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在一戰能守住本土全身而退,二戰卻不行呢?

年糕63


很遺憾,一戰時期德國本土壓根就沒守德國本土,命題是錯的。德國戰敗之時,西線的協約國軍隊距離柏林720公里,德國本土並沒有被打。德國是在領土完整的情況下,被動投降的。

一戰和二戰,德國都面臨雙線作戰的情況,但是卻完全不一樣。一戰後期,德國在戰場上仍然不被動,尤其是東線,東線德軍擊敗了俄軍,俄國內部爆發了二月革命,後來又爆發十月革命,俄國割地賠款,退出一戰,德國這個時候,是打贏了東線戰爭。


而西線德國就被動了,德國即將崩盤。西線德國先是推進到了法國,隨後美國參戰,協約國又有了200萬生力軍,德國在1918年8月,德國軍隊被打出了法國,9月2日,德軍開始後撤到興登堡防線。但是這會兒,德國僅僅是被打出了法國,和戰前一樣了。

但是,這個時候,德國內部出現一件非常尷尬又無奈的事,1918年10月份,德國內部爆發了大規模的革命,一堆部隊還起義了。據說是受到了布爾什維克的影響,也有猶太人的因素,後來希特勒仇視蘇聯,仇視猶太人,都有這方面因素。這德國就沒辦法了,德國皇帝退位,魏瑪共和國上臺,面臨一堆爛攤子。

這個時候,德國軍隊層面還是有一戰之力的,但是一堆爛攤子面前,德國戰鬥的意念不足了,怎麼辦?德國人想了一下,議和吧,停戰吧,偃旗息鼓吧。德國和協約國談了一下,協約國同意了,德國立馬撤軍了,然後高高興興的去簽訂停戰協議了。


然而,德國到了之後,一看到協約國開的條款,基本就是個投降書,德國本以為是簽訂停戰協議,結果協約國拿出來的停戰協議就是投降書,名字叫凡爾賽和約,其實是凡爾賽投降書。

這會兒德國傻眼了,無奈了,這被騙了!!!可能有人要問了,回來接著打啊,但是,這會兒的德國軍隊基本就是解散的邊緣,從戰場上下來,一準就是裁軍,人心渙散。這個時候德國有兵,但是已經沒有能力再將這些人動員上前線了。沒辦法,德國硬著頭皮投降了。

二戰德國咋輸的?

再看二戰,二戰德國也是雙線作戰,但是,一戰德國打贏一線,二戰德國一線都沒打贏,到了英吉利海峽邊上就是乾瞪眼,東線被蘇聯頂住了,最後1944年德國還被打出了蘇聯,這會兒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國被東西夾擊。


這會兒的局面和一戰不一樣了,一戰時期,東線沒問題,西線被趕出來了,德國這會兒想的是,不能投降,死磕到底,爭取守住本土,有可能的話,肆機反攻(美好的願望)。最後呢,美蘇兩軍易北河會師,然後進攻柏林,德國投降,這次是正兒八經的投降了。

總結一下就是,一戰德國在即將被攻克本土的時候,選擇議和,結果被英法兩個老油條把議和變成投降了。而二戰是德國死磕到底,最後光榮犧牲。差就差在,一戰德國選擇了停戰,二戰德國沒打算停戰。


軍武文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不準確。

但凡捲入世界大戰的國家,幾乎是不可能全身而退的,尤其是像德國這樣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和戰敗國。

今天的德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他卻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德國除了需要向協約國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裁撤了所有的海軍和空軍,被嚴格限制了陸軍規模之外,還失去了1/8的領土和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本土國土面積從54萬平方公里降到45.2萬平方公里,但澤走廊的失去使東普魯士成為德國的飛地。

而二戰後,德國失去了尼斯河—奧得河—什切青線以東的所有土地,國土面積萎縮至35.7萬平方公里,德國的發源地東普魯士被波蘭和蘇聯瓜分。

所以說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都沒有能夠全身而退。第一次不是,第二次更不是。

不過相比之下,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承受的懲罰更為苛刻,不僅國土大幅度縮水,剩餘國土由戰勝國美蘇英法四國瓜分,而且因為冷戰的持續使得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分裂達45年之久。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敬業是認為有以下原因:

1、戰爭性質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因分贓不均而引發的戰爭,而在戰爭爆發後,歐洲各國迅速站隊,形成兩大對立陣營,最終拉開了長達四年的一戰序幕。

