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禅位给嘉庆,当了三年太上皇,历史真相是怎样呢?

mtolao


其实就是乾隆皇帝好面子

康熙皇帝是乾隆一生中最崇敬的人物,康熙晚年,乾隆经常陪伴在康熙身边,得到了康熙皇帝许多的指点,加之康熙又是清朝所有皇帝中最有作为的,所以乾隆对康熙,既充满了敬爱之情,又特别崇拜。以至于在乾隆的执政生涯中,经常能看到康熙的影子。


为了表达对祖父的尊敬,乾隆刚刚继承皇位时,就在康熙的牌位前焚香祷告,说:“若蒙倦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乾隆这话的意思说的很明白,说如果皇祖父能倦佑孙儿,能让孙儿在位六十年,我就立即将皇位传给皇太子,皇祖父您执政六十一年的历史记录,孙儿是断断不敢破的。

而乾隆说这话时也颇有心机,这话是在乾隆元年说的,这一年乾隆的年纪为25岁。乾隆能在位六十年,就是85岁的年纪了,在古代能活六十岁就已经很高寿了,能活到七十就算是古来稀了,所以乾隆皇帝认为自己能活到85岁,其实已经算是满打满算了。


估计乾隆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高寿,不仅活到了85岁,还活得特别精神,再干个三五年完全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无聊时,乾隆突然想到了自己年少时许下的承诺。

可当皇帝多好啊,哪个皇帝愿意放权?而乾隆又极好面子,所以乾隆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样能维护自己的脸面,又能继续享有权力呢?就在乾隆犹豫不决时,当时出现了白虹贯日的天象,在古代,出现这种天象就意味着君主将遭遇灾难,而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的警告,于是就选择兑现诺言。


所以在乾隆六十年,已经85岁(虚岁)的乾隆突然心血来潮,说:“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子嗣皇帝嘉庆元年。”

意思就是说,现在要册封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明年我就会把皇位让给永琰。

大臣们纷纷表示不理解,就问乾隆,您老人家好端端的为啥要退位呢?乾隆说: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穷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规政退闲。”

乾隆这话说的多潇洒啊,我的皇祖父那么能干,也只在位六十一年,我不好意思和他老人家相比,又怎么能超越他呢?而我现在已经在位六十年了,活了八十五岁,也该实现诺言,把皇帝的宝座让给皇太子了。


然而,乾隆这话说出去不到三个月,就又下令:“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以后但凡有官员上奏,都要给朕送过来,不过我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在奏疏中就称朕为太上皇吧!这命令一下,嘉庆皇帝瞬间傻眼了,这样一来,嘉庆变相成了一个有职无权的傀儡皇帝,而乾隆的意思也很明显:朕只让出皇帝的位置,但不让出权力!

由此不难看出,乾隆还是挺恋权的。

总的来说,乾隆之所以让出皇位,转而当了太上皇,其实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


金兔历史


向敬之

乾隆禅位嘉庆,时长三年零两天,即嘉庆元年正月初日至四年正月初三日。以乾隆寿终正寝而结束。

三年间,大清王朝吏治腐败,国内民族矛盾计划,一场大规模的五省白莲教起义持续发展。而在朝廷内部,出现了三股势力夺权纷争。

1.太上皇乾隆名为归政嘉庆,实际上仍掌控一切军国要务和人事大权。他不时临朝受贺,为最高统治者。但由于耄耋乾隆,年迈衰颓,连说话都不能为大臣听懂,需要侍立一旁的和珅传达圣意。

2.和珅被时人奉为“二皇帝”,把持内阁和军机处,兼管政、军、财、刑等多个要害部门。他规定朝廷部院大臣、各省督抚藩臬及将军提镇,奏事需向军机处同时提交副本,如若摄政,擅权自专。其结党营私,弄权舞弊,即便在镇压白莲教起义军费激增时也大肆敛财。

3.嘉庆帝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出现了皇帝与皇权的偏离。即便他有心将自己的老师且抗击外侮有功的两广总督朱珪提升为大学士,得到了乾隆的同意,却因和珅不允而不升反降。嘉庆为了自保,不得不逢迎和珅,明旨免除和珅的三跪九叩之礼,以示尊崇,实则掩盖仇恨。

而在此争权中,权臣和珅行事的方式隐秘,并不敢在乾隆和嘉庆面前自作威福,而是以奴才自居,却寻租皇权,潜谋种种不法之事。


以礼观书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已经84岁的乾隆皇帝突然心血来潮地决定册封已经35岁的儿子永琰为皇太子。

为什么说乾隆皇帝是突然心血来潮呢?

