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為何要拼命拿下西域?西域有那麼重要嗎?

犀木鞦韆


這個問題有個謬誤,那就是歷史上只有清朝通過開疆拓土的戰爭完成了對西域,也就是天山南北的實際控制。因為只有清朝在新疆駐軍負責防務並派遣各級官吏負責行管理政、司法等活動,同時清朝也在新疆核查戶口、發行貨幣並徵稅,新疆的各色案件還要上報中央的刑部備案,還從新疆各民族當中抽丁成軍。而且清朝也改變了北疆的人口成分,漢人開始湧入新疆。



其他的諸如漢朝、唐朝只不過是放了一個武裝使團,負責保衛商路罷了。因為不管是漢朝還是唐朝,西域都有一堆依靠沙漠綠洲建立的城邦國家,而且這些小國依然維持獨立,只不過是表示承認帝國的權威罷了。另外,由於漢朝和唐朝重點都在內地,所以不能過分分散注意力和財力,所以只要能夠保衛商路安全就是最省力的選擇。西域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

因為如果把新疆放在中亞地圖中來看,你會發現新疆是溝通中亞和西亞的重要交通節點,控制了新疆就等於是控制了商路,因為不管是北部的七河流域還是南部的綠洲城邦都是重要商路,所以保證商路的安全就成了漢朝和唐朝的重中之重。畢竟中亞來的貨物在上流社會還是很受歡迎的,還有今天的很多水果、蔬菜都是從西域進入中原的,另外,軍事技術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商品。

不過,對於漢朝和唐朝來說,正是由於兩個都護府都是武裝使團的性質,使得其沒有對西域實際控制,所以王朝衰落之後也都放棄了天山南北,因為實在是力有不逮。不過雖然放棄經營西域,但是商路依然還在,畢竟要抽稅。

另外,新疆連通東亞和中亞,不管是哪個王朝只要獲得了新疆,就可以通過新疆向中亞甚至南亞施加影響力。這也是為什麼國外反華勢力會支持新疆的民族分裂分子,因為自從蘇聯這個邪惡帝國完犢子之後,共和國就利用新疆的地緣優勢向中亞施加影響力。而且,對於共和國來說,利用新疆進可控制中亞,退也足夠自保。

至於元朝,雖然成吉思汗征服了西域的西遼和畏兀兒,並在中亞開疆拓土,但是出於分封制以及行政效率的考慮,成吉思汗把天山南北以及河中地區分封給了次子察合臺,也就是察合臺汗國。但是察合臺汗國自從忽必烈繼位以後一直和



元朝若即若離,不過由於商路的原因大家都沒撕破臉,畢竟不管是元朝還是察合臺汗國都依賴商路吸血以及向阿拉伯商人徵收商業稅。

不過,後來察合臺汗國分解為東西兩個汗國,西察合臺汗國被中亞的帖木兒征服,東察合臺汗國也淪為帖木兒的附庸。

不過,到了清朝,由於準噶爾汗國的崛起,清朝也不得不重視天山南北。因為清初重點工作在於恢復內地的經濟生產以及消滅殘餘的反抗勢力,因此對西北方向並不是特別感興趣,或者說對北方邊疆興趣都不大。因為清初東北方向邊防在寧古塔一帶,而北方只到了內蒙,喀爾喀三部還只是清朝的附屬國,西北也沒有衝出甘肅。但是準噶爾汗國崛起之後,由於其同清朝爭奪蒙古的宗主權,導致清朝不得不在西北方向用兵。


由於國力和軍力的優勢,清朝一直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並藉機開疆拓土,外蒙古、烏魯木齊以東以及青藏高原先後被納入帝國版圖。而且清朝在抗議年間就控制了烏魯木齊,並在烏魯木齊駐軍、築城、移民,該地區民政事物歸陝甘總督管轄,防務則由烏魯木齊都統管理。烏魯木齊都統地位很高,可以不經過伊犁將軍直接向中央彙報。

到了乾隆年間,也就是康乾盛世的頂峰,清朝的國家和武力都達到了全盛,因此清朝最終滅亡準噶爾汗國,之後就是做掉忘恩負義大小和卓,將天橋南北正式納入版圖,並設置伊犁將軍負責軍政事務,並在南疆回部八大城派遣辦事大臣和領隊大臣管理當地事務,受伊犁將軍節制。



而清朝為什麼一定要滅亡準噶爾汗國,實際控制天山南北?

