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历史一书生


和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英国使者马戛尔尼都说:

“举全国朝政,畀诸相国和中堂一人。”

在乾隆的袒护下,和珅为所欲为,将庞大的帝国当作个人敛财的工具,朝堂被他经营得乌烟瘴气。

根据历史规律,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已经垂垂老矣,随时撒手人寰,和珅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所以,他时刻都想着为自己留后路,只是为时晚矣。

乾隆当皇帝时,和珅就得罪许多人,即使面对众多人的不满,他都能一一化解。

对于能力、威望、功劳比他高的对手,和珅就在乾隆面前不断地夸奖,并举荐他们出任要职,但都是去地方承担艰巨任务,从而没有精力与他斗,还能起到调虎离山的作用。比如阿桂,早就想扳倒和珅,但在和珅的操作下,常年都在地方奔波,终生未能如愿清理和珅。

对于地位、能力不如他的人,和珅直接先下手为强,抢在别人弹劾之前杀人于无形。

和珅不仅得罪大臣,连皇子也没放在眼里,结果就是皇子们也被他给得罪完了。更不利的是,不满和珅的人,都团结到皇子身边。这些皇子中,将来必然有一个成为皇帝,到时所有不满和珅的怨气都会喷涌而出。

乾隆六十年,乾隆准备兑现当年的承诺,同时为自己赢一个高风亮节的名声,于是,他决定禅位于嘉庆。对于乾隆的这个举动,满朝大臣嘴上挽留,但心里都支持,唯独和珅极力反对。

和珅知道,他是皇权的影子,全靠乾隆才能辉煌,而新皇帝继位,他所拥有一切将会付之东流。因此,和珅在乾隆立皇太子以及禅让的问题上,百般阻拦,起码要延缓嘉庆继位时间,以便自己能编织权力网。

平时,乾隆对和珅言听计从,但这一次,乾隆乾纲独断,铁了心要让位,很快发布上谕:

“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用昭付托,定制孟冬朔颁发时空书。其以明年雨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此时的和珅,就有点害怕了。他回头巴结嘉庆,肯定是来不及了,因为嘉庆已经成了一只直线拉升的股票,马上封板,根本没机会上车。就算和珅真的抱嘉庆大腿,全心全意帮小皇帝掌权,嘉庆有魄力与乾隆对着干吗?退一步讲,就算嘉庆暂时接纳他,恐怕仅仅只是利用一下,迟早卸磨杀驴,因为他是先皇宠臣,名副其实的宰相,君相矛盾激化也容不下他。

继续跟乾隆,虽然会令嘉庆更加厌恶他,但能保住眼前富贵。

貌似精明的和珅,没有丝毫收敛,而是将筹码全部下注乾隆。公开场合,和珅讨好乾隆,毕竟还是老爷子当家,但私下压制嘉庆。

和珅自作聪明,在继位人选公布之前,拿着玉如意跑到嘉庆府上递交投名状,试探嘉庆对他的态度。

嘉庆早就对和珅不满,有除掉他的念头,但嘉庆知道,和珅是乾隆的宠臣,即使自己当皇帝,暂时也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嘉庆愉快地接受和珅送的玉如意,而且时不时就当着大臣的面,夸奖和珅。

接下来,和珅又做了几件让嘉庆大为不悦的事:

一、派亲信吴省兰为嘉庆侍读,以整理诗文之名,行监视之实;

二、借助乾隆之手,提拔亲信,把持朝廷各部门关键岗位,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权力网络;同时,排除异己,打击嘉庆的心腹,这当中就包括帝王师——朱圭;

三、在乾隆面前,打嘉庆小报告。嘉庆不断受到训斥,而且差点“翻船”。

和珅的进攻,只会加深嘉庆对他的记恨。虽然他仗着乾隆,狐假虎威,屡次压制嘉庆得手,但他低估了嘉庆的隐忍之术。

嘉庆认识到,要让和珅少搬弄是非,就要让他放松警惕。因此,嘉庆经常写一写风花雪月诗,通过吴省兰透露给和珅,让和珅觉得他是一个胸无大志的皇帝。在亲政前,嘉庆始终按照老师朱圭教导的“不喜不怒,沉默持重,唯唯是听,以示亲信”原则隐忍着,只等将来算旧账。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一命呜呼。嘉庆由“儿皇帝”正式变成“实权皇帝”,他采取突然袭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和珅;接着,就是抄和珅家,制造杀和珅的舆论氛围;最后,一条白绫送和珅见先帝。

秋媚说:和珅享尽了福,吃尽了财,富可敌国,权势熏天,他是乾隆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的产物,是大清王朝衰败的缩影,也是嘉庆掌权的祭品。和珅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个性决定了,他退无可退;朝堂要求打倒和珅的形势以及君相矛盾决定了,嘉庆不可能容得下和珅,必须除之而后快。


秋媚读史


乾隆退位之后,嘉庆继承皇位。当时乾隆虽然不放权,嘉庆只是个傀儡皇帝。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乾隆已是垂垂老矣,嘉庆在未来必然会执掌大权。和珅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却没有提前倒向嘉庆一边,巴结更有前途的嘉庆皇帝。这是很多人对和珅十分费解的一点。

然而,这种费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和珅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皇帝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处死了和珅。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驾崩后,嘉庆派和珅去给乾隆守灵,将他冷处理。紧接着,嘉庆就令人搜集和珅的罪证,一共二十条。其中排在第一条的大罪,就是嘉庆怒斥和珅巴结自己。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清史稿·和珅传》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说,在乾隆准备宣布退位的前一天,和珅就跑去告诉嘉庆,并且还送了一柄玉如意给嘉庆。偷偷的泄密,想在嘉庆面前留一个拥戴之功。

难道这还不算和珅想方设法巴结嘉庆吗?

所以说,和珅不巴结嘉庆,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和珅他不傻,他确实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有必须杀他的苦衷,不可能留着和珅的一条老命。

那么,嘉庆为什么一定要杀和珅呢?这个原因还要怪在乾隆皇帝的头上。

乾隆六十年,沽名钓誉了一辈子的乾隆帝宣布退位。他之所以会退位,纯粹是因为他在早年立了“即位60年后一定退位”的flag,搞得天下人皆知。

他为了不被天下人讥讽自己“贪恋皇位”,于是不得已而为之,宣布退位。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清高宗本纪》

退位之前,乾隆心里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无权,否则会死得惨。历史上的太上皇,如果不能自己掌握权柄,便是把自己的生杀予夺皆转交在了新皇帝的手上。若是新皇帝真心孝顺自己,如宋孝宗对宋高宗那样,那日子还能过得好一些;否则的话,他就跟唐玄宗一样,整日只能深居宫中,不能过问朝政大事,不能和交结朝臣。这样的日子和高级囚徒其实也没什么不同,每日只能盼着儿子有良心,能来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这种日子,让一生唯我独尊惯了的乾隆帝如何能忍?所以,为了父子争权,八十五岁的乾隆禅位不交权,大清的一切国事,事无巨细,他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可是乾隆年纪大了,当时的他已经出现了精力不济,智力衰退的情况。很多事情,比如川楚白莲教起义,他就不能好好的处理。因此他就需要找一个信任的人替自己处理这些烦人的国事。