他是一个贪恋权力的皇帝,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皇权所带来的快感,虽然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但是只要不是被迫的话,他绝不可能主动将皇权让给别人,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可是,他在无聊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康熙爷爷才当了61年的皇帝,我已经当了60年的皇帝了,再当下去的话岂不是要和爷爷平起平坐,或者盖过爷爷了?这不行,我不能对不起爷爷,我得尊敬他老人家。

所以,乾隆皇帝突然决定立永琰为储君,然后迅速禅位给永琰,原因便仅仅是因为不想自己当皇帝的时间超过他的爷爷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虽然禅位给了永琰,自己也当起了太上皇,可是,他会甘心退居二线,老老实实地将皇权交割给永琰吗?

显然不会。

他在勤政殿召见了皇室宗亲和朝中的王公重臣,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了诏书:“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当时的嘉亲王永琰虽然早便从和珅的口中得知了乾隆已经拟诏册立自己为储君的事,但是,此时在所有人的面前,听到乾隆皇帝亲口说出此事,他心中还是激动万分,终于等到你了,我梦寐以求的皇位。

虽然心中颇为激动,可脸上还是得作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所以永琰诚惶诚恐地向乾隆皇帝表示,哎哟,儿子可不敢呀,您正值春秋鼎盛呐,更何况,朝廷一日也离不开您呀,所以,儿子恳请您等过了100岁再归政给儿子吧!

乾隆六十年的乾隆皇帝84岁,如果要等到100岁再归政的话,岂不是说自己还能掌权16年?这个儿子,太懂事了!

只不过,诏书毕竟已经宣布了,纵然皇太子永琰带头请求乾隆皇帝等过了100岁再归政,他也不好意思打自己脸不是?所以,皇位还是禅给永琰了。

永琰一看乾隆皇帝没有顺势答应他的请求,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没有意外的话,皇位已经安安稳稳地落到他的手上了,但是他还没开心多久,一盆冷水便狠狠地泼到了他的头上。

乾隆皇帝在六十年九月宣布册立永琰为皇太子,第二年禅位。

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也即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乾隆皇帝突然又发布了一个命令:“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嘿嘿,儿子呀,你不是说要让我过了100岁再归政吗?好啊,朕满足你!以后但凡有官员上奏什么事,统统送过来给朕,唔,朕现在不是皇帝了,奏疏中便称朕为太上皇吧!

嘉庆皇帝瞬间傻眼了,什么,还能这么玩?姜,果然是老的辣,原本只是想表表孝心,顺便玩玩以退为进的策略,没想到最后却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此一来,嘉庆皇帝便等于成了一个“傀儡皇帝”,因为乾隆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朕只让位,但不让权!

嘉庆皇帝对此只能在心中无奈地感叹,行吧,您怎么高兴怎么玩吧!

乾隆皇帝虽然在乾隆六十年禅位给嘉庆皇帝,但实际上他一直紧紧地抓着皇权不放,嘉庆皇帝只是一个空壳。

嘉庆皇帝这个皇帝当的也很小心翼翼,喘口气也得偷偷摸摸的,没办法呀,权力几乎全在乾隆皇帝的手上,他真要敢惹乾隆皇帝生气了,万一乾隆废了他怎么办?

不得不说,乾隆确实有这个能力。

所以呀,嘉庆皇帝也只能好好地忍着,反正已经等了几十年了,不在乎再多忍几年,这也算是嘉庆皇帝的一个小优点或者小聪明吧。

从嘉庆元年正月到嘉庆四年正月,嘉庆皇帝这一忍便是三年,好在乾隆终于撑不下去了,在养心殿咽了最后一口气。

嘉庆心中憋着的这口气总算是吐了出来,三年了,当了三年的“傀儡皇帝”呀,搁谁谁能开心?

乾隆没有禅位还好,禅了位却还抓着权不放,说嘉庆心里没有怨气的话,谁会信?

