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自己選後瞻前顧後,為兒子選妃卻很隨意,結果留下重大隱患

作為一代名君的漢宣帝,從來沒有像他曾祖父漢武帝一樣被冠以“好色”之名,但卻是西漢王朝在位時立後最多的君主,三次立後也成為他人生的一個縮影,體現著他對權力的掌控,以及面對不同環境所做的不同選擇。

注:漢武帝生前有兩任皇后(陳皇后、衛皇后),死後李夫人被追封為孝武皇后,陪葬茂陵,雖然也是三任皇后,卻並非都是在位時所立,追尊李夫人可能是武帝遺詔,也可能是霍光所為。

漢宣帝自己選後瞻前顧後,為兒子選妃卻很隨意,結果留下重大隱患

一、故劍情深

漢宣帝第一次立後,是在他即位不久的時候。

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他流落民間時的元配妻子許平君,另一個則是群臣所倡議的霍光之女霍成君。所不同之處在於前者雖然出身低微,卻已經被封為婕妤(僅次於皇后的妃嬪等級),後者雖受”萬眾擁護“,但卻依然待字閨中。

毫無疑問,選擇前者不但選擇的是愛情,而後者則是面臨更大的束縛。霍氏勢力早已盤根錯節在朝堂之上,後宮之中還有一個霍光的外孫女上官太后。為了爭取一定的自由度,漢宣帝想出一個絕妙辦法——下詔求舊時故劍。表面上,要找的是舊時的故劍,可體現的卻是念念不忘的舊情。滿朝文武豈能沒幾個”人精“,一傳十、十傳百,自然很快便都看得通透,當即來了個180度大轉變,開始推薦許平君為皇后。

就這樣,宣帝在舉重若輕之間,不但如願將許平君立為了皇后,還留下了“故劍情深”的美名。


漢宣帝自己選後瞻前顧後,為兒子選妃卻很隨意,結果留下重大隱患

二、蛇蠍毒婦

可惜,故劍雖然情深,仍敵不過慾望之門;蛇蠍雖毒,亦毒不過慾望之心。正當漢宣帝與許皇后你濃我濃之時,一雙眼睛仍舊在死死地“盯”著皇后的位置,等待時機。

三年之後,許平君再度身懷六甲,皇宮之中也陷入一片喜氣祥和之中。正當這時,那雙來自霍光的妻子、霍成君的母親霍顯的眼睛,卻發現了機會。她花重金收買專門負責照料許平君的女醫淳于衍,將一味孕婦禁用的藥(附子)加到了許平君的滋補湯中。事後,年僅19歲的許皇后離奇死亡,女醫淳于衍“畏罪潛逃”,霍顯則逍遙法外。

內疚與悲痛並存的漢宣帝,此刻卻仍需要面臨更加殘酷的政治鬥爭,那才是一場殺人不見血的戰場。沒有了“舊時故劍”,皇后之位卻不能空缺太久。當年那些臣子們又一次站了出來,“青春貌美的霍成君尚在家中等待陛下的召喚,何不召她入宮,以解陛下哀思?”霍顯甚至已經為霍成君準備好了一應入宮之物,真的是“勝券在握”。

果然,迫於壓力之下,漢宣帝很快便以一紙詔書將霍成君召進皇宮,先做一年婕妤,便將其榮升為皇后了。


漢宣帝自己選後瞻前顧後,為兒子選妃卻很隨意,結果留下重大隱患

三、盛極則衰

初為皇后的霍成君,亦如出身微賤的許平君一般,侍從、車馬、服飾皆以節儉為先,然而時間不多,便在一片恭敬聲中逐漸奢靡起來,對官屬的賞賜也越來越多。漢宣帝以其博大的胸懷包容她的一切,使她成為後宮之中的專寵。即便在她成為皇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8年),其父霍光去世,也沒有絲毫減少她的榮光,霍氏權力網也依舊佈滿朝廷中的重要位置,一時風光無貳。

所以,當公元前67年,漢宣帝念已故許皇后之情,立其子劉奭[shì]為太子之時,霍成君之母霍顯甚至氣得吃不下飯,還吐出幾口“老血”。她憤憤不平地道:“一個民間女子生的兒子,怎能當太子?難不成以後皇后生了兒子,反而只能當王麼?”可是,不管她怎麼憤怒,她還是改變不了霍成君入宮四年依然無子的現狀,她所能做的便是想盡一切辦法讓這個太子“消失”,就如同當年她對太子的母親許平君所做的一樣。


漢宣帝自己選後瞻前顧後,為兒子選妃卻很隨意,結果留下重大隱患

只可惜,有其母未必有其女。縱然有母親的授意,霍成君毒殺太子之心依舊不夠堅決。畏首畏尾的她幾次將太子召進皇后宮中,卻都沒能成功下手,原因只是她想要讓有毒的食物給太子吃下之前,仍需要服侍太子之人先行嘗過才行。也許在霍成君的內心當中,並不是擔心打草驚蛇,而是還有些許的良知,不允許她做下如此狠辣之事,所以才沒能成功。不過,她也因此錯過了“最佳時機”。

僅僅一年之後,因意圖謀反,霍氏勢力被連根拔起,活下來的僅剩下霍成君和她的外甥女上官太后。霍顯毒害許平君,霍成君意圖毒害太子之事相繼被告發,漢宣帝雖念及舊情,未下令處死霍成君,但廢后之事已在所難免,後宮已不再適合她居住,上林苑的昭臺宮才是她未來的住所。

四、無寵皇后

除掉了霍氏,漢宣帝終於可以盡情地呼吸自由的空氣,他開始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寵幸後宮的一眾妃子。但是,皇后的人選還是依舊讓他非常頭疼。