因為一戰的起因就是分贓不均,因此無論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他們的戰爭目的就是為了重新劃分戰後權益。而因為美國在1917年的加入協約國致使兩大陣營之間的天平最終失衡,協約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而二戰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此時的法西斯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公敵。雖然希特勒及納粹德國是由西方大資本家默許和扶持起來的,但是膨脹的德國並沒有按照西方國家的意願向東挑戰蘇聯,充當西方國家消滅共產主義的急先鋒。而是選擇橫掃西歐,得罪整個西方世界。

本來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蘇德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國家。在德國橫掃西歐,得罪了整個西方國家後,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西方國家陣營開始選擇和傳統的宿敵蘇聯聯手,共同剿滅法西斯。

除德國之外,意大利和日本同樣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反人類罪行。相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贓,第二次世界大戰變得更加赤裸和血腥,嚴重阻礙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因此反法西斯戰爭成為正義性質的戰爭。

所以作為邪惡代表的德國,在戰敗後必須要得到更為殘酷的清算,以防止法西斯勢力東山再起,再次威脅世界和平。

所以同盟國二戰後對德國的懲罰比一戰更為殘酷。

2、世界領袖不同

一戰前,雖然美國早已成為全球經濟霸主,但英法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領袖。而經歷了四年的一戰後,英法兩國均元氣大傷,美國勢力得到膨脹,開始積極的參與到歐洲事務中來。

因此一戰後主持懲罰德國事宜的主要是英法美等西方國家。

英國出於傳統大陸均勢政策的需要,不希望法國在西歐一家獨大,因此不主張對德國進行過分的經濟削弱和領土分割。

法國作為深受德國侵略的國家,雖然對德國恨之入骨,但法國也懼怕德國因為過分削弱無法支付高昂的戰爭賠款,因此迫於英國等的壓力,最終選擇對德國網開一面。

而美國作為決定一戰走向的國家,雖然綜合國力得到更大增強,但由於總統約翰遜等原因未能參與到處置德國的決策中。

而此時的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共產主義制度,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死敵。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保留一個相對強大的德國,勢必能夠更好的發揮屏障作用,阻擋蘇聯對西歐國家的革命輸出。

所以德國領土大體上被保留了下來。

但是二戰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此時的英法因為戰爭的摧殘已經完全淪為二線國家。此時成為超級大國的是美蘇兩國,因此如何處置德國體現在美蘇兩國的戰略考量中。

因為蘇聯在二戰前侵佔了波蘭東部地區,因此蘇聯在戰後想到了割取德國東部領土作為波蘭領土補償的方案,於是德國失去了尼斯河—奧得河—什切青線以東的所有土地,包括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

不僅如此,出於美蘇兩極對抗的需要,蘇聯和西方國家在德國境內進行了勢力劃分,於是德國東西分別成立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

分割佔領德國雖然是為了徹底清算德國法西斯,防止法西斯死灰復燃,但主要還是兩極格局對抗的需要。

因此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從未做到全身而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不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後,德國依舊可以涅磐重生,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一戰結束後,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根本談不上全身而退啊。二戰當然就更慘了,相比一戰前,二戰結束後,德國領土縮水了40%。兩次戰爭的結果,只能說第一次沒有第二次慘,其中緣由主要和戰勝國的利益訴求有關。

一、一戰的德國領土損失

一戰結束時,德國在局部地區的戰術上其實是勝利的。在東線,由於俄國發生十月革命,雙方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德國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在西線,德軍發起了春季攻勢,但由於給養不足被迫中止。在很多德國人看來,春季攻勢被迫停止是因為後方發生了罷工,尤其是猶太人,這個觀點被後來的納粹利用。但在戰略層面來說,德國已經輸了。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擺在德國代表面前時,德國國內紛紛不滿,但陸軍總司令興登堡說德軍已經無力再戰。

英、法、美三國主宰了戰後的利益瓜分,但三國的利益訴求完全不同,經過不斷的討價還價,最終拋出了《凡爾賽和約》。

1、法國

法國對於普法戰爭的失敗一直耿耿於懷,無時不刻不想著復仇,同時他們還想恢復曾經的光榮,那就是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在一戰中,由於法國是主戰場,法國損失巨大,設施被摧毀,傷亡人口500萬。因此,法國想要的就是從德國獲得鉅額賠償,同時肢解德國,防止德國再次恢復。當時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的設想是: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將萊茵區設為中立國,封鎖德國海岸線,由法國控制德國的工業和貿易,等等。而且戰後法國軍隊直接開進了魯爾工業區。