为了泄一泄心中的怨气,乾隆皇帝驾崩之后过了半个月,嘉庆皇帝便迫不及待地拿乾隆的宠臣和珅开了刀,宣誓自己拿回了皇权,也趁机发了一笔横财。

嘉庆皇帝心里美滋滋呀,自己总算不是一个只有空壳的“傀儡皇帝”了。


宁糊涂


在古代很少有皇帝会主动禅位,大部分就是被逼无奈或者逃避责任,乾隆皇帝就是其中的一个另类。在他84岁那年,他竟然主动宣布要禅位给嘉庆皇帝,直接在朝堂上引发了大地震。古代那个有实权的皇帝不都是直接干到死为止,只有傻子才会真正主地动禅位。难道是乾隆皇帝老糊涂了,这其中的历史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乾隆六十年(1795年),84岁的乾隆皇帝突然宣布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此消息一出,大臣们炸开了锅,实权主动禅位简直不敢相信。实际上,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乾隆皇帝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事情的起因是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8岁登基,干了61年的皇帝,而乾隆皇帝从小就非常崇拜他的祖父康熙,在他继位的时候,他就就发誓自己一定以祖父康熙微榜样,做一个明君,并且为了表示对祖父的尊敬,他决定自己做皇帝的时间一定不能超过祖父康熙的61年。

实际上,当时乾隆皇帝之所以敢这样发誓是早就盘算好的,他心里想:祖父康熙8岁登基,干了61年,在历朝历代已经创了记录,他的父亲雍正皇帝干了11年就早死了,而他自己25岁登基,估算一下他的在位时间肯定不会超过康熙的61岁的,因此他才敢发誓。但人算不如天算,最后他一不小心,就已经干了60年了,身体还很硬朗,还可以继续干。然而,话已经说了,他又好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名声,他不得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干完60年,光荣退休,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虽然乾隆皇帝禅位于嘉庆皇帝,但是嘉庆皇帝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乾隆仍然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一切军政大权都还在乾隆这个太上皇手上。嘉庆皇帝下面的大臣也都是乾隆的人,有什么事还是乾隆御和和珅商量着来,嘉庆皇帝简直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于是,嘉庆皇帝只选择能隐忍,一直忍到乾隆死了,他自己才能出头。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嘉庆皇帝总算熬出了头,直接先把乾隆皇帝的狗腿子和珅给办了。实际上,乾隆皇帝在禅位后,又干了3年多皇帝,禅让就是一场戏,骗骗人而已。


密探零零发


“太上皇”这一尊号,听起来很拉风,实际上多悲凉。

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掌握天下最高生杀大权,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非“太上皇”这一名号无比。皇帝一般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会松手的,而还在活着的时候就主动“禅位”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个特例之一。  

乾隆皇帝即位时25岁,正值书生意气最膨胀之时。为了表达对爷爷康熙帝治国的敬仰,他偷偷在庙里焚香祷告,发了一条誓言:如果我得到上天眷爱,可以长命百岁,我最多当六十年皇帝,绝不超越爷爷的六十一年记录!    

人对于自己奢望的东西总是十分慷慨,反正也得不到,许诺一下又何妨?乾隆敢发这种誓也是有事实依据的,因为爱新觉罗家族缺乏长寿基因,乾隆的前几任皇帝没有活过七十岁的,太祖努尔哈赤最长寿,也不过才活了67岁。乾隆坐上龙椅就已经25了,再稳坐60年,那可就85了,当然这是奢望啊!  

乾隆对康熙感情深厚,行为处事样样以康熙为楷模,加上敬天法祖的传统观念。因为不愿意超过康熙在位时间,而选择在位六十年后进行禅位,是可以理解的。  

乾隆退位以后,当然没有「归政退闲」。

这一方面是对权力的迷恋,另一方面也是求自保的需要。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太上皇属于高危职业,唐高祖、唐玄宗、明英宗当太上皇的时候可都没吃啥好果子。  

禅位的过程,以及太上皇三年,一切都还在乾隆的掌控当中,毕竟乾隆已经有六十年的执政经验。而「英明伟大到一事无成」的嘉庆皇帝显然没有搞事情的动力和能力,反正时间是站在自己一方,消停把实习期熬完就成。两下作用,自然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个人对历史现象的肤浅认识去解释一代帝王的远见卓识和战略气魄。乾隆的提前禅位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这件事,抛开表面因素不谈,更多原因可能是,他对维护江山统治的一种深谋远虑的政治性举措。


