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和朱元璋,到底谁更加伟大?

李金谈生意经


万事开头难:朱元璋建国时承受了更多的困难。

在中国历史皇帝中,如果论出身,朱元璋说第二,没哪一个皇帝敢说第一。论出身,朱元璋的祖先都是贫农,他真正的无产阶级。然而,虽然朱元璋出身低微,但他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

朱元璋出生时,据传说红光满屋,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朱元璋童年时一直被饥饿所困扰,他童年的不幸遭遇,给他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后来明朝确实成了一个农业帝国。

朱元璋童年时曾给地主家放过牛,但是朱元璋仍然在饥饿中煎熬。后来他的父母和哥哥都被饥饿夺去了生命,因为饥饿朱元璋被迫到皇觉寺当和尚。但是当了和尚的朱元璋仍然需要出去乞讨。

明太祖朱元璋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是非常有一套的,朱元璋执政期间,明朝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的是安居乐业。朱元璋在贪污舞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他的治理下贪官很少,明朝的社会发展甚至是超过了唐宋时期。康熙大帝曾经在朱元璋的墓前留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治隆唐宋”四个大字。

其次,明朝灭亡以后,在清朝的民间还有很多的反清复明的人存在,清朝为了更好的统治汉族人民,实现满汉统一的局面,稳固清朝的统治,清朝的皇帝只有对这位在明朝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表示一下尊重,去他的墓前祭拜一下,当然,这主要是为了稳固清朝的统治地位。

再者就是,康熙帝对朱元璋也有敬佩之情,朱元璋从一介平民成为了一代开国帝王,可以说是经历了千难万险,而且,康熙大帝执政期间,他曾多次御驾亲征开拓疆土,也许在康熙的心中,他并不服朱元璋,所以要和朱元璋在做一个比较,他想要成为一个和朱元璋一样的明君。

所以,在建功立业方面,康熙大帝还需要向朱元璋学习。


公元前


没有可比性,明太祖驱逐鞑虏,由南向北而一统全国,恢复中华天下,建立起强大的多民族统一政权。而他的起点只是一个平民僧人而已。在建立明朝后,他休养生息,重视民生,打击惩治贪官和既得利益集团,出身民间的他比任何“千古一帝”更了解民间疾苦,他也是唯一可以为了百姓而拿利益集团开刀的人。而某位“千古一帝”么…起点颇高,作为福林确定的继承人,那是无数大人物教出来的,和明太祖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没有可比性。而被别有用心反复捧的捧着除鳌拜,平三藩,战葛丹,退沙俄,收台湾的功绩,无非是靠着《康熙大帝》《康熙帝国》《少年康熙》《青年康熙》《康熙情史》《龙珠》《…》捧出来的,试想鳌拜跋扈,嚣张欲反,凭鳌拜的势力还除不了他?三代忠心耿耿的老臣如此下场,再说平三藩,满清许诺三王又出尔反尔,激起三藩反叛,中国又重燃战火,千万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内战一起以清朝兵甲之胜,竟不敌三藩,如果不是吴三桂老死,恐怕千古一帝也只有回东北了,再说退沙俄,退是退了,一万五千人打八百哥萨克,打完竟然还割地,这是胜利?功绩?打葛尔丹,葛尔丹统共两万人,满清十万大军,打了九年,死了大学士,还没能彻底平定葛尔丹,再说收台湾,台湾不是中华吗?明郑是最后一块坚持中华的净土,所谓收复,也不过是内战而已,包括平三藩,也都不过是内战而已,退沙俄割了地,对内文字狱,民族压迫政策更为甚行,还有什么可以吹嘘的?满清一朝,眼界狭小,也称了圣,和太上老君,赵公明,大长和国皇帝,越南黎朝皇帝并称圣祖…实在是…所谓大清圣祖和明太祖,能比吗?有可比性吗?