第一、準噶爾同清朝爭奪蒙古的宗主權。如果任由準噶爾吞併喀爾喀和漠南的內蒙古,那麼不僅會損害清朝的權威,還對清朝的國土安全構成威脅。第二、如果清朝不征服準噶爾,那麼沙俄將會繼續蠶食蒙古。所以為了防備老毛子這個純種的強盜國家,清朝必須要以蒙古來作為緩衝。第三、利用天山南北對中亞施加影響力。畢竟大清還是沒有脫離古典王朝萬國來朝的藩籬,中亞諸多小國向清朝稱臣,用乾隆的話說,就是自古不通中國之地,悉為大清之臣僕。雖然這個影響力是為了面子工程,但是寫在史書裡好聽啊。第四、移民固邊。新疆不僅有商路可以抽稅,其自身也是個聚寶之盆,如左文襄公所言: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所以這麼好的一塊地方正是清朝安置流民的好去處,畢竟在之前乾隆都曾經默許關內流民到口外謀生,甚至允許將逃荒到黑龍江、吉林的流民在當地就地編戶齊民,以解決人口爆炸帶來的人口壓力。



雖然清朝幹翻準噶爾、搞死大小和卓的過程有點磕磕絆絆,但是結局堪稱完美。從此,天山南北正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之後清朝平定張格爾之亂、驅逐阿古柏匪幫,也是在建立在國土安全的基礎上,因為一旦新疆假於人手,先不說這是對中國的地緣損失,更是讓中國西北方向的邊防向內地收縮,因此陷入被動。正如左文襄公說的那樣: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餘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所以,從中國的國土安全角度來說,新疆的地位十分重要。而清朝雖然也和歷朝歷代一樣都是農業帝國,但是清朝皇帝由於其少數民族的出身使其戰略眼光並不侷限於內地,而是將中國放在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去理解,也因此清朝達到了古典時代的巔峰。

所以還真就是應了一句調侃:天不生大清,萬古如長夜難明。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中原王朝曾經失去西域一千年,所以“拼命”是談不上的!


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失去了西域,直到清朝中葉摧毀了準噶爾汗國,才再次把西域納入到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這期間經歷了唐代中後期、宋、元、明以及清朝前期,整整一千年。特別是號稱最能打的元朝,也沒有把西域拿下,當時的西域雖然是在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可是卻不是在元朝的統治之下。


所以,這一千年,中原王朝就沒有拼命去拿下西域,宋朝大家看不起,他就算拼命,恐怕也拿不下西域,元朝和明朝的實力,如果真拼命,拿下西域應該不成問題,但是他們卻捨不得到西域去拼命的。


為什麼宋、元、明沒有去西域拼命呢?因為對於他們來說,西域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近代以前,農業時代,西域的經濟收益低,成本高,漢唐為了控制西域,在西域的綠洲裡種點田,是根本不敢中原駐軍在西域的開銷的。要控制西域,只能是從中原運送補給過去,西域與中原的距離又遠,交通和補給的成本高得嚇人,可以說漢唐經營西域,是損耗了大量的國力的,是以中原農業經濟的收益去西域的搞消耗戰,中原經濟最後會被拖垮的。安史之亂就是因為唐朝長期在西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致於中原農業結構下的府兵制無法維持,不得不走上募兵制的不歸路。


既便是清朝,在前期,對西域基本上也沒什麼興趣,只要準噶爾不鬧事,清朝也懶得管他,拿下西域,對清朝來說是迫不得已,因為準噶爾汗國內亂,他自己的統治崩潰了,準噶爾的貴族跑來要乾隆出兵,乾隆這才出兵拿下西域,注意,拿下西域,清朝根本沒有拼命,面對內亂而分崩離析的準噶爾,清軍打得真是如秋風掃落葉一般的!


