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老年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昇公子


人老了活著的意義,就是證明人生歷程如同自然一樣,從娃娃到少年,到壯年,到老年,春夏秋冬一個循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已!老年人,是家庭的締造者,貢獻巨大,生活經驗豐富,只要孩子孝敬,必然被子女視為家庭一寶!有老人的家庭,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等家庭,令人羨慕,生命傳遞的人道意義在這裡體現的多麼和諧完美!

如果孩子不孝敬,老人再無錢,就可能被視為累贅,命運就悲慘了。但願這樣的子女早點覺悟,聽聽他人意見,放下固執偏激和仇恨吧!給你老了的父母多些寬容,多些關懷,畢竟他們老了,再仇恨就是畜牲不如了,何必讓自己釘在恥辱柱上,讓後代鄙視呢?事實證明:讓父母一輩子傷心悲哀的人最歹毒,是人,就不能這樣做,昧良心,做絕了,會遭天譴的!回頭是岸!

能自立自強的老年人最好,善待自己就可以了!命運自己把握最好!

不要嘲笑老年人,這樣的人最無能,說明不懂人事,不會做人!老年人年輕時要比你強!人人都會老的,都會有這一天!不尊老的人,在老人面前逞強的人,是最沒有出息的人!社會如果沒有尊老愛幼的規矩,形不成良好習慣,社會沒有愛,人人的晚年都會悲慘!所以,人人都有愛心,都有善良,都會尊老愛幼,社會生活必然文明,老年人安度晚年才有保障!


齊魯情未了557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家老頭、老太太就是家裡的寶,家有兩寶!

他們是年輕人的定心丸。只要他們安康,年輕人的心靈就有所依靠,五十歲了,還可以是孩子!

他們身體雖然不再健朗,創造價值的能量已近沽竭,但他們依然力所能及的發光發熱!種種瓜菜,順帶早餐等等。

他們不再逗我們笑,他們有時像孩子一樣任性,年輕人終於農奴翻身把歌唱。開始逗老頭、老太太笑,也可以裝模作樣的去管著老頭、老太太任性的行為。

對於我來說,老年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好好活著,這比什麼都重要!


熟了的螃蟹


人到老年,卻老無所樂,這才是真正的危機。

走過歲月,歷盡滄桑,很多老人到了晚年會心生平靜與淡然,開始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一個人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便是意義。

追求的事,可以是琴棋書畫、剪紙、插花那些高雅範兒的;可以是撲克麻將打牌這種下里巴人範兒的。這跟老人年輕時代的生活積累、教育程度、成長環境等等都有關。

你總不能指望一個普通的農村老頭兒,去研究一些國畫的技法吧?

可能有人還會問,畫畫也畫不出什麼名堂,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給子女幫幫忙搞搞後勤呢!確實,很多上班族依舊在“啃老”——老人成了家裡的大管家,保潔、做飯、洗洗刷刷……但這樣的老人生活才是它唯一的意義嗎?

不然。老人可以繼續為子女“服務”,但這不該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老有所樂並適度,不妨礙到身心健康,子女都應該支持才是。因為,老年人心理健康、抑鬱症的問題越發引人關注了。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門診:病因與空巢因素有關係的老年抑鬱症患者比例,由2012年的10%左右,提高到20%左右。

臨床上發現,失眠,沒食慾,不願與人交往成為這些老人的典型症狀,不少人就診中還透露“人老了活著沒意思,想早點死掉”的念頭。

這樣的老人,子女一定更希望他們找到快樂,打麻將也行。

人到老年身子骨還行,生活溫飽富足,老有所樂,不為子女煩憂過多。——這應該就是很好的老年生活。您認為呢?


遼瀋名醫


我來答這個奇葩的問題,因為我是一個63歲的老年人。

說句真心話,活了這一大把年紀了,還真未太多太認真的考慮過這個問題。自年過花甲以來,每天忙著4次接送學生,陪孫子寫作業,默寫背誦改錯簽字,有時到深夜。覺得活得挺充實,也幹得挺有心勁。可你問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沒想明白。

但記得我姐姐說的一句話一直記在心裡:有用!意思我無論活多大歲數,能對子孫有用,能幫他們乾點事,就有意義。她還補充說:如果躺著不能動,再要他們伺候,那還不如死了!記得當時哥哥在一旁還不以為然:你看你咋說的!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老人的心聲!活著能有用,也即有所奉獻!

當然,也有活得更瀟灑的老人,我不要子女養老,也不給你們做免費保姆。我給你成了家,盡了責任,該享受一下晚年生活了。儘管我還學不了他們,但挺佩服。他們也無可指責!

