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朝立國三百多年,沒出過一個昏君?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來

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正因為此,很多帝王都荒廢政事,沉迷於享樂之中。荒淫無道,揮金如土,這樣的王朝勢必不會久遠。

清朝在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三百年的歷史,期間共出了十二位皇帝。雖不是每一位都精明能幹,但卻沒有一人沉迷玩樂荒廢朝政,都是勤勤懇懇的。

偌大一個王朝,按理說應該也會有一兩位昏君,事實上卻沒有,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先人所葬於龍脈之處?其實僅通過一點就能解釋清楚。

為何清朝立國三百多年,沒出過一個昏君?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來

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都提倡節儉,此乃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在節儉這方面,康熙帝王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康熙打小便受到孝莊皇太后的薰陶,要勤政愛民,這個思想一直貫徹在康熙的腦海中。

所以到他上位之後,依然銘記著祖母的教導,反對鋪張浪費的風氣,自己不講排場更不許大臣亂來。在他統治期間,曾經收到過一份特殊的禮物,還是來自戰場前線的。

這是前線將軍特意派人送來的小鸚鵡,很討人喜歡。此時康熙也才九歲的年紀,正是一個貪玩的年紀。按理說對於這小鸚鵡應當非常喜歡,可是康熙的做法卻令人意外。

他不但沒有收下這隻鸚鵡,反而還訓斥了送禮的那位將軍,身處前線當以軍務為重,豈能把心思放在討好帝王之上?

為何清朝立國三百多年,沒出過一個昏君?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來

可見,幼時的康熙便展現出了明君的風範,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很難得。若是換作一般的帝王,必會歡喜的接過禮物,然後封賞送禮之人。但康熙明白,這麼做只會加速朝廷的腐敗,這不是他想要見到的。

康熙是一位有始有終的皇帝,既然堅持了簡樸這條路,就要堅持到底。在他五十歲大壽時,朝中許多大臣一起出錢製作了一扇屏風。

一扇屏風並不是什麼貴重的禮物,並且還是多人集資,更算不上是以送禮換交情。但是康熙仍然保持著本心,堅決不接受這扇屏風。為了不掃興致,康熙讓人把屏風中的詩詞給摘抄下來,以此作為紀念禮物。

隨後便把屏風給退回去了,不管禮物大小,只要是花了錢的康熙都不願收,一旦開了這個口,便會有源源不斷的禮物送來,那時就難以處理了!

為何清朝立國三百多年,沒出過一個昏君?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來

當然,康熙的簡樸不僅是對於自己,那些宮中的開支也是如此,儘量節儉,不搞奢侈。眾所周知,古代每年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祈求安穩。

在康熙之前,僅是光祿寺舉行的祭祀活動,每年就要花費七十多萬兩銀子,這可是一項巨大的支出,在康熙看來這是不必要的。既不是為民也不是為朝,只是一種祭祀而已,規模可以壓縮。

於是,這祭祀開支便從七十多萬降到了七萬多兩銀子。康熙是聖明的,銀兩需要用在刀刃上,這道理作為皇帝是很難懂得的。

又如理藩院的花費,主要支出於封賞和接待,每年花費大概在八十萬兩銀子左右。康熙同樣認為這是不必要的,應當縮減。於是,也從八十萬縮減到了八萬兩銀子。作為皇帝卻能夠這麼細緻,實在難得。

為何清朝立國三百多年,沒出過一個昏君?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來

此外,在出宮時康熙也是不喜鋪張浪費。既不準特地修路,也不要另建行宮,這些都會勞民傷財,要不得。就算是已有的行宮,除了破損修補以外,不準另加建造。

後來,一些官員建議康熙將那些地方行宮交於當地官府管理。康熙思索之後,覺得這樣不妥,會增加當地官府的負擔,就決定不再進行修補工作,任其擱置破損。

另外,他還下令禁止舉辦迎接風宴或是歡送宴,這都是鋪張浪費的現象。也正是這點點滴滴的節儉之舉,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下一代帝王:雍正。

為何清朝立國三百多年,沒出過一個昏君?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來

他也提倡節儉,特別是糧食這一塊,那些沒吃完的食物不要扔,沒有腐敗的可由下人食用,變質了的可以給貓狗做飯食。與康熙的節儉比起來絲毫不遜色。

作為一國之君,連殘羹冷炙都考慮周到,在千百年之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僅規定了殘羹冷炙的處理方式,就連烹煮之時也有講究。雍正吩咐太監,在烹煮之時要適量下米,寧願少也不要放多了。

此外,還下令讓太監看到地上有穀粒時必須撿起來。可見,在節約糧食這一塊雍正做得非常到位了,以自己為榜樣,讓天下人來效仿。

為何清朝立國三百多年,沒出過一個昏君?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來

到了乾隆之後,就不大重視節儉這一方面了,雖然也不過度奢華,但是比起康熙來絕對是奢侈了。反而是到了嘉慶帝之後,這一節儉風氣再次盛行起來。

嘉慶厲行節儉是受了他師傅朱珪的影響,一生都清廉不已。朱珪從山東調進京城時,連上路的盤纏都不夠,還要向其他人借。

去世之後,嘉慶去他家中祭奠,只見大門狹窄而破舊,連轎子都無法通行。進到屋中更是簡樸,只有一張床加幾隻木凳。這就是帝王之師的家,如此寒酸,讓人難以相信。

為何清朝立國三百多年,沒出過一個昏君?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來

從此之後,嘉慶開始學習師傅的風氣來,注重節儉。當時地方官員所進貢來的物品,大多是搜刮而來。同時這些官員還會以進貢的名義大肆搜刮,多餘的則進了自己的口袋。

嘉慶對此憤怒不已,更是視這些進貢之物為“糞土”。嘉慶五十大壽時,曾有官員提議要在內城唱戲十日,以示慶賀。本想著討好皇帝,反倒“好心辦了壞事”,惹惱了嘉慶帝。

因為此前他曾下令內城禁止演戲,如果他聽從了建議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不是由自己敗壞了風氣嗎?所以,這位提建議的官員直接被罷了官,發配到邊境做苦力去了。

為何清朝立國三百多年,沒出過一個昏君?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來

正是這股“勤儉”之風影響著大清王朝的皇帝們,有些帝王雖不提倡節儉,但是也不敢邁過荒淫奢侈那道坎。若是邁過去了,那大清王朝就只有自己一人被罵丟臉,壞了祖宗風氣。縱使不講節儉,也不會太過奢侈。

所以說,大清才出了那麼多聖明的皇帝。這勤儉確是一種好風氣,不應該丟棄,我們應該將其傳承下來,彰顯大國風範。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