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禅位之后,仍然不放权给嘉庆,当时的真相是什么?

史学达人


禅让禅让,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当太上皇的不少,但大多都是情非得已,比如晋惠帝司马衷当太上皇是因为司马伦篡位自立了,唐高祖李渊当太上皇是因为李世民玩了手兄弟阋墙,当然也有自己不想当的,比如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是喜好黄老玄学,宋孝宗赵昚是懒于政事,像最后这位太上皇乾隆一样的,还真没有。

乾隆虽然不想放权,但他想归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小时候特别招康熙帝的喜爱,有种说法是康熙之所以选择雍正,其实是为了将皇位传给孙子乾隆。乾隆对康熙的文治武功非常敬慕。为此,当乾隆即位后,他就说过:

“昔皇祖(康熙)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康熙8岁即位,在位61年,终年69岁;乾隆25即位,60年后正好就是85岁。他不敢比皇祖康熙在位多,所以在位60年就退位归政。关于这个想法,乾隆在六十多岁时还提过:

“设或七旬、八旬以后,神志稍衰,不能似今之精勤求治,亦不肯贪天位以旷天工,且历代帝王,享位至四、五十余年而归政者,世所罕见。朕非不知足者,又何必定以六十年为期乎?!”

乾隆表示如果自己身体不好了,也是可以提前归政的,不一定非要在位60年才行。为了等到当上太上皇后可以舒服的养老,他还在紫禁城东北角陆续修建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等多座宫殿,就等着退位后住呢。

乾隆六十年,也就是乾隆在位60年周年之际,他终于宣布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并在次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大典之日,乾隆亲自将传国玉玺交给嗣皇帝嘉庆,从此当上了太上皇。

可是当太上皇,并不能说明乾隆就清心寡欲,不问政事了。宋朝那位宋孝宗不就是自己不当皇帝,但是还经常管着皇帝吗。乾隆当了六十年的天下第一,忽然让他有一天让出位子当天下第二,他可受不了。

为了能继续当天下第一,乾隆为自己保留了极大的权力。那些祭祀和礼仪活动,乾隆当然不愿再理会,都让嘉庆办理。但是“军国大计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乾隆却说:

“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至错误。岂非国家天下之大庆。”

既然乾隆都这么说了,那谁还敢说什么。他对外还自称朕,文武大员进京陛见及新授道府以上官员离京赴任前,都要乾隆批准。乾隆自己就说:“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其实这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谁也不愿意到手的权力就这么扔出去,特别像乾隆这样好大喜功更不会想什么黄老玄学,所以不放权给嘉庆,管着大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邯郸醉



乾隆为什么禅位呢?是因为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不敢与之比肩,所以乾隆在位六十年就退下来了,但是乾隆虽然退下来了但依然不放权,莫说乾隆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不到生命的最后都舍不得放权啊,唐玄宗是想禅位吗?他是没办法,李渊想禅位吗?李渊也是没办法,而乾隆虽然主动退位但是依然大权在握,足足做了三年太上皇最后才归天,嘉庆才算是彻底上位。


其实皇帝是个危险的活,从古到今大约有六百多位皇帝,死于非命的近三百位,并且平均寿命三十九年,可是皇帝这么高危的职业为什么会有人前仆后继的想要当呢?因为做了皇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天下臣民都是皇帝的子民,皇帝拥有着无上的权力至高的地位,这种巅峰的感觉真的会让人疯狂,一旦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哪位皇帝会放弃呢?所以乾隆做了太上皇不放权也正常。


婉兮历史


传闻,乾隆皇帝对其爷爷康熙皇帝极为崇拜,在做皇帝以后,更是为了表示自己对康熙的崇拜,说出过绝不会比康熙在位时间更久的豪言壮语,康熙皇帝年幼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按照乾隆的誓言,等到乾隆在位六十年的时候,就要禅位给自己的儿子了。

六十年的时间,看似是极长的,乾隆登基的时候就已经二十五岁了,按照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来算,乾隆想活到八十五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问题是,乾隆真的就活到了八十五岁,甚至在禅位后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才驾崩。

