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合肥要叫合肥?合肥未来可以发展的更好吗?

分恩


  (南淝河图片)

  说到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肥水。肥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合肥”一名的由来,应指来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后,与逍遥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继汇合而言。

  合肥之名见于史书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辖合肥等县。可见合肥得名还应早于此。

  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废合肥侯国,恢复合肥县。三国时期,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之地。从此,合肥县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虽然合肥是一座两千多年的古城,但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近代又遭日本侵略者入侵,所以合肥城市发展缓慢,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合肥解放时,只有五万人口和五平方公里面积,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较少。解放后,在合肥县东部划出一部分土地成立肥东县,在西南部划出一部分土地成立肥西县,并在原合肥县城设立合肥市,直到1952年才定为安徽省省会。

  

  (巢湖图片)

  合肥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在我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安徽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随着一条条高速公路和京沪、京福、宁西、合宁、合武高铁的建成,合肥已成为全省及华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长江中路图片)

  

  (五里墩立交桥图片)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合肥市已有常住人口779万人。2016年省会GDP合肥排在第十位,达到6000亿元,已超过西安市。作为一个安徽人,应该对合肥的发展感到自豪和幸福。

  

  (淮河路步行街图片)

  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又是我国汽车工业、家用电器,机器制造等工业集中产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合肥市在294个城市中综合排名第15位,是最具潜力的二线城市之一。

  

  (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驻地科学岛图片)

  前两年巢湖市已划给合肥市管辖,合肥市环抱巢湖,向巢湖方向发展建设,如今的滨湖新城变成如诗如画般的宜居的好地方。

  

  (滨湖新城图片)


合肥本地


“合肥”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司马迁《史记·货值列传》:“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有关于合肥的记载:“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我常行走于江淮之间,对这里的地理形胜有所观察,并且查阅过一些历史地理资料。我认为《史记》和《水经注》的记载,是符合实际的。

合肥地处江淮分水岭,也就是说,合肥恰好处在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上。在这个分界线上有两条河,一条蜿蜒向南,如今我们称之为南淝河,流入长江;一条曲折向北,如今我们称之为东淝河,流入淮河。而合肥正是这两条淝河之源。《尔雅》有言:“归异同出曰肥。”

我们都知道京杭大运河是连接南北的,同样,这两条淝河呢,在安徽省境内,也是连接南北的。因此,合肥自古商业茂盛,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目前,安徽省正在实施一项叫做引江济淮的工程。这一工程,不只是南水北调,更在于绿色交通的便利。我也到这项工程的建设工地参观过。

因此,合肥具有南北融汇的属性。关于合肥的未来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合肥的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物资上南北汇聚的特点,而且在思维上要充分体现包容、聚会、融合的方式。从这样的思路从发,合肥的发展将会更加科学,更加快捷。

最后要说明一点,合肥的“肥”,与南淝河、东淝河的“淝”,属于汉字通假现象,不必细究。


郁津里


我是安徽人,在合肥市上的大学,我的嫡亲又在合肥,每年都要往返合肥多次,对合肥市很关心,对合肥市的历史文化多少有些了解。


(南淝河图片)

说到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肥水。肥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合肥”一名的由来,应指来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后,与逍遥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继汇合而言。

合肥之名见于史书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辖合肥等县。可见合肥得名还应早于此。

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废合肥侯国,恢复合肥县。三国时期,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之地。从此,合肥县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虽然合肥是一座两千多年的古城,但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近代又遭日本侵略者入侵,所以合肥城市发展缓慢,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合肥解放时,只有五万人口和五平方公里面积,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较少。解放后,在合肥县东部划出一部分土地成立肥东县,在西南部划出一部分土地成立肥西县,并在原合肥县城设立合肥市,直到1952年才定为安徽省省会。


(巢湖图片)

合肥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在我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安徽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随着一条条高速公路和京沪、京福、宁西、合宁、合武高铁的建成,合肥已成为全省及华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长江中路图片)


(五里墩立交桥图片)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合肥市已有常住人口779万人。2016年省会GDP合肥排在第十位,达到6000亿元,已超过西安市。作为一个安徽人,应该对合肥的发展感到自豪和幸福。


(淮河路步行街图片)

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又是我国汽车工业、家用电器,机器制造等工业集中产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合肥市在294个城市中综合排名第15位,是最具潜力的二线城市之一。


