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与白起哪个更厉害?

赵大业666


都别抢,我来答。

先定一定调子,乐毅总体来说不如白起——

乐毅和白起都是两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虽然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和乐毅,而且对白起的评价也颇有意思,他评价白起说“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意思就是说白起这个人擅长攻城夺地,但是不擅长管理民众,简单来说就是白起没有管理之才。

诸葛亮的口气还很大,这句话的完整评价是这样的:

老子长于养生,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生。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主,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论诸子》

当然了,有点才华的人都喜欢持才傲物,关于诸葛亮对其他人的评价在此不作探讨,大家见仁见智。那么白起和乐毅谁更厉害呢?在我看来,乐毅要逊于白起。这是为何呢?因为乐毅确实帮助燕国强大,但归根结底,乐毅只是一个军事家,而不是政治家,而且他当时在燕国主要是负责军事这一块,并不负责经济和政治。

再者就是乐毅一生战功不多,就只有一次攻打齐国的经历,此外就再也没有其它战功可以借鉴,而白起则不同,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下面我分两个层面来探讨一下两人的差距。

  • 谋略和能力方面

我把白起和乐毅都定位为军事家,实际上查阅两人的经历就会发现,白起和乐毅都是偏才,都是在军事方面有优秀的建树,但是在经济以及政治改革方面并没有什么成就,相比之下诸葛亮倒是一个全才级别的人物,这也不难怪他谁都能点评一番。

先来说白起,白起是秦国人,他出生的时候秦国就已经非常强大,这是和乐毅不同的地方,乐毅进入燕国的时候,燕国刚刚发生子之之乱,而且还被齐国浑水摸鱼,差点答亡国。所以乐毅进入燕国的时候燕昭王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相比之下,白起则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的出生年月不详,大概是秦惠文王时期出生的,这个时候的秦国早已经在秦孝公时代经过商鞅变法变得强大起来,所以白起的出现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乐毅的出现对燕国来说则像是雪中送炭。

如白起就是因为商鞅的“军功爵位制”被提拔上去的,从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开始,白起在秦国担任左庶长一职,在秦国军功爵位中属于第十级,而且还是掌握有实权的。可以说白起上升的很快,这必然和他过人的能力有关。

次年,白起就完成了自己的首秀,一举击溃韩魏联军,斩首二十万,白起因此一战成名。

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史记·白起列传》

所以到第二年的时候白起直接被提拔为大良造,没过几年就被封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这几乎是火箭般的提拔速度。当然了乐毅也不差,到了燕国之后直接被拜为亚卿,后来又升为客卿,但是与乐毅不同,白起都是通过自己的实力向秦昭襄王证明了自己。

长平之战是白起的高光时刻,一举消灭赵军40万,当时白起本来可以继续长驱直入,有可能提前灭亡赵国。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幺蛾子,就是宰相范雎受到赵国贿赂,因此阻扰白起的建议。也因为这件事导致范雎和白起从此不合。

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史记·白起列传》

可以说当时白起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就是手里没有权力,如果他有权力的话,自然可以继续一鼓作气的进攻赵国,根本不必等到第二年再发起邯郸之战。与此相比,乐毅却不同,他手里有权力,譬如五国伐齐以后,当时其它四国的军队都撤走了,只有乐毅继续率兵追击,这是燕昭王赋予他的权力。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史记·乐毅列传》

试想如果当时白起也拥有这样的权力,想必他还将有更加精彩的表现。因此可以说乐毅的出色是因为燕昭王为他提供了足够的表演空间,相比之下白起却有一种束手束脚的感觉,毕竟上面还有一个宰相在压着他,这就让他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但从后面白起的表现来看,如秦昭襄王发动攻击赵国都城邯郸的战争后,白起就劝告秦昭襄王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后王陵果然大败,可见白起的谋略远在乐毅之上,而且白起一生从未打过败仗,可以说他“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头实至名归。相比之下乐毅虽然在五国伐齐中也表现出非常精彩的能力,但是却有瑕疵,如他明明已经打下了齐国全部的领土,只剩下最后两座孤城,但他却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明明可以靠武力征服,但是他偏偏要收获对方的民心。