乾隆皇帝之所以在登基六十年时就禅位,也是因为自己的誓言。

乾隆可以说是自古至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原本他是不想退位的,奈何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不得不跳,但也只不过是禅位而已,即使乾隆禅位了,也不会放权,毕竟乾隆仅仅是禅位就已经相当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作为一个长寿的皇帝,最担心的东西莫过于被自己的儿子夺权,乾隆活得太久了,久到嘉庆皇帝登基的时候都已经三十六岁了,看着自己的父皇一天天年老下去,但硬生生活到了八十多岁,嘉庆皇帝其实也是很担心的,帝王之家,父子之防甚是严重,早年的九子夺嫡,太子之所以会被康熙废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太子结党营私,有乱政的嫌疑,同样的道理,虽然八阿哥在京城中拥有八贤王的美名,但康熙也是因为老八与大臣走的太近,因此一开始就将老八排除了。

乾隆自然不可能不知晓这个道理,因此,即使是禅位了,乾隆依旧需要防备自己的太子。

乾隆皇帝不愿放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武则天,晚年的武则天虽然贵为皇帝,但却被自己的儿子以神龙政变夺了权,失势以后,尽管唐中宗李显将其晚年安置的很好,时不时率领群臣给武则天请安,但武则天却面容枯槁,失去了权力就像是失去了魂一般。

乾隆皇帝做了六十年皇帝,对权力的依恋相较于武则天只多不少,自然不可能会放权,更何况,放权以后乾隆甚至要为自己的晚年担忧,就像是曾经的唐高祖李渊,在被李世民夺权以后,尽管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但却从未出过府邸,不知是李世民暗中软禁还是李渊太自觉,总而言之,失势以后的李渊虽然看起来过得逍遥自在,但却没有了曾经的风光。

因为嘉庆与乾隆之间微妙的关系,和珅即使知道嘉庆将要在乾隆退位后登基,也不能讨好嘉庆,若是讨好了嘉庆,便相当于背叛了乾隆,不用嘉庆动手,乾隆就会将处决掉和珅。

总之,在和珅的帮助下,乾隆在禅位后牢牢的把控了三年的皇权,而和珅也在乾隆驾崩后半月便被嘉庆清算。


魏青衣


真相就是乾隆帝对康熙帝的感情远比他爹雍正要深,到了乾隆六十三岁的时候,想起康熙帝把他养在宫中教育,带他游玩、打猎以及呵护种种还落泪痛哭不已,所以在他继位大典之时曾暗自发愿,圣祖在位六十一载,我不能超过如此之数,也就是说他给自己定的,执政期限不能超过康熙帝的六十一年,以示恭孝。

至于弘历在雍亲王府的生活,估计胤禛那个样子,没有小孩会喜欢,能陪他玩估计也是白日做梦,所以我们总能发现乾隆的某些言论貌似都针对他爹,而且对他爹行事屡有暗指,比如本文所要提及的秘密建储制度。

而康乾之间的感情不是乾隆虚情假意随便说说,如果能装相几十年的话,不叫装,那就是真的。乾隆的执政初期也效法康熙仁政,减免百姓税负比康熙还要多得多,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基本都是有样学样,以他祖父为楷模,模仿秀搞得很成功,学个八九不离十。

丧妻丧子,嫡长子继统计划流产

中期因为富察皇后的原因,乾隆性情大变,其实富察的去世只是爆发点之一而已。

原因在于:

秘密建储是由雍正起正式施行的,但乾隆帝对秘密建储这一套颇为不屑,怎么攻击他爹的呢:这是庸碌之主的卑陋见识,为我所深深鄙视。但说归说,这话又不能满世界宣扬去,既然秘密建储已经为人所接受,成为成例,所以即便乾隆感觉没必要,但最终还是依照成例执行了下去。但口中仍不服软:虽是秘密建储,但是等皇子长大以后,如果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坏习气,我会昭告天下,公布太子人选。