西域最後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因為他重要,而是因為他在古代中國的歷史結構中不可分割。


一個地方如果因為重要,你就要拿下,那是什麼道理!!!這是強盜邏輯!是帝國主義的霸權政治和強權邏輯!中國古代的歷史結構,是中原為核心,農業為基礎,古代中國不是商業社會,而是農業社會,沒有太多的外向型發展傾向,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而且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很挖掘的潛力,根本沒有必要去外面搞事情。


可是中國不是隻有中原,中國還有青藏高原、還有蒙古高原,這些地方的遊牧經濟非常不穩定,流動性高,而且不能自給自足,決定了他一定要向外發展,獲得中原農業區的補助,否則你他們自己搞,是搞不下去的,這樣中原與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就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結構,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人群,一定會往中原發展,大家不可能不相往來,恰恰相反,是一定要往來,打仗也好,做生意也好,甚至是吵架也好,就是分不開,這是一個基本的大勢,也是古代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結構。


西域其實不重要,西域的經濟結構、人口規模都不行,自然資源雖然豐富,但在古代也沒有什麼用,古代的需求和技術,挖礦還挖不到那麼遠的地方去,但西域恰恰處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聯接點上,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勢力強大之後,一定要先控制西域,所以匈奴強大了,要拿下西域,吐蕃強大了也要拿下西域,漢朝和唐朝經營西域,不是對西域本身有興趣,而是為了跟匈奴、跟吐蕃硬扛,但中原的勢力要去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長期搞事情是做不到的,怎麼辦?這時只能去西域搞事情,因為中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三者的交匯處就是西域。所以大家都跑到西域搞事情,西域也就在古代中國的歷史結構中和中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結合在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strong>


只愛潘多拉


這個問題是典型的找抽,我中華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哪一寸不重要?

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不僅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也是最早納入我國版圖的非漢區域。早在前138年,漢武帝就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史稱“張騫鑿空”,而其後漢朝對西域的經營逐漸增強。

以前60年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開始,西域正式納入我國版圖,隨後經歷了近2000年時間的得失易手,最終成為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從地理位置上,西域深入中亞、距離中原千里之遙,在管理成本上註定入不敷出。但現實情況是小農經濟支撐的中原王朝即便勞心費力也對此矢志不移。

那麼問題來了,西域有怎樣的戰略價值?為何歷朝歷代都要爭奪這裡?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反制草原勢力的需要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尋找被匈奴從河西走廊趕到西域的月氏,目的是聯合月氏夾擊匈奴。

經過70多年的臥薪嚐膽,漢武帝雖然具備了反擊匈奴的實力,但馳騁草原的匈奴居無定所,採用“打不過就跑”的策略,令漢武帝十分頭疼,所以漢武帝想到了聯合西域大月氏夾擊匈奴,“斷其右臂”的宏偉戰略。

不過被匈奴打怕的大月氏對漢朝的“邀請”不感興趣,漢朝只得繼續自南向北反擊匈奴。

不過隨著反擊匈奴戰爭的展開,漢朝在收復河西走廊後,加入到和匈奴爭奪西域的過程中。對於漢朝而言,搶奪西域,可最大限度削弱匈奴勢力。同時因為西域地處亞歐大陸溫帶草原的中央地帶,是匈奴西遁的必經之路,所以佔據西域的漢朝也等於封死了匈奴西逃的退路。

事實證明,正是奪佔西域這一高瞻遠矚的戰略,使得漢朝最終徹底擊敗了為患北方數百年的強大匈奴。從此但凡中原王朝能夠控制西域,必然能夠對蒙古高原上的遊牧勢力形成強大壓制。

2、溝通西方世界的需要

西域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原王朝想要走向世界,比如將其作為跳板和中轉站。

作為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斷代的文明,我國除先人的自立更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原王朝的地形相對封閉。

因為青藏高原的存在,雖然使得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肥沃的魚米之鄉,但也使得東西交流的通道必須向北移動。

而因為蒙古高原的存在,東西交流的通道又必須向南移動,最終使得河西走廊成為東西交流的必經之地。而從中原地區經河西走廊後的首站就是西域。

在技術條件並不發達的古代,想要穿過長達千里的河西走廊然後跨越萬里橫穿亞歐大陸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論上說中轉站極有必要,樓蘭、高昌等國家就是這樣崛起的。

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如果不將這些邦國握在手中,遲早會被東部的蒙古高原和西部的中亞勢力所侵佔,所以中原王朝必須確保在這一地區的存在。

事實證明,只有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絲綢之路才能暢通無阻。

3、保護中原地區的需要

作為兩次收復新疆的王朝,清朝對於新疆戰略價值的理解更為深刻。

清朝前期,準噶爾汗國就勾結沙俄在西北興風作浪,除不斷侵擾喀爾喀蒙古,威脅中原腹地,還南下侵佔青藏高原,威脅雲貴川等地區,所以即便西域遠在千里之外,清朝仍然用70年時間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將西域納入版圖。