題主是出於什麼心理提這個問題,我不妄猜,也無權指責。但想提醒一聲:早早教育自已的子女,成年後最好別提類似問題,以免別人誤解,也免得自已的爸媽為此想不開。


嶧縣西門裡老李


老年人活著的意義就是沒意義。我退了已經四年,一直在想老手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感覺就是越活越差,越活越小氣。一個月幾千塊錢,也不怎麼花,就買點降壓藥,吃飯就是些糊弄飯,好吃的牙不好咬不動,所謂好飯就是紅燒肉。昨天和朋友一起飲酒回來的路上我突然發現我身上穿的都是垃圾,汗衫,褲子,褲頭都是在垃圾堆裡撿來洗了洗穿上了的。自己心裡也知道不應該,但就覺得好好的東西扔了可惜,揀起來就穿上了。腰帶,襪子,鞋子都是撿的,穿上了也沒人說我,飲酒時我還就把這事講給大家,把我好好嘲笑了一番,都是老朋友,說話也不介意,也不上心,說完了也就沒事了。有人建議我學養生,我和另外幾個人可是有話了,養生不如朋友聚餐聊天好。都是騙局。還有就是越活越無用。鍛鍊也是熱門話題,有人說身體最重要,多鍛鍊多活幾年。再鍛鍊也擋不住衰老,也擋不住生病。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也是大眾公認的。說話時都是這麼說的,可是沒見過誰把自己的錢扔大街上。總之就是啥也不管用,還是自己勸自己是真。自己心裡愉快不愉自己知道,別人說什麼都不管用。


呼爾嗨喲


我是2016年底退休的事業單位人員,至今已有四個月了。記得沒退休時巴不得馬上退休,儘管每天上班也沒啥工作任務,很是逍遙自在,但畢竟得受機關紀律約束,所以,盼望退休了就自由了。如今退休幾個月了,說實話還真的想念上班時光,人啊,就是個矛盾體。說到老人活著有什麼意義,覺得問的很不妥,難道是覺得人過六十就該活埋嗎?是的,年齡大了,退休了,不能再為社會做什麼貢獻了,但是,不要忘記這些人曾經給單位給社會做出的貢獻,也不要忘了這些人為子女和孫輩做出的巨大付出!


我所看到的世界


“老”這個字,好像不怎麼討人喜歡。

我們說到年輕人,總說“生機勃勃”、“精力充沛”、“活躍”等一系列很積極的詞彙,但說到老人,就變成了“老氣橫秋”、“老態龍鍾”,甚至是“老糊塗”。

即便老人自己,也常常自嘲:

“哎,人老了,做啥都不行了!”

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家為此做了大量研究,發現以上提到的這些,大部分都是對老人的偏見!

只要消除這些偏見,老人的健康水平、生活質量會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偏見一:30歲以後就走下坡路了?

確實,多數人體能的巔峰時期是25-30歲之間。在這之後,肌肉力量、靈活性、循環系統、反應速度等功能會漸漸衰退,所以,40歲之後,還想當短跑世界冠軍是不太可能了。

不過,並不是人人都要當短跑運動員啊!所以也不能說30歲之後就一定會走下坡路了,因為不同職業者的最佳表現時期是不一樣的。比如:

  • 職業保齡球選手的巔峰期是35-36歲;
  • 藝術家和音樂家的創作巔峰時期是50歲之後;
  • 政治家、哲學家、工商業領袖,一般都在60歲之後,才更得心應手!

偏見二、老人都體弱多病?

papi醬曾經拍過一個小視頻,視頻中,她帶著自己的媽媽和一群阿姨們去爬山。

想象中是這樣:

事實上是這樣:

我們現實生活中,退休後老人鍛鍊身體的熱情、頻率,好像確實是大大超過30歲左右的成年人。

比如我爸,就是個自行車騎行愛好者,65歲,每天都會和騎友們一起騎行十幾公里,這樣的體能,也許很多年輕人都未必能做到。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身體功能下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許多生理變化,卻並不是因為老化,而是以為不使用。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用進廢退”。

有很多一直堅持鍛鍊身體的老年人,就很少體會到那些通常被認為的、老人都會遇到的困難。

有統計數據表明:

65歲以上的老人,只有5%需要長期住在療養院。

而且,隨著醫學的發展,因為疾病而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百分比一直在大幅度下降。

偏見三:年紀大了,腦子不好使了?