交给嘉庆处理可行么?不行!当时乾隆防的就是嘉庆。小事可以交给他,但是大事绝不能让嘉庆办。否则他就有被架空的威胁。

既然不能交给嘉庆,那乾隆就只能找一个信任的代理人了。

当时谁最受乾隆的信任?别无他人了,只有和珅最合适。



当时的和珅,身兼领班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同时并身兼吏、户、刑三部和理藩院尚书。另外和珅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等数十个要职。他实际上就是太上皇乾隆最得力的帮手和代理人。

也就是说,让嘉庆皇帝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形同傀儡的人,名义上是乾隆,实际上是和珅。

如果说和珅的权力没有那么大,他或许还有苟活的机会。但是他的权力太大了,他就没有活命的机会了。

因为,乾隆给他这么大的权力,就是要让他制约嘉庆。他如果不能好好制约嘉庆,好好替自己干活,乾隆要他何用?可是和珅一旦真正的制约了嘉庆,必然会引起嘉庆对他的记恨,嘉庆势必不能留他。这就是和珅这种身居高位之人的悲哀。

或许,乾隆根本就没打算让和珅好死,或许他就是想让和珅给自己卖命。只要他自己能熬到正常死亡,嘉庆继位。嘉庆让不让和珅活,那都不干他的事了。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乾隆当年没有立“六十年时一定退位“的承诺。那么他原本想当多久皇帝,就当多久皇帝,这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嘉庆作为乾隆庶出的第十五子,乾隆立他为太子,他除了对乾隆感激涕零,还是对乾隆感激涕零。又怎会和历史上的嘉庆一样,明明身为皇帝,却不能掌权。导致对乾隆窝了一肚子的火呢?

至于和珅,假如乾隆帝不曾让位,他就无需替乾隆压制嘉庆、当那个遭人记恨,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如果不掺和这件事,他自然也不会狠狠得罪嘉庆帝。相反,他倒是可以发挥他八面玲珑的特长,尽可能的讨好太子爷。那么一旦嘉庆帝即位后,瞧在先皇的面上,瞧在自己妹妹妹夫面上,他对和珅也未必就一定会痛下杀手。

毕竟后来嘉庆处理和珅,他杀和珅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和珅有钱。而是和珅专权,他当嘉庆是空气一般的存在。

这里额外插一段,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第一条是说和珅巴结自己,第二条到十二条,主要说的是和珅独揽朝权,独断朝政,培植私党,举止僭越等等行为。

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是指责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其实还是在指责和珅专权弄权。直到第十五条后,才是细数和珅的种种贪敛行为。

由是可见,嘉庆并非痛恨和珅是个家财万贯的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后,依仗太上皇乾隆帝的信任,自以为是权臣,恶意把持朝政,将嘉庆视为一个可以操控的“幼主”。对嘉庆非常的不恭敬。而嘉庆对此是非常的深恶痛绝!誓要杀和珅立威。



因此,嘉庆杀和珅,并非是和珅愚蠢,不知道巴结自己;也并非是和珅有钱,嘉庆要杀和珅充盈国库;而是嘉庆的傀儡皇帝身份当的太憋屈了!他要杀和珅立威,证明自己是真正有权力的皇帝!

朕连太上皇的第一宠臣,大清的第一权臣都敢杀掉,谁还敢说朕是傀儡皇帝?!

和珅的这一悲剧,可以说就是乾隆妄自比拟尧舜,搞出“内禅”闹剧给祸害的。乾隆他是禅位了,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许诺,可是到头来,却是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



总的来说,和珅必死!他的死就好比汉宣帝清算霍光,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一样。新皇帝若是不清算前朝权臣,皇帝就会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至于和珅怎么想,和珅会不会巴结自己,这根本就不重要。难道巴结了就能免于一死?

和珅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干了那么多僭越之事,嘉庆要是不杀他立威,他这个皇帝也就不用干了。并且,杀了和珅,还有大把银子可以往自己口袋里揣。何乐而不为呢?


Mer86


提前巴结,和大人也想啊,他也这样做过啊。但情况不充许啊。我们详细聊聊和珅死局。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被乾达令之子嘉庆打倒的。那么,高端问题来了,嘉庆为什么要打倒和珅咧。

第一印象,是和珅太有钱了。怀玉其罪嘛,不是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嘛。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嘉庆吃饱只是打倒和珅的副产品,不是打倒和珅的理由。因为嘉庆知道和珅有钱,但不知道和珅这么有钱,等抄家队把战果报上来,嘉庆的反应是惊喜。说明他完全没想到这一抄,自己发达了。另外,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嘉庆并不贪财。他不像他爹有收集癖好,啥玩意好就弄到怀里来。所以,嘉庆打倒和珅不是为了钱?

哪是为啥呢?

当然是为权啦!

嘉庆搞倒和珅的心思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有这个心思了。

事实上,不只是嘉庆有这个心理,大清上下除了乾隆大家都想打倒和珅。

和珅可以说是当时人缘最差的一个官。后面,和珅被打倒,嘉庆还问,这个和珅要不要反呢?大臣说:和珅不是要反,皇上你看啊,天下要反的都是什么人啊,曹操,王莽,他们平时什么样子了?装孙子啊,人缘好啊,提到他们,大家都竖大姆指。像王莽还是道德标兵呢。但是皇上你瞅瞅,这满朝上下哪有一个是称赞和珅的。

至于和珅为啥狗都嫌,那自然是和珅太贪了,什么来钱的活他都要插手,而且他仗着乾隆宠信,到处欺负人。所以满朝都是想弄倒他的人,但和珅认准了只要抓住乾隆这个中心点不动摇,任他十级大风吹过来也不怕。

但是,如果乾隆这颗树倒了呢?和珅就不想这个问题吗?

事实上,在历史上,很多权臣都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称为恩宠移植术。怎么让自己的恩宠移植到下一代。这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但有一个办法,就是提前布局,烧冷灶,在下一代还在潜龙时期就拉拢一下。

这个方法,和珅没办法用。因为康熙年间,因为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争皇位的问题,搞得清朝是鸡犬不宁,所以后面就不立皇储。这给和珅押宝提供了难度。乾隆又特别能生,有十七个儿子,后面够格当接班人的也有七八个。到底押哪个呢?

另外,因为当年四爷党八爷党搞得太过火,清朝干脆规定大臣不准跟皇子搞关系。

当然,就算乾隆定了太子,也允许大家来往,和珅也不会去交结皇子烧冷灶。为啥呢?

因为烧冷灶势必就要抽走热灶上的火,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摊上乾隆这么一个皇帝。

乾隆是个很自负的人,自负的人对权力都很敏感,他迟迟不立太子,就是对权力看得很重。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快七十了,当时还没有太子。锦县有个生员递了一个奏折要求建储,结果乾隆勃然大怒。这是咒我死还是咒我死啊!

乾隆立马把这个生员给斩了。

乾隆还想再活五百年,再干五百年,和珅对这一点很清楚。和珅一心一意扑在乾隆这个热坑上,保证热火不熄,自己温暖常在。到了乾隆五十九年。乾隆都八十五了,这个时候乾隆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因为他本人说过自己的工龄不能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康熙干了六十年。乾隆再延迟一年退休就超指标了。所以乾隆提出来退位。但是和珅马上表态,说皇上你英明神武,你可不能退啊。你再坚持个二三百年!