关河南望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登向皇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好一个汉族建立的王朝,用他的话说是布衣而渡江十四载而成帝业。在元末那个动荡的时代,明太祖以布衣之身而得天下。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在这个时代一切靠出生的年代,明太祖可以说是我们这些寒门子弟的楷模。

它不仅开创了明朝,他确立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五百年的政治走向,话说时势造英雄,那时势造就的英雄相对来说历史上不乏其例。但是英雄造时势的就不多见了。笔者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他让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废除了宰相,一部《大明律》清朝也只改了一个字。他的军户制度,清朝也直接承袭过来。他出生寒苦,他更知道百姓的苦楚。《明史 太祖本纪》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知乎年年都可以看到减免发生灾荒地方几年的赋税,他痛恨贪官污吏,对他们严刑重罚。对待百姓颁布《大诰》体现他维护百姓的利益。但他也避免不了放些错误,没能听纳不要设立藩王的建议,为靖难之变埋下了隐患。杀功臣这也是他的阶级立场所决定的。但他还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

康熙皇帝,八岁登记,十四岁亲政,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葛尔丹,缔造了康熙盛世,在位六十一年,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去最长的皇帝。晚年也有过错误放任属下官员,给雍正皇帝留下大量的负担。虽然他有开创之功,庙号圣祖仁皇帝,但笔者认为他在政治建树上不及明太祖高皇帝。

一个皇帝有开疆拓土的本领但有在政治领域建设中有开创性的建设更了不起。

明太祖也有开创之功,开疆拓土,政治建设影响中国六百年,这一点康熙不如明太祖。


历史春秋网


一定程度上来说,朱元璋肯定是要比康熙厉害的,毕竟朱元璋是白衣天子。他是从一个农民,甚至一个乞丐,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带领一群不要命的能臣武将,一步一步登上皇位的。

在这期间,朱元璋可谓是经历了无数次生生死死,消灭了一个又一个能和他相匹敌的对手。尤其是陈友谅,有几次朱元璋在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他可是差一点死在了陈友谅的手里。

不过,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幸运,因为在那个乱世之中,在那个群雄四起的年代,朱元璋脱颖而出了。

他最终建立的大明帝国,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能像朱元璋这样从社会最底层,逆袭成皇帝的人,也只有他一个人而已。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会说,刘邦也是从底层起来,当上的皇帝呀。

可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刘邦当过泗水亭长,最起码他那时候还是一个公务员。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和他在当公务员的时候,结交的一大批人才有关。

朱元璋可是没有刘邦幸运,因为他的起点真的太低了。以当时朱元璋的地位,他根本接触不到任何一个比他更加优秀的阶层的人。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真正从贫民,直接翻身当上皇帝的。

你看是不是越是这样来和别人对比,就会越觉得朱元璋的江山得来的不容易吧。

回过来我们再看看康熙,清朝的皇帝中,康熙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帝王,毕竟他当皇帝的时候,只有八岁。

那时候的康熙,因为年纪小,受到大臣尤其是鳌拜的蒙蔽,一定程度上来说,康熙皇帝的权利,是被鳌拜给架空了。

所以,他若是想要掌权,第一步就是要除掉鳌拜。

要知道鳌拜可是开国功臣,若是想除掉他,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可是,康熙在16岁的时候,就机智的把鳌拜给除去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鳌拜的胆识。

当然了康熙在除掉鳌拜亲政之后,又做了一些列的大事,正是这些大事,奠定了康熙千古一帝的美名。

比如,康熙帝东南收复台湾,平叛三藩,稳定全国,东北边境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解决蒙古问题和平定西北的准格尔。

可以说在开疆拓土,奠定大清版图上,清朝的历代皇帝是没有能比上康熙的功劳的。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康熙的这些成就,都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取得的。

所以,拿这样的康熙,来对比朱元璋,康熙还是差了一点,不过,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两个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皇帝。


汉史趣闻


评论两人,自然要抛开华夷之辩,不带民族情绪。

个人认为两人武功相当,一个推到元朝,统一乱世!一个涤荡边陲(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安定海内(平定三藩)!

至于两人的统治或者说文治方面,则康熙稍胜一筹。

而这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出身穷苦,受教育有限。而康熙自小受皇家教育,满汉皆通。

读书多的人就一定比读书少的人成功吗?当然不一定,但大家看现今中国最顶尖的企业家哪个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所以朱元璋在教育上有先天的不足。

朱元璋设计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成为专为皇帝服务的密探,凌驾于司法之上,虽说初衷是为了监察,侦测贪官、不臣之人,但后期这样的机构将明朝搞的乌烟瘴气,臭名昭著。

他恨贪官,将贪官抽筋剥皮,本意是好的,想起到威慑作用,但并没有从制度上来解决。

康熙呢?也有文字狱这样的捕风捉影,一是出于其满人统治者的敏感,二是出于时局的过激反应,虽后面雍正和乾隆多有效仿,但毕竟没有让它制度化。康熙在大体上做到了满汉一体,平息了大多数的民族矛盾,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下,一个异族王朝才能统治中国两百多年之久。

