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不是张良、萧何呢?

教予知老张说


管仲乐毅是金字招牌,张良萧何则是要不得的烂招牌。


管仲、乐毅的功绩是安邦强国

齐桓公,又叫公子小白,曾经与兄弟为了齐国皇位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管仲当时站在齐桓公的对立面,还曾射伤了公子小白。后来齐桓公冰释前嫌,通过任用管仲治理齐国,大兴改革、富国强兵,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世人尊称为管子,并被誉为法家的先驱,当然也有一说其是妓院的祖师爷,这是闲话了。

乐毅,本是赵国人,因赵武灵王被儿子困死,心灰意冷的离开赵国,来到了燕国,辅佐燕昭王富国强兵。燕国军队在乐毅的统帅下,带领五国联军连下齐国70余城,差点把齐国灭了!并且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此二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先期不太咋地的国家,经过二人一顿倒腾后,都变得很强大。凸显了二人的治国能力。

张良、萧何做的可是起义建国

张良曾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后又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同样萧何曾经是秦国县吏,却欺上包庇在逃犯刘邦,后又杀了顶头上司,跟着刘邦号召了一批起义队伍。说白了,张良和萧何玩的是造反!

虽然在诸葛亮在隆中“修理地球”挖坑种菜的时候,汉室江山已然名存实亡。

但这个破烂招牌依旧被各路枭雄挂在门面上,心里虽然不承认,但口风谁都很紧,毕竟钢铁直男袁术众叛亲离的例子就在眼前。基于这个原因,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就选择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既宣扬了自己对汉室江山的忠诚,又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要辅佐明主!

管仲和乐毅的知名度也很高,老百姓一听,就知道是一位远大志向的有为青年。

但如果诸葛亮把自己比作张良萧何,那大家首先考虑的就不是他的才能了,而是知道他要造反!谁跟他走的近,是要当刘邦么?只可惜更可能是第二个袁术!估计刘备也会避之不及。


船夫聊名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出自于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之所以自比管仲、乐毅源自于诸葛亮出生于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齐鲁大地,管仲因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而广为歌颂,乐毅因统帅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而得以传唱,因而齐鲁大地有着不少传唱两人故事的歌谣。而《梁父吟》是齐鲁歌谣,一说是诸葛亮所做,可见诸葛亮对于齐鲁歌谣是多么的喜爱,那么他对于管仲和乐毅的推崇自是可以理解的,而诸葛亮号卧龙,胸藏万甲兵,腹有乾坤计,所以自诩管仲、乐毅实在是在正常不过的了。

至于说诸葛亮为何不自比张良、萧何,这个答案一部分在刘备身上,诸葛亮的理想是辅佐明君,匡扶汉室,然汉室犹在,除非他去辅佐刘协,否则他自比张良、萧何就是打刘备的脸。古代最是讲究礼法的,以当时的局势,诸葛亮要匡扶汉室,只得辅佐宗亲,而皇帝还在,他要自比张良、萧何,没有那个宗亲敢冒着谋逆犯上的名声接受诸葛亮的辅佐了。

还有一部分原因在管仲、乐毅、张良以及萧何身上。诸葛亮自辅佐刘备时就是军政一把抓,刘备手下包括关于和张飞,都无人能能抗衡。管仲虽然是偏治国方向,但就是权柄而言,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而乐毅的军威之盛也是诸葛亮所追求的,相比之下,张良虽能谋算天下,但终究只是一个谋士,靖平天下后就归隐而去了,而萧何虽为丞相,但权柄确实不够,且只偏于内政,没漏出半点军事才华,一个吕雉就压的张、萧无可奈何,就这些方面来说,诸葛亮是不愿意与张良、萧何做对比的。

总之,诸葛亮胸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也需要绝对的权柄和舞台才能得以发挥,自是只会自比管仲、乐毅,无意于张良和萧何一路。


达达说历史


《三国演义》中徐庶像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说道“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而诸葛亮为何不比张良、萧何呢?

从管仲、乐毅、张良、萧何的能力我们就能看出。

管仲,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的左庶长、著名政治家,相当于宰相治理齐国,他治下的齐国成为当时诸国的霸主,声望十分之高,并且协助齐恒公北伐和南下,军事上也颇有成就;

乐毅,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他曾统帅燕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颇高评价;

张良,萧何都是,汉王刘邦手下谋士,为刘邦的天下建立了赫赫功勋,威名流传后世,刘邦称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称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

从对比中我们能看到张良、萧何都是文臣谋士,没有军事上的成绩,而管仲、乐毅不仅仅是政治才能出众,军事才能同样也出众。所以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肯定,但是诸葛亮没有看清自己的优点,所以时人多以他更像张良、萧何等人,政治才能和战略规划才是强项。