当然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乐毅之所以不打这两座孤城,是想要向天下人展示燕国人的仁义之举,如《乐毅论》中就说:

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敌,何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不管乐毅是怎么想的,新上位的燕惠王对他不信任,而这也恰恰说明,白起没有更大的作为,就是由于手中没有太大的权力。诸葛亮说白起“不可以广众”其实不太准确,毕竟白起的定位首先就是一个将军,一个军事家,他所需要的履行的职责就是为国家打赢战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未免有吹毛求疵之嫌,实际上观察乐毅一生的经历也会发现,乐毅并不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和白起一样同样是一个军事型人才,他帮助燕国振兴主要是军事方面,但并不包括经济、政治。

所以史书上基本没有写乐毅到了燕国之后,帮助燕国做了一些什么贡献或者改革措施,可见乐毅最多只是帮助燕国训练军队,再加上自己能力过硬,所以打赢了和齐国的战争。因此话说回来,恐怕乐毅的能力连诸葛亮都比不上。

  • 人品方面

诸葛亮更喜爱乐毅而不是白起恐怕多少是受到两人风评的不同导致的缘故,白起长平一战坑杀40万赵军,这让他的名声多少有些不光彩,对此白起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临死前感慨说“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但白起毕竟没有犯过什么罪,所以你看他死了以后,秦国人都很可怜他,说明大家还是认可他的为人。

相比之下,乐毅的名声要比白起好很多,虽然他最后被迫流亡赵国,但是并没有帮助赵国做危害燕国的事情,因为当时齐国复国,燕国也损失惨重,假如这时候乐毅倒戈,恐怕对燕国来说更是灭顶之灾,但是乐毅没有这样做,这恐怕也是诸葛亮欣赏乐毅的一点。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毕竟像诸葛亮后来对刘备的忠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讲究忠义仁信的人,所以这种人格方面的趣味相投导致了诸葛亮更加喜爱乐毅而不是杀神白起。当然了,白起的人品也是不差的,他也有自己的底线,譬如秦昭襄王数次强行要求他前去邯郸替换王陵,但是白起就是不答应,难道他不知道不答应是什么结果吗?

他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大概率也知道如果自己前去攻打赵国的话,恐怕并没有多少胜算,如果长平之战是对赵国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那么邯郸之围则是要灭亡赵国了,白起深知错失第一次机会以后,如果这时候去进攻赵国,恐怕只会引来赵国的拼死抵抗。

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史记·白起列传》

所以他宁愿被秦昭襄王赐死,也不愿为自己的军事生涯添上一笔败绩。

总体来看,白起和乐毅的人品、能力都是不错的,优秀的,但是总体上来说,白起的能力要强于乐毅,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其能力与孙子、吴起可以相提并论,虽然乐毅和他都位列武庙十哲之一,但是显然乐毅有名不副实的嫌疑。

宋代时白起被踢出了武庙十哲,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杀降,所以名声一直不太好。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在武成王庙里看见白起的塑像后,就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于是,白起就被踢出了十哲,相反乐毅因为对燕国很忠心,因为这一点得以保留。

但是平心而论,从能力上而言,乐毅显然并不够资格位列武庙十哲,总之说一千道一万,不管是战争经验、生平经历以及战绩来说,显然乐毅和白起都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围炉谈史


导语:

  •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上将军,被封为昌国君。带领五国联军共同伐齐,一度灭亡齐国。在燕国国内,对政治经济做出改革,使得燕国在战国七雄中留有一席之地。
  • 白起,俗称杀神,秦国武安君。一辈子为秦昭襄王攻城夺地,几乎是战无不胜。然而在政治上鲜有成就,所以白起属于武将中一流人物。