同时对待贪官,康熙是想要从制度上来治理的,火耗归公便是这样的制度,虽全面革新于雍正,但在康熙朝已经打下了基础。

所以,在统治方面,康熙和洪武都有其作为专制帝王的局限性,但由于朱元璋先天教育的缺失,他的很多统治政策是畸形的。




耳朵Z先生


我认为朱元璋比康熙更为出色,一个几乎不识字的农民乞丐于乱世中从军以求得生存,作为一个中途参加义军的农民竟然担当了义军首领的大任,其过人的能力肯定是非凡的,很多人说他被郭某义女看中才得以顺利谋得职位的,但应该首先想到他为什么能被人看中?由于他个人非凡的指挥才能和知用善用的统帅能力,他所率领的义军得以名声远播,巧取南京后更是惊动四方,其占据一方后并不盲目地四处征掠,而是以各种方式稳固自己的小政权,发展生产练武备军,善待士绅富豪和小民百姓,后以弱势击败义军中势力最强的陈友谅,剪灭张士诚,使天下英豪纷纷归投,天下大势基本明朗化了,于是顺应民心登皇帝位开创大明,同时遣大军由南向北逐灭元廷,成为首位由南向北扫平天下成就天下一统的封建帝王,为了抚平战争创伤,他招抚流民,兴农重商,以严历的手段惩贪毙恶,以铁腕手段惩治骄兵悍将以求天下安宁士民归心,其政治理想和政治手段和勤政之心始终贯穿他帝王一生,不曾倦政和享乐。有此帝王政绩,加之他又是开国之君,所以他绝对比康熙更出色。


手机用户张12345678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皇帝,也是军事成就最强的皇帝之一。毛主席评价中国古代皇帝的军事才能时说“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我们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历史上最刚强朝代,留下古代汉族人最耀眼的铮铮铁骨般的骄傲。康熙大帝守土又开疆,平定准葛尔,将300万平方公里的蒙古草原最终纳入中国版图;东北退沙俄,打击外来侵略;平定台湾三藩,维护祖国统一。可以说,朱元璋和康熙都是伟大的帝王,至于哪个更伟大,从他们的历史功绩中大家自行评判。康熙的历史功绩在《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里有细致的讲解,大家不妨重温这部优秀的历史剧。朱元璋的建立历史事迹在《朱元璋》这部历史剧也有精彩的体现,单就朱元璋洪武时期的军事战争描述不多,下面补齐这段历史,供大家见仁见智。

一、布衣皇帝的傲人战绩、“屌丝”逆袭的典范——朱元璋首创从南至北的北代蒙古的大业

剪灭武昌陈友谅、姑苏陈士诚、台州方国珍后,进兵八闽,基本统一南中国。经与谋臣、武将密商,北伐时机快到。于是,1367年,39岁的朱元璋挥师北进中原,完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从南而北统一全国的战役。此役,徐达为元帅、常遇春为副,统军25万,从南京出发,经两淮,至华北。此次战役,朱元璋吸取南北朝时期宋武帝、文帝北伐中原时分步略地而失败胡教训,集中兵力,以歼灭北元有生力量为战略目的进行决战,并进行系统的战役部署:先取江苏山东,剪除北元左翼;之后进兵中原,斩断北元右翼,夺取潼关,一举荡平北元主力,使北元势孤援绝;最后进兵元朝首都,完成对元朝行政中枢的控制,分兵再进华北、西北,风卷残云般一统华夏。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是古代皇帝中的佼佼者。

徐达占领山东后,40岁的朱元璋(1368年)在群臣的簇拥下称帝建号明朝。但虽然元朝皇帝与行政班底仍在,统治着茫茫草原及东北广阔土地,依然伺机复辟。为此,朱元璋先后进行八次北伐的北元残余势力,力图控制东北及蒙古草原。

(一)“我的地盘我做主”——第一次北伐北元,将北元赶回蒙古草原,彻底退出传统王朝边界。

1370年,元顺帝逃往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命王保保从山西反攻北平。42岁的朱元璋决定先发制人,仍依徐达为元帅,以李文忠为左副,冯胜为右副,兵分两路,一路经长安,出定西,攻取西北;一路经居庸关,经东长城,过野狐岭,攻取赤峰北元行政前线。二月二十五日,西路军在徐达统领下,攻克内蒙古托克托,次月攻克山西五寨、朔县,主力达到沈儿峪、定西(甘肃中部),大败王保保,追亡逐北到蒙古和林。五月初一日,邓愈收复西藏。元末、明初两大阵营的战神——徐达与王保保的北伐交战中,第一回合徐达完胜。