乾隆好名,大清还没有哪位皇帝是嫡长子继统,所以乾隆就跟这事开始较劲,但最终的结局是,人不能和命争,最终不但放弃了嫡长子继位的尝试,而且因为辉发那拉氏把他气得够劲,连皇后也都不再复立了。

首先是嫡子永琏,自其出生起,乾隆就属意其储君位置,但是可惜,永琏不到十岁就因病而死,这是乾隆抱以大期望的嫡子,是自己N多年的期待,可惜嫡长子计划首告失败。

为什么说乾隆有嫡长子情结呢?以后几年,永瑝、永璋、永珹、永琪、永瑢这些皇子都是可选择对象,但是乾隆丝毫不为所动,就一如既往的期待着他的嫡子。

富察皇后又生永琮,乾隆高兴坏了,永琮的名字暴露了他的心思。琮,庙堂礼器也。但乾隆帝愿望再次落空,两岁的永琮因水痘而死,悲痛不止他一人,连续的丧子之痛让乾隆和富察氏都受不了如此打击,富察身体本就不好,为了满愿乾隆,为了乾隆的嫡子情结,富察氏不顾身体再次诞下二胎,没想到再次经历人伦悲剧,所以在东巡途中,身心俱疲的富察氏撒手人寰。

也就是说乾隆所承受的不止是发妻的去世,还有失去两个嫡子的丧子之痛,同时他的嫡子继统计划彻底泡汤,除非再次立后,但亲疏总有不同,乾隆对发妻的感情很深,绝非其他妃嫔可比,您让乾隆挑,死富察还是死香妃,那没悬念,香妃死几十次没关系,富察氏肯定得留着。

▲后来的辉发那拉氏和富察氏也是没得比的,她被立后,现成的嫡子就是永璂,但是乾隆帝根本没有立储的意思,以后就更没有了,因为辉发那拉氏断发犯上被贬,貌似还是皇后,但按收回的宝册来算,实际她是被降为嫔了,死后也不能按皇后礼制入葬,至于永璂,彻底没戏。▲

基于如上种种,乾隆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伤痛和情绪,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一改往日大度做派,仅仅半年而已,革职、降级、罚俸、处死的官员达到一百多人,礼部、刑部差点一锅端,永瑝、永璋因为死的不是自己生母所以不够悲痛,被乾隆无情栽赃,栽赃二字不加引号,就是栽赃他们觊觎皇位,其实哪跟哪呀,没有的事,而乾隆对天发誓“二人绝不可继大统。”,永瑝一年后就郁郁而终,乾隆虽有悔意,但已无力回天,永璋在担惊受怕十年后,也撒手归天终告解脱。

这块心病是乾隆不可触碰的伤口,他曾训谕满汉大臣,谁敢再提在皇子中选一人立为太子,那就是叛国,那就是离间我们父子。乾隆想借此堵住悠悠众口,因为不胜其烦,而且这种烦还带着痛。后续还有人冒死直谏,结果当然就是求仁得仁,直接死掉了。

秘密立储,乾隆从颇为不屑到无可奈何的选择

颙琰被秘密立储丝毫都不奇怪,表面上乾隆搞来搞去挺神秘,其实连朝鲜都早已猜出来了,朝中大臣知道的更早,只不过不犯忌讳不找死,所以都绝口不提而已。

颙琰的命够硬,上面十多位碍事的哥哥,不是死掉就是获罪,用排除法都能推算出颙琰这个继承人来:

永琏、永琮已死,这是颙琰继位的最大障碍。截止到乾隆三十八年,十位皇子死亡,嫡子之外的永琪颇受乾隆喜爱,但是永琪也早逝死去,永璇刚愎自用的臭脾气不为乾隆所喜,永瑆有才华但是吝啬至极,连对家人都刻薄要极致,乾隆说也不好使,说是要饭的出身都是夸他。