爱历史的圆脸怪


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二十五岁时从父亲雍正手里接过皇位,当了整整六十年皇帝,尔后让位于儿子嘉庆,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直到1799年去世,享年虚岁八十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几个皇帝之一。

乾隆之所以在当了六十年皇帝后不再干下去,而是选择让位给儿子,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据说和他的爷爷康熙有关。

康熙八岁登基,做了六十二年皇帝,享年七十岁。乾隆对他的这个爷爷非常敬仰(其中有一个原因,传说当年康熙之所以选择雍正为自己的接班人,乃是因其特别喜欢乾隆,是为了能让乾隆当皇帝,是故才定了雍正),他处处以爷爷为表率。为了表示对爷爷的敬畏和尊崇,因而在当皇帝的时间上,绝不超过爷爷。(幸好他没决定在寿命上也绝不超过爷爷)。

当然,乾隆虽然让出了皇位做了太上皇,但他这个太上皇仍然是大清帝国的首屈一指的灵魂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他不过是把帝国的日常工作交给了儿子,帝国的大事,必须向他汇报,由他来圣裁拿主意。

举个例子,像乾隆一直宠信的和珅,嘉庆早就想拿掉他,但由于太上皇的存在和庇护,嘉庆也无有为力,所以等到乾隆一去世,嘉庆就迫不及等地拿下了和珅。


聂作平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汉高祖刘邦他爹刘太公,不过这个“太上皇”是刘邦封的,纯属荣誉称号,仅表示一种尊重,实际上刘太公并没有当过皇帝。

在中国王朝史上,“太上皇”虽然是个非常崇高的尊号,但当太上皇的人大多是出于被迫或无奈。(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是被儿子李世民胁迫退位。比如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回国,弟弟朱祁钰已是皇帝,无奈当了太上皇,不过后来又复位。等等。

“太上皇”这一尊号,听起来很拉风,实际上多悲凉。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掌握天下最高生杀大权,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非“太上皇”这一名号无比。皇帝一般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会松手的,而还在活着的时候就主动“禅位”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一个特例之一。


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禅位”?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皇帝弘历继位时,曾经郑重焚香祷告上天,为祈祷自己长寿安康,许下誓言:如果自己能当60年皇帝,就将皇位传给儿子,在位时长不超过他的爷爷康熙。康熙帝当了61年的皇帝,乾隆帝在这里给自己设想了60年的在位时限。

君无戏言,这个“与天盟约”就这样记下了。


乾隆继位时,是25岁,如果能当60年皇帝,那么彼时他就是85岁了。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当时他设想自己若能活到85岁,也算是够本了,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美好愿景。

谁料,乾隆帝活到85岁时,依然活得好好的,前番重诺,如今要面临兑现了。这下尴尬了,若不退位就是在天下人面前背弃诺言,自食其言;若退位,已掌握大权60年早已习惯了唯吾独尊的乾隆,必有失去皇权后难以启齿的尴尬和落寞。



烟吸久了,会有烟瘾;酒喝久了,会有酒瘾;权力拿久了,也会有权力瘾。何况乾隆帝这“权瘾”,已经养成60年了,一个甲子啊!要他马上戒掉(放手),谈何容易?(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乾隆自己很清楚,当了60年皇帝,85岁了,如今自己早已是苍然白发、垂垂老矣,不过是苟延残喘,多活一天多赚一天,谁也不知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来。


早已经历过风风雨雨、政治老道的乾隆帝,活得明白:若一旦失去皇权,自己现在不过是一条穿着华服的老狗。何况,乾隆帝一生骄傲自信乃至自负,极爱面子又自命不凡,都风光一辈子了,临了了岂堪这种境遇?



怎么办?乾隆帝来了个“偷梁换柱”:

禅位不禅权


说白了,乾隆的意思是:皇位呢我交出去,禅位给儿子嘉庆帝,自己当太上皇,但是大权呢我暂时还不能让,名义是我虽老但身体尚能处理国事,我也是放心不下祖宗江山啊,军国大事还要自己亲自多把把关。

于是,皇位是禅让给了儿子嘉庆帝,但实际大权仍然在乾隆帝手上。

嘉庆帝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凡军国大事事事必须向太上皇垂训,而且嘉庆帝还要经常到太上皇处时时问安,形同傀儡。乾隆帝依旧军国大事仍独揽,皇宫内仍然继续使用乾隆年号,奏折都要一式两份,一份给太上皇,一份给皇帝。