而隨著沙俄侵佔中亞,英國自南亞北上,新疆再度成為列強虎視眈眈的區域,在浩罕國侵佔新疆數十年的情況下,清末重臣左宗棠指出,新疆的得失,關乎蒙古、陝甘以及京師的安危,於是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帝國主義企圖以新疆入侵我國的野心。

事實也證明左宗棠設想的無比正確,因為新疆失而復得,臨近新疆的蒙古和青藏高原等蒙古區域得到了充分鞏固,為今日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奠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在經歷了民國時期的動盪後,新疆終於獲得瞭解放,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域。

2000多年來,先人對新疆的執著經營最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回報,今日的新疆不僅僅是我國的資源寶庫,也是我國參與中亞事務、推動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

向張騫、班超、蘇定方、兆惠、左宗棠、王震將軍等為經營和鞏固新疆的先烈們致敬!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西域獨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單從亞洲地圖上是看不出來的,不妨攤開一張世界地圖,放到千年來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大背景上來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則一目瞭然了。

西域,大體包括我國新疆及中亞部分區域,橫亙其上的帕米爾高原,是東方文明西陲的天然屏障。

人類文明的三大策源地,分別位於歐洲(希臘-基督教文明)、西亞(或中東,兩河-伊斯蘭教文明)、東亞(中國,黃河-儒教文明)。歷史上,由於地理相連,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文明,多次發生碰撞、衝突,互相攻戰、征服,相繼建立起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比較著名的有東羅馬帝國、馬其頓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總之你來我往,互相攻伐,好不熱鬧。

而地處東方的中國,由於帕米爾高原的隔絕,華夏勢力向西最遠止於西域。西域是華夏勢力西出河西走廊向西所能達到並征服的最後區域。保有經營西域,以此為基地,駐兵屯田,則天然成為拱衛東部華夏核心區的前哨。但由於鞭長莫及,華夏勢力始終未能跨越帕米爾高原向西拓展。

伊斯蘭文明則不同,其毗鄰西域不遠,勢力很容易跨越帕米爾高原向東延伸。若其佔有西域,以此為基地,向東穿越河西走廊,將直指華夏文明的腹地。那樣一來,華夏民族就將直面另一文明入侵的巨大威脅。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極其重視河西走廊的根本原因。所謂河西四郡,就是拱衛華夏腹心的最後屏障。

歷史上,西域對華夏文明的重要性,不知講清楚沒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琅琊葉南薰


很多人把通西域當成了單純的疆域擴張,你們都沒搞懂通西域的歷史意義,真的!

1、通西域,維護河西走廊通暢,不顧一切拿下西域,歷代帝王維護的不只是疆土問題,如果大家只把它看成皇帝的尊嚴,那就大錯特錯了。

2、秦之前,背後無敵,所以不存在河西走廊問題。

等西漢建國,當時的人口和土地數量,人口1k多萬,人均可支配資源豐富,這就有了文景之治的繁盛。

到漢武帝時候,由於人均可支配資源隨人口增長,各種問題就出來了,土地開墾數量的增長遠遠不及人口增長。用現在話說就是失業率太高,嚴重產能過剩。

3、戰爭和全球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必然選擇,歷史上個如今一模一樣。

於是,漢武帝希望對外聯繫,一是打匈奴,二是對外貿易。

4、到了東漢人口最高差不多5-6k的時候,這時候通西域已經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時候最大的問題還是人均可支配資源越來越少以及失業率過高。

東漢到最後是以戰爭形式結束了,東西貿易算是沒幹成。

5、隋煬帝為了東西貿易,專門在張掖搞了個二十幾個國家參加的世界貿易洽談會,他自己感覺還可以,然後,又在洛陽又搞了一屆,為了讓外國商人來參加,不僅免門票場地費,還招待免費吃。甚至在洛陽的行道樹上纏上裝飾品,表示熱情。

其目地就一個:進行國際貿易…自古以來,經濟全球化是解決產能過剩的解藥。

6、說到這裡,也許大家就能明白了,為什麼漢唐總是把西域看的那麼重要,不惜一切維護河西走廊的安全和通暢。

7、漢唐強盛時也就是其產能過剩時,能將大量絲綢運往西域的通路只有這一條。你說,能不重要麼?這條路一旦被控制,整個中國就得自我消化這種困難。而自我消化的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內部戰爭。