这两个人其实不太好放在一起做比较,这就好比将诸葛亮和关羽放在一起比较一样,没有根本意义所在。

01乐毅倡导改革,这才使得燕国有了伐齐实力。

燕国本身就是边陲小国,要不是处于天寒地冻的北方,早就被中原大国给吞并了。实力弱小的燕国,要想不受人欺负,只有从自立自强上下手。

  1. 魏国在魏文侯时期,通过李悝变法,使得魏国成为中原大国,从而有了可以和强秦争霸的实力。
  2. 秦国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民强,从而开启了争夺天下的斗争。商鞅虽死,可秦国的变法事业没有荒废。
  3.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士卒越来越勇猛,从而有了跟秦国、魏国争夺天下的实力。

所以燕国要想强大,必须要改变才行。于是燕昭王开始重用文武双全的乐毅,让乐毅在燕国放手大胆地改革。

虽然燕国的改革已经比其他诸侯国慢了很多,但是好在乐毅是个人才,他对燕国的政治军队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从而使得燕国的军事实力大增,后援财力也见长。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史记》

因为齐湣王失去人心,所以在燕国的倡导下,开启了一场对齐国的讨伐战争。这一战虽然没有彻底消灭齐国,却将齐湣王逼死,齐国几乎全军覆没。

而这场战争的总指挥是乐毅,五国联军一气呵成,连续攻下齐国七十余城,这种气魄就算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深感佩服,常常以乐毅自居。

02乐毅的改革内容,值得后世每一代君主学习。

其实改革在内容上,基本都大同小异,只是实行者的水平高低是非常重要的。显然李悝和商鞅的改革是非常著名的,因为他们实行的十分彻底,所以达到了想要的结果。

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史记》

而乐毅的改革,虽然改革的内容比较明朗,但是改革的实行却有些差强人意。所以就算最后乐毅改革成功,也难以将燕国带成强大的诸侯国。那么乐毅的改革内容有哪些呢?

  1. 首先就是依法治国。这绝对是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改革家,所必须要倡导的一件事,。人治已经无法达到平等的状态,只有法治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平等。
  2. 其次就是唯才是举。当然这是曹操的专利,乐毅只是提出了其中一部分,他认为选择官吏就必须要考察这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看他们家是否是贵族。
  3. 再者就是奖善罚恶。这是侠客行里的说法,套用到乐毅改革里还是说得通的。乐毅认为应该对那些遵纪守法的平民百姓乃至是奴隶,都要给与恰当的奖励。
  4. 最后就是军事改革。乐毅主张对军队实行战法训练以及纪律训练。战阵是一场战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纪律是军队实力强大的保证,这一点曹操深得乐毅真传。

有了这四方面的改革,燕国在燕昭王时期,的确有飞一般的进步。不过乐毅下台以后,燕国并没有像秦国实行商鞅变法那样实行乐毅变法,所以最后燕国灭亡,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03白起一生战绩无数,从来没有败绩。

白起就完全是另外一种人才,他属于韩信类的人才,是一流的军事将领。在秦昭襄王时期,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帮助秦国攻城略地。

伊阙之战中,白起作为主将,带领秦军,与韩国和魏国的联军作战。击败韩魏24万联军,打开了秦国南下的缺口,也打服了这两个邻居。

与楚国作战的过程中,白起放水淹城,连续击败楚国三次,最终打进楚国腹地,占领楚国的都城。将楚国宗庙尽毁,拢共歼灭了楚军35万之多。

长平之战中,秦军和赵军两军对垒三年之久。最终因为赵国将老将廉颇给换下,换上了年轻的赵括,最终白起抓住机会,一举击败赵军,坑杀40万赵国降卒,名震天下。

从这些战绩中,我们就能看得出,白起的确是一流的将领。因为有白起的存在,所以造成了秦昭襄王逐渐拥有了一统天下的想法。

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

不过白起这个人在政治上的水平还不到家,所以秦昭襄王的大业并没有完成。当时秦国的丞相范睢认为白起功劳太大,早晚是要取代自己做丞相的。

为了不让白起完成灭亡赵国的旷世奇功,所以范睢选择进谗言。听信谗言的秦昭襄王,将白起换下,结果秦国被魏无忌率领的援军击败,从而错失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事后白起开始埋怨秦昭襄王和范睢,这种愚蠢的行为,最终让他用生命买单。白起因为政治上的愚蠢,被秦昭襄王赐死。