永璘,乾隆最小的儿子,和珅府邸的“继承人”,乾隆和颙琰都拿他没辙,不着调,只要是正事就绝对干不好,文墨不通,骑射不行,就是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那种人,永璘自嘲:就算皇帝的位子象下雨天的雨滴一样多,也绝不会有一个能落在我头上,只盼着哪位哥哥可怜我,把和珅的府邸赐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乾隆三十八年,颙琰被秘密立储后,亦如从前别无二致,其实就是乾隆放的烟雾弹,论封爵,颙琰算是晚的,就是怕朝臣看出来,其实全天下都知道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突然宣布颙琰为皇太子,乾隆禅位。

颙琰的皇太子&皇帝之位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突然召集王公大臣、皇子皇孙宣布颙琰为皇太子,颙琰的颙字也是这时候修改的,以前为“永”。这些不会令大家惊奇,都是心知肚明的事,但禅位之举让在座的各位非常诧异,虽然提议乾隆继续执政,但是不为乾隆所接受,几乎同时他也宣布,军国、人事行政等方面的大事还是我管,颙琰早晚跟在我身边聆听训谕。

但是乾隆帝的身体当时已经大不如前,毕竟是奔九的人了,精力、记忆力都大不如前,所以不得不放弃了休闲时间,而全部用于施政,还不是力不从心怎么办呢?和珅的权限进一步被放大,当时官员们私下都称呼和珅是“二皇帝”,所以政治架构就是太上皇+二皇帝+儿皇帝也就是嗣君嘉庆帝颙琰。

王杰虽然受宠,对和珅从不给脸,但想让他扳倒和珅也是不可能的,刘墉更不行,全靠刘统勋的余荫,否则当时的地位想都别想,纪晓岚在乾隆眼中不过是个戏子般的人物,更没戏,当时真正能制衡和珅的只有首席军机阿桂,可是阿桂经常被乾隆派往各地跑来跑去的没时间跟和珅犯争竞,而且就在嘉庆二年,他还死了,所以当时能制衡和珅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和珅自然更加肆无忌惮。

连嘉庆都敢阴,嘉庆掌握权柄后和珅焉能不死

初期被训政的嘉庆也有自己的想法,嘉庆元年就向乾隆帝请示,取消各地督抚和王公大臣的年节孝敬皇帝的贡品就免了吧,这些钱官员自己是不会出的,京官的贡品靠地方,相当于地方提供两份贡品,问题是督抚也不会自己出钱,还不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皇帝过节,百姓也过年,这就造成越是过节,朝廷挨骂就越多。挺好的注意,乾隆不准。

所以当时嘉庆帝的地位很尴尬,在权利上他连和珅都不如,所以乾隆对和珅的信重有多深,颙琰对和珅的恨意就有多深,但是投鼠忌器,万一惹毛了乾隆帝,别说自己的帝位,就是性命也是保不住的,一句话自己就完了。

所以,颙琰一直在隐忍,甚至其他大臣和他抱怨和珅专权的时候,颙琰还要假意劝解,我还想用和珅治理国家呢,你们可不能轻视他。这些话有意无意的都飘到了和珅耳中,所以也就愈发猖狂了。

和珅如何阴嘉庆呢,明知道各类奏请要乾隆处理,他特地拿给颙琰,这是拿颙琰找乐玩呢,颙琰哪敢接,直接就让和珅给乾隆送去,这是我爹要处理的,我哪里敢参与呢?但是心里能不恨和珅么,不接和珅拿你找乐子,接了乾隆一顿臭骂就不会轻。

当初颙琰的老师朱珪被调往京师出任大学士,颙琰知道后写诗给老师道贺,和珅感到地位受到威胁,不想让颙琰的这个嫡系老师回京,所以直接找到乾隆告颙琰的状,乾隆一想也是,你老师回京你写诗恭贺,那调他回京的事朱珪肯定以为是你颙琰运作的结果,现在就要迫不及待的拉拢势力了么?算啦,甭回来了······颙琰能不恨和珅么?