事實上,如果給老人們做智力測試,會發現,智力分數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下降。

那很多老人生活中,覺得自己學東西不如年輕時那麼快了,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 流體智力:指學習速度和快速加工能力。
  • 晶體智力:指知識和技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流體智力”,也就是快速學習的能力可能下降,但是“晶體智力”,比如詞彙量和知識量還在不斷上升。

而且,有些65歲以上的老人,智力測試的得分甚至能和35歲以下的男性平均得分相等!

是什麼因素讓這些老人保持著聰明睿智的頭腦呢?

通常來說,這些聰明睿智的老人,都在繼續工作,保持著活躍的智力活動。

一位名叫Warner Schaie的老年學家發現,如果你具備以下條件,你就能在老年時保持思維敏捷:

1、保持身體健康。

2、生活在一個好的環境中。具體來說就是:受過教育、有喜歡的職業、良好的收入、有完整的家庭。

3、參與能激發智力的活動,包括閱讀、旅遊、繼續受教育、參加文化或職業協會組織的活動等。

4、有靈活的個性。

5、有一個聰慧的婚姻伴侶。

6、對中年時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

如何保持積極的心態,成功老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從以前很重要的社會角色中慢慢淡出、退休,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心甘情願地退位,也不一定功能成功地適應老年期。

在適應老年期這個問題上,哪些人可以適應得更好?怎麼做才能成功適應呢?

  • 一、活動理論

活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必須的。凡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性方面保持積極活動的人,將能夠更好地適應老年期。

因此,老年人也應該儘可能地堅持年輕時養成的活動習慣。當不得不放棄某種特定的角色或活動時,找到其他的角色或活動來代替。

這樣,老人也可以保持更好的自我形象、更高的滿意度和更多的社會支持。

  • 二、補償策略和最優化策略

年齡增長,確實會引起很多變化,但如果能學會補償這些變化,老年人的幸福感將會提升很多。

其實,不單單是老年時期,人的任何時期,不都應該好好利用自己的潛能,來應對各種挑戰嗎?

以為名叫Paul Baltes的老年學家建議:當老人們用“帶有補償的選擇性最優化策略”時,保持老年健康和積極向上的目標就能實現。

“帶有補償的選擇性最優化策略”是啥意思呢?

也就是說,歲數大點的人,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自己仍能做的事情上,並想辦法做得很好,以補償年齡帶來的損失。

差不多是我們中國人說的揚長避短,更有針對性。

舉個例子:

有一位鋼琴家,叫阿瑟-魯賓斯坦,他在80高齡時仍能保持高水準的彈

奏水平。

在一期電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說了他所用的三個策略:

首先,他會精選曲目,不像以前彈奏那麼廣泛(選擇策略);

然後會集中練習這些曲目以達到最優(優化策略);

最後,為了彌補逐漸失掉的彈奏速度,他用了一點小技巧,就是在彈快節奏章節之前,就有意先把速度放慢,使得後來的節奏相對而言聽起來快些(補償策略)

阿瑟-魯賓斯坦

總之,希望“成功老化”,在老年期也幸福感滿滿,就應該儘可能多地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那些“混日子”的做法,只會降低老年的幸福感。

同時,不論是老人自己,還是作為子女的年輕人,都應該改變自己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消除偏見,改變對老人的陳舊觀念,這對提升老人的身心健康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因為,據老年學家估計,老年人能力的喪失,只有25%出於醫學方面的原因,其餘75%的原因,是出自社會、政治、文化方面。

因此,當老人覺得:

“瞧,我還和以前一樣!”

那您積極的自我知覺和樂觀態度,真的能幫助您過上更健康、更長壽的老年生活。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我有個朋友,他父親九十二歲,從去年有病住院,他黑白在醫院照顧父親,他今年也六十七歲了,部隊退休,父親病情好,他的心情好,父親病有反覆,他的心情就不好為了照顧父親,有十個多月了,不能:和自己的老婆見上面。這樣的大孝子現在還有嗎。


春雨30972237


“世界真是變化快!”