五月初,东路军在李文忠的带领下击败北元的大将上都罕,二十一日,李文忠攻克北元重要据点应昌府(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湖西南四里),占领北元临时首都,由此胜利大搬师。此役,俘虏四万两千人。

从此以后,北元势力从内蒙古内退,保有漠北及辽东区域,远离明王朝,对明朝的军事压力大幅降低,同年四月元顺帝在羞愧抑郁中凄凉去世。

(二)“骄兵必败、冲动的惩罚”——有王保保在,北元没有那么弱,第二次北代失败。

宿敌元顺帝去世后,其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续称帝,仍以大元为号。两广及四川平定后,朱元璋的部将急于建功,欲擒北元之帝,收传国玉玺。1372年,二次北伐“清沙漠”岭北之战打响。战前,大明神级军师刘伯温预言北元有王保保在,军师指挥力不弱;北元军队聚合,军事力量依旧强大;草原运动作战,北元的强项,而是明军的弱项;明朝势力在蒸蒸日上,草原北元江河日下,所以建议暂缓进攻,打算“熬死”、“熬残”在北元军事头脑。由于第一次北伐北元过于成功,几乎所有明军将领自信心爆棚,建功立业的心情无比激动,无不扯着嗓子叫嚷,一次严肃的军事会议变成了吃宴席般的狂欢。除了,朱元璋,没人支持刘伯温。大明军神挥泪惜别北伐军队,除了祈祷,什么也做不了,他第一次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无助。

正月二十二日,命徐达为帅、李文忠、冯胜为副,统兵15万北伐出征,其中徐达的中路军从雁门直捣蒙古首府和林,李文忠的东路军从北京居庸关经应昌,从右路合击和;冯胜的西路军出甘肃,从左路牵制北元。这部署是上乘的军事谋略,元帅将领都是古之良将,放在任务朝代都是军事“天团”。

但是刘伯温怕什么就来什么。王保保识别了明朝的军事部署,以退为进,放弃西路明军,诱明中路深入,拦截明东路军,使明朝军队左右不能相顾,在运动战中袭击明军。五月初六日,蓝玉、徐达陷入王保保与贺宗哲的包围圈,在岭北一带狭长地域遭到北元的围攻,死伤万余人。王保保趁机进攻徐达的后续军队,七月十一日,在断头山战败明将汤和。至此,中路军全线败绩,赖徐达的军事统领天才,明军全军依次退出草原。元末、明初两大阵营的战神——徐达与王保保的北伐交战中,第二回合王保保完胜。

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的东路军到达口温内蒙古查干诺尔。元军丢下牛马辎重无数,诱惑李文忠深入。李文忠盲目轻敌,纵兵抢掠,被元军牵着鼻子走,一路从哈剌莽来(蒙古洪戈尔)追至胪朐河,没有遇到任何像样地抵抗。李文忠仍不知是计,分兵守辎重,率大军轻装急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又斩获数以万计的人马,追到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此地已远离目的地和林,无法达成与中路会师和林的战略目标。李文忠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不能取胜蒙古,反北有被扑灭的危险,只能转入防御。李文忠与蒙元大奖哈刺章交战数次,互有胜负,但李文忠粮草不继,远离后方,又担心哈刺章迂回包抄,只得退兵。此役,李文忠不仅没有完成已方的战役目标,也未能在战略上配合中路军徐达的战略决战目的。

冯胜的西路军则不出意外地进展顺利,一路未遇到成建制的抵抗,顺利到达兰州,进至永昌,败元兵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斩首数千级。北元蒙军一路西退,西路越来越远离中路军,无法支援陷入重重围困的徐达。幸亏徐达不是汉朝李广利,他作战经验丰富,机变能力巨强,自保能力极强,最终脱离王保保的包围圈。