乾隆帝曾有一段暴漏心迹的话:“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

所谓为了嘉庆帝“不致错失”(怕儿子年轻没经验,会出错),只是一种借口,不愿放权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恋栈权力的乾隆常说一句话:“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头条号:峰子奇观 独家发布)

虽说乾隆名义上是太上皇,但仍然掌控着实际大权,所以在乾隆帝最后当太上皇的三年多时间里,嘉庆帝一直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不敢出半点差池。

乾隆说的很明白:凡军国大事、重要人事任免等,都必须经过太上皇,至于那些诸如祭祀之类的无关命门的事儿,嘉庆帝可自行决定,不必请教于他。

乾隆从皇帝变成“太上皇”,其实本质改变,只不过是称呼叫法变了一下而已,嘉庆帝这皇帝,头顶着天子头衔,却做的憋屈,更像个战战兢兢的太子。这是乾隆帝完的变戏法,一来可以表明自己遵守了天子诺言,二来达到了继续握权的目的。

所谓乾隆禅位,只不过是一种政治姿态罢了。说乾隆帝内心崇拜爷爷康熙帝,或许是真的,但禅让皇位,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政治无奈罢了。

乾陵帝,25岁登基,在皇帝位60年。85岁时,乾隆帝禅位儿子嘉庆帝后,又做了3年零4个月的实权太上皇,享年89岁。


熬死了近90岁的老爹乾隆后,嘉庆帝从一直哈着腰的姿态,终于挺直了腰板,乾隆帝生前最宠信的权臣和珅及党羽集团,失去了庇护伞,随后被连根拔....

其实,乾隆后期贪污之大者,又何止和珅一人?只不过是和珅权位权威最大,打倒了和珅,即是打倒了权威,就是象征着嘉庆帝真正掌权的开始!

峰子哥认为,和珅虽贪,但所贪数目之巨,早已远远超出了常人可用的限度!常人不用则必为非常人用!大权臣和珅,先做了那位花钱如流水的乾隆爷的“储钱罐”,后被嘉庆帝砸烂了罐子,顺便又做了那只“杀鸡儆猴”的猴子罢了。和珅虽贪不假,有自己私心也不假,但未必全为自己。

以上是峰子哥一点看法。亲爱的各位看官,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想法。


峰子奇观


当太上皇历来不是当朝皇帝的选项,历史上出现了几位,多是迫于无赖。

宋微宗赵佶禅位与长子赵恒(宋钦宗),是想不负责任的一种急流勇退,金兵压城,朝廷将倾,北宋已无力回天,既然国要亡,索性让儿子背负亡国之君骂名

宋高宗赵构禅位与养子赵昚(宋孝宗),是因为赵构为南宋的偏安已累得心力交瘁,尝够了东躲西藏、屈辱求和的心酸滋味。1161年金兵又大举南下,赵构习惯性又要逃跑,被众臣以“天子守国门”劝谏

阻止,后来南宋取得采石场大捷,虽稳住了危局,但赵构仍心有余悸,感到干南宋皇帝这活儿太危险了,次年就以因精力不济“怠政”为借口让出了皇位。

乾隆为何禅位嘉庆要当太上皇?与局势无关,而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体现“君无戏言”的诚信

乾隆一生崇敬圣主康熙爷爷的文治武功,少年时就破格恩准在爷爷身边历练,他登基时满怀深情许下一个诺言;大意是;我能做皇帝仰仗于皇圣主的厚爱,为表达我对他的敬重和感激涕零,如果上天能让我继位60年,我发誓在当年就退位,决不超过皇圣主在位时间。

也许乾隆根本没想到这是一个需要兑现的承诺,康熙爷爷活了68岁,雍正父亲活了58岁,乾隆登基时已25岁,他压根儿没想到60年过后他还能活在人世执政。

乾隆执政60年时间到来了,他已被誉为“十全老人”受万民景仰,但仍然事无巨细,贪恋权力。思来想去,当圣君的虚荣心促使他决定兑现诺言,传位与储君嘉庆

乾隆要当太上皇,可急坏了和珅,他死活劝谏乾隆皇帝不要交出权力,说皇上精神矍铄,治理国家游刃有余,极尽阿姨奉承拍马屁之能。直到乾隆说他当太上皇仍然要过问朝廷大事,和珅才作罢。接下来这个屁精没闲着,又屁颠屁颠去给太子嘉庆送如玉,暗示要恭喜你(做皇帝)了,他有拥戴之功。

乾隆归天还未入土,和珅就立马死得难看,想想他的自作聪明表演,自找死!