2、英國

如果按照法國的要求,那麼歐洲大陸自然是法國一家獨大,對於一直奉行均勢策略的英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同意懲罰德國,但是不願意過分削弱德國,使法國一家獨大。在經濟上來說,戰前英國和德國有廣泛的貿易關係,德國工業如果被摧毀,英國的經濟也無法恢復。勞合喬治還算是頭腦清醒,他認識到如果過分懲罰德國,會引起德國的仇恨。

3、美國

美國是一戰的最大獲益者,美國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但是此時的美國還沒有能夠取代英國的海上霸權。美國參戰之前,曾經向雙方都借了不少錢,現在德國戰敗了,如果德國被摧毀,債務就沒人還了,這對於美國來說,是不可以接受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安撫德國,而不是懲罰德國。在領土問題上,威爾遜還提出了民族自決的主張,當時德國的領土上生活著並不僅僅是德國人。這條建議被英法直接忽視了,因為英法有大量的殖民地,民族自決意味著鼓動殖民地獨立。

經過三巨頭的磋商,《凡爾賽和約》最終出爐了。根據條約規定,德國的領土變更如下:

1、阿爾薩斯和洛林還給法國,北石勒蘇益格劃給丹麥。

2、盧森堡獨立,波蘭獨立,同時波蘭還獲得了出海口,包括西普魯士、東普魯士一部分、波森、部分上西里西亞。上西里西亞大部分劃給了捷克斯洛伐克。

3、但澤由國際聯盟管轄,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

4、薩爾煤礦區由法國開採15年,15年後公投決定歸屬。萊茵區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

二、二戰德國領土損失

二戰的性質和一戰完全不一樣,由於有反法西斯的正義性質,對於德國的懲罰就要嚴厲許多。同時由於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傳統的歐洲強國如英法等國已經衰落,主宰世界的是美國和蘇聯。因此,在對德懲罰問題上,主要由美國和蘇聯說了算。

美國和蘇聯一致認為,必須徹底剷除德國的軍國主義源頭普魯士。在這個大的原則指導下,普魯士不再屬於德國,而且帶有普魯士痕跡的一切東西,包括墓碑都被剷除了。東普魯士劃給了蘇聯,西普魯士則劃給了波蘭,作為補償波蘭失去的東部領土。波蘭也不是善茬,直接將西普魯士上的德國人全部驅逐,財產全部沒收了。

原本反法西斯同盟的計劃是徹底肢解德國,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分區佔領。但是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啟,德國成了美蘇爭霸的前沿。美蘇雙方都在德國境內駐紮了大量部隊,西部德國跟美國的殖民地無異,而東部德國跟蘇聯的殖民地無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蘇軍撤離後,東西德合併,但是之前劃給波蘭的領土再也要不回來了。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拋磚引玉之言,歡迎關注評論。


江蝶夢


雖然都是世界大戰,但是兩次世界大戰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一戰

一戰說到底是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權力較量。

老牌帝國主義和新晉帝國主義之間矛盾日積月累。

地球就這麼大,資源就這麼多,好的地盤和資源都被先發展起來的帝國給佔據了,新的帝國想要發展,就需要地盤和資源,地盤資源從哪來,去搶咯。

但是時代發展到了這個時候,強國之間的戰爭,再不像冷兵器時代那樣,說動手就動手。

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要全盤考量。

  •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大擴充軍備。

  • 俄奧矛盾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區進行擴展,地處中歐的政合國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4]

  • 英德矛盾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衝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最終,塞爾維亞的一聲槍響,開啟了一戰的潘多拉魔盒。

一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因為參戰的雙方,無論同盟國還是協約國,說到底都是非正義的。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開始瓦解,奧匈帝國解體,俄羅斯變成了蘇維埃的天下,英國不再是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德國被制裁,法國和意大利也陷入困頓。

獨獨肥了美國一家。

二戰

二戰和一戰完全不同。

戰爭的起因雖然也有資源和地盤的考量,但並不是唯一因素,更多的是各國國內形勢的發展必然。

德國意大利日本,這三個國家,無論哪一個,當時如果不發動戰爭,他們自己國內都會陷入混亂。

戰爭首先是轉移國內矛盾的好辦法。

由於前期拔苗助長類型的快速發展,德國和日本的軍事實力迅速上升,飛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源供給。