人家都八十五了,你还让人家干,这太不人性了。而且,和珅这个表态让乾隆感觉很爽,但不知不觉就得罪了所有的候选人:皇子们。我们都等着接班呢,你让老爷子接着干,我们什么时候能顶岗?

倒霉的是,乾隆也坚持不下去了,乾隆六十年,在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开启密封22年的鐍匣,开奖!

皇子永琰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这个开奖结果对和珅来说并不意外。但是因为上面说的原因,和珅一直没跟嘉庆接触。现在嘉庆正式当了太子,和珅决定试探一下,给嘉庆送了一块玉如意。嘉庆也不拒绝,来了就收。而且效果很好,嘉庆对和珅特别客气,没事就吹捧一下和珅。

吹捧是和珅的看家本领,他尤其擅长吹捧自己的政敌。反正别人越骂他,他的位置越稳。和珅越吹捧别人呢,别人就越倒霉。

现在轮到他了,但和珅竟然没有识破,反而认为嘉庆这个黄毛小子很好搞惦嘛。

接下来,和珅还是按自己的老路子走,继续烧热灶,忽视甚至打压嘉庆这个小灶,尤其是乾隆当了太上皇,太子正式当了皇帝之后。

和珅明白乾隆是身退心不退,对权力更加敏感了。要是这个时候就换船,很可能会引起乾隆的猜忌,而乾隆是他的最大靠山。所以,他依然采取紧跟乾隆的策略。而且,后面,他又把嘉庆给得罪了。

和珅盯上了一个叫洪亮吉的人,此人是那年科举的考官。本来科举一向是和珅捞钱的好机会,他钱都收了一大堆了,结果嘉庆推荐了这个洪亮吉,把和大人给撸下去。和珅火很大,马上搜罗证据,发现洪亮吉写了很多三观不太正的诗,比如

“六五虽毕闾左空,男行筑城女入宫;

长城东西万余里,永巷迢迢亦无休。

宫中永巷也长城,内外结成怨苦声;

入宫讵识君王面,三十六年曾不见。“

和珅马上向乾隆报告,说皇人有人写诗影射你呢。

这一次,和大人算是搞错方向了,人家明明写的是秦始皇嘛,而且这个洪亮吉也不笨,除了写点政治批判诗,更多的是写马屁诗。把这个洪亮吉的诗一找来,发现他一会夸乾隆皇恩浩荡“免钱粮、免漕粮,四次两次春滕黄。”,一会写乾隆加班诗“夜未央,乾清宫中烛蜡煌。日将出,勤政殿前传警跸”

这是三观端正的好同志啊!

乾隆马上批评了和珅,让他注意团结同志,不要乱揭发检举。

和珅仓促出击,彻底暴露了火力,引起了嘉庆的不满。毕竟洪亮吉是嘉庆提的名。

看来,以后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了。于是,和珅组织了一批眼线,紧盯嘉庆,没事找找碴。很快,和珅就找到了一个机会。这次还是诗的事情。

和珅收到一个消息,嘉庆跟他的老师相互赠诗。这是怎么一回呢?原来嘉庆有个老师叫朱珪,两个关系很好。这个朱珪原本在外面当两广总督,但现在嘉庆已经当皇帝了,身边又没什么心腹。所以朱珪就想了一个办法,搞了一个乾隆万诗集,乾隆一听很高兴,就要把朱珪调回京。这样,嘉庆也很兴奋,马上写了数首诗给朱珪,表示自己盼望着老师早日到京。

这一惹事了,和珅马上打报告,说嘉庆皇帝“欲示恩于师父”,拉拢人心!

乾隆一琢磨,对啊。接着就把朱珪罢为安徽巡抚。

这算是和珅的一个小成功。和大人越战越勇,开始全面压制嘉庆。

有一回,发现嘉庆去军机处查看了奏折。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和珅马上猜到这可能会引起乾隆的不满。毕竟太上皇在呢,你看奏折也得打声招呼啊。所以和珅马上汇报,乾隆果然批评了嘉庆,表示:“你若下诏,须奏朕知晓,不得擅专。”

又有一次,嘉庆突然发个军队头号令,要求冬季举办大阅兵。这要动用军队,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跟太上皇商量?和珅第一时间汇报,太上皇乾隆果然很不爽,立马叫停:“今川东、川北教匪虽将次剿灭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

在和珅的打压下,嘉庆果然老实了很多。这时的和珅感觉还很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得罪了嘉庆,他的地位已经跟着乾隆的生命在倒数。

不知不觉间,嘉庆已经下定决心,等自己掌权后,第一件事情就要打倒和珅。

那么,嘉庆是如何在和珅的攻击中生存下来的呢?他又是怎么打倒和珅的呢?

上回我们聊到和珅不作不会死,紧抱乾隆老皇帝的大腿而得罪了新皇帝嘉庆,嘉庆已经对和珅起了杀心。但是,怎么才能干掉和珅呢?

和珅经营这么多年,和珅已经成了乾隆朝的不倒翁了。多少人想打倒他,结果倒霉的都是别人。

嘉庆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自己跟和珅的实力对比,尤其是乾隆还在的情况下。

乾大爷虽然当了太上皇,但老人家其实对权力看得很紧。乾隆定了规矩,平常事由嘉庆去办,但牵涉到重要的速与,比如军队调动,官员任兔都要由乾隆说了算。所以嘉庆其实是一个实习生,能不能转正还不一定。

搞清楚这一点后,嘉庆马上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对乾隆是特别小心,尽量不去触动这位大爷敏感的权力神经。

曾经有朝鲜的使臣到中国来见乾隆太上皇。当时的朝鲜使臣后来记录说:在朝堂上,这个嘉庆大气不敢出,眼睛一直盯着乾隆看,只要乾隆开心,那嘉庆马上露出笑容。如果乾隆老爷子皱眉头呢?嘉庆马上阴沉着沉。可以说是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察颜观色,揣测乾隆的心意,可以说是和珅的看家本领,立命之本。现在嘉庆也学会了。抢生意的来了。但是和大人完全没有察觉到,因为他觉得这个嘉庆其实很好对付。

有一次,和珅拿着文件去请嘉庆批。嘉庆连忙摆手说:这怎么能让我管,应该请皇爷处分!

啥事不管,那还有啥担心的。

同时呢,乾隆也在观察着这个嘉庆,到底工作认不认真啊。有这么一个事情。嘉庆的老婆去世了, 这个时候,嘉庆要求这个丧事要办得简单。为什么呢?因为不吉利啊。上了年纪的人最见不得丧事。而现在宫中就有一个最老的老人家乾隆。

所以这个丧事就办得很简朴。而且呢,嘉庆丧事头几天都不去见乾隆,为什么呢?怕把这个晦气带给了他老爹。就这样,乾隆呢,也不放心。派人去看一下,这个儿子到底在干嘛,是不是思念老婆不上班啊。结果探子一看,发现这嘉庆正在加班加点看文件。

孺子可教。

乾隆总算放下心了。

通过这些小心,嘉庆可以说是通过了乾隆的考验,顺利度过了实习期。

但是,也不要忘了,乾隆点了头也不一定管用,还要防着和大人。

那么嘉庆是怎么防着和珅?五个字:低调再低调!嘉庆首先是麻痹和珅。和珅送他的玉如意,他当场收下,其实他心里是很恶心的。他正式掌权,就专门发一个通知说以后大家今天过年不收礼,收礼也不收玉如意。