北元赢得和林之战的胜利,新继承的北元政权得以保存。

(三)“防患于未然”——义子沐英领衔的第三次北伐

3年后,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即帝们,以称大元,续以元制。1380年二月至三月,朱元璋探得北元公脱火赤率领万人在蒙古和林。此时,王保保已死四五年,北元无对抗大明的军事大将。朱元璋为培养军事新人,在义子李文忠(小朱元璋10岁)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要员之后,有意让义子沐英(小朱元璋17岁)率其陕西明军进攻北元。在军事斗争中,朱元璋的义子为明朝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李文忠、沐英、平安、何文辉、徐司马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沐英是个忠孝两全的军事人才,勤于所事,小心谨慎,深得朱元璋和朱标的信任。朱无璋将沐英作为朱标的辅政班底来培养。三月二十一日,被寄予重望的沐英,快速进军,直达宁夏灵武。由于与蒙古人长期作战,沐英了解蒙古人的习性,在派出侦察兵,掌握脱火赤逃到内蒙古额集纳旗东南区域之后,急行军七昼夜,过黄河,翻贺兰,隐蔽前行。在距脱火赤军营50里的地方,北元军队尚未察觉。沐英重新分配兵力,从东、南、西、北四面合围,举火为号,突然攻袭。果然,脱火赤以下万余军队被“包了饺子”,仓促之间未作激烈抵抗就投降作罢。

(四)对待“惊弓之鸟”、“杀鸡用宰牛刀”——明朝最强军团的第四次北伐

1381年正月,北元贼心不死,乃儿不花等游击部队再次袭扰大明边境。朱元璋忙于内政建设,恢复生产,数次减轻农民赋税,削减军费开支,严厉处罚贪腐人员。北元在与明朝的战争中,损失巨大,不敢直面如日东升的明朝军队势力,为了长期对抗明朝,减少大规模决战,采用蒙古人擅长的游击战术。朱元璋渐渐对蒙古人的“游击战术”带到厌烦,决定给北元一次彻底的大扫荡战役。为了解决对云南梁王用兵的后顾之忧,朱元于是命常胜将军徐达挂,汤和、傅友德为副,再次派出明朝最强的军事天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防止类似二代北伐时陷入北元的包围境地,并派出偏师,直捣北元军事据点。

同年四月十五日,傅友德的东路军先锋抵达内蒙古宁城东南区域,所在地的北元军成“惊弓之鸟”,四处逃窜,未来得及逃跑的元军人畜被大量俘虏。旋即,东路明军北渡西辽河又遇到落荒而逃北元部队,俘虏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北元将领,渐渐深入内蒙古,东路明军放缓进军速度,等待西路军。以沐英为先锋的西路军北出北京密云,马不停蹄地攻取河北平泉、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为配合东路军作战,沐英渡过克鲁伦河,进入外蒙古边境,俘虏李宣的部众,与东路军会师。北元见九年前王保保诱敌深入的战术未能奏效,也无可奈何。而明军也不敢再次犯险进入包围圈。双方罢战,明军班师回朝,第四北北伐结束。

(五)奠定中国东北区域的辽东之战——占据奴儿干都司的第五次北伐

经过六年的休养生息,明朝民力、军力大幅提升,成为东亚大陆最强的军事存在。北元政权在塞北重新崛起,北元太尉纳哈出也在松花江以北的森林草原上活跃起来,成为明朝潜在的威胁。作为强人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怎能把这个战争包袱丢给子孙呢?

1384年,明朝收复云南,元北势力只剩辽东和漠北地区。于是,1387年第五次北伐开始。正月初二日,宋国公冯胜挂帅,傅友德、蓝玉为副,赵庸、王弼、胡海、郭英为将,率领20万军队东征,旨在剪灭北元太尉纳哈出。此次出战,朱元璋制定了出自“攻取元大都”的军事策略,即兵出东蒙古草原,歼灭纳哈出的左翼,断其后路;再迂回辽河流域,与正面大部队左右夹击纳哈出。

接令后,冯胜利用蒙古人麻痹大意之机,快速进军,踏雪驰冰而去。二月初三日,冯胜达到通州,按朱元璋的“锦囊妙计”,派出探子,了解敌情。不出意料,纳哈出以为汉人还在过春节,不会出兵,依旧分兵庆州与辽东。冯胜派出战争狂人蓝玉出战。蓝玉,为战争而生的人,完全学会了姐夫常遇春的长途奔袭本领。此役,蓝玉在大雪中纵声狂笑,军刀入雪,淘汰老弱,挑选精骑,向北国入伍的年轻军士宣扬策马草原的乐趣,讲述“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至上荣誉。年轻军士的士气被彻底点燃,视战争的残酷与茫茫大雪如狩猎般。蓝玉,一骑当先,军士争先恐后追赶,马蹄飞扬的雪片如散花的天女,妩媚了草原。北元军队尚在宴席仓促应战,章果来、不兰奚都被俘虏。

