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春節農俗的變遷

馬上就到傳統節日春節了,或許是年齡大了,對過春節的興奮的感覺越來越淡,同兒時記憶中的春節大相徑庭。說起家鄉沂蒙山地區的沂南縣,這裡是有名的革命老區,也曾經是聞名的貧困地區,這裡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相鄰的幾個村莊對一些人物的稱呼都不同,比如同樣稱呼一個人,有叫舅媽的,有叫妗子的。相鄰的鄉鎮待客有使用大碗盛菜的,有使用盤子盛菜的。特別是鄉音也存在著差別,通過口音一聽就能分辨出來是東鄉的還是西鄉的。

沂蒙春節農俗的變遷

春節在我們國人的骨髓裡就是一個無可替代的重大節日,小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物質相對今天要貧乏的多,生活條件不好,即便是市場有賣的也是捨不得買,大部分都是自己動手做,每天干什麼都安排得滿滿的。推碾、餈兌、磨豆腐、蒸饅頭、烙煎餅、炒花生、冷豬頭肉、炸丸子、炸麻花、掃屋、趕年集、送年、寫春聯等日期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忙完的日子也就到了春節了,都說進了臘月就是年,可能說的就是進了臘月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了吧。

沂蒙春節農俗的變遷

春節之前出門在外的人們紛紛趕到家,準備和家人團聚在一起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那個時候村子裡小孩子很多,成群結隊的在一起興高采烈,不僅僅過年有好吃的,還有新衣服穿,更是有磕頭拜年的壓歲錢。村子裡一般都是由幾個大姓氏的家族組成,在年三十這天下午要到祖墳林地請老祖宗回家過年,還有的家族“請家堂”,這個村裡的幾大族群的男人包括上小學的男孩子,由家族中有威望、有輩分、有體力的“領導”帶隊,互去“請家堂”的家裡給人家老祖宗磕頭。

沂蒙春節農俗的變遷

這些年家鄉的變化很大,村子裡也有了大型的購物超市,過春節的變化更大。首先是人少了很多,村子裡的年輕人或遠或近的都在外務工或成家,大部分年輕人在縣城裡買了房子定居,春節時帶著老婆孩子到父母家一起過年,那些父母不在的人家也就剩下空蕩蕩的房屋了,本門的人給大門貼上春聯。其次是臨近春節才開始準備過年的物資,匆匆忙忙的送年,過年的東西都能買到現成的,只要拿錢都能買到,雖然是方便了很多,但總是感覺少了一些快樂在裡面。

沂蒙春節農俗的變遷

現在總的感覺年味淡了,大家都是那麼的匆匆忙忙,甚至走親訪友都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以前從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了,除了初五不出門一直到正月十四才算結束,正月十五過元宵節晚上到祖墳送燈後正月十六去姥姥家,這個年的活動到此就算圓滿結束了。如今,一般都初七初八就開始上班了,在城裡做買賣開門頭的也都選個吉祥的日子開業了,村子裡剩下的人們又慢慢平復到往日的安靜。非常懷念之前過年的情形,或許因為那時候只是個孩子而沒有太多的負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