(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驻地科学岛图片)


前两年巢湖市已划给合肥市管辖,合肥市环抱巢湖,向巢湖方向发展建设,如今的滨湖新城变成如诗如画般的宜居的好地方。

(滨湖新城图片)


百花亭杂谈


这位同志,合肥这个名字确实有点土气,你看人成都,西安,南京,一听就像省会的名字,合肥叫着不够响亮。笔者一直比较喜欢用庐州称做合肥。要不安徽人许嵩唱的那首歌怎么叫《庐州月》,不叫合肥月呢?哈哈,开个玩笑,言归正传。


<strong>

作为一名历史学研究者,笔者先和你说合肥的由来。合肥在古代是一个县,最早是汉代设立的。

郦道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日合肥。”

这里施和肥值得是南淝河和东淝河。

合肥不用庐州这个称谓是有原因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庐州府是隋朝才有的,而合肥汉代就有了。用庐州好像显得合肥不够历史悠久,毕竟人家张辽三国的时候就威震合肥逍遥津了。第二个原因是庐州中国还有个泸州老窖。堂堂一大省会城市怎搞能和酒城撞名呢?不过笔者想说啊,徽州,庐州真的都比合肥好听啊,写出来也不好看。

江湖传言当年是要本想设安庆为安徽省会的,建国后毛主席考虑到安徽省会的选择时说“合肥好,居皖之中,可为省会”。一句话才有了今天的大合肥。

好啦!现在再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合肥以后未来发展的前景。一个城市的能否发展的好,植根于它的历史,着眼当下的政策。笔者很看好合肥未来的发展。

第一,合肥历史上号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就在这块,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旅游资源杠杠地。大将周瑜就是合肥的,黑炭包拯也是合肥的。

第二,合肥现在学校太多了,好学校更多。外号科教名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牛的很。而且安徽省政府对合肥大力扶持,集合全省之力发展合肥。现在的合肥和十年前的模样真的不可同日而语。笔者上大学那年,合肥滨湖破烂不堪。政府决定建立滨湖新区,现在的滨湖干净美丽,还有国家级滨湖森林公园。你们感受到合肥的变化了吗?你们觉得合肥以后可以发展好吗?欢迎留言区评论!一起说说你对合肥的感受!


<strong>


<strong>


文史工作坊


合肥坐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巍峨秀丽、白鹭云集的紫蓬山横贯其间,拥有名扬世界的中国科技大学,科教实力雄厚,是一座风景优美、充满魅力的城市。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东汉末年合肥属于淮南郡,三国时合肥成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合肥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2011年8月,地级巢湖市拆分,庐江县与县级巢湖市划归合肥市管辖。2018年9月,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期间,合肥市被授牌成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







省会合肥是科技之都,中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国家3个重点科教城市之一、国际科技联盟会员城市,也是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枢纽,八纵八横”的高铁布局以“米字型”确定合肥变成联通中东部的重量级枢纽。进而让安徽成为最大赢家拥有人工智能、科大讯飞语音、量子通信,托卡马克人造小太阳等技术,拥有江淮汽车、美菱、扬子、荣事达、合力叉车、联合利华等品牌。而合肥作为我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或与北京8个国家实验室、5个大科学装置不相上下,利技实力雄厚,汇聚世界顶尖人才,拥有完善的科研教育体系。



合肥位于江淮平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涌现出了包拯、周瑜、范增、李鸿章、冯玉祥、段祺瑞、孙立人、张治中、刘铭传、杨振宁等名人。合肥是一座实力雄厚、充满活为的城市。合肥大蜀山,是世界上距离城市中心最近的死火山,位于合肥的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心大楼是亚洲最大演播厅。经过合肥的京沪量子干线是全球首个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




合肥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长三角西端,包括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桐城市(县级市)。合肥都市圈是以合肥为中心,打造合滁宁、合芜马、合淮、合六、合安宜产业发展带,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合作体系,推动圈内城市合作构建高水平、多功能、国际化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定位为:构建以合肥为中心,安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都市圈。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软件、量子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电子专用设备、数字音视频等为重点,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都市圈。





