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天寒,宜食羊肉涮鍋。圖/圖蟲·創意


-風物君語-

美食多到吃哭你


內蒙古美食,用一個詞來總結,就是“博大”。


如果單純地認為,牛羊肉就是內蒙古美食的全部,那麼你一定沒去過內蒙古。不知道內蒙古有多長,就不知道內蒙古美食有多多,這是獨屬於吃貨界的真理,不接受也不容許反駁。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內蒙古各市(盟)代表美食。牛羊肉與奶製品與草原分佈範圍基本重合。 製圖/Paprika

橫在祖國北境的內蒙古自治區到底有多長?


從東到西,直線距離2400千米幾乎佔全國東西距離的一半,太陽從她的最東端升起2小時後,西邊才能見到第一縷曙光。而佔我國領土面積12.3%的總面積,則使她成為排在新疆、西藏之後的第三大省級行政區域,北與蒙古國、俄羅斯2國接壤,東西南與黑、吉、遼、冀、晉、陝、寧、甘8個省(區)毗鄰。這體量,在中國還真是隻此一家,別無分店。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中俄界河,額爾古納河,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圖/圖蟲·創意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內蒙古額濟納旗的沙漠綠洲。圖/圖蟲·創意


東部的大興安嶺和西部的陰山山脈,將人們印象中“全是大草原”的內蒙古,分割出高原、平原、山脈、沙漠等不同地貌,於是物產種類得到極大豐富,而多地域交界多民族雜居的優勢,則使得內蒙古美食在保留了本地特色的同時,幾乎融匯了整個北方的美食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西北美食莜麵。圖/圖蟲·創意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牛羊肉與奶製品,內蒙古美食的底色


內蒙古有55個民族,除去人口最多的漢族,蒙古族是內蒙古第一大少數民族,佔內蒙古全部人口的

14.56%。他們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很長一段時期內,他們經常用勒勒車載著全部家當,將成群的牛羊從一個草場轉移到另一個草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從呼倫貝爾到額濟納都有他們的身影。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內蒙古壩上小夥。圖/圖蟲·創意

如今,很多蒙古族選擇在城市生活,留在草原上的,也用磚瓦房代替了蒙古包,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但悠久的飲食文化,卻保留了下來——喜食牛羊肉和奶製品。於是,這兩樣就成了內蒙古美食的底色。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奶茶裡可以加入各種配料。圖/圖蟲·創意


到內蒙古,不吃羊吃什麼?


到內蒙古,吃羊肉是對內蒙古最起碼的尊重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羊說:我有點慌。圖/圖蟲·創意

中國四大草原,其中兩個便在內蒙古,它們的面積加起來,佔內蒙古總面積的23.6%。2018年,內蒙古出欄6001.92萬隻羊,平均每人每年差不多能吃10只羊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內蒙古通遼地區,牧民在放牧。圖/圖蟲·創意

與草原最相配的,當是烤全羊。每年夏季,喜就近去張北草原遊玩的北京人,必要體驗的一道美食,便是烤全羊。偌大的北京沒有烤全羊嗎?當然有。但在人們的意識裡,似乎只有和草原結合在一起時,烤全羊才會有一種粗獷的美味,才是地道的烤全羊。更何況,張北草原是錫林郭勒草原的一部分,在這裡吃烤全羊,自有一種浩瀚之氣。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內蒙古那達慕大會前祭敖包。圖/圖蟲·創意

內蒙古烤全羊,有人說是新疆的遊牧民族傳過來的,也有人說其源於幾千年前,生活在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人燒食整隻野獸。但無論如何,烤全羊在內蒙古是一道鄭重的美食,絕不是想象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的,只有在重要的節日和有重要的客人時才會做。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吃烤全羊前有一套特定的儀式流程。圖/圖蟲·創意