乾隆帝到了训政这几年,记性不行了,刚吃过饭还要吃,说是自己没吃,谁敢跟他犯驴非说他吃了呢,精力大不如前,但即便这样也不放权给颙琰,而是再次把和珅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人说这是乾隆给嘉庆留下钱袋子,临终捧杀和珅云云。

其实乾隆和颙琰的关系还真不咋地,选颙琰继位非常非常纯粹的就是无奈之举,同时他也离不开和珅,死前他是绝不可能放权的,而因为身体的原因已经无法正常处理政务,所以只能交给忠心耿耿一辈子的和珅,和珅贪污这他知道,但胜在听话,乾隆的话,和珅总是坚定的贯彻到底,乾隆放心和珅,可他不放心颙琰这个儿皇帝,所以政务哪怕是庶务也不愿颙琰插手的。

...


古今通史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无心之举,兑现承诺

乾隆曾经当着朝官的面讲过下面一段话:

“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比拟,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意思是,康熙爷爷在位61年,他自己不敢超过爷爷在位的时间,到自己在位60年的时候,就退位给儿子。

这也算他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因为康熙是6岁当的皇帝,在位61年,活了68岁。乾隆25岁继位,当60年皇帝,就85岁了。他自己不相信自己能活85岁,在那个年代,搁谁谁也不敢信啊。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日夜操劳,古往今来没有能活这么久的。

他这么说,一来表露出自己的孝心。二来是个空头支票。

谁知道,乾隆真的活到了85岁,为了兑现承诺,不得不退位,禅让给嘉庆。

二、外得贤名,内不失权,名利双收

尧舜是古史记载中两位圣明君主,历代皇帝都以能效仿尧舜之道来标榜自己。但是禅让之举数千年屈指可数,乾隆此举兑现承诺的同时,效仿尧舜,成全了自己明君的一个美名。但同时不放权力,对自己有没有实际的损失,依旧是金口玉言,何乐而不为。

三、权臣蛊惑,顺势推舟

乾隆不让权,和珅也出了一把力气。乾隆跟和珅的关系,估计人人皆知,短短五年间,把和珅从一个三等侍卫提拔到军机大臣。

乾隆在位时,和珅依仗与乾隆的关系,嚣张跋扈。和珅深知自己的地位离不开乾隆。于是乾隆退位时,他极力劝说乾隆,不能放权,还举了李渊孤独老死的例子。乾隆本来就舍不得权力,加上权臣的蛊惑,于是他退位不放权。





历史的争论不休


乾隆禅位之后,是为太上皇。

说到太上皇,历史上最有名的有两位,一个唐高祖李渊,另一个就是乾隆皇帝。而李渊当太上皇,是因为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大权在握,在加上玄武门事变,最后登基已经是重中之重了,所以最后李渊只能无奈的选择退位,但是乾隆不一样,他是自己退位的。


乾隆退位做太上皇不过是为了当初的一个承诺,乾隆皇帝登基后,便承诺: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他在位六十年,我是绝对不能超过他的。乾隆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真的做皇位六十年,康熙皇帝之前根本没有一位皇帝,在龙位上做了六十年之久的人,但禅让皇位之后,嘉庆皇帝没有实权。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和珅上书

1796年,乾隆下诏书退位后,嘉庆皇帝成为皇上,乾隆自立太上皇。乾隆退位后本想放权给嘉庆,可和珅建议:昔日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将权利全数给了李世民,最终还不是孤独终老,郁郁寡欢而死吗?乾隆皇帝听了和珅的话后,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和珅非常受乾隆欢迎,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没有实权的嘉庆皇帝,对于和珅是非常憎恨的,毕竟自己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

2、

政治危机

当时最大的政治危机那便是大清王朝表面的强盛,实则特别腐败。天朝上国都是清朝统治者自居的,从没有人承认过,乾隆晚年大批的宗教、农民起义,将腐败的大清王朝差一点就要推翻,可见大清情况已经是江河日下,当时的八旗兵已经没落。