乾隆在朝廷一派歌舞升平中,禅皇位与嘉庆,成全了一段帝王佳话。他还实现了当初诺言,成全康熙成为了中国史上在位最长(61年)的皇帝。

而事实上,乾隆当了太上皇,仍然主宰着朝廷大事,嘉庆不敢自作主张,甚至不敢得罪乾隆的心腹奴才和珅,形同傀儡。乾隆实际超过康熙,执政63年。

乾隆愿意当太上皇,还有一个原因。他看准了嘉庆是个中规中矩守成之君,他完全可以驾驭。不会改变他60年以来定下的规矩。乾隆还真看准了,嘉庆杀了和珅,人们在等待看和珅的贪官党徒被一网打尽时,嘉庆昭喻(杀了和珅),就此为止。


谌人


清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乾隆皇帝于勤政殿发布谕旨,决定禅位于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并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正式宣布了自己的禅位决定。

对于这项封建皇权社会中,极为罕见的主动禅位表现,《清实录·高宗实录》中记载了乾隆皇帝自己给出的理由说明:

朕寅绍丕基。抚绥方夏。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早在继位之初,乾隆皇帝就曾经向上天盟誓,在位年限绝不超过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六十一年记录。

但是,作为将中央集权发展到巅峰状态的帝王,乾隆皇帝果真就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皇权交付出去?

当然不是!

乾隆皇帝的禅位举动,虽然有着对于大清王朝而言,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但实际上,乾隆皇帝的禅位举动乃系“让位不让权”的所在,以“训政”的方式仍然将大清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仍然是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就表明形式来看,在至少三个方面,乾隆太上皇依然保持着皇帝的待遇:

1、年号纪年的纠结

乾隆六十年九月下旬,乾隆皇帝专门就“乾隆六十一年宪书”的奏请问题,予以了回应。所谓“宪书”,乃系冠以皇帝年号的日历时宪。按照乾隆皇帝明年传位于爱新觉罗·颙琰,并于明年改元嘉庆的谕旨来看,乾隆六十年的明年应该为嘉庆元年,纪年也应该以嘉庆为打头。

但是,对于“皇太子率同王大臣等”带有谦让意味的奏请,乾隆皇帝给予了“特进献乾隆六十一年时宪书。胪词吁恳。出于至诚。朕已俯从所请”的许可。只是在“各直省外藩,仍用嘉庆元年时宪书”

也就是说,在皇宫之内,仍然以乾隆纪年;只是在外省外藩才使用嘉庆年号。

对于大清皇权而言,紫禁城才是皇权的集中代表地点所在,乾隆皇帝对两套纪年办法的使用,就足以表明其对皇权的留恋。

2、居住地点的纠结

乾隆皇帝宣布禅位以后的嘉庆元年,并未搬离养心殿;而已经登基为帝的嘉庆皇帝,则仍然居住于毓庆宫。

自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就成为了皇帝专属的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所在,成为皇帝的专属殿堂。

而毓庆宫,乃系康熙朝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的居所,雍正年间不再明设太子,便改为皇子居所。

从乾隆皇帝对养心殿的留恋来看,也能说明其对皇权代表性物品的重视和执拗。

3、对皇帝之宝的纠结

乾隆皇帝禅位过程中的皇帝之宝交授,在清朝官方文献中记录较为简单。《清实录·高宗实录》有载:

嘉庆元年。丙辰。春。正月。戊申朔。上御太和殿。亲授皇帝之宝于皇太子。皇太子受宝。即皇帝位。尊上为太上皇帝。

但实际上乾隆皇帝在将皇帝之宝,交给嘉庆皇帝的时候并没有如此顺畅。就清朝而言,皇帝之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将皇帝之宝大印交出去就等于将皇权交出去,再无收回可能。有鉴于此,乾隆皇帝在授予过程中,一度出现迟疑、不舍的尴尬局面,幸亏有朝臣提醒,才使得授予过程圆满进行。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禅位以后,以“训政”的方式对朝政大权予以绝对掌握,则更能说明其对皇权的留恋和绝对不放手。

在乾隆皇帝的禅位谕旨中,乾隆皇帝直接对以后的朝政大权做出了安排:

