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很多亞洲男女被賣做奴隸送往美洲,他們的命運如何?

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亞洲前輩們的移民歷史是波瀾壯闊的,也是戚寂憂傷的;他們經歷過幸福,也經歷過苦難。最早移居美洲的亞洲人之中,很多人的身份並不是那麼光彩——他們是奴隸,有男有女,曾經受過西班牙、葡萄牙人無盡的折磨。但是,亞裔移民們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典範,他們在交通還不便利的近代早期,就通過亞洲人社區將亞洲文化傳入美洲。在本文中,餘孽君將向大家介紹,這批移民的精彩故事。

亞洲人們

1492年,哥倫布的船隊從西班牙的港口駛出,開始了他們跨時代的旅行。哥倫布的船隊只有三艘小船,與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但是,這些駕著小船的水手們得到的卻是一整片大陸。哥倫布跨越大西洋,成功發現了一片未被佔領的新大陸——美洲。受限於當時的地理知識,哥倫布認為自己已經到達了亞洲,並將他看到的美洲原住民成為“印第安人(印度人)”。

16世紀開始,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由於臨近大西洋,而且皆有深厚的航海傳統,因此成為殖民活動的先行者。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殖民活動下,整個拉丁美洲基本被西、葡平分,西班牙還北上到加利福尼亞北部。與此同時,大量歐洲商船繞過好望角來到亞洲經商,歐洲人已經知道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並不是亞洲,但是,亞洲的財富與商業潛力仍然吸引他們不斷向亞洲擴張,馬六甲、菲律賓、澳門、印度等地,都可以看到歐洲人建立的殖民據點。

400年前,很多亞洲男女被賣做奴隸送往美洲,他們的命運如何?

當歐洲人佔領拉丁美洲後,他們遇到了一個大問題——勞動力。拉丁美洲並不像北美那樣人口稀疏,在歐洲人到來之前,瑪雅、阿茲特克與印加帝國等文明都曾輝煌一時,並養育了稠密的人口。但歐洲殖民者到來時,他們也將舊大陸的病毒帶到新大陸,造成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一時間,拉丁美洲勞動力稀缺。

歐洲人解決勞動力缺乏的方式是從其他地方進口奴隸。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來自非洲的黑奴,很多文學作品和歷史研究將黑奴作為關注對象。實際上,除了非洲奴隸之外,歐洲人還從亞洲進口了大量奴隸,他們得到的關注卻相當之少。 但正是這批奴隸,構成了美洲最早的亞洲人社區,也成為將亞洲文化帶到美洲的先驅。

400年前,很多亞洲男女被賣做奴隸送往美洲,他們的命運如何?

從十六世紀開始,西班牙在菲律賓的殖民據點馬尼拉(現菲律賓首都)是跨太平洋奴隸貿易的中心。販奴者包括商人、軍人和牧師,1604年一位牧師指出印度、馬六甲的奴隸質量最好,他們勤勞有禮,還有不錯的音樂潛質。在整個17世紀,大約每10年就有6000名奴隸進入殖民地。

很多男性奴隸都是作為技術工人被賣到拉丁美洲的新西班牙地區。他們往往在還是個10餘歲的少年時就被西班牙奴隸商所抓捕,或是用半哄半騙的方式被拉上販奴船。奴隸商會與床上的水手簽訂契約,要求他們保證奴隸的安全與健康,等到了美洲將奴隸出售後,他們可以得到1/3的金額作為酬金。

而女性奴隸的生活則非常慘淡,她們中的很多人被作為妾或是性方面的奴隸被到美洲,受到痛苦的折磨。西班牙的軍官與貴族經常會帶著亞洲買來的女性作為妾上船航行,而下船之後則將她們拋棄。一位觀察者曾揭露,某位西班牙官員帶著15名亞洲女性上了船,其中很多人還因此懷孕。類似的醜聞不斷打擊著西班牙人的聲譽,1700年,西班牙皇室宣佈廢除太平洋奴隸貿易。

400年前,很多亞洲男女被賣做奴隸送往美洲,他們的命運如何?

進行奴隸貿易的著名船艦——馬尼拉大帆船

由於16世紀的歐洲人並不熟悉亞洲人的具體分類,因此他們將第一批亞洲人籠統的稱為“中國人”。實際上從中國移居美洲的水手和奴隸只佔一少部分,菲律賓人才是跨太平洋移民的大頭。來自亞洲的奴隸常常與他們的自由人同胞住在一起,組成社區。不同民族的亞洲人組成的社區各有特點,例如菲律賓社區善於製造棕櫚酒,1619年,第一批菲律賓水手來到墨西哥,並留在當地生活。這批水手將菲律賓的棕櫚酒釀造技術帶到墨西哥,據稱這種酒與“白蘭地一樣烈”,西班牙官員甚至擔心這種酒會令西班牙人染上酗酒的毛病。

400年前,很多亞洲男女被賣做奴隸送往美洲,他們的命運如何?

棕櫚酒

16世紀末,中國人也通過各種方式來到了北美洲,並在西班牙治下的下加利福尼亞地區從事造船業,他們的造船技術令西班牙人稱道。17世紀開始,中國移民也開始在秘魯地區從事紡織業。18世紀初,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也出現了中國人,他們在金礦中進行開採。

早期的日本社區略有不同,他們的奴隸較少。1611年,德川幕府向新西班牙派遣代表團,希望與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進行貿易,開啟了日本人與美洲接觸的歷史。1614年,伊達政宗向西班牙派遣代表團,向西班牙國王表示敬意。在前往西班牙期間,

代表團曾停留在美洲的新西班牙,其中一部分人被當地的情況所吸引,於是留了下來建立日本人社區。

400年前,很多亞洲男女被賣做奴隸送往美洲,他們的命運如何?

遊戲《信長之野望》中的伊達政宗

很多來自亞洲的自由人為了融入當地社區,自行皈依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國教天主教。而奴隸可能會在主人的強迫下皈依,總之,亞洲人進入拉丁美洲後並沒有破壞西、葡的宗教統一政策。很多奴隸並不是終身奴隸,通過主人死後或是生前主動釋放,這些奴隸可以變成自由人,並融入當地社會。

墨西哥歷史上著名的女性天主教聖徒米拉·胡安就是一位前奴隸。她是一個“中國”女孩(實際上也可能來自印度或菲律賓),作為奴隸被賣到墨西哥,在期間她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也成為一名基督教徒。主人死後,米拉獲得自由並與意味前亞洲奴隸結婚。之後,她作為醫生免費為病人治病,其名聲在施善行的過程中不斷增大。死後,信徒們自覺的將其居住地作為聖地,耶穌會也將其追封為聖徒。

400年前,很多亞洲男女被賣做奴隸送往美洲,他們的命運如何?

米拉引發了墨西哥人對“中國女孩”形象的想象

結語

在1849年淘金熱後亞裔居民大量湧入美洲的幾百年前,很多亞洲人就已經來到了美洲,並建立了亞洲人社區。他們中的很多人是貧窮的水手,甚至是奴隸。這些亞洲人的生活可能不如後來的亞洲人那麼體面,但是,他們是現代之前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前輩,從這點來說,我們因當給予這些移民足夠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