新生事物更迭太快,信息交流幾乎就在瞬間,這一切直接導致很多老年人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攆不上社會的發展速度了。

或許大家會把這些全部怪在老年人不願意去接受新鮮事物,包括不願意接受電子產品。

但是變老,基本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很多人對於“變老”又會有一個明顯的時間節點,那就叫做退休。

退休確實是一個很多人會從心理上覺得自己變老的開始,突然間不被完全需要,空閒的時間有了一大把,生活一下了失去了目標,人生如同一隻失去航向的小船,不知會駛向何方。

這種心理落差是很多人難以直接接受的。

據統計,中國男性的退休年齡在60歲,而62歲基本就是一個退休老人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甚至重新接受自己的一個開始。兩年的緩衝期一旦結束,人就很容易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懷疑的階段。

而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讀書。因為讀書對排解老人不良情緒相當有用。

讀書可以讓老人快速與工作、生活之外的世界接軌,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釋然一點,或者說能讓老人看得更開一點。

社會的發展也在促使很多人探尋讀書的意義。人們有些時候會莫名地注重“意義”。似乎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要有所收益,所以對於老人讀書,很多人會不以為然,覺得老人讀書好像沒辦法收穫什麼了,用來讀書的時間還不如幫著帶孩子、做飯、收拾家務呢。

但是所有的事情並不都會有即刻的意義。

之前看過一個小故事,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小孫子住在山上的農場裡,每天早上,老人都會早早起床,坐在廚房桌子上讀聖書。

一天,他的孫子問爺爺:“爺爺!我很努力地像您一樣讀聖書,但是我看不太懂,而我能夠看懂的那部分又很容易就忘記了,那我讀書還有什麼用呢?”

當時,老人正坐在爐子邊給爐子添煤,聽到孫子的問話後,把裝煤的籃子交給小孫子:“帶著這個煤籃子去小河邊給我打一籃水回來吧。”

小孫子很聽話地去了,可是一籃子水還沒到家就全部漏完了,爺爺笑著讓他再去一趟,可是還是剩不下水,來回幾次之後小孫子委屈地問爺爺到底為什麼?

爺爺回答他:“你是不是覺得用籃子打水是無用功,可是你現在看看你手裡的籃子。”小孫子低頭一看,原本髒兮兮的小籃子現在變得乾乾淨淨了。

其實讀書也是這樣,看起來好像並沒有對當下的生活起到什麼作用,但是已在潛移默化地由內而外地改變著閱讀的人。

縱觀我們身邊的老人,會發現一個現象,平時讀書看報多的老人,他們相應地對於新事物,包括電子產品的接受度會高很多,起碼他們不會牴觸,甚至還會主動學習。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讀書看報。

我們都知讀書有利於思考,而思考對於老年人又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能幫助老年人規避一些老年疾病,比如最常見的老年痴呆。

尤其是剛退休的老人,他們可能還不需要面臨幫隔輩帶小孩這種親情“工作”。但是在剛剛結束了奮鬥一生的職業生涯後,最適合填補空缺時間的事情就是讀書。

這時的老人可以把這些年因為忙於工作而落下的書讀回來,或者把曾經讀過但是見解並不那麼深的書重新讀過,帶著更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去讀很多的書,所能夠獲得的理解肯定比年輕人要深刻很多。

那為什麼又說讀書多的老年人接受新鮮事物要比不讀書的老年人快呢?

因為讀書相對國內老年人群體,也算是一個比較罕見的事情。所以我們就能理解願意去接觸並學習新鮮事物的老年人,大都出自愛讀書的這些人中。

62歲老年人讀書的意義到底在哪?其實誰也沒辦法給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是在很多方面又是有幫助的,比如說幫助老年人不被時代丟下,不與時代脫軌,預防老年痴呆等老年人容易得的疾病,還能增加退休生活的樂趣,維持大腦運轉等等。

可是話又說回來,讀書其實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並不是哪個年齡段拎出來,然後強行告訴自己現在該讀書啦。

最重要的還是要永遠保持一顆想要閱讀的心,才可能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


魚非白讀書


人一生從小到老都有一個過程,但是總得都有老的時候,對於年青人可別看不起老年人他們一生也為國家做出貢獻,他們也是有技能的。

記得那年還在社區醫院上班時候,那年也50好幾了在哪算歲數大點了。有一天來個輸液的患者特別胖伏色特別黑,當時我科有幾位年青護士就給她輸液去,護士去了一會兒就回來了就說太不好紮了看不見血管,這時又去了一名年青的護士,這時有一位患者來輸液我把輸配完過去給患者紮上了,我一看護士正在找血管了看著挺為難這時我過去看看,當時胖患者看我一眼從她眼神中看出對我的懷凝當時小護士對我說您看看吧,我就問她給你看看行嗎?她說看看吧這時就看好了一個小血管給她紮了進去,患者挺高興從哪已後幾天液都是我扎的她還挺滿意。從這看出老了又老的經驗也有老的用處,所以年青人不能小看老人他們有他們的長處,有時經驗不是一天兩天學來的需要一定的時間。希望年青人向老年人學習取長補短,老年人向年青人學習當今的技能,缺一不可你說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