另外,对和珅采取吹捧术,当别的大臣向他反映和珅的问题,检举和珅时。嘉庆总是说你们不要乱讲,和珅是好同志,我以后还要重用他呢。而且嘉庆有什么文件要上报给乾隆的,他不自己交,而是请和珅代交,表示信任和珅。

当时,和珅为了监控这个嘉庆,安排了自己的老师吴省兰给嘉庆当秘书,其实就是看嘉庆有没有写反动诗句啊,有没有对社会对太上皇不满啊。

其实嘉庆心里倍清楚,他不但不写愤青休了,反而写起了老干体,专门称赞乾隆,另外也附带写二遍夸和珅,和珅一听报告,放心了。

他终于认定嘉庆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

可见,要打倒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得从对方的招数入手。

迷惑住和珅,没有让和珅把自己从实习期搞下去,等乾隆皇帝一崩。可以说嘉庆终于翻身当家作主人了。

但是,是不是直接叫人把和珅抓起来就行了呢?当然不行,对于这种巨宦,是要讲方法讲手段的。首先自己的盘子要稳。

为了掌握住局势,嘉庆马上把自己的老师请了回来。他的老师叫朱珪。本来是要进京的,因为和珅搞鬼,所以又被外派了出去。嘉庆让这个朱珪悄悄地回京,打枪的不要。结果朱珪回京之后马上跟嘉庆秘密商议打倒和珅。和大人?根本没想到自己的死对手已经在京城里了。

接下来,采用困虎术,就是把和珅孤立起来,不让他跟外人接触,可是怎么实现呢?腿长在和珅身上,没定罪也不能抓他啊。

好办,现成就有理由。嘉庆任命和珅为乾隆治丧委员会主席,专门负责给乾隆守灵。

“你不是我爹的心腹嘛,他老人家死了,你不该多尽尽心吗?”

结果,和珅只有老老实实给乾隆烧纸钱,添油灯,当孝子。而真正该当孝子的嘉庆却开始磨刀子了。

第三步,清理外围。嘉庆突然提起白莲教起义的事情,这个白莲教起义很多年了,一直是和珅在管。和珅利用平白莲教的事情在军中安排亲信,比如将自己的死党福长安就安排为军机处大臣。嘉庆调出一个老案件,就是下面一个将领冒功的事情,这个事情不查呢,也就过去了,要查呢,那肯定有人过不去了。福长安因为领导无方,被撤职。撤职后干嘛去呢?

和大人不是在守灵嘛,你陪着一起去吧。给我昼夜守,二十四小时值班!

这等于又送去一个软禁起起来。和大人看到福大人,那估计心都凉了半截。

果然,下面的言官马上发起了对和珅弹劾。反正这么多年,弹劾和珅的事情太多了,罪名都不用现拟,把以前的文件翻出来,改个日期就可以用。以前别人弹和珅,嘉庆不理,现在马上隔离审查,正式逮捕入狱。就是想守灵也没机会了。

接下来,就该发动群众以及各级官吏了。嘉庆下令让各级官员就和珅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谈,言者无罪。这个文件发下去,各级官员非常踊跃。早就看和珅不满了。可逮住机会了。

直隶总督胡季堂表示,这个和大人是旷古未见的小人,是害国蠹虫,这样的人杀了也太便宜他了。应该凌迟处死!


这也太狠了。嘉庆马上把胡季堂的这个文件提出来,要在京的高级官员进行讨论,并拿出最终意见。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定基调了。

按胡季堂提的为蓝本,你们看着办吧。

结果大家都同意对和大人来个上千刀的。

当成,嘉庆见好就收。表示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毕竟是老臣,就开个恩,赐死吧。

最后是经过审定,给和珅定了二十大罪。脑洞老师的印象里,这是比较多的。当然不是最多,多的还有鳌拜,三十多条,最多的是年羹尧,九十一条,全身上下都是错误。

和大人犯了哪二十条大罪呢,脑洞老师给大家抄录一下:

一、当乾隆皇帝册立嘉庆皇帝顒琰为皇太子时,先期呈给顒琰如意,泄露机密以为拥戴之功,  二、在圆明园内骑马,直入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   三、乘轿出入神武门,直进宫中。   四、娶出宫女做小老婆。   五、川、楚教匪滋事,各路军营文书报告,延搁不报。   六、乾隆皇帝病重时,毫无忧戚,逢人谈笑自若。   七、乾隆皇帝批阅文件,字写错了,竟然说不如撕掉另拟。   八、管理吏、户、刑三部,一手遮天,变更成法,不许手下的人参议一个字。   九、西宁报贼匪聚众抢劫杀伤,将原摺驳回,隐匿不报。   十、朝廷有旨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却违背谕旨,无论出没出痘者,俱不令来。   十一、任人唯亲,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吴省兰、李潢等人,俱保举提升。   十二、军机处在册人员随意撤去。   十三、私盖楠木房屋,奢侈豪华,超标准、超规格。   十四、其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致使老百姓称之为“和陵”。   十五、所藏珍珠手串二百余串,比宫中多好几倍,其中的大珠,比皇帝帽子上戴的还大。   十六、真宝石顶,不是他应该戴的,却藏数十余颗,还有整块大宝石,为宫里所没有的,不计其数。   十七、家中银两衣饰等物,数逾千万。   十八、夹墙内藏赤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赤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百余万两。   十九、当铺钱铺资本十余万,与民争利。   二十、家人刘全资产亦二十余万,且有大珠及珍珠手串。

看看前面那都是什么罪啊。至于跟钱有关的,也是特别让人惊讶了。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你管的太多了,你知道的太多了,你平时走路太得瑟了,你钱太多了等等多多罪。

乾隆死后十五天,嘉庆就让和大人上吊了。乾隆还没埋呢。嘉庆打倒一个大活人比埋一个死人还要快。

和大人上吊之后,嘉庆没有诛和珅的九族。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得因为娶了公主,所以还分了安居房,保障基本生活。

嘉庆为自己执政开了一个好头,但开了好头的嘉庆最后却落了一个虎头蛇尾的结局。这是咋回事呢?订阅脑洞历史观,说不定哪天脑洞老师就要说这事。


脑洞历史观


巴结嘉庆?敢巴结嘉庆和珅死的更快,更何况嘉庆也轮不到和珅来巴结!

首先声明一点:在嘉庆继位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和珅根本不可能想到去巴结嘉庆。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知道嘉庆会继位啊!

在康熙朝,由于皇子之间争皇位的斗争实在太过惨烈,导致最后的胜利者雍正帝心有余悸。他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陷入这样骨肉相残的惨剧中,设立了一个规定——秘密立储。不立太子,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自己死了,大臣们把这纸条一拿,纸条上的人继位。

但雍正的政策只执行了一代,到了乾隆帝这里,出现了变故。

什么变故呢?乾隆活的太长了。


乾隆统治的前几十年,他一直遵守着父亲的规定没有立太子。可是到了乾隆三十年之后,民间和朝野开始有了呼吁立储的声音,乾隆四十年以后尤其激烈。为什么呢?您老人家年龄眼看着大了,死把着皇位不撒手,万一您老人家哪天嘎巴一下死过去,大家心里没谱。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民间呼吁立储的声音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终于顶不住舆论的压力,于是他做了一个承诺: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康熙爷干了六十一年皇帝,我不敢相比。如果老天保佑,我能干到乾隆六十年的话,那年我八十五岁,我一定在那年传位给太子,退休归闲了。

这话说的很没劲,为什么?因为大家为的就是防止你突然挂掉后继无人,你说你八十五岁那年退休,那你八十五岁之前死了怎么办?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但是,这种说法却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为什么?因为天子万岁啊,我都已经做出了承诺,说我八十五岁就退休。你还要让我立储,什么意思?莫非你认为我活不到八十五?你要是这么说了,我活的到活不到不好说,你肯定是活不到八十五了。

所以,乾隆这么一说,大家也只好接着忍。

乾隆的如意算盘是,康熙爷八岁继位,干了六十年,六十八岁驾崩。我二十五岁继位,中国还从来没有哪个皇帝活到过八十五,真要是有那天也够本了,退就退吧!