蒙古語稱烤全羊為“昭木”,選用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後去毛去皮,腹內加蔥、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制而成。與新疆的烤全羊不同,內蒙古的烤全羊一般帶著羊頭,跪放在方木盤內,是當地人對客人的最高禮節。色澤金黃的烤全羊,想吃哪一塊,便用手撕下來大快朵頤,羊皮酥脆、羊肉嫩香,再小酌幾杯,聽著馬頭琴悠揚的琴聲,看著浩渺蒼穹,真是天寬地闊。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大名鼎鼎的烤全羊。圖/圖蟲·創意

蒙古人在祭祀、婚嫁、老人慶壽或歡迎親朋貴賓的宴席上,還有一道僅次於烤全羊的名貴菜餚——羊背子,蒙古語稱為“秀斯”或“烏查”。


全羊收拾乾淨後,卸成七大件,帶尾入鍋,加鹽煮熟。用大鍋盤先擺四肢、羊背、頸胛,羊頭放羊背上,以類似羊的爬臥姿勢上桌。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拉一條肥肉吃掉,因為這裡是羊身上最肥美的地方,然後各取所需而食。如果是嫁娶,就把羊脖頸分給前來迎親的女婿,表示永遠相愛,把羊的胸部分給女兒,表示家人對她的關懷。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羊焙子。攝影/李本建

一般牧民家庭,很少做烤全羊,手把羊肉是最常見的待客美食,也是內蒙古的傳統美食。將羊肉帶骨剁成大塊,洗淨後下鍋,加料酒汆一下,撈出控盡血水備用。蔥切段,與花椒、香葉、胡椒、草果做成料包,新煮一鍋水,同羊肉放入鍋中,加鹽小火煮熟,即可食用。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手把肉。攝影/李本建

正宗的內蒙古手把羊肉,軟嫩脫骨卻不碎爛,一手攥著,一手用蒙古刀切著吃,沒有別的調料,只有一碗鹽水可以蘸蘸。蒙古人能把一塊手把羊肉搜剔得非常乾淨,吃完,只剩下一塊雪白的骨頭。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手把羊肉早已走出牧區,在各市各盟都能吃得到。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手把肉的做法非常考驗肉質,新鮮的內蒙羊肉經過簡單烹煮,不僅不會腥羶,反而可以嚐到羊肉本身的鮮香。

白切羊肉、燒羊棒、炒烤羊肉、燉羊肉......炮製羊肉,內蒙古人最拿手,但這些吃多了難免會膩,唯一不膩的,便是涮羊肉。內蒙古人涮羊肉,首選錫林郭勒的蘇尼特羊,這種羊肥瘦均勻、口感綿柔,最適宜涮。北京的東來順涮羊肉,選用的就是蘇尼特羊,它也曾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貢品。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銅鍋涮肉。圖/圖蟲·創意

切得薄如紙張的羊肉卷,筷子一夾,放入翻滾的火鍋湯底中一燙,肉稍稍變色即可撈出食用,蘸上醬料,嚼起來鮮香味美。幾個交好的朋友,圍坐在一起,彼此開著玩笑,酣暢淋漓地吃一頓,是對捱了千刀萬剮的羊最高的讚譽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羊肉卷。圖/圖蟲·創意

在沒有鍋的情況下,蒙古人還能做“卵石烤肉”。殺羊的同時,在地上挖一個淺坑,用樹枝把坑燒熱,再把河裡乾淨的卵石放在火裡燒,然後把滾燙的石頭放進殺好的羊肚子裡,羊肚子裡要放水,不然羊肉會燙糊。坑裡的樹枝清出去,羊肉用羊皮一裹,放在燒熱的坑裡,再把樹枝蓋在坑上,羊在裡面燜上幾小時就熟了。這種羊肉的味道有點像手把肉,但比手扒肉更香濃。


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卵石烤肉在內蒙古已經不容易吃到了。


奶製品,才是草原的味道


如果說肉製品代表了蒙古男子的強悍和驍勇,那麼奶製品則體現了蒙古女人的心靈手巧。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鄂爾多斯額後旗的一家人正在製作奶食品。攝影/李本建

