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如何做好補鉀治療?

低鉀血癥,幾乎是所有臨床科室都會碰的問題。但幾乎來源不同的資料中介紹的補鉀方法、數值,都各不相同。聽誰的好?

  • 臨床如何做好補鉀對症治療?
  • 靜脈補鉀有哪些原則?

各種補鉀治療,根本上都是對症治療,其原則是:

  • 第一:找到低鉀病因,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 第二:對症用藥,掌握補鉀的基本原則,什麼時候補、怎樣補、最大量、最快速度能到多少。(最小和最慢速度實際上沒有意義,因為有時,即使低鉀,也並不一定需要補。)

雖然不同的教材和資料說法各不相同,但是基本的補鉀還是大同小異的,基本包括以下內容:

1. 能口服儘量口服補鉀,不能口服補鉀或緊急情況時才考慮靜脈補鉀。

口服時,氯化鉀口服液或者注射液的吸收效果要好於片劑,服用時,應該溶於果汁或者牛奶內,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很多時候,由於補液速度和心衰等原因,口服補鉀的效果比靜脈還要明顯。

2. 靜脈補鉀

首先利用中學化學知識進行簡單計算如下:

  • 10% KCl 1 mL = 1.34 mmoL;
  • 1 mmoL K = 0.8 mL Inj.10% KCl

這兩個數值建議記在腦子裡,或者貼在胸卡背面,保證隨時能用。

醫院提供的是溶液,書上給的是毫摩爾,補鉀量只能靠自己轉換。另外,手機和電腦,都有計算器,可以隨時根據情況計算。

靜脈補鉀原則

1. 濃度不能太高,< 0.3% 為安全。

也就是眾所周知的 500 mL 鹽水加入 1.5 g KCl。其實,在微量泵廣泛使用的前提下,考慮到很多心衰患者需要限制液體量,實際上已經不再是作為第一推薦。

因為做完這一步,下面很可能就要準備搶救心衰。如果患者血鉀很低,很多時候這一做法也是杯水車薪。

因此,患者如果能口服或者胃管腸內補鉀,還請儘量選擇口服和腸內。

2. 患者血鉀非常低,或者無法腸內補鉀,還需要控制液體量。

個人建議,記住一個新的「金科玉律」,就是速度,輸入鉀量應控制在 20 mmoL/h 以下,使用微量泵即可。

3. 見尿補鉀。

鉀是通過尿排洩的,補進去,出不來怎麼辦?所以一般要求尿量 > 500 mL/24 h 或 30~40 mL/h。

問題是,有的患者就診時沒有尿,難道非要等到患者排尿?太機械!很多患者,發生了休克,腎臟沒有足夠灌注,沒有糾正休克,就很難等到排尿,難道一直等下去?

怎麼辦?請檢查患者腎功能。

腎功能正常,請毫不猶豫的補;單純尿素氮升高,肌酐沒問題,補;兩個都高,根據兩者比值,綜合分析,儘量補。

即使沒有檢查患者腎功能,如果其就診前 6 小時內,可以正常排尿,也可正常補,隨後腎功能觀察即可。

4. 注意監測血鉀濃度,防止出現高血鉀。

補鉀莫機械,分清情況再補充

很多資料中,提到了總量需要補多少,分幾天補。說實話,我不想記錄那麼多數據,為什麼呢?

很多疾病都可表現為低鉀血癥,不能單純的記錄幾個數據就「打天下」。

有時候,患者確實有低鉀血癥,但是,卻不需要刻不容緩的補鉀。

比如,夏天常見的胃腸炎,患者因為嘔吐和腹瀉導致低鉀。如果沒有症狀,沒有心電圖改變,患者很快就會恢復。沒有必要口服或者靜脈補鉀,待其胃腸道功能逐步恢復,逐步進食即可。

另外一種情況,則完全相反,沒有發現低鉀血癥,卻要積極補鉀!

最常見的,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雖然血鉀正常,只要有尿,就是補鉀的絕對指徵了,原因不用多說了吧?

所以,還是那句話:找原因,按照不同的疾病,再決定患者的治療。

補鉀問題簡單總結

低鉀血癥靠簡單檢驗即可做出診斷,但是其病因往往復雜,需要明確低鉀的原因,才能正確治療。

1. 診斷時,一般要先結合病史,明確有無引起失鉀的病因。

如攝入過少,胃腸道失鉀,排鉀利尿藥失鉀,使用葡萄糖同時應用胰島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特殊中毒,如棉籽油食用病史等。

2. 排除以上常見情況後,仔細觀察患者。

有可能會發現患者的特殊面容和特徵,如甲亢面容,庫欣綜合徵體徵等,依據可能的病因進行相關檢查,包括血尿電解質,肝腎功能,血統,血氣

分析,ACTH,血尿皮質醇,甲狀腺功能等。

如果患者合併高血壓:最好進行地塞米松實驗,以及大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立位,臥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濃度等測定,尿鉀測定對判斷病因也會有幫助。

如果患者合併代謝性酸中毒:多考慮利尿劑,嘔吐,腹瀉,以及鹽皮質激素過多有關。

如果同時合併高血壓、代酸:考慮庫欣綜合徵,腎動脈狹窄,腎素瘤等。

以上的經驗分享,也僅僅是常見的內科低鉀血癥原因,對於其他科室的低鉀原因,請參考貴科室疾病情況,按照原則排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