2014年安徽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正式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群,安徽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2015年12月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的龙头大力发展白色家电与智能语音产业,大力发挥产业承接转移的作用。安徽合肥从融入长三角到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发展的I型大城市,正日益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员,继而迎来了大发展时代。




2019年5月12至13日,2019中国长三角青商高峰论坛在合肥成功举办。同时,首批长三角地区青年企业家产业协作共同体正式成立。开幕式上,沪苏浙皖四地团委签订《三省一市团委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据悉,首批产业协作共同体分为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光伏、大数据4个类别,分别由沪苏浙皖四地青年企业家协会中的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合肥日益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长三角的弄潮儿与长三角城市群冉冉升起的新星,并且合肥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合肥是科技之都、中国声谷,也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座城市正在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后起之秀。我相信合肥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潜川翰墨侠客行


提起安徽省会合肥大家都不陌生,这个萌萌哒的名字让人一下就记住,很难忘记。合肥在汉武帝时曾经是个小县城,如今却成为安徽省会。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境内有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通过巢湖可连通长江,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我国著名学府中科大就位于合肥市,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尖端的科技人才。

合肥古称庐州,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源起于周朝时期周武王分封在此的庐国,都城就在今天的合肥,不过后来被楚国所灭。“庐”是什么意思呢?和“巢”一样,是住所、居所的意思,像茅庐、草庐、爱巢。

在周朝之前,在合肥以及巢湖一带有个古国叫有巢国,也叫巢国,势力挺大。商朝取代夏朝后,夏桀被流放于此。周朝时期巢国被征服,为了更好地控制,遂将巢国一分为二,庐国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庐州出现得并没那么早,最初叫合州,隋朝时期才改名为庐州。

有个比较好玩的关于合肥的歇后语:两个胖子(打一地名)。在现代人眼中,“肥”并不是个代指美好事物的字眼,而是众美女避之不及的。很多人可能以为,合肥这个简单直白又很接地气的名字,一定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合肥也是个古地名,出现的时间可比庐州还要早。

合肥在汉武帝时期就早已出现了,不过是以合肥县的县名出现的。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军事战略要地,曹魏和东吴之间在合肥一带掐架掐了30多年。三国时期曹魏和东吴之间的爆发的合肥之战,是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城,守将张辽等人只有七八千士兵,怎么办?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胜算,但是张辽却显示出他智勇过人的一面。率八百勇士给孙权来了个下马威,大大地提高了士气。孙权屡攻不下,只好退兵,而张辽却抓住战机主动出击,结果负责断后的孙权差点被打崩了,死里逃生。张辽一战威震逍遥津,打出三国名将之威。

“合肥”这么一个听起来“土里土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关于合肥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安徽境内的淝河分为东、西、南、北四条,其中东淝河和南淝河在淮河以南,南淝河古称施水,在肥东的施口注入巢湖。东淝河古称肥水,向北入瓦埠湖,进而入淮。施水和肥水相距不远,夏天涨水的时候,施水就会和肥水汇合,《水经注》对此有记载,认为“合肥”因此而来。

另外,古代的“肥”字和今天的意思可不一样,而是指“归异出同”。唐朝时期,有人探究合肥的命名,认为东淝河和南淝河系出同源,本是一条河,发源于鸡鸣山,后一分为二,一条流入巢湖,一条流入淮河。两淝河归异出同,因此叫“合肥”。

古代以山川湖泊等地理特征命名的例子不在少数。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至于是哪种恐怕只有当时为合肥县命名的人才知道。

合肥之名已经存在两千多年,虽然最初只是一个小县城,但是如今却成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2011年县级巢湖市以及原巢湖市庐江县划入合肥市以后,合肥的面积更大了,达到约11445平方千米。合肥的经济发展更是强劲,被称为“IC之都”,2017年GDP达到七千多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省会城市。


地图帝


下面就来吹一吹合肥!

合肥曾用名:庐州,庐阳。

正确的读写应该是合淝。关键字有:◇东淝河◇南淝河◇淝水之战◇淝上人家等。

合肥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当称庐州和庐阳等名称时,是古战场,兵家必争之地。

当改名合肥,又赋予这座城市年轻活力与魅力。

淝去三点水,合淝改合肥,是建国后国家实行简体字改革,改委会小组讨论认为合淝是个年轻省会城市,决定安徽省会(安庆+徽州)干脆叫合肥,那年代,人吃不饱,多瘦弱型,对肥字不抵触不反感,反而觉得改成合肥更有意义。合肥,字看习惯,人住久了也就觉得亲切没什么不好,如深圳原来是个村庄,经济发达后怎么都好道理一样!