8、產能向外輸送可以解決產能過剩和就業率,就不會輕易出現戰爭的問題。就不會死人。隋朝後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沒解決好,幾千萬人到唐朝初期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等唐朝人口恢復到隋朝規模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又出現了,而這時候,帝王一定是不顧一切的希望打通通往西域的貿易通道。

9、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真的。如今有海運,這問題算解決了。但貿易全球化,這是解決中國國內產能過剩的最有效辦法。



終南高揚


導讀:不是古代中國,其實西域對於中原的作用從古到今都是非常關鍵的。我們先不說王朝強盛的時候,就說戰力相對孱弱的宋朝依然有熙和開邊試圖打通西域的壯舉;懦弱無能的晚清時期也曾經平定阿古伯侵略,收復新疆的壯舉。西域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於草原遊牧勢力來說西域就是中原王朝的左勾拳,始終保持對草原遊牧勢力的軍事威懾力。2、親自掌控絲綢之路中東段,在獲取豐厚賦稅和西方文化吸收的同時保證中原文明的輻射力度。3、西域作為古代王朝的腹心之地的關中地區西部威脅的屏障,保留了充分的戰略縱深。我國古代基本是陸權強國,所以在唐宋之前海外貿易並不發達時西域的經濟、軍事意義甚至可以上升到核心戰略的層面上。


河西乃至西域在漢武帝時期因為針對匈奴的戰爭需要被張騫發現並鑿穿,從漢朝開始囊括西域、西跨蔥嶺基本成為了大一統王朝的標配。隨著西域經濟、軍事、戰略、資源意義的逐步挖掘,歷代王朝無一不把西域作為重點經營區域。大漠、汗血寶馬以及熱血男兒勒石建功的渴望都讓一代又一代的名將前赴後繼的在西域這片大地上書寫著不朽的傳奇。下面我們分幾個層面詳細闡述西域對於中原王朝的巨大作用:


西域對於草原來說如同懸在頭上利劍一樣時刻受到中原王朝的軍事威脅

最初漢武帝派出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僅僅是希望聯繫此地的大月氏人和漢朝一起夾擊匈奴。雖然由於大月氏西遷目的沒有達到,但是意外鑿穿西域為大漢王朝打開了另外一扇大門。隨著西域都護府的建立,中原王朝變被動為主動逐漸掌握對北方草原政權的軍事主動權。

早在西周時期被犬戎攻破鎬京導致西周滅亡;戰國時期秦、趙、燕各國飽受北方草原政權東胡、匈奴的威脅。甚至到秦朝建立以後憑藉蒙恬的悍勇也僅僅是“北卻匈奴幾百裡”,然後依靠萬里長城防守。中原王朝在漢高祖被困白登山時對匈奴恐懼達到了極致。隨話說知恥而後勇,漢朝在文景之治後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如果沒有西域的開通和掌控,即使漢武帝也沒有比蒙恬更好的辦法。因為如果匈奴純粹和漢朝打游擊戰,不斷向西向北撤退迂迴而不與漢朝決戰會拖垮中原王朝。

正是西域在手,不但可以阻斷匈奴西逃的通道。如果草原民族不想決戰,只能向北逃。但是太靠北氣溫很低,即便是遊牧民族也不願意長期呆在高緯度的寒冷地帶。這樣一來草原民族的戰略空間就會被壓縮,所以被迫與逐漸強悍的中原王朝軍隊決戰。即便不處於戰爭狀態,由於中原王朝在西域的駐軍草原民族要時刻注意從西域到幽並等州長達上千公里的邊境線上中原王朝隨時會發動攻擊。所以之前草原政權動輒就輕鬆隨時南下打草谷的方法,是一去不復返了。

正是由於西域的存在(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中原王朝才最終征服了匈奴、柔然、突厥等等一代又一代強悍的遊牧政權。所以說西域對於中原王朝的軍事意義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絲綢之路開通不但保證了賦稅和東西方的互通有無,在擴大中原文明的影響力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

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後,為了管理日益繁榮的絲綢之路漢朝在西域各地設置關卡開始徵收關稅。收取賦稅後給予發放交易許可,東西方的貨物可以在此進行交易。所以雖然中原王朝無法從西域土地中收取農業稅(西域諸國自行處理),但是依託中原王朝偌大市場徵收商業稅收還是可行的。所以說西域是絲綢之路溝通東西方的咽喉,中原王朝可以收取大量的賦稅。