蓝玉开了好头,初步证明了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军事天才,也极大提升的冯胜等人对战争胜利的决心。接着,冯胜实施了第二阶段的战役。三月初一,冯胜率军出松亭关,修筑了内蒙古宁城,过河北宽城、平泉,直入大宁。此时,已完成了朱元璋对纳哈出左翼作战的目标,进入挥师辽东的战役阶段。五月二十一日,为防止漠北蒙古支援,留5万人占据大宁,冯胜率大军直捣辽东金山。六月十九日,冯胜大军疾进缓攻,包围辽东,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派出降将乃刺吾亦力劝纳哈出投降。纳哈出试探逃匿,在茫茫大雪中,无处藏匿。于是军心支援,多次派出纳降使团,观察盟军布防虚实。冯胜早有防备,在使团酒足饭饱后,带使团参观明军如山的军粮、精骑劲弩和火统神机;同时派出轻骑绕到纳哈出后方,拦截其食物供应。纳哈出在长期封锁的状态下,军无斗志,民无余粮,只能选择携24万余军民投降。冯胜以手下最为得力的战将傅友德镇守大宁,将东北一带纳入奴儿干都司进行行政管理

(六)“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之“致命一击”——蓝玉创造了历史性胜利。

为了拔除北元最后一个据点塞外和林,第五次北伐刚刚结束,休整3个月后,于1387年9月,朱元璋命蓝玉为帅,唐胜宗、郭英为副,对北元政权进行第六次北伐,统兵15万人,剑锋直指蜷缩塞外的北元皇帝。1388年3月,明军从秋季走入春季,驻扎庆州,派出明朝特有天才侦察兵四处乔装打探,终于侦探察到藏匿在贝尔湖北元故帝的消息,蓝玉的军刀嗅到血的味道,无比兴奋。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大明的精骑恢复汉唐血性,策马扬鞭,深入塞北。次月12日,明军如飞一般到达南贝尔湖,依然没有找到元军踪迹,蓝玉以为情报有误,打算回师。王弼(明初的猛将军之一)劝说大军八千里,耗费粮草无数,无功而返,无法向朝廷交待。蓝玉点头,再次侦探,重新挑选先锋主力,兵不炊烟,马不嘶鸣,绕到贝尔湖东北,如飞鹰般突然发动袭击。北元皇帝万万没有料到此刻面对赫赫明军,三十六行走为上,仅率太子天保奴、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仓皇逃窜。蓝玉一面收缴俘虏,一面派出精骑千人穷追不舍。怨家路窄,忽必烈的后代慌不择路,误入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的手里,兄弟百年间的仇恨再次到了结算期。也速迭尔没有丝毫犹豫,将北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勒死,上山祭拜先祖阿里不哥。此役,俘虏北元贵族183人,军民7万7千人,军马4万7千匹、牛羊10万2千余头,并收缴北元宝玺、印章等行政工具,一举荡平北元政权势力。

此后,蒙古分裂为鞑靼蒙古(和林)、瓦剌蒙古(漠西)、兀哈良蒙古(辽东)三部,三部相互征伐中,鞑靼蒙古和瓦剌蒙古相继崛起。

(七)“肃清残余”——王子军团的第一次北伐

1390年正月,朱元璋的儿子们经过战争洗礼,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尤其是燕王朱棣师从蓝玉,善长长途奔袭,迂回作战。到了王子锻炼的时机,朱元璋也想效仿成吉思汗,成立王子军团。于是燕王朱棣率傅友德、赵庸、曹兴等人从燕地出击,晋王朱冈率王弼等山西兵从晋地出兵。此役燕王朱棣为主力进攻,晋王朱冈为侧翼少配合,征伐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等人。

3月初2,燕王军出北京密云,按蓝玉套路,按兵不动,派天才侦探四处打探消息。在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驻军蒙古苏赫巴托之达里甘戛之后,借助大雪掩护,秘密前行,快速进军,取其不意攻其不备。30日,如冯胜取辽东般,朱棣将蒙古苏赫巴托之达里甘戛的蒙古军团团围住,困而不攻,并派出使者劝降。乃儿不花回天无力,率部众数万人出降,并将数十万头马牛羊献于明军。晋王不得战争精髓,无功而返。