此时的大清已经不是当初入关时鼎盛的大清了,乾隆也不放心嘉庆能处理这个局面。

3、嘉庆的能力

其实他不放权,是因为永琰并不是理想的继承者,乾隆根本就不放心把权力交给他,肯定是需要一个过渡的时期,而他成为太上皇的那几年,也算是对嘉庆的一个历练了。又或者说乾隆就是在考察这个皇帝是否合格,如果嘉庆不能够让他满意的话,其实他完全还是有着能力在更换一个皇帝的。


历史盛典


自秦始皇一统六国自称皇帝之后一直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达到了422位之多。这些皇帝之中有千古明君也有万世昏君,除了极少一部分皇帝以外,这些帝王都梦想着可以长命百岁甚至是长生不老,甚至一些英明君王因为害怕驾崩导致晚年信奉鬼神之说从而走向昏庸之路。

通过历史我们同样也不难发现古代帝王虽然权利为第一人,整天被人称呼万岁可长寿之君屈数可指,乾隆皇帝可以说在历史上是一位比较长寿的皇帝之一,乾隆皇帝本来是可以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奈何自己不想超越其爷爷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最后选择禅让给嘉庆皇帝,自己又做了三年太上皇。

当我们了解到乾隆做太上皇那段历史后不由的好奇,为何乾隆禅位之后,仍然不放权给嘉庆皇帝,当时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其实乾隆做三年太上皇期间不放权无非还是舍不得天下第一人的权利,我们要知道乾隆皇帝选择退位成为太上皇,并不是乾隆真实意愿。古代帝王的寿命都惊人的相似,长寿皇帝少的可怜,乾隆登基为帝的时候已经是二十五岁了,另外古代帝王都是以仁孝而治天下,更何况甚是在乎名声的乾隆皇帝呢。乾隆皇帝基本上每天都把康熙皇帝如何如何挂在嘴边,把康熙皇帝当作标杆一样,乾隆皇帝为了彰显孝道,曾经立下誓言,在位时间不得超越康熙皇帝。

乾隆说出此言明显是在博得孝道之名,本来乾隆登基都二十五岁了,不超过康熙在位61年时间,也就说乾隆最多在位60年,到时乾隆就是一位85岁的老人,乾隆有没有这么长的寿命还是未知数,起码早点说出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孝顺的名声,这是乾隆在耍小聪明。

奈何乾隆命好,前面有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为其攒下资本让乾隆无后顾之忧,没有了烦心之事人自然寿命就会长一些,乾隆也是如此,没想到乾隆到了85岁仍然健在。此时的乾隆心里十分后悔,当初自己为了博得孝顺之名立下誓言,如今已经到了退位的时间,如果自己依然占据九五之位难免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也有辱自己仁孝之名,更可况君无戏言,如此之下乾隆皇帝只能无奈退位,把皇位禅让给嘉庆皇帝。

我们要知道权利这东西如同毒品一般让人流连忘返,乾隆享受了60年的至高无上的权利,让其放下权利做一位太上皇显然是不可能的。另外乾隆此时虽然是一位老者,可人之天性越老越有危机感,乾隆认为帝王之家的亲情一般都比较冷漠,自己倘若放下权利难免会被嘉庆皇帝所压制,毕竟古往今来的太上皇都不是太过如意,乾隆皇帝为了自保,为了享受权利快感才牢牢的把握权利,不放权与嘉庆。

综合以上我们只能说乾隆皇帝太过命好,二十五岁登基一直到活到了八十八岁,从登基之后就一直牢牢掌控着权利,那怕成为太上皇依然是权利第一人。乾隆皇帝因为耍了一次小聪明让自己违心退位,或许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期间心里也及其不痛快吧。


豫北老崔


权力是个好东西,就像毒品一样,让品尝过它滋味的人欲罢不能。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人前赴后继就为了登上这个位子,乾隆的爷爷不就说还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吗!试问有怎么会有人会心甘情愿的从皇位上退下来。

乾隆退居二线当太上皇其实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所以即便当了太上皇也不会真的放权给嘉庆。那么他为何会退位呢?