乾隆万万没想到,他真的活到了八十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活到八十五岁,傻眼了。

必须得退休了,因为十七年前立的那么大的一个flag在那呢,几亿百姓都看着呢。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为太子,第二年继位为嘉庆皇帝。

傻眼的不止乾隆,也包括和珅。

为啥?你老人家倒是早说啊!

嘉庆帝只是乾隆的庶出儿子,在众多儿子中也不突出。在乾隆的前几十年,乾隆前后偷偷立过三个太子,都夭折了。嘉庆也没有什么过于突出的事迹,和珅在早年间也不很确定他会是皇帝。

那时候的和珅权势熏天,没顾得上烧烧嘉庆这个冷灶,在最容易巴结人的时候,他没顾得上。

列位在与人交往中千万记住,雪中送炭远远比锦上添花有用,人在发达之后想要再巴结人,是很难的。

嘉庆继位了。

嘉庆元年时,帝国权力最大的三个人,乾隆、嘉庆、和珅,心情都很复杂。

乾隆的原则是——死不放权。有鉴于他之前的太上皇过的都不咋样,所以乾隆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夕阳无限好,决定死都不放出手中的权力。

嘉庆的心理是,他虽然想要权力,但封建社会的礼法限制,加上乾隆六十年来的树大根深(尤其是有和珅的掣肘),嘉庆根本没办法与乾隆争权。

而和珅,心情是最复杂的。


和珅对乾隆是很忠心的,他知道,现在是乾隆最需要他的时候。

乾隆退位之后,和珅集吏部、工部、刑部、理藩院四个尚书于一身,加上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整个清朝朝廷,一半的衙门在和珅手里握着。

之所以给和珅如此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乾隆需要通过和珅来控制朝政,只有和珅在,乾隆的权力才能在。

而和珅,则被迫的被乾隆逼到了嘉庆的对立面。

和珅是嘉庆争权的最大障碍,无论他有意无意,他都是嘉庆的眼中钉。

那么他能不能抛弃乾隆,转投嘉庆的怀抱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的话,和珅是两头不讨好。

和珅如果靠近嘉庆,乾隆察觉之后,势必要干掉这个叛徒,而以乾隆当时对朝廷的掌控程度,失去了和珅控制嘉庆可能不容易,干掉和珅个人还是不难的。

更重要的是,嘉庆不会接纳和珅。因为我已经是皇帝了,权力早晚是老子的,不用你来送。如果乾隆要杀和珅,正好给太上皇送一个顺水人情,彻底清除掉乾隆朝的最大遗产。

所以和珅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死死围绕在乾隆身边。嘉庆朝的前三年,乾隆甚至连上朝都要亲自上。年进九十的乾隆坐在朝堂中间,嘉庆坐在一边,和珅站在乾隆旁边。之所以和珅要站在乾隆旁边,因为当时的乾隆已经口齿不清,他说的话只有和珅能听懂。

虽然乾隆已经退位,可是一切的国家大事,都由乾隆和和珅来决定。坐在一旁的嘉庆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好在嘉庆善于伪装,嘉庆刚刚登基时,和珅送给嘉庆一个玉如意。嘉庆收下后做出很高兴的样子,并故意在和珅的耳目面前写了几首《咏玉如意》,和珅听说后,轻蔑的说“嘉庆不足与我斗智谋!”。

不知道当他面对着嘉庆送来的白绫时,还会不会想起当时的这句狂话。


小约翰


提起和珅,想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王刚饰演的那位只会溜须拍马的“和胖子”。真实历史上的和珅可不是只会溜须拍马!和珅这个人的能力和才干都是非常卓越的。他不仅是敛财的能手,同样也是个理财的高手!在所有“乾隆盛世”的虚假繁荣之下,清王朝的经济早已千疮百孔,正是因为和珅的东挪西凑,才给了乾隆帝成就所谓“十全武功”的重要经济支撑!因此,和珅不只是靠溜须拍马、巴结乾隆帝才得以步步高升,乾隆帝同样离不开和珅!



和珅的父亲常保曾担任过副都统,属于清王朝的高级武官。因此,说和珅是“高官二代”也不为过。只可惜,在和珅九岁时,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和珅并没有沾到父亲什么光。当然,毕竟是旗下的高级官员子弟,和珅的机会还是比一般人多很多的。年龄稍长之后,和珅考入了咸安宫官学。可见,和珅少年时还是比较认真刻苦的,并不是不学无术的八旗纨绔子弟。后来在科场失意、名落孙山之后,和珅果断放弃了这条常规道路,踏上了一条满洲八旗子弟常走的“终南捷径”——当侍卫。而这,也成为了和珅发迹的开端。说实话,和珅当三等侍卫其实多少有些屈就了。因为在此前三年,和珅刚刚承袭了祖上留下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按清制,轻车都尉为正三品,远高于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换言之,和珅即便什么也不干,他也能享受正三品待遇!但是,和珅并没有,他宁可自降身价当一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也不想提笼架鹰、混吃等死。从这一点而言,年轻的和珅还是颇有些理想和追求的。



所以说,和珅虽然善于逢迎清高宗乾隆帝,却不是一个只会一味溜须拍马的不学无术之徒。乾隆三十八年担任三等侍卫,仅仅两年之后和珅便成为了副都统。又一年之后,和珅荣升户部右侍郎并进入了军机处任军机大臣,开始了中枢生涯。从这种火箭般的晋升速度也能看得出,和珅恐怕不单单只会溜须拍马,不是吗?之后,和珅平步青云,一步步做到了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和珅一直在“加官进爵”,却一直到嘉庆三年才正式被晋封为一等忠襄公。而这,与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有着莫大的关联。和珅那么聪明,明知道清仁宗嘉庆帝是继任皇帝的不二人选,为什么不提前巴结潜邸时期的嘉庆帝?其实,不是和珅不想,而是他所处的位置根本做不到!