除此之外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宗教的傳播有依賴西域的絲綢之路。無論是西方的文化還是佛教、景教等宗教傳入中原的通道依然是通過西域經絲綢之路進入中原。當然中原先進的技術(農耕、造紙、印刷等技術)也通過西域傳入西方。

當大唐實力強悍時,安西都護府控制著中亞、西域的龐大地區。如下圖所示:西域諸國除了本土文化外更多了吸收了中原文化,信奉的除了土著宗教外就是佛教。當安史之亂後唐朝收縮西域兵力,直接導致大食文化向東傳播。在清朝收復西北之前,西域遊離中原王朝千年間逐漸伊斯蘭化。


西域是中原王朝腹地的屏障,同時也為中原王朝擴充了充分的戰略縱深

在古代王朝時期關中、河洛之地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地,所以往往也是王朝的建都之地。所以河西乃至西域是必須控制的地區,因為有了這樣廣闊的戰略縱深都城才會變成真正的腹地。西周為何被犬戎攻破都城造成亡國,因為都城位置太偏。周邊都是威脅:羌、犬戎、氐等等,稍微一衝就到都城了。

這種情況即使到秦朝乃至西漢前期都沒有改觀,作為秦漢大一統王朝的根基關中平原始終處於帝國的邊緣。時刻受到周邊彪悍的少數民族的威脅,甚至最初的大月氏都可以遊牧在祁連山脈。如果不是秦漢國力強大,建都關中是非常危險的。

而正是有了漢武帝時期對河西和西域的開拓,在保證充分戰略縱深的前提下關中才真正成為心腹之地。長安坐鎮帝國中央,其安全性、便利性、中樞性才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所以當晚清海防、塞防相爭時,左宗棠曾言放棄西域則陝甘危險進而影響到中原腹地。所以西域對於中原的屏障作用絕不可以低估,所以歷代王朝在完成基本一統後都會朝著並西域、跨蔥嶺的目標邁進。


小結:

綜上所述,西域對於歷代王朝來說至關重要。西域不但承擔著中原王朝對草原政權的威懾作用,而且溝通都系並可以提供大量的稅收。除此之外西域對於中原腹地的屏障作用不可小覷,時至今日也是我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可的一部分。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前古英雄,王候將相,稱帝者漢武大帝、隋煬帝、康熙大帝,每一帝末年均掏空國庫,民貧國平,以何稱帝!

  • 漢武大帝
  • 以漢經濟、人口撐起連續60餘年對匈奴用兵!
  • 戰爭對敵我雙方消耗極大,武帝未年,家家有殘兵,戶戶無餘糧!
  • 後世爭論較大
  • 一方認為漢武帝窮兵黷武!
  • 另一方則認為武帝功在千秋!
  • 在精神上,激勵了中華兒女奮勇向前,奠定民族尚武,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張國之右掖,華文遠播,抵西亞文明東進,拓族群生存空間,護佑華夏文明千年傳承!
  • 封狼居胥直插漠北,裂匈奴致北匈遠循,南匈靜默!
  • 隋煬帝廣開業之朝共計一十四年!
  • 14年煬帝完成什麼大業?!
  • 開京杭大運河、漕運富澤至今
  • 以今日之科技、人口、經濟,南水北調工程需多少年?
  • 統一全國,擊潰吐谷渾通西域,萬國朝於涼州!
  • 唐隨隋制,推行科舉制,壓制貴族推薦制,科舉制沿用至今!
  • 推翻隋的是貴族!貴族!核心是科舉制威脅了貴族,動搖了舉薦制利益!
  • 楊廣的表兄李淵稱為"煬"!
  • 越前秦之不能,平後主而諡煬。終十世之裂局,基國中之鼎盛。功高蓋世,次位承基。改邗溝,修通濟。徵兵士而溝長江,役民夫而開永濟。始淮河而終邗溝,自京口而至餘杭。疏黃河入汴水,送汴水之通濟。引沁水而達永濟,經南北而名運河。通錢黃淮長海,連逐鎮揚蘇杭。銜南北之文明,融黃長為一體。岸築御道,沿河建倉。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圍七十里而立城郭,月二百萬而建洛陽。
  • 敗契丹,滅吐谷,開疆千里;自長安,至甘肅,橫穿祁連。使西域,出波斯,大展國威;通絲綢,受朝拜,舉世創舉。肅肅秋風,悠悠萬里。萬里何行,漠築長城。豈臺小智,先聖所營。樹茲萬世,安此億生。詎敢憚思,高枕上京。北見武節,千里卷戎。山川出沒,原野超忽。撞金止行,鳴鼓興士。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分突厥,擴疆域,敗突厥,立唐基。
  • 求典籍,開科舉,重教育,訂法律。四層龍舟三江都,三駕遼東討高麗。有始皇之功,無漢武之時。當為文帝之事,而行武帝之施。不思國力,急功近利。狼煙四起,鮮卑復辟,宇文誅廣,李淵立帝。定乾坤而篡隋帝,諡廣煬而國號唐。徵吐谷,討高麗,用兵力既勞民力,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後世論名,可與漢武齊功;建東都,修運河,享獨樂不與眾樂,雖罪在當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今朝評績,當和禹王同輝。