牛皮吹大了,君无戏言

古代皇帝寿命都不怎么长,乾隆可能从一开始也没想到能活那么久,当那么久的皇帝。于是曾经夸下海口,说只要当60年皇帝,不能超过他爷爷康熙。

但也许是他吃得好玩得好,一不小心成了中国最长寿的皇帝,60年已经不够花了。怎么办?牛已经吹出去了,所谓君无戏言。于是不得不想了个法子——当太上皇,幕后操纵朝政。

保护和珅,带带新人

乾隆是非常喜欢和珅这个人的,会拍马屁又会给他揽财供他挥霍。但继位的嘉庆是很厌恶这个人的,乾隆深知一旦他退下来,和珅必死无疑,为了成全一段君臣之间的佳话,保护和珅,他也只好再辛苦干几年了。

另外一个,对于当皇帝乾隆已经是个老油条,而嘉庆是个菜鸟。为了保证政权的顺利过渡,嘉庆能尽快上手,乾隆也就勉为其难再帮帮他咯。

不管理由再多,最根本的还是人的欲望在作祟,不肯放下主宰天下的权力。


历史小跟班


当时的真相就是乾隆不想放权给嘉庆,而有没有人或者法典约束他而已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的真相和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吧。

一、从有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只有九位太上皇,没有什么祖宗典籍要求乾隆必须让权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自称皇帝开始,一直到清朝乾隆之前,中国经历了83个王朝,一共2132年,算上乾隆皇帝,历史上一共只有9为太上皇。秦始皇之前的时期我们就先不算了哦。

第一位就是被逼退位的李渊了,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李渊被迫退位,自然没有实权在手;第二位是李旦。公元710年,李隆基起兵杀掉韦后,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做了皇帝也就是唐睿宗,之后自己称帝,李旦成为了太上皇,没实权;第三位是李隆基,他把自己的父亲尊为太上皇之后,自己的儿子如法炮制,李亨让他做了太上皇;第四位是宋徽宗赵佶,靖难之变时期成为太上皇,被迫退位让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

第五位是赵构,虽然是禅位,但是也敢于一些政事,只不过没有那么过分;第六位是赵昚,也就是宋孝宗,第七位是赵惇,第八位是朱祁镇,也就是土木堡之变时期那位被俘虏的皇帝。

之后就是我们这次的主人公乾隆皇帝了。可以看出,前几位太上皇,不是被迫退位就是直接被尊为太上皇了,都是手中没有什么实权的,所以也没有什么退位禅让之后不能管理朝政的规矩。

再加上乾隆是清朝时期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活着的太上皇,所以清朝是没有留下什么祖宗典籍要求太上皇是不能干政的,因此乾隆让位不让权也没人说什么。

二、乾隆自称十全武功,觉得自己还能打

乾隆在位一共六十年,从25岁登基开始,就平定多出乱世,一直到85岁高龄,仍然觉得自己身体很好。

包括处理政事,在影视剧《少年嘉庆》中有这么一段桥段:到了早上上朝的时辰了,85岁的乾隆皇帝十分急切的呼唤自己的随身太监,责怪他怎么没有喊自己起床上朝,说大臣们一定都等的着急了,这个时候太监说,现在嘉庆皇帝已经上朝了。

然后乾隆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已经把皇位禅让给嘉庆了,不再是自己当皇帝的时候了,乾隆皇帝带着落寞的背影慢慢的走回到龙榻上,长叹了一口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乾隆虽然禅位了,但是潜意识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去上朝,也能处理政务的。

三、乾隆不想退位,只不过碍于自己的许诺不得不禅位

公元1735年,25岁的乾隆正式接起了自己阿玛雍正的皇位,乾隆最佩服的就是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了,因此在乾隆登基的时候焚香祈祷说过这样一段话:

不知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也就是当年我的爷爷,也就是黄祖父曾经在位61年,我不敢和皇祖父相比,如果老天庇佑,让我活到85岁,也就是乾隆六十年,我就把皇位传给我的皇子,政务交给他我自己退居二线的意思。

