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真宗泰山封禪以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了?

木劍溫不勝


中國古代自從宋真宗封禪以後,確實再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了。

之所以會這樣,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宋真宗並不具備去泰山封禪的資格,而他卻去泰山封禪了。宋真宗這樣的表現,讓後世的皇帝們都羞於與他為伍。因此都不願意再去做這件事情。

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宋真宗去泰山封禪,確實很像一場鬧劇。

(宋真宗)

宋真宗是在和遼國訂立了“澶淵之盟”之後,才去泰山封禪的。宋真宗打不贏遼國,也不完全是他的錯。這既有宋太祖時期的重文抑武,造成軍隊的戰鬥力不足。還有宋太宗時期,依靠錯誤的戰略打法被遼國人打敗後,軍隊中產生了普遍的恐慌心理。同時還有遼國在這時候異軍突起等原因。

但不管怎麼說,宋真宗確實是打敗了。打敗了,所以他才要去泰山封禪。

宋真宗去泰山封禪,至少想達到三個目的。

一是提振趙宋皇室在國內的影響力。

趙宋皇室的皇位,是從後周那裡得來的。後周的時候,柴榮帶著軍隊攻打遼國,三個月就打下了三個州,顯示出了極強的戰鬥力。只是因為緊接著柴榮就英年早逝了,所以,才沒能有進一步的發展。而宋太宗上臺和遼國打,乃至宋真宗上臺和遼國打,都打了敗仗。還訂立了“澶淵之盟”,又割地,還賠款。這不免讓國人產生一種感覺:趙宋皇室是沒有能力的,是比不上後周的。這種看法,顯然是會嚴重影響趙宋皇室在國內的統治地位的。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考慮,所以宋真宗要去泰山封禪。通過去泰山封禪這種活動,表明趙宋皇室的皇位是上天給予的,不是奪取過來的。這樣也就封住了那些說三道四的人的口,確保了趙宋皇室的權威地位。

(宋太宗)

二是宋真宗要確保自己一脈的地位。

我們知道宋真宗當皇帝,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宋真宗的父親,宋太宗的皇位是從他哥哥宋太祖那裡繼承來的。宋太宗繼承了宋太祖的皇位,這件事情也在民間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宋太宗在繼承了皇位以後,他在和遼國打仗的時候,卻打了敗仗。

要知道,當年宋太祖在打天下的時候,雖然幾乎沒有和遼國打過,但他是常勝將軍,很少打敗仗。皇位傳給宋太宗以後,宋太宗和遼國打仗就打不贏了。不只是宋太宗打不贏,宋真宗也打不贏。這就給人一種感覺,宋太宗這一脈是不行的。

這是宋真宗想通過去泰山封禪改變人們觀念的第二個目的。

三是宋真宗要確立自己的歷史地位。

宋真宗皇位的獲得也是很特別的。本來,宋太宗沒有想過要立宋真宗為皇帝。他想要立的是趙元佐,但是趙元佐因為不滿意宋太宗對宋太祖後人,以及宋太宗弟弟的迫害,藉故發瘋。也就是這樣,宋真宗才獲得了皇位。

宋真宗獲得了皇位,不但打不贏遼國,還割地賠款。也就是說,他的失敗更進一步。因此國內對宋真宗的懷疑,就已經達到了三重。

這是宋真宗想通過去泰山封禪改變人們觀念的第三個目的。

宋真宗為了讓他去泰山封禪這件事具有說服力,反覆在全國尋找“祥瑞”。全國各地的那些想升官發財的官員們,也在不停地向宋真宗報告“祥瑞”的出現。因此成為了一個鬧劇。

雖然最終宋真宗做了“封禪”這件事,但是宋真宗去泰山封禪的目的,以及他獲得“祥瑞”的過程,都是個笑話。後世皇帝不想學,不想成為笑柄,也是很有道理的。

後世皇帝雖然有這樣的考慮,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畢竟,雖然宋真宗去泰山封禪是個笑話,但也有秦始皇、漢武帝這樣的人去泰山封禪。一個統一中國,一個開疆拓土,在後人的眼中,他們的功績是很大的,是有資格去泰山封禪的。

也就是說,並不能因為宋真宗去泰山封禪了,後人也就因此否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去泰山封禪這件事。

(泰山封禪)

那麼,後世皇帝為什麼不再去泰山封禪了呢?