汪曾祺曾寫過,他曾四入內蒙古,每進一個蒙古包,主人首先端上來的,便是一碗奶茶。內蒙古人一天也離不開奶茶,很多人早起不吃東西,喝兩碗奶茶就去放羊,奶茶既是蒙古人的日常飲品,也是他們的早餐。它可以確保蒙古人在寒冷的草原上,保有旺盛的精力和活力。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蒙古奶茶是蒙古族最日常的飲品。圖/圖蟲·創意

奶茶,蒙古語稱“蘇臺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不像西藏的酥油茶那麼麻煩。鐵鍋坐一鍋水,水開後抓一把茶葉扔進去,滾幾滾之後,加牛奶,放一把鹽,一鍋奶茶就做好了。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蒙古奶茶要熬出來趁熱喝,還可以把奶酪、奶皮、奶豆腐、炒米、牛肉乾等配料加入一起食用。圖/圖蟲·創意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炒米奶茶是絕配。圖/圖蟲·創意

不放茶葉,只把牛、羊的鮮奶倒入鍋中慢火煮,等到表面凝結出一層蠟脂肪,用筷子挑起來,掛在通風處晾乾,就是奶皮子。這種奶皮子,蒙古語稱為“寶勒森馬如木”,是做

白酥油的原料。將取出白酥油的酸奶慢火熬煮後,擠出酸水,再製作成碎塊狀或麵條狀晾乾,就是酪蛋子。酪蛋子吃起來酸酸的,和藏族的奶渣一樣,可以放在奶茶中,也可以當作零食吃。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 牧民自制的奶皮子。攝影/李本建

而放在陰涼處發酵的牛奶,則可以做成奶豆腐。牛奶發酵到微酸的時候,把表皮的一層油瀝出來,然後把凝塊的酸奶放在小火上熬,水和奶塊分開後,再把奶塊中的水擠出來,幹奶糊放在鍋裡,加糖,用大火熬,一邊熬一邊攪拌,奶豆腐的味道就取決於這個過程。一大鍋牛奶,只能熬成很小的一塊奶豆腐,可以說奶豆腐才是牛奶的真正精華


奶製品的原料,有羊奶、馬奶,最多的是牛奶。物流的便利與商業的發展,讓內蒙古的牛奶悄無聲息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天從超市裡買回的乳製品,說不定就來自內蒙古,比如伊利、蒙牛、純甄,其實都來自內蒙古大草原。我們雖然不住在內蒙古,但內蒙古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當然,牛奉獻的不止是奶,還有肉。


風乾牛肉,這種內蒙古特產,據說是成吉思汗的行軍糧。由於內蒙古氣候乾燥,醃製後的黃牛肉,很快就可以晾曬乾,如今這種傳統工藝,遇到了滅菌真空包裝這種現代技術,保質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長,因此也可以遠銷其他地域,使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品嚐到這份獨特的草原味道。


在內蒙古,牛肉還有一種做法。洗淨的牛肉,放入鍋中,旺火燒湯至牛肉收身後,投入輔料,煮制一小時後,壓上壓鍋板,加入老湯和回鍋油,確保調料充分滲入牛肉中,再文火燜煮六、七個小時,出鍋晾涼就是醬牛肉。醬牛肉許多地方都有賣,但只有吃一盤內蒙古的醬牛肉,你才能體味其中的區別有多大。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要有多好吃,才可以為內蒙古美食錦上添花?


雖說牛羊肉與奶製品是內蒙古美食的底色,但就像一幅絕好的畫,最大的價值在於畫而不在於紙一樣,長長的內蒙古,9市3盟,還有許多可以錦上添花的美食。因為東西距離極長,這些美食便有了強烈而獨特的地域特色,它們是內蒙古人文的反映,也是內蒙古歷史變遷的體現。


內蒙古還有東北菜?