没想到,老天爷真的让乾隆皇帝活到了85岁这一年,也就是到了当年许愿的年份了,乾隆一看,这可是当年许愿时说过的誓言,如果不退位,那就是欺骗天下欺骗上天啊,当时皇帝还是十分相信皇权天授的。

因此,乾隆正式宣布退位,禅位于嘉庆皇帝。

但是乾隆对于皇权还是十分迷恋的,因为从他当上皇帝开始,一切都挺顺利的,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发生,自己并不想交权,于是打着帮助嘉庆更好的管理朝堂处理国家政务的旗号,当上了掌权太上皇,名义上将权利交给嘉庆,实际上还是自己处理朝政。

结语

乾隆是大清朝唯一的太上皇,也是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对于皇权的痴迷程度自然不会太弱,因此当时的情况就是嘉庆虽然继位,但是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傀儡皇帝罢了。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一生创作了四万多首诗词,虽然水平一般,但是精神可嘉,值得后人学习。从康熙开始,经过康熙与雍正两代人的不断完善,大清开始富强起来,到了乾隆时期,刚好国富民强,原本一手好牌,无奈乾隆没有打好。

虽然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皇帝,但是一生建树其实屈指可数,至于他晚年禅位给儿子嘉庆,更是一件十分有趣之事,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禅位过程

乾隆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六下江南,初心不错,结局耐人寻味,搞得江南地区民不聊生,可悲可叹,乾隆还一无所知,继续沉浸在天国美梦之中。乾隆时期可以说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清朝走下坡路的开始,从此以后,再也刹不住车。

原本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乾隆不可能当皇帝那么久,至少不可能超过康熙的六十年,毕竟康熙皇帝8岁就成为皇帝,乾隆25岁才登基。乾隆一直模仿伟大的爷爷康熙,甚至连当皇帝的年限,也以康熙为基准,希望自己能够当六十年皇帝。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乾隆一直没有立太子,可把大臣们着急坏了,大家纷纷劝说乾隆一定要抓紧时间开始立太子,可是乾隆对大家的建议爱搭不理,要是大家多说几句,还可能惹怒乾隆,导致吃不了兜着走。

就这样,乾隆一直拖到68岁,大家对他立太子这件事情更加在意,一再劝诫乾隆,他才表态,自己当六十年皇帝就退位,也就是说到自己85岁退位。要知道,在古代活到85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对于普通人尚且困难,何况是平均年龄仅39.2岁的皇帝群体,想要活到85岁几乎不可能。


也许乾隆当时这样说仅仅是为了敷衍大家,他自己也没想过自己能够活到那么久。结果上天很有意思,一转眼,乾隆活到85岁,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得兑现,乾隆无可奈何将皇位传给嘉庆。


二、背后历史真相

嘉庆没有经历过什么储君培养,而是突然传位,一年左右时间培养就立马上任成为皇帝,要处理国家大事,当时的嘉庆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要是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国破家亡。

乾隆之所以禅位给嘉庆后还一直让和珅把持朝政,实权牢牢握在手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乾隆希望辅佐嘉庆一段时间,让嘉庆适应新的生活,能够管理好国家大事。


经过乾隆三年时间的辅佐,嘉庆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确实长进不少,只可惜他始终没有明白乾隆的良苦用心,就连和珅这个乾隆留下的王牌,嘉庆也没有明白乾隆用意,不得不说嘉庆实在没有做皇帝的头脑与远见,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依旧是乾隆。

除了辅佐嘉庆之外,另外一个乾隆禅位后继续把持朝政的原因就是乾隆还没有当够皇帝,禅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并非真心想要禅位给嘉庆,只是被逼无奈而已。所以乾隆哪怕真的已经成为太上皇,对皇权的控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结语

很多时候,历史中的事件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尤其面对皇权这种诱惑力足够大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能够抵御住。乾隆一生直到将要去世之时,才恍然大悟自己一生做下很多错事,可惜早已来不及,历史从来不会回头,也没有后悔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