八)北元残余“望风而逃”——朱元璋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第八次北伐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养的太子元标去世,太子党蓝玉等辅政班底走向社稷稳定的对立面。次年,蓝玉案立案,株连斩杀1.5万名元勋宿将。1396年,朱元璋68岁,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他还想着为子孙后代留一个太平盛世,他降服周边所有武装势力,尤其希望彻底地消灭北元势力。

只要有北元势力活动的消息,朱元璋就一个字:打。终朱元璋洪武一朝,北元蒙古势力一直向远离朱元璋的地方逃跑,一点也不能让朱元璋知道他们存在的消息。1396年3月,一次不小心的狩猎活动,还是暴露了北元军队的踪迹。为这一天,朱元璋足足等待了6年。马上出兵,不留余地,南京的圣旨由八百里加急快速送到北京。跟随朱元璋的“创业一代”将领都已凋零,“二代”朱棣的军事能力在第七次北代里已经闪耀出现。于是,燕王朱棣挂帅,长驱直入,冒雪前进,悄然翻过彻彻儿山。北元在内蒙地区还是相当谨慎的,远远派出警戒人员,早早鸣警,狩猎的北元军队丢弃一切辎重,翻身上马,马上北逃,只有几十人落为俘虏。朱棣乘胜追击,在兀良哈秃城追上北元将领哈剌兀,又大败北元军队。北元军队分散北逃,溜进大漠。朱棣追了几十里,终因地形复杂,军队分散,回师而返。


南渡唐后人


 到底是洪武大帝还是康熙大帝厉害呢?笔者认为洪武大帝要厉害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

  1、万事开头难:朱元璋承受得更多

  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大一统王朝的帝王中,如果论出身最低,朱元璋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二。

  论成分,朱元璋是八辈贫农,真正的无产阶级。然而,就是这样的无产阶级,最终戎马一生,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朱元璋出生时,没有任何异样,关于红光满屋的说法,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被饥饿所困扰,童年的不幸遭遇给这位大帝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明朝立国后,朱元璋对农业超乎寻常地重视,明朝成为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帝国。

  在朱元璋成长的过程中,他曾给地主家放过牛,然而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大饥荒来临,父母和哥哥都被饥荒夺去了生命,幸存下来的朱元璋到皇觉寺当和尚。然而,就是当了和尚还是需要出去乞讨,只不过是要饭变成化缘,说法变了一下而已。

  

  正是这一系列的不幸遭遇,让朱元璋心底埋下了对元朝的刻骨铭心的痛恨,这是其在后来坚决消灭元朝的原因。

  1351年,刘福通起义爆发,中原大地陷入动荡,朱元璋投身到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并最终在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取得了和元朝决战的资格。

  在后来的明元战争中,朱元璋创造了自南向北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先例,这是空前的成就。

  相比之下,康熙大帝的创业之路就显得平坦了很多,在康熙即位之初,顺治给他指定了四位顾命大臣,并且有孝庄太皇太后坐镇,康熙的成长相对顺利,在康熙的执政岁月中,遭遇到的第一个危机是权臣鳌拜,但是很快鳌拜被制服,康熙得以真正亲政。

  因为康熙不是清朝的开国之君,因此康熙不需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清朝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顺治皇帝的励精图治,到康熙继位时,清朝已经建立26年,入关17年,在全国已经基本站稳了脚跟,因此康熙不需要像朱元璋这样面对敌人的武力攻击。

  所以,走到皇帝的高度,朱元璋付出得更多,因此朱元璋的个人能力要比康熙强!

  

  2、对自己帝国的贡献,朱元璋要比康熙做得更多

  对于自己的帝国,朱元璋做了很多。

  首先,在经济上,明朝放弃了宋元以来的“重商主义”政策,重新开始“重农抑商”政策,这导致明朝开始走向内向;

  其次,在政治上,朱元璋掀起洪武四大案,对功臣进行了清洗,此举使朱元璋彻底放弃丞相的制度,从此内阁制成为中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并在清朝得到了贯彻;

  再次,在军事上,朱元璋驱逐元朝统治者,并不断发动对北元的军事远征,直至1388年彻底消灭北元;在对外作战的过程中,朱元璋根据明军的特点,创造了卫所制度,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卫所,这为巩固明朝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时期在朱元璋时代疆域就达到了极盛,后世的朱棣虽然也在开疆拓土,但是基本都是在朱元璋的基础之上。

  

  最后,在文化上,朱元璋规定“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文体,此举将科举更加规范化,虽然有禁锢思想的不利影响,但为明朝后来的发展设置好了框架,有利于明朝以文制武政策的推进。