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泰山在古代中國政治地位的減弱。

宋朝之後的古代中國還有三個朝代:元朝、明朝、清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的祖山應該在蒙古本土,清朝的祖山也在關外。明朝雖然是汗人建立的朝代,但是朱元璋是從南方發跡的,他的龍興之地在南方。

事實上,當初秦朝、漢朝這些朝代,之所以會把泰山封禪這件事情,作為一種最重要的政治活動,那時候的所謂“中原國家”,政治中心就在泰山一代。泰山在四面平地之上顯得非常突出,從地理政治美學的角度來考慮,泰山就成了政治中心。

但是元朝、明朝、清朝地域面都變得非常廣大,對“中原國家”的理解,也不僅僅侷限於泰山那一段。因而,泰山的地理政治美學的力量,就消失了。所以後人很少再用泰山來做文章了。

其二,封禪這種政治行為在後世幾乎沒有了。

封禪所要表達的意義是天人合一,君權神授。

後世也強調君權神授、天人合一。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強人事。

什麼叫加強人事呢?就是不等著上天照顧,而是人為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尤其是在明、清兩代。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帝的權威,所做的工作已經足夠多。中央已經足夠集權,皇帝也已經足夠強大,根本就不需要通過“封禪”這種方式來強調皇權的意義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泰山封禪遺蹟

“泰山封禪”在中國古代佔有重要地位,是帝王的最高大典,2132年帝王史,494位皇帝,僅有6位帝王這麼幹過。首次完成大一統的秦始皇、滅匈奴揚威西域的漢武帝、“光武中興”的漢光武帝、“萬國之主”的唐高宗、“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可以說這幾位帝王都是文治武功、功業非凡的人物,但北宋時期的宋真宗趙恆卻將“泰山封禪”弄成了一場鬧劇,一下子就拉低了這項大典的逼格,自此“泰山封禪”成為絕響。

秦始皇

“泰山封禪”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時期。古人認為山川河流有靈,而泰山在當時人的認知中是最高的“天下第一山”,在這裡祭祀天地可以更容易的與天地溝通,說白了是對未知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有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上古人族共主、賢王明君進行“泰山封禪”的說法;一生追求恢復周禮的孔子,多次前往泰山,尋找上古聖賢們封禪大禮的遺蹟。

“泰山封禪”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是從秦始皇嬴政開始。在秦朝建立之前,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們分屬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不同的國家,大家用著不同的文字,有著不同的風俗文化,對於新生的秦朝缺乏認同感,反抗活動此起彼伏。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為了證明自身統治的合理性和神聖性,讓萬民歸心,採用陰陽家的學說弄出了“終始五德說”,各個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的順序進行統治,週而復始,而秦承水德、尚黑,一統天下是順應天意;讓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傳國玉璽,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作為自己皇權天授的信物。這些行為都是在向臣民灌輸皇權至高無上、是天地代言人的觀念,將皇帝神化,“泰山封禪”也是這麼回事。

秦始皇

齊國是長期在實力方面能和秦國並稱的戰國諸侯,物阜民豐、商業繁榮。公元前221年,齊國不戰而降,沒經歷過戰亂摧殘的齊地保留下了雄厚的人力、物力;同時齊地遠離秦統治核心的關中地區,秦朝在這裡的統治薄弱,使得齊地成為了反秦勢力的聚集地,反秦勢力可以在這裡得到強大的物質支持。秦始皇對於這種動搖秦朝統治的事情自然不能視而不見,因此於公元前219年東巡齊地,進行“泰山封禪”。

“泰山封禪”的神聖性和權威性在齊魯地區深入人心,當年稱霸天下的齊桓公想要封禪,都被國相管仲以功績不夠阻止了,可見“泰山封禪”在齊魯人士心中的地位,秦始皇就利用這件事來宣德揚威、收買人心。秦始皇是第一個進行封禪大典的的皇帝,也是他擴大了封禪大典的權威性,將“泰山封禪”從齊魯之地的祭典變成了國之大典,後世君王無不向往。