帝国烽火


张良、萧何乃是汉初三杰其中二人,对汉帝国的建立居功至伟,而管仲、乐毅并没有立下如此功勋。但诸葛亮却不以之为偶像,他的偶像是管仲、乐毅。为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管仲、乐毅是出将入相的代表。

出将入相,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才是大丈夫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是诸葛亮为此奋斗的目标,而他也做到了。

管仲,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政治上强齐图霸,辅佐桓公九合诸侯;经济上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军事上北战山戎,拯救各诸侯国于水火。齐桓公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是头号功臣,管仲死后,齐桓公死无全尸。

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来受到燕王猜忌,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表达自己的忠心,之后曾在燕赵两国都任过客卿,虽然在文上达不到管仲的成绩,但也不失为文武双全之人。

至于张良、萧何,与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他们应该说是各司其职,张良是谋略家,萧何是政治家,韩信是军事家。他们都是一世人杰,但都没有达到出将入相的程度。张良在建国后,基本赋闲;萧何是出色的管理者,但并没有带兵;韩信最为可惜,作为刘邦和项羽之外的第三股势力,他是天才的军事家,确实蹩脚的政治家,为此丧了命。

翻看诸葛亮的生平,他也是践行着出将入相的路线,尤其是蜀汉建国后,诸葛亮一边打理蜀国朝政,一边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虽然含恨五丈原,但诸葛亮的声誉却超越了两位前辈。

唐·杜甫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黑水布衣


管仲、乐毅和张良、萧何是有明显区别的,管仲与萧何接近,治国才能优于军事才能,但管仲也有军队之功,如助齐桓北战山戎压服楚国等,他的战略也是有目共见。乐毅以弱国弱兵,大破强齐只余莒即墨。张良萧何军阵不是所长,张良长于谋略,下邑定谋奠定汉朝基业,萧何后方无虞粮草无忧,都是刘邦的强力臂助。却不适合当心怀大志的诸葛亮的偶像。


从诸葛亮的一生可知,确实是接近管乐而非张萧,以当时的形势看,诸葛亮就算欲当张良萧何也不可得,因为要做这两个人,主君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曹操,东吴与刘备等都处于弱势存亡之中,而曹操,对类似张良萧何的人才却不是急需,他有郭嘉荀彧等大才,荀彧就足以对垒萧何,何况还有贾逵钟繇等内政之才。而张良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郭嘉就做得很好,何况曹操本身也具有这两个人的才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管仲乐毅有共同点,都是帮助国君转弱为强,一鸣惊人的相辅,管仲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乐毅受燕昭王之恩,因之前齐宣王因子之之乱,乘势破燕,燕国差点灭亡,黄金台招贤后,吸引帅才乐毅到燕,统帅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诸葛亮的自比管乐,也寄托了他扶弱变强,辅助弱君的潜在想法。

更重要一点,管仲在国内地位超然,几乎可说政由己出,不受国君制肘,连齐桓公也得听从他的安排配合,甚至对后事也多所安排叮咛,正是全能型保姆型的国相,是国君的仲父,这正符合后来诸葛亮辅助刘禅时的地位。管乐二人还有一点,都是由于君主的礼贤下士而得以大展身手,管仲得鲍叔牙举荐,正如徐庶荐诸葛,而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乐毅是燕昭王黄金台招来,含有怀才不遇渴望明主慧眼识人的寄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而这些,张良萧何都不具备,张良是在复韩的路上碰到刘邦义军,交谈之下互相心折,最后阴差阳错走在一起,有很大的偶然性。张良的战阵之才也不行,带着项梁给他的部队在旧韩之地复国,几个月没有打下一座城池。萧何是刘邦起兵时的同伴,各方面与诸葛亮的渴求差得更远,虽然二人都有内政大才。以后来的事看,诸葛亮自比管乐是非常合适的,自我定位非常准确。


南方鹏


管仲,乐毅,一个为相,一个为帅,属于两个领域的大才,这两个人如果融合在一起,那历史上绝对是很罕见的。

管仲的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辅佐齐恒公成为春秋五霸,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属于贸易战的鼻祖。

乐毅战记很少,属于一战成名,带领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在那个年代可能成为了乔丹一样的神的存在,乐毅也是儒将,有计谋,围而不攻,收买齐国人心的举动,也是诸葛亮所佩服的。

而张良和萧何就差点意思,张良善于谋略,萧何善于后勤,这两个人合体,应该当个宰相还行,如果政治军事一起来,会力不从心,诸葛亮给自己定调的自比管仲乐毅,就是告诉世人,我能文能武,而且能力都是独当一面的,谁用我,谁就能一统天下,要不刘备怎么会三顾茅庐,俗话说,产品好不好,广告打的好,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确实万古流芳,成为智慧的代表,甚至已经超越管仲乐毅。







音乐澎湃君


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便才学过人,且恃才傲世。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蹂躏汉室之期,诸葛亮隐居南阳,每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不以为然,而终遇刘备三顾、隆中一对,天下三分、君臣死义。

那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不是张良、萧何呢?