德國,一直對於在一戰後所受到的制裁耿耿於懷,而日本,狹小的島嶼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

意大利,墨索里尼一直想效仿他們的強大鄰居,在海外獲得大量的殖民地和資源。

英法等國自一戰後實力仍未恢復,對於德國的前期蠢蠢欲動一直隱忍妥協。

最終,魔鬼肆無忌憚露出了爪牙。

戰爭迅速爆發,來勢洶洶。

這次戰爭,是以攻入對方本土,佔領土地,解散政府為戰爭方式和目的。

於是各國都面臨生死抉擇,必然生死相搏。

戰爭後期,飽受德國摧殘的英法蘇自然要攻入德國本土報仇雪恨。

日本固執超常,美國最終決定用原子彈來解決問題。

簡言之,一戰只是打砸對方的生意,二戰則是衝到人家家裡趕走房東,自然不同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一戰德國人不是被打垮的,而是被餓垮的,因為一戰德國佔領的地方並沒有二戰大,而且一直在打仗。請注意!從1940年到1944年整個歐洲西線是沒有戰爭的,頂多只有盟軍的轟炸,所以像法國等地區的生產還能維持,這樣一來西歐的農業還能供給德國本土,再加上東線德國推進的很快,掠奪到大量的糧食物資,再加上南歐提供的糧食,足以餵飽德國民眾,直到45年德國人民還能填飽肚子。反觀一戰德國又是怎樣呢?首先法國未能拿下,只佔領法國部分嚴重被戰火摧殘的地區,東線到1917年之前一直與俄羅斯相持,再加上本土和南方盟友奧匈帝國都是將本國青壯年徵入軍隊,農業人手不足,而炸藥的生產又阻礙了化肥生產,農業歉收是必然的,1917年後德國雖然向東大舉推進,逼蘇俄簽下城下之盟,但所得到的也不過是被戰火摧毀生產崩潰的土地,俄羅斯也被漫長的戰爭拖垮了,國內物資嚴重匱乏,反觀協約國,全世界的物資供給,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加美國這個大糧倉己及美洲諸國糧食供給,德國自身只有一支飢腸轆轆的軍隊,背後也是飢餓的民眾,機槍大炮畢竟不能當飯吃,協約國的海上封鎖又不可能從海外進口糧食,都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一支後勤的崩潰的軍隊,你告訴我還怎麼打!


電磁重巡055


這個問題提的不夠準確,確切的說,應是德國為何一戰停戰時尚佔領著法國比利時俄國的大片領土 而二戰德國的末日則是在蘇軍攻克柏林的隆隆炮聲中到來的?

除了武器裝備二戰與一戰相比有了巨大進步,殺傷力更為驚人外,主要還是主要對手實力的變化。

兩次戰爭中 儘管對手基本還是那幾個,但東線的蘇聯與沙俄時期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使得德國的擴張之路註定苦逼無比。

一戰時的俄國素有泥足巨人之稱,看似體量龐大但實際上工業基礎薄弱,三分之一的前線士兵連槍支都裝備不了,只能木棍綁刺刀做自殺式衝鋒。特別是1915年唯一的不凍港所在地黑海沿岸,因土耳其加入同盟會被封掉後,急需協約國輸血才能維持戰爭的俄國,等於喪失掉了一半以上的造血機能。一戰後期俄國勉強發動的付羅西羅浮攻勢和科倫斯基攻勢,都撞在了鐵板上就是明證。對付這樣一個敵人,德國自然遊刃有餘,直到戰爭結束仍牢牢佔據俄國大片領土。

而一戰後誕生的蘇聯,則把沙俄積貧積弱的局面徹底扭轉了過來,雖然後世不斷有人各種黑蘇俄,但無可爭辯的事實是,經過慘烈的國內戰爭,蘇聯培養了一批經過了戰火洗禮的堅強戰士,而經過集體農莊和五年計劃的改革,蘇聯社會形態與沙俄時期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國家政權牢牢紮根在了基層農村,消滅了食利的貴族階層,取消了沙俄時代村社的半自治,強化了國家的動員能力,二是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鋼鐵產量機械化程度都有了巨大的飛躍,二戰爆發前,蘇聯的工業產值已超過了德國和英國,僅次於美國,這相比沙俄時期是很大的進步。三是由於與德國二十年的抱團取暖,魏瑪德國及納粹德國很多不便開展的武器實驗都偷偷在蘇聯開展,無形中也提升了蘇俄的武器設計和製造水平。