一件事情的權威性樹立起來需要長時間的沉澱,但毀了它卻很快。秦始皇、漢武帝都是皇帝中標杆人物,功績能和他們媲美的帝王沒幾個,在他們的襯托下就無形抬高了“泰山封禪”的准入標準,水平不夠的皇帝也不會自取其辱去泰山封禪,直到宋真宗趙恆的出現。趙恆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一生中最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公元1005年的“澶淵之盟”,宋真宗在佔據有利軍事態勢的情況下求和,雖然很多人對“澶淵之盟”評價很高,帶來和平、減少北宋軍費開支等等,但“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就是不敗而敗。本來宋真宗是將“澶淵之盟”當成一件功績看的,但後來王欽若貶低寇準的一番話一下擊中了趙恆的痛點,王欽若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

趙恆是一個愛慕虛榮、在意別人對自己評價的人,聽了王欽若的話後,整日悶悶不樂。王欽若是個善於揣摩上意、溜鬚拍馬的人,一看說錯話了馬上補救,出了個餿主意,讓趙恆泰山封禪以誇耀功績、粉飾太平。公元1008年(景德五年)一場鬧劇拉開序幕,宋真宗趙恆和王欽若、王旦等臣子聯手大肆偽造天書祥瑞為“泰山封禪”造勢,趙恆自己還弄出個“神人託夢”的故事;為了顯得順應“民意”,文武百官、地方名人宿老等兩萬多人五次聯名上書,讓宋真宗去泰山封禪。這場鬧劇前後折騰了大半年,花費八百餘萬貫財富,趙恆是玩嗨了,整個北宋的風氣也敗壞了,此後無數阿諛奉承之人爭獻“祥瑞”討好宋真宗,大量國家財富浪費在封祀運動中,到了宋真宗晚年朝堂奸佞橫行、國庫空虛、民間怨聲載道。

泰山

歷朝歷代所謂的“祥瑞”都是偽造的,只不過宋真宗弄得漏洞百出,讓人恥笑,把好好的“泰山封禪”弄成鬧劇,權威盡喪。實際上元、明、清三朝也有過進行“泰山封禪”的呼聲,但後來的皇帝們一方面是不願意和宋真宗趙恆這貨為伍,另一方面是主流政治文化發生了變化。元朝統治者推崇藏傳佛教,敬的是長生天;清朝統治者推崇薩滿教,拜的是長白山,對於去泰山封禪沒興趣。而明朝程朱理學盛行,文人士大夫主張抑制君權,對於“泰山封禪”這種增強皇帝權威、神化帝王的行為是不喜歡的,“泰山封禪”自然消失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歷史上共六位皇帝在泰山封禪,前三位是始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後三位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前三位,始皇乃千古一帝,開啟了華夏大一統的先河,不說別的,單這一項就一舉奠定了華夏作為一個整體國度的基礎;漢武帝將大漢威名遠播西域,漢民族自此雄踞世界民族之林;光武帝作為位面之子,將風雨飄搖的大漢重新凝聚,開啟光武盛世。

這三位的泰山封禪,可以說在普遍認同的泰山封禪意義上絕對可以作為標杆。

與前面三位比起來,後三位就要遜色得多了。唐高宗算是有些悲劇,前有老爹李世民,後有老婆武則天和全盛時期的孫子李隆基,不是說他功績不行,實在是這三位太過耀眼襯得李治太普通;而玄宗不必說,在他放縱安祿山史思明之前,大唐國力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了,只是爬的高摔得也痛,讓他遜色不少。

到這裡,這兩位的封禪已經給泰山封禪的意義抹上了一層陰影。

這最後一位,宋真宗,一言難盡啊!這位大爺前期也還過得去,然後來了個最出名的“澶淵之盟”,那可是在宋朝實力領先的情況下籤的啊!來看一下澶淵之盟的協議內容: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到這,大家應該明白了,後世的皇帝們可以說是羞於與趙恆為伍了。自此泰山封禪斷絕,唯留下泰山祭祀了。


紅燭對飲


古代有德之君才能夠去泰山封禪,歷史上有記載的泰山封禪的帝王有6個,除了宋真宗趙恆和唐中宗李治,其他四個都是實質名歸: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封禪是古代帝王的最高禮儀,象徵著帝王文治武功,光輝功績。