这与诸葛亮内心执著的忠孝仁义伦理道德有着直接和根本的关系。《隆中对》中诸葛亮最后一句肺腑之言已证实了这一点:“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之所以一直等到27岁才肯出山,是因为他在这乱世之中仍心怀汉室,痛心汉主被那些奸人或玩弄于股掌之中,或弃之荒野而不顾,或自立叛汉,或拥兵自重包藏祸心。对世受大汉皇恩的诸葛亮来说,背叛汉室就是不忠不孝不义,因此这些奸雄既便实力再强也难入诸葛亮的法眼。他一直在寻找一直在等待匡扶汉室的真英雄出现,终于他等来了打着兴汉旗号的刘皇叔。有野史传,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许庶劝刘备亲自访见诸葛亮和刘备三顾茅庐才得见诸葛亮,都是诸葛亮为了投奔刘备而和司马徽、许庶共同设下的局,因为一心光复汉室且仁慈天下的刘备太符合他梦昧以求的真英雄标准了。所以,虽然刘备地无一寸,兵不过万,而且仗无不败,狼狈不堪,但诸葛亮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刘备。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先来看一下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人,与周王室同宗,父为齐国大夫,辅佐齐国公子小白夺取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并称之为“仲父”,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管仲改革”,兴利除弊,富国强兵,征服诸国,一举把齐国推向了霸主地位。再说乐毅,先祖乃魏将,封于中山(齐助赵灭之)。仕于弱燕,为亚卿,治国兴燕,助燕昭王合纵攻打强齐,挂五国相印(燕赵楚韩魏)败齐,对莒城、即墨围而不攻,施以仁慈,收服民心。齐国以此施反间计,新继位燕惠王中计,逼走乐毅,乐毅逃赵国封望诸君。燕惠王悔而致歉,乐毅慷慨写下著名的《报燕惠王书》,明示与先王的相知相恩和对先王的忠心,释前嫌,交好燕赵并任客卿,终不负与燕昭王的君臣之义。从上述可以看出,管仲、乐毅身上均有诸葛亮的理想志向:一是得遇明君,二是任相封侯,三是军事强手,四是治国良才,五是君恩臣忠,六是仁慈之义,七是助弱成强,八是善始善终。因此,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是对自己理想前途的期望和远大志向的明示。


为什么诸葛亮不以张良、萧何自比?张良、萧何虽然都是刘邦建汉的功臣贤士,但是他们不是诸葛亮心中理想的创业目标。一、他们助刘邦起义推翻秦朝,是为谋逆,是为不忠,是为乱臣贼子,这是主要原困;二、他们不是军事治国全才。张良因拾履而得鬼谷子兵书,成就军事之才,但建汉后便讳刘邦之忌隐退修仙去了,并无治国之功。萧何在打江山之时只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并无军事之才,建汉后也因讳刘邦之忌巧取豪夺自甘墮落,虽保全身,但终无治国理政之功;三、他们和刘邦在建汉后互相猜忌,全无君恩臣义,也非善始善终。四、两人均无任相之实,非诸葛亮之所愿。五、在诸葛亮看来,二人结局算不得遇上明君,不是他的期望。因此,诸葛亮不屑以张良、萧何自比。


今谭


管仲、乐毅、张良、萧何,这四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也都立有不世之功。除去这四个人,在诸葛亮出山前的先秦和秦汉历史中也有很多奇才,他们的功绩甚至要远远超过上面这四个人。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偏偏要拿管仲和乐毅自比呢?这个问题还得从全局看待。

管仲与其他名臣的不同


1、管仲在发迹之前,做生意贪便宜,做官被辞退,从军当逃兵,在常人眼里就是一个大俗人,甚至连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都没有。对于这样一个人,一般人都会敬而远之,鲍叔牙却钦佩不已,而且还不断的为他找出路。诸葛亮自比管仲,就是想告诉他人,别用常人的眼光看待我,我的所作所为不是俗人能够理解的。

2、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风光无限的春秋霸主,一大半的功劳要归功于管仲的辅佐。同时,齐桓公为了感谢管仲倾尽一生且尽心尽力的帮助,从始至终都对他以礼相待,关心备至。诸葛亮自比管仲,就是告诉天下人,我有安天下之才,可以辅佐君王成就伟业。另一个意思就是提醒君王,不要辜负我一生呕心沥血的付出,要时刻对我感恩戴德。