大家印象裡一戰時沙俄的武器明星幾乎乏善可陳,而二戰時蘇聯的T-34,KV1,KV2,UC1-2坦克,波波沙衝鋒槍,等等,都名噪一時,立下赫赫戰功,甚至同時代的德國武器無論設計思路還是戰場表現,都難出其右,這就是蘇聯遠超沙俄的長處,也是德國一戰停戰時尚能兩線作戰廣佔敵土,而二戰時卻已不得不品嚐焦土苦果的主要原因。


石海釣沉


一戰與二戰性質不同。一戰德國雖然戰敗但並沒有滅亡;二戰德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發動侵略戰爭……。

歐洲兩次工業革命使歐洲進入工業文明時期,歐洲一些工業化國家基本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隨著資源的大量消耗,於是相互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資源的血腥戰爭,這就是一九一四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分為同盟國和協約國兩方。由於軍用飛機首次用於戰爭,坦克和大口徑火炮也初次現身戰場,再加上毒氣也被首次用於戰爭,以及馬克沁重機槍密集猛烈的彈雨,從而造成了一千多萬人喪生,兩千多萬人受傷,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兩個陣營宣佈停止戰爭。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雙方代表在巴黎凡爾賽宮簽訂了巴黎合約。作為戰敗國之一的德國,其軍事實力不僅在戰爭中幾乎消耗殆盡,而且武器裝備的生產還受到國際聯盟的限制。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向,點燃了德意志人強烈的民族愛國情緒,也激活了德意志人復仇的決心。一戰時在捷克波西米亞軍團效力的下士希特勒,正是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歷史契機,通過其不俗的演說口才聚集了一幫納粹信眾,從而很快形成了一股龐大的納粹勢力。


納粹黨是一個竭力煽動民族復仇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的黑色政治組織。希特勒打著“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面旗幟進行欺騙宣傳。 希特勒試圖讓每一個德意志人相信:德國的災難來源於《凡爾賽條約》,並號召德意志人起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一九二三年,納粹黨徒發展到三萬餘人,成為德國一支引人矚目的黑色政治力量。希特勒認為奪取政權時機已到,於是聯合德軍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於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八日,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館借舉行宴會之際發動軍事政變,欲以武力推翻魏瑪共和國。政變失敗後,希特勒一夥被投入監獄。後來希特勒東山再起,終於形成了可怕的納粹勢力並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德國再次戰敗,並被同盟國佔領。一戰德國雖然戰敗但並沒有滅亡;二戰德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發動侵略戰爭。


Mrttlzz99


一戰德國之所以能守住本土,是和德國國內出於反戰形勢的壓力和革命運動,讓德國在沒有被協約國打到本土就投降了,而這個讓德國提前投降的臺階也是美國給的。

至英法美突破“興登堡防線”後,奧匈帝國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國先後宣佈獨立,德國戰敗已是板上訂釘的事了,但美國為了在戰後的國際政治中處於領導地位,同時也是為了限制英法,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8年的國會中提出了,公開外交、海上自由、貿易自由、裁剪軍備、民族自決、成立國際聯合機構等,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要求,呼籲德國政府投降。

在內外交困的德國政府,不得已進行了改組,並請求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議,18年的11月7日,德國外交代表團,在巴黎北貢比涅森林的雷通車站,在火車的車廂裡簽了停戰條件協議,所以德國在一戰能守住本土,全身而退。德國二戰沒有能守住本土,是因法西斯“希特勒”活著時,被盟軍打到德國本土,而一直沒有選擇投降。


夏有涼風61


德國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其地理位置居中就導致其一戰和二戰都是雙線作戰。只不過一戰時期德國投降的時間早,二戰希特勒一直未投降,最終柏林被攻克,他在國會大廈自殺後,德國才宣佈戰敗投降,因此導致了兩次不同的結局。

一、一戰是世界秩序的重新劃分之戰

由於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作為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德國在國家實現統一後,大力採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國家實力迅速崛起。

由於英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對於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其經濟地位的不斷的下劃。