总结:乐毅功败垂成,白起死于内争。

乐毅和白起无疑都是我们历史上非常优秀的人,乐毅文武双全,在燕国改革变法多年,使得弱小的燕国逐渐强大。

白起是非常优秀的将领,被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帮助秦国击败了几乎所有的战国对手,使得秦国有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可是这两位都没有善始善终。乐毅在燕昭王活着的时候,执掌燕国大权,可是燕昭王不可能一直活下去。等到燕昭王去世以后,燕惠王上台开始跟乐毅斗法。

燕惠王认为乐毅有在齐国称王的可能,乐毅为了避祸,只好离开了燕国。从此燕国的变法事业也就这么搁置不前了。失去了强有力的执行者,就算变法内容人人烂熟于心,那也无济于事。

白起的情况虽有不同,但也类似。秦昭襄王听信谗言,将白起拿下。白起心中怨恨,从而真正得罪了秦昭襄王,最终被赐死,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两人涉猎不完全类似,所以不好放在一起比较,只能说乐毅涉猎更广,而白起军事上更优秀。


江湖小晓生


白起和乐毅相比,白起更厉害。白起的一生战功赫赫,他的功绩是一连串的数字。

《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第二年,白起被封为左更,在伊阙攻打韩、魏两国联军,斩敌24万,俘虏大将公孙喜,拿下5座城邑。白起因功升为国尉。

接着白起率兵渡过黄河,夺取韩国安邑以东直到乾河一带大片土地。

昭王十五年,白起升为大良造,领兵攻打魏国,夺取了大小城邑61座。

昭王十六年,白起和客卿司马错一起进攻垣城,并拿下垣城。

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了光狼城。

昭王二十八年,白起攻打楚国,占领了鄢、邓等5座城邑。

昭王二十九年,白起再次攻打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烧毁楚王先祖陵墓,楚王被迫逃离郢都,向东迁都陈县。白起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接着攻打楚国,占领巫山、黔中两郡。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进攻魏国,夺取华阳、赶走芒卯,俘虏三位将领,斩敌13万人。

白起和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打败赵军,把赵国2万多降兵沉到黄河。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进攻韩国的泾城,接连夺取5座城邑,斩敌5万人。

昭王四十四年,白起进攻韩国南阳太行道,截断这条通道。

昭王四十五年,白起攻打韩国野王郡,野王投降。截断上党和韩国的联系。

昭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爆发,白起坑杀赵军45万人,只放还年纪小的240人。

昭王五十年,秦昭襄王听信范雎谗言,赐死白起。白起一生为秦国夺取城邑七十多座,杀敌人数从这里明确记载的数字超过89万,简直是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的噩梦。

乐毅最大的功绩是伐齐。乐毅伐齐开始的时候是五国联合伐齐,由燕国发起。《史记》记载是楚国、赵国、魏国、韩国联合燕国,五国伐齐。开始是五国伐齐,破了齐国的济西以后,其他四国罢兵回国,燕国军队在乐毅的带领下,攻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莒和即墨,齐湣王败逃。

不久,宠信乐毅的燕昭王病死,燕惠王即位,齐国田单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故意拖延时间,准备在齐国称王,燕惠王听信谣言,召回乐毅,乐毅担心回到燕国会被杀,投奔赵国。

燕惠王派骑劫替代乐毅伐齐,燕国军队惨败,损兵折将,以前占领的齐国城邑土地被齐国军队收回。燕惠王非常后悔换下乐毅,想把乐毅召回,乐毅没有完全听从,也没有完全拒绝,燕惠王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乐毅往来于燕、赵两国,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最后死在赵国。