嘉庆元年之前

在嘉庆元年之前,和珅虽然已经位列中枢,但储位、皇位这种涉及皇家内斗的东西,他一个异姓奴才,还没有资格染指。乾隆帝之所以重用和珅,无非两个原因:一、听话。二、好用。那么,问题就来了,和珅如果卷入了储位、皇位之争而不是和乾隆帝保持高度一致,那这个“听话”就要大打折扣了。没有了这个“听话”,和珅在乾隆帝心中还剩下多少分量,这就非常难说了。因此,和珅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公开表露政治倾向,更加不可能去主动巴结讨好嘉庆帝。其实,和珅最终还是主动示好了,在乾隆帝正式下定决心退位之前,和珅私下里还是把这个消息透给了潜邸时期的嘉庆帝,但已经太晚了,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原因了。



嘉庆元年及之后

乾隆帝在很早以前便摆出了一个高姿态,说什么自己不能超越祖父清圣祖康熙帝,能当皇帝六十年便会退位,以示对祖父的景仰。乾隆帝的小算盘巴拉得还是相当精的,康熙帝八岁登基,而乾隆帝二十五岁才即位,就算当六十年皇帝,到时也已经八十五岁了。在那个时代,八十五岁几乎是人瑞一般地存在了,尤其是历代帝王,能活到这个岁数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乾隆帝此举既可以给自己脸上贴金,又不必担心无法兑现。可老天爷偏偏跟乾隆帝开了个善意的玩笑,他还真就活到了八十五岁!这下麻烦大了,皇帝金口玉言,总不能出尔反尔吧?可实权一旦交出去,万一嘉庆帝不孝,那自己可就真就成了唐玄宗李隆基那样的“太上皇”了!



毕竟年龄不饶人,乾隆帝已经八十五岁了,他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和儿子勾心斗角。于是,和珅成了牵制嘉庆帝的不二人选。在乾隆帝架空嘉庆帝的三年多时间里,和珅功不可没,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二皇帝”。这就是和珅为什么能在嘉庆三年晋爵一等公的原因之一,乾隆帝就是想用他来作为牵制嘉庆帝的一把利器。试想,如果和珅这个时候表现出些许倒向嘉庆帝的意思,恐怕他的小命首先就得玩完,根本等不到嘉庆四年!换言之,和珅实际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不倒向嘉庆帝是个死、倒向嘉庆帝也是个死!



乾隆帝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

除了利用和珅牵制嘉庆帝之外,和珅实际上也是乾隆帝留给嘉庆帝立威用的!乾隆帝出于维护自身权力的考量近乎架空了嘉庆帝,嘉庆帝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个挂着皇帝名分的皇太子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些实权皇太子!一旦乾隆帝去世,嘉庆帝如何在群臣中立威?在没有了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这是乾隆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和珅,恰恰可以起到给嘉庆帝立威的作用。杀了和珅,嘉庆帝足以震慑群臣,摆脱长期的“傀儡”形象!与此同时,和珅长期贪污积累的巨额财富,在和珅倒台之后自然而然便成了嘉庆帝充盈国库的重要财源,一举数得!说白了,乾隆帝实际上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把和珅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活着有大用、死也同样有大用……



因为和珅的生死对于乾隆帝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和珅必须准确无误地照着乾隆帝的计划走下去,即便明知是个坑,也只能往下跳!他别无选择。乾隆帝不可能容忍和珅主动巴结嘉庆帝,如果真这样,那么和珅离死也就不远了……所以说,不是和珅不聪明、想不到,也不是和珅不想提前巴结嘉庆帝,而是他根本做不到!


农民工歪说历史


乾隆禅位太子颙琰(嘉庆帝)作了太上皇后,情商超高、狡黠过人的“老狐狸”和珅也想过要与新皇帝嘉庆搞好关系,建立“友谊”,以使自己成为“三朝元老” 、“两朝肱骨”。只有和嘉庆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盟,让他离不开自己,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让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得以延续。

早在被乾隆立为储君之前 ,颙琰就对和珅飞扬跋扈、揽权独断的行为很是不满,但他不动声色,总是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昏聩无能、胸无大志的样子。实际上,他一直在暗中观察权倾朝野的和珅,以便找寻到这位红的发紫的当朝权臣身上不为人知的破绽和软肋。

和珅一向有精明的头脑,敏锐的嗅觉,阴险的手段,狡黠的心机以及贪得无厌的欲望,这一切经过他发达的大脑和聪慧过人的思维糅合,使其总结并拥有了一套无往而不胜的为人处世之道,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处人之道,他极善察言观色,逢迎媚好,加上会办事,能敛财,使乾隆帝二十年如一日的独宠于他,如此方能纵横于朝野内外,肆无忌惮的掌控国家兵权、财权、行政大权,成为呼风唤雨的显赫人物 ,更成为富可敌国的大清巨富(仅次于皇帝)。

嘉庆画像


和珅刚得知乾隆打算禅位给颙琰的消息后,立即连夜就去拜访了未来的新皇帝,并送上了一份厚礼——一柄巨大的满绿老坑翡翠玉如意。他一方面采取拉拢、靠近、谄媚的方法,表示自己有拥戴之功,又向颙琰讨好说,皇上的衣食住行都是由臣等贡献的,没有动用一文国库里的公帑,以唤起颙琰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他在嘉庆的身边布置了一批心腹做耳目,以窥伺新皇帝的一举一动。比如,他派自己的老师、死党吴省兰以帮助嘉庆审阅诗稿为名,及时了解新皇帝的真实想法和监视其活动轨迹。

尽管在退而不休的太上皇乾隆面前,嘉庆并无多少实权,和珅仍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清二号人物。但是,聪明的和珅心里很明白,自己的大靠山、年近90的乾隆已来日无多,他虽然还是炙手可热,权倾朝野,却不愿过多的冒犯、刺激新皇帝。未雨绸缪,这也是“老狐狸”的自保术之一。

和珅如此谨慎小心的维系和嘉庆的关系,为何最终仍然未获得新皇帝的青睐呢?在处理与嘉庆的关系上,和珅留给后世的教训多于经验,主要原因在于,他过于自信了,认为自己谄媚上级(皇帝)的本领已经登峰造极了,自己的地位也已经尊崇至极,难以撼动,结果,反而违背了媚上的原则,他似乎忘了自己再权大无边,在皇帝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奴才”,“家天下”在九五之尊的的封建帝王眼里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因此,历史上的权臣大都没有好下场,除非他自立门户、也来他个“黄袍加身” 。

和珅画像


嘉庆与和珅的几次明争暗斗都败北了,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一国之君的地位不过是“红漆马桶——皮面光”,太上皇只要活着,和珅恃宠专权的局面就难以打破,自己尴尬的地位也会依然如故。和珅和太上皇“心意相通”,他是自己得罪不起的人,他一句话就能将自己废黜掉。因此,当被乾隆定为接班人后,和珅连夜送来玉如意时,嘉庆不仅爽快地收下,还肉麻的恭维了和珅一番,以此解除和珅的疑虑和警惕,更有麻痹和珅、让他以为自己不过是无才无能的“竖子”一个之意。

要如何对付并扳倒树大根深、权谋过人的和珅呢?