  概括起来,作为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片的国土,更进行了一系列国家机器的建设,这保证了明朝可以绵延276年。

  而康熙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没有机会能够对清朝进行制度设计,康熙对清朝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文治武功上,比如对外开疆拓土。

  1681年,经过8年的战争,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西南疆域的完整,也为雍正时期完成改土归流打下了基础;

  1683年,康熙收服台岛,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稳定;

  1689年,康熙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有力维护了东北边疆的稳定;

  

  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康熙击败噶尔丹,保障了北京的安全;

  1691年,康熙举行“多伦会盟”,标志着喀尔喀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1696年,昭莫多之战,康熙再次击败噶尔丹,迫使其自杀,漠北蒙古终于平静;

  1722年,康熙收服西藏,强化了“达赖”、“班禅”的宗教统治,标志着西藏自元朝后再次回到中原王朝怀抱。

  在开拓的疆域面积上,虽然康熙将大量边疆地区纳入版图,但是相比于从无到有的朱元璋,面积上还是要略逊一筹。在对自己王朝的长远贡献上来看,朱元璋作为开创者,做出的贡献更大。

  事实上,朱元璋创立的制度,不仅对明朝,对后世的清朝,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所谓“清承明制”就是这个意思!

  


历史一般般


单就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从乞丐和尚白手起家,剪灭群雄,驱逐蒙元,一手建立了强盛的大明王朝,其艰难和凶险非康熙皇帝所能比。鳌拜只是想做一个权臣,飞扬跋扈,一手遮天。当然他的专权自然威胁到了皇权,康熙亲政以后自然想方设法除掉。我认为康熙皇帝对后世最大的贡献就是奠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疆域版图,尤其是东北、西藏、新疆,为中国解放东北,进军新疆、西藏提供了法理依据,中国才有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及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大家庭。


长风万里


“治隆唐宋”是康熙皇帝对洪武皇帝的评价,“远迈汉唐”是大清帝国的史官对大明帝国的颂扬。抛开这其中阿谀奉承为贤者忌为尊者讳的成份,我们看到是一个皇帝对另一个皇帝的景仰与钦佩,对其治国理念与文治武功的认同和赞誉。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当代历史的很多问题的都可以溯源到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和他所建立大明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殊为重大,以至在今日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明清“第三帝国”与唐宋“第二帝国”秦汉“第一帝国”的竞争性扩张性相比较,带有很大的非竞争性内敛性。中华文明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三帝国”的非竞争性内敛性造成的,在这当中朱元璋与康熙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历史的创造,推波助澜般的让中华文明滑向黑暗的谷底。      

很多历史学家倾向认为中华文明开始落后于西方文明是在公元1500年前后,正值中国明朝弘治年间,但当我们用大历史宽视界长距离的眼光来审视历史,来探究中华文明的衰落缘由,则我们要追溯到唐代的“安史之乱”至少要追溯到宋代的王安石变法。    

公元755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安史之乱把唐代一分为二,也把中国历史折成了两截。中华文化已达到它灿烂绚丽的高峰,从此,就变成走下坡路了,民族精神由尚武、强大、奋进渐渐转为平和、内敛、颓唐。

    

王安石的“新法”,其核心就是将财政税收商业化。宋朝注重行政效率,其税收以银绢和缗钱作基础而不是传统粮食谷物,表明其经济不依赖于传统农业而依赖于民间比较发达而充满活力的经济部门。税收税率较高,同时政府大规模开矿铸钱,更使其数字无法固定,为政府经济工作带来许多新难题。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法是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总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与现代国家理财理念相一致,但施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明显不合实际。原因是传统的政治构架容不下先近的经济政策,不进行政治改革思想改革,没有各级官僚和广泛的下层民众的支持,更无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基础技术条件的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金融机构无一具备,法制尤其是规范经济行为的法规没有建立,士农工商的等级尊卑没有扭转,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变为用法律来保障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一变革没有完成,这一切的一切前提都没有完成,单独靠一个皇帝和一个宰相以政治权威进行经济改革而想使中国由农业社会变成商业社会无异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十一世纪的中国有一种由农业经济变成商品经济的契机,然而由于中国的官僚主义政治体系既要管理亿兆小民,又要对付游牧民族的袭扰,为了维护统治与全面动员作战的需要,就只能使全国整齐划一,以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为政府政策制定的依据,打压先进,保持雷同,行政能够在全国开展,不能变成一种先进的商业性的组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