宋代除了開國的趙匡胤文武雙全,文治武功有資格去封禪。其他的皇帝沒有一個合格去封禪的。宋真宗為了去泰山封禪,不惜賄賂當時的丞相王旦。因為宋朝的丞相是文官集團的管理者,首先要搞定文官集團,他們要認可,封禪才能搞成。

很多人不瞭解什麼是封禪,封禪就是祭天。因為古代皇帝是君權天授,皇帝是老天的兒子,降生到人間來代替老天管理人間,所以皇帝被稱為天子。在易經第一卦乾卦(代表天,至陽)裡面,皇帝是在第五爻,所以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最上面的第六爻是代表天。

為什麼要封禪?封禪是幹嘛的呢?

說白了,封禪就是皇帝向自己的上級彙報工作的——擺自己的功勞的。《史記 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未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一定義就十分準確了,向老天彙報工作——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勞,這封禪就搞不了,因為大臣們都會反對。

為什麼要選擇在泰山封禪呢?因為皇帝要在離天最近的地方給老天彙報工作。中國東部最高的山就是泰山。那為啥又不去其他更高的山上封禪呢?是因為泰山上可以迎接第一縷陽光。中國人的皇帝是來自於天,所以皇帝封禪一般都選擇在泰山。也有一個例外——武則天,在嵩山封禪,因為武則天認為自己是彌勒佛轉世。

再說回來宋真宗,這個人是一個想幹偉大事業但是有沒有膽量心胸才能的皇帝。檀淵之戰,本來要搞御駕親征,但是臨陣自己又慫了,不敢上前線。後來再寇準的矇騙下,讓皇帝車架不準停,一直開到前線。最終,士兵們看到皇帝旗幟,氣勢大振,奮勇作戰。和遼兵打的不分勝負,最終遼國要求罷兵,簽訂盟約。但是,檀淵之盟簽訂之後,在小人的挑撥之下,又嫉妒寇準,罷免了寇準。

宋真宗的封禪,封的成了一個大笑話。

宋真宗之後,元明清三代,兩個是北方少數民族得天下。元朝人根本不搞封禪,因為他們是來自於草原。而明朝朱元璋說:我們不搞封禪。所以明朝皇帝也沒封禪,到了清朝,康熙乾隆都去過泰山,但是他們雖然被漢化了,祭天卻不去泰山了,而是在北京天壇搞了。

所以宋真宗後面沒什麼人搞封禪。


嘟嘟讀讀


都說到宋真宗名不副實把封禪弄得掉價了,其實不全面,前朝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封禪已經弄得很尷尬,而玄宗李隆基封禪之後反而讓唐朝由盛轉衰,顯得不吉利。宋真宗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後世皇帝徹底看清,封禪過時了。


泰山封禪,是古代帝王的最高追求。帝王通過泰山封禪的祭祀典禮,向天地昭示自己是受皇天后土的保佑,獲得了崇高的功績。故而,能登上泰山封禪的帝王,都要有拿得出手的豐功偉績,否則就會被大臣勸諫,後世恥笑。


歷來登上泰山封禪的帝王,秦朝之前幾乎只是傳說,如炎帝、皇帝、顓頊、堯、舜、禹、湯、周成王等等。都沒有明確的記載,不可真正相信。真正能確定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封禪帝王只有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六人而已,另外還有個武則天別出心裁去嵩山封禪。

六人之中,秦始皇一統六國,天下歸一,始稱皇帝,可堪封禪;漢武帝痛擊匈奴,解決藩王內亂問題,遣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雖有窮兵黷武,但也算功大於過,可堪封禪;漢光武帝掃清亂世,恢復漢朝江山,天下重歸太平,可堪封禪。但是後面三位加上武則天,都有點拿不出手。


首先是唐高宗李治。按說唐朝最有資格封禪泰山的就是李世民了,李世民也確實很想封禪,但不是因為天災,就是因為戰亂,再有就是顧惜民生,不忍勞民傷財,終未成行。李治仗著李世民時期留下的雄厚國力,在繼位初期真的是讓唐朝疆域達到了鼎盛,平滅百濟、高句麗,大破日本海軍,鎮壓西突厥叛亂。於是自然志得意滿。加上武則天一意擴大自己權勢,慫恿李治封禪(其實是要自己能在大典上破天荒主持亞祭),最後就這樣真的封禪了。但是當時的李治充其量算個守成之主(後期連守成都不算了),實在有些德不配位。所以《舊唐書•高宗本紀》都直言不諱,稱其“封岱禮天,其德不類”。封禪之後,李唐王朝也沒能保持住鼎盛的態勢,吐蕃反覆侵擾邊境,新羅進犯遼東,東突厥復國,而李治的身體一直不好使得武后把持朝政,最後竟至李唐王朝被武周取代。