北周、隋、唐一體,承北鮮卑,興於關隴,唐承隋功開盛世!

  • 開左右兩冀,犄角北望
  • 以隴西將雄涼州騎烈朔方車猛開疆域
  • 和親吐番環柔西域暢絲路,以開放的姿態融通四大文明!
  • 康熙大帝,收臺灣平準噶爾開清盛舉!

兩宋,人眾、錢多,技強,雖富極一時,終若羔羊被欺凌一朝!

  • 鏖戰幽雲十六州,戰於塞前,明為戰實則媾和!
  • 遼金於幽雲無力南下,引兵西北望,過河湟定黃紇復河西平西夏!
  • 兵出陰山之北抵東北平原行蒙唐之戰略,擊遼金軟腹,必張雙翼!
  • 惜!駐京繁榮地,苟延殘喘,捐西北棄東北,盡失山河險勝,復失黃河之北,困斃只是時間!
  • 失地緣戰略,拱手西北於他人,自宋始伊斯蘭文明挺進西北,中華文明東漸,為後世埋下隱患!

看看蘇俄囚我之勢,滅我之心,怎言西北於我無功!

  • 蘇俄四洋戰略
  • 納中亞五國,親敘伊兵出阿富汗,欲斷我西行路!
  • 東接朝鮮斷我東北出海通道!
  • 囚我之心昭然
  • 黃俄計劃則亡我之心經久不變
  • 1865年鼓勵阿古柏侵入新疆
  • 遊說李鴻章,以德法效,經濟、科技強國,欲捐西北!
  • 應感謝左公力主收復新疆
  • 新疆失,蒙古不守,英遊走藏上層欲裂青藏!
  • 左公為後世保住藏疆蒙贏取時間!
  • 就算如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蘇俄引誘下新疆半獨立,河西、寧夏、內蒙河套地區已在蘇影響控制之下!
  • 蘇德戰爭再次改變了西域,外蒙則失去了!

重東南輕西北,重經科輕戰略,西域人財物東漸,明日將會如何!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小雪微鑑:西域,從西漢時期,就成為了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代中國要拼命拿下西域,主要是由於三大原因。

軍事原因

從漢武帝以前,中原地區常常遭到北部匈奴的騷擾,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派出大將衛青出師西域,一舉打敗了北部匈奴部落,結束了長時間以來北部不太平的現狀,也是因為這次西征,西域廣大地區,才成為了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廣義上來說,指的是中原以西地區,可以延伸到中亞一帶,狹義上,就是我國現在的新疆地區。

月氏國:月氏,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在西漢時期,他們不敢得罪北部的匈奴,匈奴部落兇殘成性,常常對月氏國進行騷擾。

當衛青、霍去病等出使西域以後,漸漸改變了這種局面,打敗匈奴之後,月氏國也成為中原的藩國,西漢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開始對西域進行管理。

從軍事上講,西域和河西走廊,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交通要塞,一旦外族入侵,可以直接到達長安地區,因此,西域是軍事上的橋頭堡,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馬匹等等都是西域主要生產的物種,對於當時的天朝帝國而言,這些軍事要素也是皇帝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府的原因之一。