漢宣帝自己選後瞻前顧後,為兒子選妃卻很隨意,結果留下重大隱患

此時此刻,後宮得寵的妃子共三人,即華婕妤(館陶公主之母)、張婕妤(淮陽憲王劉欽之母)和衛婕妤(楚孝王劉囂之母)。在這三個人裡面,漢宣帝更偏愛的便是張婕妤,不但她自己容顏端莊秀麗,是一等一的美女,連她的兒子劉欽都是宣帝至愛的心肝寶貝。宣帝此時對他們的感情,有如漢高祖劉邦之於戚夫人和她的寶貝兒子趙王劉如意,太子劉奭甚至還不如當年的劉盈,畢竟劉盈還有母親呂雉為其撐腰,他則只能靜靜等待父親的決定。

幸運的是,雖有親人笑,漢宣帝卻依舊沒有忘記“舊人”的好。與許平君之間的患難真情才是他心中最為珍貴的,所以,他並不忍心剝奪他們愛情的結晶——太子劉奭所擁有的一切,皇后最基本的要求也應該是對太子好的。假如選擇受寵的妃子,尤其是有兒子的妃子做皇后,那麼,皇后所想的自然是自己的兒子,為了謀奪太子之位,當年的“毒殺事件”恐怕就是再現了。

於是,漢宣帝決定在後宮之中選擇一位無子無寵,但卻行為謹慎、值得信任的妃子成為皇后。所以,看起來,漢宣帝是在選皇后,其實不如說是在為太子選擇一個疼他、愛他的“養母”,而這個“養母”的角色最後便由王婕妤來擔當了。

五、鬥雞“情緣”


漢宣帝自己選後瞻前顧後,為兒子選妃卻很隨意,結果留下重大隱患

王婕妤,長陵人,其父王奉光與漢宣帝劉詢頗有交情。

當年,漢宣帝流落民間之時,喜好觀賞鬥雞,而王奉光恰好唯一的愛好也是鬥雞,兩個人便因為這共同的興趣使結交成為好友。平輩論交,王奉光自然從沒想過將女兒嫁予宣帝。所以,在宣帝娶許平君的同時,他也為女兒接連選了幾個婆家。可是,命運似乎是在“捉弄”這個女孩,每次當她要出嫁之時,男方便突然離世了,不但想嫁沒嫁成,她還被牢牢地貼上了“剋夫”的標籤。

後來,漢宣帝入宮時,才“幫助”王奉光解決了這個問題。不信邪的他將王奉光之女納入後宮之中,直接升為婕妤,雖然對她一直沒有很深的感情,但是至少可以讓她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也算是為“兄弟”王奉光解除後顧之憂了。

如今,就是這位“不幸”的女孩榮升為了皇后,雖然依舊無寵,但卻冠絕後宮了。王奉光不久獲封邛成侯,其女王皇后在歷史上也因此而擁有了一個流傳更廣的稱呼——邛成太后。

五、意外的隱患

漢宣帝的選後之道可以說是非常高明,不但有可靠的人選來照顧自己年少的太子,而且一舉避免了後宮之中的殘酷爭鬥。然而,他永遠也不會想到的是,王皇后一次偶然之舉卻為西漢的滅亡留下了“重大隱患”。


逐漸年長的太子也開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大概是見慣了父親對母親的愛,太子劉奭用情之專一程度甚至還在其父宣帝之上。

公元前51年,他最寵愛的姬妾司馬良娣病入膏肓,臨死之前,斷斷續續地向他道出了心中的哀怨:“今日我之死並非陽壽已盡,而是你的那些姬妾們嫉妒我獨得太子你的愛,輪番詛咒我的結果!”說罷,便香消玉殞了。時年25歲的太子劉奭對司馬良娣的話深信不疑,在她死後,太子傷心欲絕、大病一場,從此對那些姬妾只有怨恨之心,而無半點夫妻情份,甚至連與她們相見都不情願了。

漢宣帝憂子心切,便命王皇后挑選幾位出身良家、年輕貌美的宮女前去讓太子挑選,以解太子相思之苦。很快,王皇后選出了五位符合條件的宮女,然而,仍舊沉浸在相思情緒之中的太子對這些宮女根本提不起興趣,只是為了不讓母后傷心,便對前來問話的女官隨口一答:“其中一個還可以。”那女官聽罷,便自以為是地替太子選擇了最靠近他的那位穿著一件與眾不同絳色飾邊、寬大長衣的宮女,回報給了王皇后。

這位宮女就這樣意外地來到了太子宮,也許這便是緣份吧,太子對她並不討厭,一來二去倒是培養出了一些感情。蒙太子臨幸,她很快便懷有身孕,生下一子。漢宣帝對此子非常喜愛,賜其名為劉驁,他便是後來的漢成帝,這位宮女便是後來漢元帝劉奭的皇后王政君,她的侄子便是後來篡漢自立的陰謀家——王莽。

漢宣帝自己選後瞻前顧後,為兒子選妃卻很隨意,結果留下重大隱患


水言水語

漢宣帝應該算是少有的將愛情與政治分得比較清的皇帝,尤其是當他”故劍情深“的大智慧碰上霍顯的”毒手“之後,他更懂得了那個道理——在後宮之中,未必我最喜歡你,便應該將最好的都給你。所以,他沒有給最愛的張婕妤皇后之位,而選擇了最適合的王皇后,至於說王政君的”到來“,也只能算作是一場不請自來的”意外“了。


漢宣帝自己選後瞻前顧後,為兒子選妃卻很隨意,結果留下重大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