然後是武則天,就更像一場鬧劇了。因為自古以來,帝王都是封禪泰山,武則天偏偏要封禪嵩山。據說因為嵩山之神姓武,武則天是希望這個“本家神”能夠保佑武氏王朝。還有傳聞周成王曾在嵩山封禪(當然只是傳說而已),同樣國號周的武則天所以也選擇嵩山。另外可能是因為自己曾在泰山以皇后身份為丈夫李治主持亞祭,再去泰山封禪有點“打臉”。就成就了這樣一個“別出心裁”的封禪。但是,不守規矩去泰山反而去嵩山自然會被後世詬病,而武則天時期也沒有保持很好的狀態,契丹人崛起,北伐一直不安定,武則天為了穩定內部局勢,任用酷吏,也導致不少良將遇害,致使唐朝留下的威名一日不如一日。加之最後武則天還被政變推翻,更是讓她的封禪沒有光彩。


接下來是李隆基。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繼貞觀之治後最好的時代,人口達到鼎盛,政治清明,良相輩出,萬國來朝。但是自從李隆基志得意滿地泰山封禪之後,情況反而是急轉直下。李隆基先後任用了李林甫、牛仙客、楊國忠等奸相。他們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致使政治昏聵。邊關更是對安祿山之流委以重任,一味偏袒,最終釀成安史之亂的慘禍,兩京失陷,李隆基倉皇出逃。從此大唐盛世不再。這樣的封禪究竟有什麼意義?


唐朝三位一個比一個糟糕,終於在宋朝達到了頂峰。李治至少讓唐朝疆域達到過頂峰,武則天女人稱帝好歹也算開創性,宋真宗趙恆就真的沒什麼能拿出手了。因為蕭太后與遼聖宗帥軍南下侵宋,真宗趙恆在寇準強勸下終於答應北上督戰,宋軍也成功射殺遼國大將蕭撻凜。遼請和,真宗答應,以每年歲幣三十萬予遼,雙方退兵。客觀來講,澶淵之盟的歲幣不算高,和當時北宋的經濟收入來比,還是能夠承受,並且因為澶淵之盟,宋遼兩國有了百餘年和平發展,不能一味否定。但是,畢竟是遼入侵,最後卻是被入侵的宋在有優勢的情況下向遼支付歲幣,怎麼也不能算是很拿的出手的功績吧。真宗以此為功封禪,真的是讓封禪徹底名不副實了。

所以,唐高宗、武則天的差強人意,唐玄宗的由盛轉衰,宋真宗的名不副實,後世帝王是真的明白了,封禪不是那麼容易做的,實在是沒有必要再繼續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有資格並且能在封禪之後繼續保持強盛,以免將來落人笑柄。


伊耆角木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來了解下封禪的概念。

  • 什麼是封禪?

我們可能都知道,古人對於天地是非常敬畏的,所以在古代的一些重要場合或者節日經常會祭祀天地。古人認為天是最大的,因此就連皇帝也只不過稱自己為天子。古代以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因此最初的封禪,就是單單指的祭祀天地,不過發展到最後,封禪已經成了帝王們鞏固皇權、宣揚教化與誇耀自身功績的一種手段。

《管子·封禪篇》中記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由此可見,封禪這回事從三皇五帝時期便已有之。

  • 為什麼要選在泰山封禪?

在古人心中,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泰山是天下間最高的山,被尊稱為“岱宗”。它也被認為是一座能“直通帝座”的神山,是直接能與天對話的地方。另外,在古代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的帝王因此認為把泰山的神祗哄好了,那麼天下也就會跟著安定了。

  • 封禪有哪些“潛規則”?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曰: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封禪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譽,但是封禪的條件非常苛刻,一般來說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天降祥瑞才有資格舉行封禪,以此來向天地報告自己重整乾坤的功績,同時讓世人知道自己是“受命於天”的真命天子,可以說是文治武功缺一不可。

因此在歷史上,只有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寥寥六位皇帝進行了泰山封禪。

那為何宋代以後沒有皇帝封禪泰山了?