嘉庆的老师叫朱珪,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老儒,他曾经教导嘉庆: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至诚。在如今这种险恶的形势下,只有涵养身心,虚己以待,谋定而后动,掩藏自己的弱点和真实想法,全神贯注的寻找劲敌和珅的破绽,然后待机而动,才能一击即中。嘉庆知道自己必须要自我克制,不动声色,让和珅对自己彻底丧失警惕,不加防范;然后伺机发起致命一击。

打定主意后,嘉庆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藏于内心,整天侍奉在太上皇左右。为麻痹和珅,他还有意写了几首对和珅感恩戴德的诗,吴省兰立即报告了和珅,和珅看后心里美滋滋的。他分析:才具平平的嘉庆能当上皇帝已经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对朝政大权没有更大的奢望和野心,即便有也因能力不够而无济于事。如此一来,太上皇死后,嘉庆即便开始亲政,也不会不利于自己,自己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清史稿》记载,和珅对嘉庆还是不太放心,几次试探,只为一探真假。一次和珅奏事时故意长跪不起,嘉庆忙道:“和相请起,以后见朕,不是公开场合,不必行此大礼”。 和珅本为试探,自然不再坚持,他奉上奏折说:“请皇上御览批示”。嘉庆心里一激灵,明白和珅是在试探自己,连忙说:“朕何能与焉,此等军政大事,惟皇爷(指乾隆)处置,朕于政事不谙,于军事更不熟悉,诸事都要请教太上皇,仰赖和相,和相今后当不吝教辅才是”。和珅听后非常满意,告辞而去。

史载,嘉庆知道自己身边人均不可靠,他故意利用这些耳目来巩固和珅的信任,他经常对侍卫、内监们说:“尔等有所不知,朕方依靠相公(指和珅)治理国家,哪能慢转相待呢?朕正要厚待尊重于他,以使其尽力辅佐朕。如果相公对朕略有松懈,朕如何治国?朕靠谁治国”?

此话马上传到了和珅的耳朵里,心里更加放心,再无防备了,他以为嘉庆不过是一个无谋无勇的白面书生,而且对自己异常敬畏,自己党羽遍布朝野,权力网络已盘根错节,他即便亲政又能咋的?此后,和珅便对嘉庆彻底放松了警惕,更不把这位新帝放在眼里了。

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七日,太上皇乾隆爷驾崩于乾清宫,他活了89岁 ,在位长达60年,谥号“高宗” 。

嘉庆韬光养晦这么多年,敛藏锋芒,潜伏爪牙,终于等到了这扬眉吐气的时刻。他的亲政梦也快实现了。但此时还不可打草惊蛇,先稳住和珅,再让他做几天“两朝肱骨之臣”的美梦,办好乾隆的丧事后再动他。嘉庆在他亲政后颁发的第一道诏书中多次声明,一切沿袭太上皇的定制,任和珅为首席治丧大臣,和珅的重要亲信福长安也是“治丧委员会”的成员。和珅一见,一颗有些忐忑不安的心逐渐恢复平稳,看来,两朝宠臣的地位已稳如磐石了,也就毫无防备,嘉庆趁机以治丧为借口暂时免去了他的首席军机大臣、步兵统领等重职,没了军权,和大人就成了没牙老虎,只能任嘉庆宰割了。随后,嘉庆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将和珅、福长安、吴省兰等人软禁于乾隆灵前,又任命自己的人将所有要职掌握住。在部署擒拿和珅的同时,嘉庆还不忘天天给父皇哭灵。乾隆死后第五日,嘉庆下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和珅等人逮捕下狱。

等和珅有些明白时,一切都晚了。嘉庆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扳倒了巨贪和珅。那么,嘉庆从和珅处到底查抄到了多少财产呢?关于和珅的财产究竟有多少 ,史料记载中有些语焉不详、含混莫名 ,有说各种动产加不动产折合白银有2亿两,还有文献记载是11亿两,这些数字是根据查抄清单粗略估算出来的,说和珅富可敌国毫不夸张。彼时广东一带流行一首民谣,其中两句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把和珅贪赃纳贿搜刮来的银子,全都搬到内务府里去了,却没入国库,这是父皇留给他的一大笔财富。嘉庆虽然不差钱了,但他接手的是乾隆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内有此起彼伏的白莲教起义,外有源源不断输入的鸦片烟,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银子再多也不够花啊......由此可见,嘉庆扳倒、赐死、查抄和珅是蓄谋已久的计划,即便和珅在他亲政前极力巴结、献媚,最终也难逃一死。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和珅大人不是不想巴结嘉庆,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任何朝代皇帝最看重的是权,其次才是财,最后是女人,那么到和珅这,和珅有什么?和珅有权、财,而当时的嘉庆对于钱看得并非老一辈那么重,到他这一代已经算是“富二代”,所以此时的他,更在于权,也就导致和珅想巴结也无望,两人最终都会迎来一场“君臣较量”,只因为嘉庆想要权,后期抄家和珅后,发现和珅之富,只余有惊喜之感而已。

和珅之所以能聪明到大肆贪污,乾隆还不动,源于死忠乾隆,于嘉庆这,所以无法讨好和巴结,他的聪明和不死只能用于前朝,而非下一代

和珅这一生站位很清晰,这也是他聪明所在,即便大肆贪污也让乾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乾隆这一生对权力看得极重,即便乾隆在位时,想动和珅也没理由,只能巧妙的警告,直到嘉庆上位,为何这样说,咱们来分析一下。

乾隆从政几十年,即便临近七十高寿也不立太子,反而,最忌讳权臣走近皇子,曾有大臣走近皇子都被乾隆清除,可见他对于权力有极重的控制欲,最出名的当属大寿时,有官员献建储,哪知被乾隆怒发直言:“想咒朕死?”回头就把那谏言的官员杀了。

其实那官员此言也没错,于社稷,明大义,错就错在,不够聪明,没看懂人家乾隆压根不想下来,这官员较于和珅,和珅可以明目张胆的贪,但他死忠乾隆的大权,从不占位,即便有官员挤兑乾隆不是,但和珅一如既往的站位乾隆。

这也导致,权力心极重的乾隆在位期间想扳和珅一直没有机会,哪怕乾隆心知和珅之富有。

因为一旦动了和珅,谁来保他权力?留和珅,此乃权衡之道,当然,这也是和珅的底气所在,与聪明之处。

然而,等嘉庆上位后,和珅就懵了,早年他的不站位与看不起嘉庆为后续留下伏笔,那就是不被嘉庆待见。

等嘉庆上位后,他即便想巴结,已经来不及,因为国力并不缺银两,嘉庆要的是皇权,在当时,嘉庆更在意权力,但权力,有老臣从旁辅政,怎么可能好拿?何况和珅在朝野的势力错综复杂,让嘉庆缩手缩脚,于是,逼得嘉庆产生了动和珅的念头。

动和珅前夕,嘉庆也知道不好动,遂安排满朝文武纳谏,最终定格时,其罪涵盖二十余条,这里面上到文臣,下到武官,纷纷成列,不因疑它,只因和珅在乾隆年间太遭人恨了,动也动不了,轮到嘉庆年间,这些人早已憋着恶气。


探索历史奇闻


第一:大家都知道,清代大奸臣、大贪官和珅的故事,乾隆皇帝的宠臣。但是乾隆一死,马上就被嘉庆皇帝处死抄家,抄出来大量财产,所以有那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之后,1799年正月初三死的。嘉庆皇帝当时还让和珅总理丧事。丧事还没办完,十天后,正月十三,就宣布和珅20条大罪,正月十八就下令处死了。


第二:过去,有很多野史说,和珅,仗着乾隆皇帝宠爱,眼里没有继任皇帝嘉庆,所以得罪了嘉庆。我们有历史常识的现代人,拿大脚指头想想就知道这是瞎说。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政治格局里,一个人能往上爬到和珅那样高的地位,一定是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玲珑剔透的聪明人。