乐毅与其他名将的不同


1、乐毅本是魏国的大夫,一次出使燕国时,得到了燕昭王的特别款待。为了报恩,乐毅辞掉魏国的职务,专门跑到燕国来为燕昭王效劳。燕国与齐国有仇,乐毅认真分析形式,整理出一套完美的策略,率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为燕昭王出了口恶气。诸葛亮自比乐毅,无非是说哪个君王要是有一双慧眼能够欣赏我的才华,我一定会忠心报答。同时也向天下证明自己有打天下的军事才能。

2、在乐毅攻下七十余城后,齐国仅剩莒城、即墨、聊城三个城池未被攻破。乐毅想要彻底瓦解齐国,对已经占领的城池采取安抚政策,于是并没有急于攻城。可是燕昭王此时去世了,燕惠王中了齐国大将田单的离间计,以为乐毅有私心,就免除他的职务,并召他回城。乐毅知道其中有诈,拒绝燕惠王的诏令,暗中逃往了赵国。诸葛亮自比乐毅,就是想表达只有君臣同心才能成就大业,所以君王一定要无条件相信我的所作作为。如若不然,我是不会向君王效愚忠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葛亮隐居深山,不问世事。实际上,天下大势是什么样的,诸葛亮已尽在掌握之中。为了哪个明主能够发现自己,并礼贤下士地来请自己出山,诸葛亮必需要想办法为自己造势,就像姜太公用直钩钓鱼一样去吸引观众。造势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吹嘘自己的才能胜过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完全有本事独当一面。试想,哪个君王不想得到有如此通天之才的能人呢?在诸葛亮眼里,刘备就是一条自愿上钩的大鱼。当然,诸葛亮也确实有真才实学。


妖娆史话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与乐意,而不是张良与萧何?这有跟古代文人的抱负有关。

在说文人抱负这一块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管仲乐毅与张良萧何的区别。

张良与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二,但是两人始终不过是刘邦下属而已。萧何以自污来解除刘邦对自己的怀疑,张良在汉朝建立之后,只求封为留侯而隐退,可见两人对于刘邦并不能坦诚相待。大臣与君主的关系,达不到十分信任的程度

管仲与乐毅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管仲辅佐齐桓公,被尊为仲父,可见齐桓公对其所信任程度,也可见管仲在齐国地位之高。

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春秋首霸。

乐毅辅佐燕昭王,也许政治地位程度达不到冠军的水平,但是在乐毅率领联军讨伐齐国的时候,有人向燕昭王说乐意要做齐王,而燕昭王当真封乐毅为王,可见两人信任程度。

所以管仲与乐毅,达到了古代文人所向往的圣贤时代的政治情况,君臣和谐。

君主择善而从,垂拱而治,大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而不必因为担心受到猜忌而束手束脚。

所以诸葛亮所希望达到的是如同管仲与乐毅这般权重而不专的大臣,而不是唯唯诺诺活在君主猜忌下的能臣。


妖鬼杂谈录


'我乃乡下人,偶然做前堂,胡言乱语粗浅见,以搏众人笑'。


本人认为,诸葛亮是少有的千古奇才,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大有深意。至于他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是张良、萧何自有他的用意和深远考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他想拥有一个明君,好能使他拥有一个施展能力和抱负的良好平台,他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抱负做出一番事业来!

二、他本人非常欣赏和佩服管仲和乐毅二人,大家想想看,管仲和

乐毅在历史上人们是评价特别高的,他们做了闻名天下的好多大事。 他们做了好事以后,他们辅佐的君王并没有做'狡兔尽、走狗烹'的坏良心事,他们的一辈子善始善终彪炳史册。

三、张良和萧何是当时的本朝人,两人一个功成身退隐居于山野来保全自己,一个靠自污来保全自己。这都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诸葛亮所做的一切无可厚非,谁不想凭自己的本事做一番事业啊!谁不想自己事业功成后过辉煌、发达的日子啊!诸葛亮的想法和做法,无论是在过去和在现在都是非常正确的,


我们现在的军神刘伯承元帅,他的一生在好多方面借鉴了诸葛亮的做法,刘伯承元帅的各种做法、想法,将会永远的荣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历史正向诸葛亮预测、预想的那样,他的一辈子风光无限,做的好多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彪炳史册。

他和刘备的关系将会被后代万人称颂。我觉得他们的关系正应了那句话:'君恩深似海,臣义重如山'。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算无遗策,

但他在某一点上不如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他不懂得抓大放小,难得糊涂的策略。正是他的精明和智慧,主要是他势必躬亲的做法把他自己生生的累死了。用他老对手司马懿的那句名言:'诸葛亮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各位老铁、各位老师们,你们怎么看?希望大家不吝赐教,鄙人在此多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