簡而言之來說就是宋真宗趙恆的封禪泰山行為侮辱了這個帝王最高榮譽,讓封禪徹底掉價了,所以宋真宗之後,元明清三朝再無帝王前去封禪泰山。

宋真宗趙恆這個死要面子又耳根子巨軟的慫蛋都能封禪了,那後世帝王再去封禪還有何意義?

以上為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熊喵君的歷史世界


封禪本來是一件很有逼格的事情,偏偏被宋真宗搞臭了。

去泰山封禪的一共有六帝,分別為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還有就是宋真宗。

秦始皇橫掃六合,漢武帝北破匈奴,漢光武帝建武中興,唐高宗滅高句麗,唐玄宗開元盛世,唯獨一個宋真宗……

封禪

封禪源於最高規格的祭天,按照司馬遷的話說,要想封禪要有四個條件,分別是功至、德洽、符瑞、受命。

要封禪,或統一山河,或中興天下,不僅如此,還要出現祥瑞,說明老天對皇帝治理的很滿意,這樣皇帝才能去和老天對話。

到泰山封禪,是帝王們的夢想。李世民曾經多次想要去封禪,魏徵跑出來諫阻。當時李世民咄咄逼人(無可奈何)地問:“你說我哪裡不夠封禪?!”

明白了封禪的逼格很高,就可以說說為何被宋真宗搞臭了

公元1004年,契丹大舉入侵北宋,蕭太后親帥契丹主力包圍了宋之瀛洲,舉國震動。在這種情況下,遷都只能苟延殘喘。

但是面對呢?宋真宗又怕契丹,因為他的父親曾舉國北伐,差點沒能回來。在這種左右為難之際,寇準分析利害,力主抗敵而非遷都。宋真宗只好半推半就的開始了他的親征。

一開始還確實打得不錯,在契丹主帥蕭撻覽被宋軍的床子駑射死後,契丹就主動求和來了。宋真宗本著親征非我願,眼看就可以回去接著選秀女了,馬上派人和契丹談判。

說是談判,其實就議和。宋真宗派使臣曹利用去跟契丹,臨行前給他的授權是:“百萬以下皆可許也。”對此寇準很不滿,但也沒有任何辦法,而且此時還傳出寇準想擁兵自重的消息。無奈的寇準只好把曹利用叫到自己的營中,給予警告:“皇帝雖然給你許下百萬限 額,但如果你許給遼人超過三十萬,回來我就砍了你的頭!”

最終,宋與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每年向契丹納帛二十萬匹、銀十萬兩。

等到王欽若本與寇準不和,又因當時主張遷都。澶淵之盟後的寇準更是壓得他透不過氣來,因此決定借用宋真宗的手去打擊寇準。

他對宋真宗說,整個澶淵之盟,寇準的勝利就是真宗的屈辱。明明是皇帝您親征,功勞、名氣為何反讓寇準獨佔呢?

宋真宗雖然膽小,不過還沒有喪心病狂的要整治寇準。不打擊寇準的名望,那就提高自己的逼格好了。

所以,宋真宗明知道自己遠沒有那個資格去封禪,但是為了找塊遮羞布,就真的自導自演了一出鬧劇。

《宋史》評價了那場封禪:“及澶州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

再後來明朝建國的朱元璋本來就強勢,估計也不稀罕這個,再加上前面宋真宗這麼一鬧,他也沒了摻和的意思。

另外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封禪的本來目的是加強君權神授,而明清時皇帝已經比之前的地位高出太多,也沒必要靠封禪來給自己加持。


幾葦渡當年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帝王去封禪,要求是很高的,可別以為沒有門檻哦,主要有一下幾點

第一,起碼要改朝換代,一統山河

第二,天降祥瑞,受命於天

第三,功績卓越,雄才大略

起碼具備這三點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祭拜天地。也就是說帝王要有一定的功績,才可以去封禪,封禪的地點不一定只有泰山,武則天就去嵩山封禪過,只不過泰山作為五嶽之首,最有名且影響也最大。