合肥未来的发展可能是最不可思议,左脚站在长三角城市,右脚又跨在长江中部城市当中,这是合肥新赋予的含义,绰号霸都。


合肥真正崛起是2011年开始,把整个巢湖圈起来抱湖发展!这不知道谁想出来规划的,牛逼简直!帮大家深挖分析!试想一下,关于江湖上传说的事,有江湖的地方一定有人。一座普通大城市的建立不一定需要江湖,长远来看超大城市是一定要有水资源的。君不见北京最终发展方向去雄安找芦苇荡了?作为中国人类居住环境最为密集之地五大江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与巢湖),唯有巢湖归属一座城市做内湖,这座城市便是合肥,地处华东地区、江淮之间,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2023年规划中将历史古都寿州和山水之秀舒城纳入囊中!届时,一座超特大城市所有属性都初见雏形,历史旅游文化底蕴有了,科技创新工业制造有了,人口面积交通区位有了!



合肥巢湖在中国版图就是真正意义的“心脏”部位,大家看图,觉得象吗?有人把中国版图比喻鸡的图形,奥妙之处在于那心脏位置也正好在此!



合肥视源


南淝水与北淝水交汇的地方! 汇合点在逍遥津,所以称合淝,后省去三点水。其是合肥原名叫庐州,自秦置县,我认为更好听,直到明清还一直叫庐州府,属于府治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计划单列市(合肥现在也是计划单列市),但因为从解放后一直叫合肥,后来四川有个泸州,于是地级市不能重名、谐音,所以改不回庐州了,很遗憾。

合肥,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地名的来历,缘由淝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如包公祠、李鸿章故居、吴王遗踪等。合肥还诞生了周瑜、包拯、李鸿章等一批历史名人。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亿人净水


合肥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之名出现在史书上已有2000多年。

  合肥之名的由来历史上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因水得名。

  因水得名

  在“中国合肥”门户网站的历史文化板块上有合肥地名的由来一文,文中指出,历史上“合肥”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也就是说,合肥因“南淝河与东淝河在此交汇”而得名。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原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葛政对合肥之名的由来也有过考证,其文章目前仍刊载在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网站上。

  葛政指出,合肥地名的由来不得不提肥水。肥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淮河路一带,目前已消失),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按《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一名的由来,应指施水(即今天的南淝河),至合肥后与逍遥津、金斗河诸水相继汇合而言。

  另根据老合肥人的说法,合肥之名的由来,一种说法是两水交汇之地,另一种说法则是四水交汇即施水与金斗河、逍遥津、东淝河在这里相交。故而得名


十项全能斜杠青年


我是安徽合肥人,这个问题在我小的时候我就想知道,以前总是以为合肥之所以叫做合肥是因为在肥东县与肥西县之间,所以叫做合肥,当然这是错误的说法,相信有不少人也是这么觉得,今天就为大家说一下合肥的由来。

合肥”地名的由来 ,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 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这是第二种说法。

南淝水与北淝水交汇的地方! 汇合点在逍遥津,所以称合淝,后省去三点水。其是合肥原名叫庐州,自秦置县,我认为更好听,直到明清还一直叫庐州府,属于府治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计划单列市(合肥现在也是计划单列市),但因为从解放后一直叫合肥,后来四川有个泸州,于是地级市不能重名、谐音,所以改不回庐州了。



合肥还有别名为霸都。网友对合肥的尊称,最早是因为一个叫“合肥中部硬吃”的吧友在华吧写了一篇《中国城市发展大会》的帖子,首次提出了“霸都“这个名字,然后这个名字就渐渐的被人熟知并使用。合,兼并天下之意。肥,海纳百川之实。合肥二字颇为霸气,故称之为霸都。

网络小说《太合天》中国城市发展大会首次把合肥叫霸都,然后网友传开了。贴吧专用,特指合肥,取独霸神州之意,百度贴吧——“霸都吧”。由于安徽近年来只求省会自身发展而忽略省内其他地市发展,霸占资源,颇有合而肥之意味,也被其他省市笑称为霸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