此時的世界已經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完畢,而新崛起的德國已無殖民地可劃分。

為了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德國聯合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建立起同盟國集團,同英國法國俄國的協約國集團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薩拉熱窩事件讓一戰拉開了序幕,這個塞爾維亞青年的一次刺殺事件竟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由於德軍受制於兩線作戰和俄軍的牽制,對英法聯軍並沒有取得特別輝煌的戰果,速戰速決的計劃最終沒能實現。

二、美國參戰加快了德軍失敗的步伐,一戰以德國的投降而告終

1916年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此時的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進入相持,戰役的慘烈程度竟然用絞肉機來形容。

德國的遠程大炮、英國的坦克、德國的馬克辛重機槍更是各顯神威,雙方傷亡人數在200萬以上。

1917年美國加入到協約國組織,此時的美國已經榮登世界經濟第一的寶座,為了儘量多的管理世界事務,美國加入到搶奪勝利果實的隊伍中。

美國的加入改變了雙方實力的對比,最終德國戰敗投降。

由於德國國內的動盪不安加上美國的參戰,德國不得不率先投降。

三、二戰的形勢和一戰已經大不相同,而德國的實力也是增長迅速

希特勒執政後積極的擴軍備戰,發展德國的軍事力量,在突襲波蘭前德國不僅收回了法國佔領的魯爾區而且搶佔蘇臺德區。

德軍大力發展坦克部隊為閃電戰的實施創造必備的條件,為避免雙線作戰,德國突襲波蘭成功後和蘇聯簽訂合約並瓜分了波蘭。在穩住蘇聯後,德軍閃電突襲法國繞過了馬奇諾放線,僅用時不到一月法國就戰敗投降了。

此後德軍閃電戰戰無不勝,歐洲大陸基本被佔領,英國被困於英倫三島,此時的希特勒並不滿足。1941年突襲蘇聯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四、法西斯主義指導下的希特勒堅決不投降

1942年是二戰轉折的一年,被偷襲後的蘇聯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聖彼得堡一線站穩了腳跟,雖然德國閃電戰戰果豐碩,但龐大的領土為蘇聯留下了更加豐富的戰略空間,在嚴寒的幫助下,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在中途島大勝日軍奪回制海權,用時美軍還考慮在法國登陸加快德國滅亡的步伐,而歐洲戰場上蘇軍全面反擊很快收復了大片的失地。

在蘇軍即將攻入德國本土時,美國在諾曼底登陸並向德國本土推進,美國的加入也讓德國被破兩線作戰,而敗亡已經不遠。

然而希特勒卻沒有投降的表現,而且一直堅持到了最後,1945年美軍和蘇軍進入德國境內並順利的會師了,德國最終戰敗投降。

二戰德國在本土被消滅也是當時客觀的歷史環境所決定的,而主動投降和不投降結果自然是不一樣的,一戰德國的本土受傷害比較小,投降的也早。二戰不僅戰至最後,國家在戰後還被分裂成兩部分,雖然都是戰敗但結果還是大不相同的。


秋雨魯北說歷史


這說法是錯的!一戰德國並沒能守住自己的國土,德國在巔峰時期的國土在55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大了快一倍。而希特勒恰恰就是為了收復德國在一戰失去的國土才發動二戰的。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犯下了一次錯誤,那就是輕信了美國不會參戰,使得能源儲備不足,打到斷糧斷頓了不得不投降。在當時由於德國打贏了沙皇俄國,直接割佔了蘇聯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使得德國實力大增,引起了美國的恐慌。因為美國不僅是德國在債主國,更是英法的債主國,一旦英法被吞併美國就收不到借款了。

在當時,德國海軍不行,無法突破英國在大西洋的封鎖。他的所有物資必須藉助於美國的商船才能運過來,因為美國是中立國,英法海軍不會攻擊美國商船。可是美國參戰以後,德國便失去了這種便利,德國本土缺資源,沒有物資就打不下去,最終慘敗!德國戰敗導致盟友奧匈帝國解體,德國本土也被大量割佔,包括被波蘭奪走的旦澤走廊。而到了二戰時期,德國與波蘭發生戰爭就是衝著這塊土地爆發的,波蘭不僅拒絕歸還旦澤走廊還威脅要切斷德國從蘇聯進口能源與糧食的通道,最終德國對波蘭宣戰並滅國波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