《东周列国志》记载,是秦国、赵国、魏国、韩国联合燕国伐齐,率领秦国军队的大将就是白起,而楚国因为齐国战败向楚国求救,楚国大将淖齿却背反齐国,杀了齐湣王。

相比白起的结局,乐毅是寿终正寝,他比白起的结局要好。


牡丹梅花鑫森淼


放到桌面

首页

白起号称“战神”、“人屠”,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余年,从无败绩。白起之世,山东六国闻秦丧胆,天下莫敢与之争锋。然而,战国不是白起一个人的舞台,前有吴起,后有王翦,都是一辈子没打过败仗。

白起所处的时代,更是名将如云。无论白起的光焰多么耀眼,都掩盖不住一位燕国名将的锋芒。这位燕国名将一生也没有败绩,雄韬武略,用兵如神,遗憾的是白起与其一直无缘交手。

这位燕国名将就是乐毅,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这位不败名将。

乐毅,子姓,乐氏,字永霸,名毅,战国初期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燕国统帅,封为昌国君。

战国七雄中,早期魏国一家独大;楚国是南方强国,地域广阔;齐国号称东帝;秦国数代艰辛,崛起于关中;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国军事强盛,可与秦国抗衡。以韩、燕两国实力,军力最弱。

几乎与商鞅变法同时,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在韩国变法。而燕国一直走在老路上,动乱不息,还差点被齐国灭国,直到燕昭王时才有了奋起之象。

燕昭王招贤纳士,吸引来了乐毅,变法改革。燕国逐渐从颓废中振作起来,此时,齐国却动荡不安。经过二十八年的奋发图强,养精蓄锐,燕国终于积攒了相当的实力。

燕昭王有心向齐国报仇,趁着齐闵王施行暴政,不得人心之时,派遣乐毅为统帅攻打齐国。同时出兵的还有秦、魏、赵、韩四国。乐毅率五国联军杀入齐国,连下七十余城,齐闵王也被杀掉,只剩下即墨、莒城坚守。

这时的乐毅并不忙着攻破两城,只是围住。对已经占领的城池减免赋税,废除苛政,收拢人心,尊重当地文化,想从根本上瓦解齐国,使其真正的化入燕国。

乐毅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效果。不能不说,乐毅的这个计划很宏大,然而,需要更长的时间,即墨和莒城才能在心理上瓦解。更何况即墨城里还有一个名将——田单。

乐毅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政治家。就在他得心应手,将要成功时,燕昭王死了。继位的燕惠王,能力比他老爹差很多,中了田单的反间计,用骑劫取代乐毅为统帅。乐毅担心被杀,逃往赵国。

结果,田单用火牛阵打败骑劫,收复齐国全境。乐毅、燕昭王的几十年心血化为流水。

可以假设一下,如按照乐毅的思路做下去,齐国完全融入燕国。燕国的实力大涨,日后秦国统一天下,不会那么容易。而且,谁统一天下可就说不定了。

乐毅是一个能改变历史的人物,天命却不在燕。历史上乐毅的评价很高,中国第一知名丞相诸葛亮便常“自比管仲、乐毅”。

有人说,白起战无不胜是因为有秦国的强大国力做支撑,从这一点看,乐毅以弱燕之国几乎灭了强齐,确实是一个奇迹。白起与乐毅两个同时代的不败统帅,一生没有交战,可说是历史的一遗憾!


小莫vlog


白起就算了吧。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这两个人没法放在一起比较,乐毅生卒年不详,白起257年逝于赵国,历史文献中无此二人交锋的记录。但是根据此二人的政治成就来看乐毅是否略胜一筹?