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岂非国家天下之大庆。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禅位以后,对于军国大事、用人行政等几乎所有的朝政大事,都拥有直接的决定权力,而嘉庆皇帝只需要“朝夕敬聆训谕”就行。说白了,乾隆皇帝虽然选择了禅位,但对于朝政大权还是牢固掌握,嘉庆皇帝只需要一边站着学习就行。在清朝的官方文献中,乾隆太上皇发布的谕旨中,均以“朕”自称,并以“嗣皇帝”称呼嘉庆皇帝。当然,乾隆太上皇在乎的并不是形式和称呼,而是实际的皇权。

对于乾隆太上皇“训政”的表现,在《满清外史》中也有过相关记载:

乾隆六十年,虽禅位,然仍有训政事。一日,早朝已罢,独传和珅入见。珅至,则弘历南面坐,颙琰西向坐一小杌。珅跪良久,弘历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颙琰虽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

这都说明了乾隆太上皇对朝政大权的严密把控,嘉庆皇帝就像其“嗣皇帝”的称呼一样,只是一个摆设、一个象征性“一把手”的所在。

另外,在乾隆皇帝的禅位谕旨中,并未提及奏折、藩属国书等的处理意见。但在意识到这个严重影响皇权集中的失误,乾隆太上皇在嘉庆元年正月,也及时予以了说明:

朕与嗣皇帝本无区别。照进一分。亦尽足以抒其庆赞之诚。

也就是说,禅位以后的乾隆皇帝虽然已经进入暮年,成为一个垂垂老矣的老年人,但其对皇权的把控和掌握依然严密,不容任何人染指。所谓

“禅位”,也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应对举朝上下乃至天下子民认为其贪恋皇权的应对措施罢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满清外史》

正说清代十二朝


其实好大喜功的乾隆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的中国“吉尼斯”记录。

在六十八岁那年就下了一道预定自己登基满六十年(即八十五岁时)就“退休”的诏书:

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六十年”之约就到期了。乾隆六十年(公历1795年)九月三日,那个他应该履行诺言的日子也如期而至。

在这一天,乾隆皇帝向天下宣布十五阿哥永琰就是自己二十二年前密立的皇太子,为了避讳将他改名为颙琰,令他即日起移居毓庆宫;并规定从明年开始改元嘉庆,在正月初一正式举行传位大典,完成国家政权的交接。

但是久在云巅之上俯视万人的乾隆会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退居幕后吗?

当然不会! 政治手段老练的乾隆早就把太上皇、皇帝的职权明确划分了:皇帝只负责处理寻常时间,重要军国政事以及官员的任免还是太上皇说了算。

嘉庆:



一个连最基本的人事权都没有的皇帝能算是真正的一国之君吗?

而且更加说不过去的是退位后乾隆连天子寝宫养心殿都没打算让出来:他以自己在那儿住了六十年,住惯了为由霸占了养心殿,而让嘉庆仍然住在毓庆宫(皇帝连自己正规的寝宫都不能去,只能在别处借住,简直成了)。

嘉庆元年十二日,湖广总督毕沅就是没有深刻认识到乾隆爷是“假禅位”这一点,结果傻乎乎地地上了一道奏折,惹得八十多岁的太上皇龙颜大怒:

仰副圣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清高宗实录》

原来毕沅在奏折里拍马屁,说套话,结果没有注意语序的先后问题,先说了“圣主”(即皇帝嘉庆)紧接着才说的“太上皇”,让乾隆感觉在大臣眼里自己的地位还不如“新官上任”的儿子,因而不悦,就借故将毕沅“传旨申饬”之后交给吏部处分了。

官员:

接着乾隆生怕天下臣民还是不明白自己是的“退休”只是表面工程,在处理完湖广总督之后又下发了一道谕旨:

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章奏事件,亦皆朕躬亲综揽。随时训示。—《清高宗实录》

如果说乾隆如期主动退位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信守诺言的印象的话,这道上谕就彻底将他虚伪的面具撕得粉碎了!

乾隆皇帝当着全天下人的面都不给嘉庆一点儿台阶下,在宫内这个“儿皇帝”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更别说还有和珅这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心腹大患从中挑事了!

综上,乾隆让位不过是摆摆姿态,他仍然是事实上的清朝最高统治者;至于嘉庆不过是他用来向他人证明自己“君无戏言”的工具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