有東北口音的人,不一定是東北人,有可能是內蒙古赤峰人,他可能絕少吃牛羊肉和乳製品,但絕對喜歡吃鍋包肉


鍋包肉雖是東北菜,但在赤峰各家飯店,是老少皆愛的頭牌菜。豬裡脊切成長方形,裹上泡好的雜糧澱粉,油鍋中炸至金黃時撈起,烹入鮮鹹汁,吃起來口感酥脆,鮮甜適宜。略有酸甜,蒜香濃郁,與口感上酥軟的東北鍋包肉略有不同。


相較於牛羊肉,赤峰人更偏向於豬肉。在赤峰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一口過年豬。殺年豬那天,用血脖肉、豬血腸和白菜做成大燴菜。東北做豬肉,喜用酸菜,但赤峰人用的白菜是乾白菜,做菜時用開水燙熟,可以充分吸收湯汁中的油脂。殺豬菜,是赤峰人每年回家最惦記的一道美味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正在做殺豬菜

巴彥淖爾也吃豬肉和酸菜,最出名的一道菜便是豬肉燴酸菜。烹製豬肉,巴彥淖爾還有一道名菜,叫“豬肉勾雞”。豬油在鍋中燒熱後,加豬骨炒約10分鐘,再加入雞肉,炒至金黃色,加水熬煮半小時,最後加入土豆、豆角和粉條,煮熟後即可出鍋。雞肉鮮香、豬肉爽口,和東北的豬肉燉粉條有異曲同工之妙。


東北的野生黑木耳聞名全國,位於大興安嶺山脈中段的興安盟,也有一道與木耳有關的名菜——涼拌黑木耳。這裡的木耳細嫩可口,吃起來絲毫不輸於東北的黑木耳。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在“肉食世界”闖出名堂的內蒙古麵食


呼和浩特,吃羊肉必要點一道回族麵點——焙子。發酵的白麵兌食用鹼揉勻,摻入植物油、鹽、糖、雞蛋,成形後放入特殊的爐灶中,先烙後烤而成。根據味道不同,可分為鹹焙子、甜焙子白焙子,根據形狀不同,又可分為圓焙子、方焙子、三角焙子、牛舌頭等,吃起來外面乾脆,裡面暄軟,噴香耐飢,是呼和浩特人的心頭好。


呼和浩特人出門在外,最心心念唸的麵點,還得算燒麥。燒麥用的是燙麵,用一種類似棒槌的擀麵杖,擀出四面如同花邊的皮,放入剁好的羊肉大蔥餡,四邊提起來就成形,上屜蒸熟即可食用。清晨吃一兩燒麥,喝一壺新沏的磚茶,是呼和浩特人一天中最享受的事情。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當然,包頭的燒麥也很出名,但較之於其他麵食略微遜色。


從明朝中期到民國初年,四百餘年中,無數山西、陝西、河北人背井離鄉,前往北方艱苦創業,形成了著名的人口遷徙“

走西口”。包頭正好在走西口的路途中,於是許多人就留在了這裡,從麵食大省山西、陝西來的人,在這裡擺攤開店,賣起了麵食,麵食就這樣在內蒙古普遍起來。


東邊的興安盟有王小二燒餅通遼有蕎麥餄餎赤峰有對夾、排骨蒸餃;中間烏蘭察布有豐鎮月餅;西邊阿拉善有粉湯餃子,可以說從東到西,內蒙古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麵食,但是這些麵食加起來,也不及西貝莜麵的名頭響。