乐毅,字永霸天下,战国杰出军事家,在位期间助弱小的燕国成春秋五霸之一,并险灭强大的齐国。

白起,又号公孙起,战国杰出军事家,位列四大名将之首,在位期间带领强大的秦国横扫六国,却因功高震主赐死。

以此推论可见乐毅活跃在六国成型的早期,而白起活跃在秦国兼并六国的时代,所以这两个人是不同时期的人物,就国力而言秦国在白起之前就已十分强盛,所以乐毅除军事才能外还有更高的政治才能,所以乐毅应该领先一筹。






龍叔谈古论今


武庙十哲 左边 有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边 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题主所问之人 接在其列。皆是军事上封顶的圣人级别。

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军事 我是君王的话 我会选吴起做我的主幕朝臣。这家伙不单单是是军事天才,还会培养军队历史上最著名把秦打的灭国的魏武卒就是他培养出来的。还会变法强国,还会指挥军队。简直是司马懿 诸葛亮的超级加强版。。。。

如果是单单只是给兵单打独斗。那就很难选了。二人伯仲吧。兵力和精度差不大的情况很难分出胜负。




世界历史纵观


乐毅和白起,他们都生活在秦昭襄王年代。白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而乐毅一手主持了五国伐齐之战,连破齐国七十余城,这两个人都可以称得上万中无一。不过可惜的是,这样两位大将居然没有动过手,未免使人感到遗憾。那么如果乐毅和白起打起来,哪一个胜出的机会更大一点呢?

白起

白起,秦昭襄王手底下的大将。我们都知道,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舍弃了很多旧有的制度,转而施行新的制度,也正是这些制度,使得秦国的国力愈发强盛。

其中有一项新制度就是军功爵制。所谓的军功爵制就是摒弃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使得贵族身份不再是旧有贵族们的专利。只要你上战场杀敌,杀到一定的数量,你就能获得一定的爵位。如果你足够厉害,你甚至可以凭借军功直接擢升到大良造(秦国一般人能够到达的最高爵位)。

而白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秦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仅仅凭借着杀敌数量就坐到大良造位置的人。这足以证明他的领军能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这些在战国时期数得上名字的重大战役,几乎都和白起有关。其中又以长平之战最为震撼,此战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打败了强大的赵国,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此战过后,哪怕是六国合纵,也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这白起。可以说,对于敌人,白起是畜牲,几十万赵军说坑杀就坑杀,但是对于秦国,白起却是功臣。哪怕是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秦人也要哀悼他。

乐毅

乐毅祖上的先祖乐羊曾经帮助魏文侯攻克中山国。后来中山复国,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由此变成了赵国人。

燕昭王时期,燕王一直痛恨齐国趁燕国被乱之时侵占燕国土地,想在有朝一日报仇雪恨。于是,燕昭王便礼贤下士,将乐毅请了过去,并封他为亚卿。

最终,齐国因屡次挑衅周边国家,引起了众诸侯的怒火。乐毅趁机提醒燕昭王趁机联络诸侯一起兴兵伐齐。

就这样,燕、赵、韩、魏、秦合纵伐齐,乐毅为上将军,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

齐军大败,被联军连下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收服,齐国几乎灭亡。尽管后来齐国又收复了领土,但是齐国却由此衰弱了下去。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乐毅。可以这么说,乐毅在当时的名声,绝不逊色于任何人。

白起和乐毅互打,谁赢谁输?

我们都知道,打仗打的不仅仅是将军的领兵能力,更重要的是士兵的素质和国家的实力。

一、士兵的素质

秦国经历过商鞅变法,废除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以军功为核心的军功爵。而秦国又位处西陲,民风彪悍,军功爵制的出现,正好将秦人身上的一股子狠劲通过战场发泄出来。

因此,秦人的作战能力是十分强悍的,要不然怎么会有“虎狼之师”的称呼呢?