和珅难道不知道老皇上再宠爱他,也没有几年好活了,他的身家性命都捏在继任的嘉庆手里,所以他怎么可能故意得罪嘉庆呢?讨好还来不及呢。


第三:有则历史材料,乾隆一直说,我当皇帝只当60年,然后就禅位,要去当太上皇。所以,等到乾隆六十年的时候,日子到期了,他必须把继承人的人选定下来了。这一年九月初三,乾隆册立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为皇太子。宣布这个消息的前一天,乾隆和自己的几个心腹大臣透了底,这当中自然就包括和珅。你想,当时的大清朝,这是最顶级的机密。其他大臣守口如瓶,可和珅知道之后,迅速跑到当时还是皇子的嘉庆府上,见到嘉庆,从袖子里掏出一柄玉如意,双手奉上。四目一对,你知我知,然后匆匆离去。

后来嘉庆公布和珅罪状的时候,一共列举了二十条大罪,这件事就被列在第一条。你可能会说,把这件事列在第一条只是为了冠冕堂皇罢了。还真不是,嘉庆皇帝是真的很介意这件事。这是有证据的,嘉庆皇帝几乎同时还下了一道圣旨,禁止臣子进贡,还特别强调,尤其禁止进贡玉如意。你看,那柄玉如意,还真的是嘉庆皇帝的心病,不是说说就算了的。


第四:一般人觉得,和珅一直就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其实不是,和珅恰恰就是在乾隆在当太上皇的那三年里才当上首席军机大臣,爬到权力顶端的。所以,和珅当权的那一刻,面对的处境就是:面对两个皇帝,天有二日。两位皇帝性格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征,就是随时都可以要和珅的命。那和珅怎么办呢?当然只能两头讨好。

讨好老皇帝靠什么?我知道你心思,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甚至你还没开口,我先替你想到了。很自然的,和珅也会用这一套来对待和揣测小皇帝。我要讨好你,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你,我对你不会隐瞒,我对你没有秘密。所以,他才提前给嘉庆送个消息,递个如意,就是这个思维模式的结果。

但是在嘉庆皇帝看来,这件事情的意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乾隆是一个没有未来的老人,而嘉庆一个是有未来的年轻人。


破乞


和珅是乾隆帝时期的大贪官,也是乾隆帝时期的宠臣。但是在嘉庆帝上位没几天,就立马处死了他。和珅何其聪明,真的不是他不巴结嘉庆,而是嘉庆帝不买账。

《清史稿—和珅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则在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嘉庆帝罗列了和珅数条罪名,其中有一条就是和珅知道乾隆帝有意让嘉庆继承大统以后,送来玉如意巴结他。所以真的不是和珅不去拍马屁,而是马屁拍错了。嘉庆帝虽然是乾隆中意的人选,但皇位的竞争者还有其他,和珅在这个时候透露出来嘉庆即将继承大统,无疑是将嘉庆放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

和珅一度成为乾隆制约嘉庆的棋子,对于这样的危险人物,嘉庆非杀他不可。

乾隆与嘉庆这对父子的关系也算不上太好,乾隆有过承诺自己继位不会超过六十年,所以在乾隆六十一年他退位了,但是并不代表他想放权,一辈子掌握朝廷政权的他此时不会轻易交出去的,无奈年龄大了,许多事情力不从心,和珅作为他的宠臣,自然是事事都由他来接手,这个时候嘉庆和和珅其实已经到了对立面,和珅已经成为了乾隆制衡嘉庆帝的一枚棋子。嘉庆帝在乾隆面前扮演着一名乖巧的儿子,看着和珅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也无能为力。乾隆帝一死,他就迫不及待赐死和珅,夺回他手中的权力。

新帝继位,需要大刀阔斧改革,树立威信,杀和珅是最好的选择。

新君登基,朝中很多跟随乾隆一辈子的老臣肯定从心底里看不上他,嘉庆早就看透了这些人的心思,因此继任后搞了很多响动,第一步就是清除朝中贪佞之臣,整治吏治之风。和珅本来就跟嘉庆不对付,而且,和珅的贪已经是普天百姓都知道的事情了。杀他,嘉庆不会有太多的阻力。贪官太多,一个个杀过来的话,朝廷就没人了,杀和珅是为了杀鸡儆猴。和珅死后,嘉庆帝对那些战战兢兢的大臣说,和珅案到此为之,不会再牵连其他人,这才稳住了朝臣之心。

把富可敌国的和珅杀掉能充盈国库

历史上虽称康雍乾三朝盛世,但是在乾隆帝时期,国库就发生了很大的亏空,嘉庆帝急需国库没钱的问题,并且他又知道和珅贪了很多钱,因此乾隆时期养肥的钱袋子,现在就是到了用的时候了。有趣的是,和珅比嘉庆帝想象中有钱得多,不仅国库顺利丰盈,从和珅家中抄的田地重归国库,甚至在第一段时间以内缓解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所以和珅的死并不完全是因为贪,也不是他没想过去提前巴结嘉庆,而是因为“杀和珅”这件事是嘉庆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就如同电影《让子弹飞》中结尾时张麻子对黄四郎说的那句话: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小辫儿说历史


和珅如此聪明之人,肯定知道太上皇迟早会驾崩的,要提前和下一任皇帝搞好关系,然而,以和珅之能耐,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呢?

原因有两点,第一不能,第二不敢。


先说第一点—不能。

和珅并不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谁,所以不能。乾隆搞的是秘密立储制度,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到底是谁,只有乾隆老爷子一个人知道,虽然坊间一直传闻是嘉庆,但谜底未揭开之前,谁都是有这种可能的。

乾隆寿命极长,活了89岁,他的儿子们也熬死了好几个了,剩下的几个儿子: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二阿哥永璂,十五阿哥永琰,十七阿哥永璘。对于接班人,这五个儿子都是有可能的。

和珅虽然极善于揣摩乾隆心思,但是对于下一任皇帝人选,他还是把握不准的,所以他“根本无从下手”。

再说第二点—不敢。


和珅是乾隆的第一大红人,红的发紫,他俩的关系,据说超越了父子,超越了一般君臣,甚至有传言他俩有一腿,毕竟和珅是个潇洒帅气的大帅哥,乾隆有没有难以描述的特殊癖好呢?谁又能说得清呢!

和珅很会办事,不管皇帝的公事,还是私事,都办得十分漂亮,乾隆六下江南,可是又不想动用国库银子,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创造性地发明了“议罪银”制度,花钱消灾,你只要交钱,就可以少受罪。

然而,和珅虽然很好用,但君是君,臣是臣,君臣之间还是有明确界限的,这一点和珅很清楚。他虽然位极人臣,但仍旧是个奴才,他的一切都是拜乾隆所赐,乾隆想弄死他,轻而易举。

乾隆当了太上皇之后,仍然大权独揽,朝中大事依然是他说的算,嘉庆虽然当了皇帝,但和太子并无多大区别,每天还要早请示晚汇报,内心憋屈的很。

此时和珅确实很难,一方面担心乾隆“吃醋”,另一方面又担心嘉庆不高兴,左右为难,里外不是人。


其实,和珅主动曾经讨好过嘉庆,只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这次“讨好”反倒成了和珅的一大罪状。

那是在宣布继承人之位的前一个晚上,当和珅提前得知嘉庆是下一任皇帝之时,急忙向嘉庆通报了这一天大的老消息,然而嘉庆得知之后,反应异常冷淡,此时成为和珅一大罪状—泄露国家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