很多人因為“西貝”與“西北”諧音,便誤以為西貝莜麵是西北面食。莜麵確是西北的麵食之一,但西貝莜麵,卻是根正苗紅的內蒙古麵食,發源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西貝莜麵村賣的最火的莜麵栲栳,實際上是走西口的山西人帶過去的做法。滾開的沸水和麵,邊倒水邊攪拌,稍涼後和成麵糰,用溼布蓋上稍醒一會兒,揪成小塊放入蒸籠裡蒸熟取出,趁熱搓條,揪成又薄又均勻的片兒,搭在指頭上捲成筒形,挨個兒排立在蒸籠上,蒸十分鐘即熟。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做莜麵講究和麵、搭卷、掌握火候。火候不到的莜麵栲栳,吃起來有沙感,過了火候的莜麵栲栳,則軟癱立不起來,吃的時候沒有嚼勁,味欠色減。,是莜麵栲栳點睛之筆。羊肉剁成粒備用,熱油後投入蔥、姜煸香,放入肉末炒至八分熟,加醬油、精鹽、辣椒末、胡椒粉和鮮湯,改小火煨至羊肉酥爛,才是合乎規矩的滷。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不草原”也是內蒙古美食的一份子


許多人去內蒙古之前,覺得牛羊肉、奶製品、蒙古八珍才是蒙古的地道美食,但是到了蒙古之後,發現祖國北境的內蒙古,居然還有許多一點兒也“不草原”的美食。這些擺在桌面上的美食與固有認知相互博弈時,一個問題便在腦海中浮現:難道我來了一個假內蒙古?


不用懷疑,你只要記著一個真理:內蒙古真的很長很長很長。那麼,一切疑惑都能得到一個最完美的答案。


就拿來說吧。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呼和浩特北邊的包頭和巴彥淖爾,居然有黃河開河魚。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這裡可是著名的河套地區,“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裡自古便是著名的“塞上糧倉”。每年黃河開河時,這裡的人都有吃開河魚的習俗。開河魚,實際上就是黃河鯉魚,2018年,國家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河套黃河鯉魚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而內蒙古最東北,呼倫貝爾則以呼倫湖小白魚而聞名。這種小白魚體長側扁頭小,全身銀白,鱗片邊緣顏色稍深,鰭灰白色,也叫“白條”,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去呼倫貝爾的人,遊玩呼倫湖時,常常被她相當於兩個香港陸地的巨大面積所震驚,於是驚歎之餘,一拍大腿,“一定要嚐嚐這湖裡的小白魚”。


內蒙古最西北,

阿拉善因為地處荒漠地帶,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扒駝掌


駝掌,就是駱駝的掌。取駝掌心,洗淨後加蔥、姜、蒜,放入砂鍋內,加沸水煮四個小時,約八成熟即撈出用涼水浸泡,冷卻後剝掉掌心的細皮,片成薄片,放入開水內汆幾次去腥味,撈出控幹後,將油燒熱,薑末、鹽水、口蘑片、料酒熗鍋,再倒入高湯,將駝掌肉片倒入湯中,微火燒十分鐘,加入味精,用溼糰粉勾芡,翻勺淋油,即成。


呼和浩特東邊,烏蘭察布還有一道“不草原”的美味——卓資山燻雞,是全國四大名雞之一。選用當地的土雞,收拾乾淨後,將雞爪窩進腹內,別好雞翅、盤上雞頭,放進鍋內兌上老湯,和料包燜煮兩小時後出鍋,再將煮熟的雞放在鐵篦子上,架在放了白糖和鋸末的燻鍋內熏製兩三分鐘,塗上雞油或香油,一隻香噴噴的燻雞就做好了。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吃過內蒙古,基本也就瞭解了內蒙古各地的風土人情。但要吃遍內蒙古,恐怕還真是一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艱苦幸福征程,您慢慢吃,遇到本文沒提到的美食,歡迎來留言區補充。內蒙古實在是太長太長了,預祝我們合作愉快。


- END -

文丨十四


圖編丨

地圖編緝丨Paprika

封圖攝影 |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內蒙古統計年鑑2019》

《經典中國》編輯部 《內蒙古》 中國旅遊出版社 2015


為什麼內蒙古那麼長還那麼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