再看燕国,燕国的实力,一直比较弱小。哪怕是到了燕昭王时期,燕国的强大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燕国的现状。

因此,在士兵素质这一块,燕国输了。

二、国家的实力

战国时期,国力的较量无非就是粮食的较量。其实不仅仅是赵国,古代战争基本都是如此。历史上很多出名的战役,失败方都是因为缺粮或者被断粮才输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并施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耕种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

另外,秦国还坐拥两个天下粮仓,一个关中大粮仓,一个巴蜀大粮仓。

反观燕国,没有经历过变法,社会制度落后,燕国又处于北方苦寒之地,靠近游牧民族。

因此,在国力这一块,燕国还是输了。

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白起和乐毅对战,输的应该是乐毅。


小云轩谈史


乐毅是一名政治家兼军事家,白起只是一名军事家,相比较而言,论综合能力还是乐毅更胜一筹!诸葛亮自比管、乐,管就是管仲,乐就是乐毅,由此可见后世智者认为乐毅的成就高于白起。乐毅以一已之力,在燕国变法二十余年,然后合纵五国伐齐,一战几乎亡齐,强燕亡齐的乐毅自然是王佐之才。白起是秦国的战神,在秦国强大国力的支持下,在白起惊人的军事能力加持 下,白起一生从无败绩,阵斩六国百万将士。

对于一个强国来说,选择白起开疆拓土,威震敌人是最好的。对于一个弱国来说,则需要选择乐毅这样的人,首先需要强国,其次才是开疆拓土,威震敌人。如果燕昭王即位之初,他就拥有白起这样的军事天才,那么燕国无法强大,白起无法成为战神。只有乐毅这样的军政双通人才,才是弱燕最需要的人才。诸葛亮自比管乐,而不是自比白起,除了白起名声不好外,还在于白起不是政才。

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变法已历三代,国家已经强盛,政务已经通畅,秦国需要军争人才,而不是政务人才。白起应运而生,他率领大秦铁军与天下诸侯大战,每战必攻占数座城池,杀数万敌军,其手段十分酷烈快捷。秦国成就了白起,而白起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秦孝公时代,秦国穷弱,那个时候的秦国就需要乐毅这样的政才,而不是白起这样的军才,所幸的是秦孝公遇到了比乐毅还要强悍的卫鞅。

因此乐毅与白起哪个更厉害?要看时与势,不同的时势下,那个更强不是固定的。


大秦铁鹰剑士


乐毅,白起两人同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但要论起谁更厉害,绝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白起。因为白起一生历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打下基础。而乐毅借助五国联军攻占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却还被齐国田单翻了盘。

乐毅

乐毅本是魏国的官员,出使到燕国,被燕昭王的诚意感动,便在燕国担任亚卿,和燕昭王等待苏秦灭齐计划的成功。齐湣王好大喜功,听信苏秦谗言,灭掉宋国之后,战国格局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各国都畏惧齐国。

这时燕昭王派人去联合三晋,秦,四国,四国面对齐国的国力暴增都畏惧齐国,全部同意和燕昭王一起攻齐,六国联军由乐毅率领。乐毅率领六国联军在济水以西一带击溃齐军的主力,直接扫入临淄。扫入临淄之后,其他国家的军队都返回国内,只留燕国的军队在齐国境内。

乐毅率领燕国的军队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留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未能攻下。不知为何,这两个城池乐毅整整五年都没有攻下。燕昭王去世之后,燕惠王登基。燕惠王不信任乐毅的消息传到齐将田单耳中后,田单派人从中挑拨燕惠王和乐毅的关系。之后,燕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由于乐毅害怕被燕惠王杀害,不回燕国,逃到赵国。

骑劫不敌田单,被田单扫出齐国境内,燕军大败。之后的乐毅一直没有打过仗,在赵国逝去。

白起

战神白起在首战伊阙之战,惊艳四座。之后攻占魏、韩五座城池,攻占魏国六十一座城邑和恒城,攻占赵国的光狼城,攻占楚国六座城池,逼迫楚王逃离郢都,这些战役仅仅是白起前期的战役。白起一生历经七十余仗,仗仗皆胜,功必胜,战必取。战国后期唯一可以和秦国叫板的赵国,长平之战,直接被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一蹶不振。白起征战一生,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做足了贡献。

乐毅跟白起根本没有可比性,乐毅是联合四国联军,在济水以西一带大败齐军主力之后,再率领燕军,攻占齐军七十多座城池,战国四大名将都没有乐毅的名字。而白起别的不说,单单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都可以镇住战国时期的任何一个将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