們對唐朝死心將怒氣撒到楊國忠身上,間接逼死楊貴妃。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因為唐玄宗,帝王寵愛都是一個笑話,不牽涉利益一切都好說,但凡是牽涉到切身利益的,受死的還不是女人。唐玄宗有何面目啼哭,是他自己將楊玉環一步一步的逼死。


小鎮月明


因李隆基所致,在四川劍閣楊貴妃為重振朝綱而甘願自縊。上吊死的。


nn901212


公元734年,唐玄宗李隆基親自將15歲的楊玉環賜給了兒子李瑁。公元745年,唐玄宗竟然將兒媳霸佔為媳婦。

當時的唐玄宗已經年過60,而楊玉環正直生理需求旺盛的年紀,所以她肯定是不願意嫁給唐玄宗的,只是不得已而為之。

甚至有野史傳聞,楊玉環嫁給李隆基後,其實還是經常和李瑁私通,來解決生理需求,而且兩人曾是夫妻,感情很好,所以私交甚密。當然這只是傳聞,可信度不高。


公元756年,唐玄宗帶著殘兵一路向西南逃去,躲避“安史之亂”,就在馬嵬坡時,士兵不走了,要求殺了楊貴妃。唐玄宗當然是不願意,但是為了能行軍,他不得不下令處死楊貴妃。

那麼害死楊貴妃的真兇究竟是誰呢?為什麼天下大亂的鍋要楊貴妃背呢?

其實害死楊貴妃的主要有兩個人。

第一個就是楊貴妃第二任丈夫唐玄宗,如果不是唐玄宗起了色心,那麼楊貴妃安安心心地做著自己的王妃,她和李瑁二人伉儷情深,生活十分美好。

唐玄宗拆散了楊貴妃,卻又不能真正保護楊貴妃。作為女人,楊貴妃想盡心思討好丈夫是沒有錯的,至於荒廢朝政,那是唐玄宗自己的事。“安史之亂”的禍根是唐玄宗,最終卻要楊貴妃來做這個“背鍋俠”。


第二個就是楊貴妃自己,討好丈夫也有不同的手段,比如長孫無憂,她就是用協助的手段來討得丈夫的歡心。而楊貴妃卻讓唐玄宗,開始沉迷酒色,無心朝政。

再者,楊貴妃其實並沒有做一個安分的好妻子,古代後宮不得干政,可是當時的楊貴妃可沒有少干政。楊貴妃在李隆基面前為自己的哥哥楊國忠說話,讓楊國忠一路升官。她還為乾兒子安祿山撐腰,讓安祿山勢力不斷壯大。

楊貴妃之死,一方面是李隆基造成的,是李隆基讓楊貴妃捲進了亂世紛爭。另外一方面,楊貴妃身為貴妃,不輔助君王,反而錯誤誘導君王,干預朝政,重用自己身邊的人,這才激起眾人憤怒。所以楊貴妃本人,也應該為自己的死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