文化原因

古絲綢之路,就是漫長的河西走廊,從文化交流上說,西域對於古中國的意義非凡。

尤其是唐朝開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常常可以看到西域人在我們中華大地上,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思想、文化、商品等等,然後再把我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等這些東西帶到他們國家,客觀上,西域和河西走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宗教上講,佛教能夠傳播到中土,西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的佛教其實在以前都是小乘佛教,在印度人把他帶到中國以後,慢慢衍生成為我國自己的宗教文化之一。

綜上,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南蠻、北夷、東狄、西戎,不管是哪個地方,都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因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性。

1. 作為中國與西方唯一的文化通道,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中國的各項發明傳到了國外,而各種新技術不斷傳入中國。今天所常見的一些植物,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批帶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蔥、胡荽、胡椒、胡桐淚、胡羅卜等等,都是從西域傳回。此外還有羅馬的玻璃器、西域的樂舞、雜技等。一個國家生產技術的進步與世界交流的頻繁程度成正比。看看被世界遺忘的澳洲人和南美人就知道了,沒有技術交流,很難創新,就會停留在原始社會。

2. 作為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交通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我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輸出到沿線國家,同時進口各種香料、藥材、象牙等。一個國家的富裕與跟世界的物質交換程度成正比,今天我國的三駕馬車仍然是貿易在第一位。

西域作為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戰略中心,而是科技經濟文化的一個節點。有了西域,就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直接跟西方人做生意,我們就有了貿易的主動權,所以佔領西域是無論如何都不放棄的國家戰略。

關於中國古代東西方貿易的更多細節,可以看我昨天這篇悟空問答。

https://m.zjurl.cn/answer/6780324333697892619/?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80324333697892619


科技斯基


西域地區大抵是從玉門關走河西走廊到新疆南部的區域,廣義上也延伸至中亞地區。

該地區主要位於荒漠化和半荒漠化地區,氣候條件非常差,人口也比較稀少,但中國古代的帝王卻非常重視該地區,一般的強盛王朝都派兵控制該地區。

西域有何重要性呢?


古代中原王朝第一次和西域建立聯繫是西漢時期,主要是當時西漢在面對北方強大的匈奴時,有巨大的壓力,需要幫手,而西域地區的大月氏也深受其害。於是漢朝決定派使者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

但是因為匈奴對該地區的控制,使者歷經很久才到達大月氏的國土,大月氏此時已經遷移,不想和匈奴為敵,聯合對抗匈奴的計劃落空,但促成了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時期結束了漢對匈奴戰爭的守勢狀態,匈奴被漢打敗後,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漢朝在當地的影響力大為增加,在西域設立西域都戶府,管轄西域地區,協調西域各國關係。


從以上情況看,重視西域地區的首要原因是王朝自身的安全,尤其是定都長安的王朝都重視經營西域。

比如唐王朝,西域地區是王朝西部邊界的門戶,西域如果丟了,沿著河西走廊就會威脅長安,控制住西域,王朝的威脅會小很多。

古代王朝重視西域地區的第二個原因是西域出產名馬。

古代戰爭戰馬很重要,但中原地區大部分屬於農耕區,不產戰馬,而北方遊牧民族大都覬覦中原,與他們的戰馬交易明顯要少於西域。

西域戰馬聞名,現在的中亞國家也出產名馬。保住了西域,就保住了自己的馬場。

重視西域的第三個原因是絲綢之路。

雖然古代並不重視商業,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展,中原地區引進大量動物和農作物,還有商品,豐富自己的生活。

絲綢之路成為中國中原王朝對外貿易的主要途徑,它的關鍵是西域地區,而且當時是唯一通道,如果沒有控制住西域,遠自歐洲和阿拉伯地區的商品就很難進入長安,統治階級為了需要必須保住西域地區。



最後一個原因,佛教的發展和交流需要西域。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在中國遍地開花,風頭壓過本地的道教。後代的統治者大部分信仰佛教,尊佛成為風氣。

而佛教的發源地在古印度地區,而著名的玄奘大師西行印度就是走的西域。試想如果西域地區不被中原王朝控制,去往印度的路,只能通過海上,而航海業比較發達至少要到宋朝,古代的船隻也很難經得起大風大浪,因此還是陸路安全。



西域地區作為中原王朝西部的門戶,地理位置特別重要,為了王朝自身安全必須加以重視,同時,絲綢之路的興起,對戰馬的需要以及佛教傳播等因素促使統治者更加重視西域地區,在當地軍隊補給困難的情況下,仍加強軍事部署,可見其對王朝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