真正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的中國皇帝一共有六位:秦始皇帝贏政、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唐高宗孝皇帝李治、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和宋真宗元孝皇帝趙恆。先簡要介紹一下他們為什麼能夠在泰山封禪。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開闢了封建王朝,修阿房宮,築長城,開創郡縣制,豐功偉業,當然有資格。

漢武帝劉秀:驅趕了匈奴,開疆闊土,擴大了歷史底盤,雄霸一方,是西漢當之無愧的霸主,也有資格。

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血染疆場後於河北登基稱帝。

高宗李治:唐太宗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輝煌基業,當時唐朝一片繁榮,是一個仁孝”得以立的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的開闢者,唐朝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虛懷納諫,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以上五位帝王當然有資格去泰山封禪,而接下來的這位,宋真宗趙構,讓我們看看他做了什麼。

首先他是宋太宗趙匡義的第三個兒子,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出,皇位輪不到他繼承的,但是他的大哥瘋了,二哥暴斃,可以說他的皇位有一半是撿來的。說起宋真宗,最著名的還是澶淵之盟。

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20萬遼軍南下,深入宋境,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澶州一旦失守,北宋國都東京(汴梁)岌岌可危。這時候有人勸說宋真宗難逃以避鋒芒,宋真宗同意了。但是一代名相寇準卻堅決反對這一觀點,並認為提出這種觀點的人都該殺。寇準先是列出了南逃的種種危害,後又鼓動宋真宗御駕親征,以鼓舞士氣。抵達澶州後,寇準鼓舞將士們士氣,宋軍士氣大振,遼軍陷入被動,節節敗退。加之遼將蕭撻覽被射死,遼蕭太后多次請求議和。

宋真宗本來就無心戀戰,竟說出了這番話:“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意思就是實在不行,賠款上百萬也行,一個皇帝竟懦弱到了如此地步,國之哀矣。

最後和議的結果為: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到了後來,宋真宗產生了封禪的念頭,竟然偽造天書,以證明自己封禪的合法性。封禪活動耗資巨大,將宋真宗初年累計近四十年財力幾乎揮霍一空。再加上後期宋真宗迷信宗教,到了宋真宗晚年已經到了“內之蓄藏,稍已空盡”的地步。明明資質不夠,卻還是勞民傷財。

泰山封禪宋真宗把節奏帶壞了,使得後面就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了,這秦皇漢武著實被黑了一把吧,沒想到你個宋真宗竟也想封禪。

以上就是 為什麼宋朝以前,很多皇帝都會封禪泰山,為何宋代以後就沒有了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補充和評論。


狼煙烽火何時能休


因為都不相信鬼神了!只相信自己了!



文古止觀


泰山封禪是古代最為重大的祭天典禮,從古至今,也不過只有幾位皇帝進行過封禪,也只有文治武功都達到資格的皇帝才可以。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真正統一的帝國,封禪實至名歸。

漢武帝,漢光武帝都有雄才大略,有資格就不必說了。

後面的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個人覺得資格不太夠,尤其是宋真宗已經成為歷代以來的笑柄。

宋真宗和遼國簽下澶淵之盟,讓宋朝受盡屈辱,這也讓宋真宗成為最沒資格接受封禪的皇帝,也因此封禪成為一件沒有權威性的事情。要說封禪,李世民當然有資格,但是李世民對大臣們說,你們都覺得封禪挺好,但我以為不然。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安康,那麼即使我不封禪,又對我的功業有何損失呢。當年秦始皇封禪,漢文帝不封禪,難道說漢文帝就不如秦始皇嗎。何況無非祭拜一下天地,何必千里迢迢跑到泰山之巔,才能表示我的誠意呢。這其實是李世民以退為進的話,群臣又上書可以封禪,李世民心動了,但是隻有魏徵認為不可,魏徵說山東地區民生凋敝,長年打仗人口銳減,遠沒有恢復到隋朝的水平,李世民儘管無奈,但還是聽從了魏徵的意見。

其實封禪泰山自從宋朝以後,成為了一個普通的祭祀典禮,因為這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有可能召開千秋罵名。所以後世也就不再封禪泰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