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榮猛:醫務人員感染防護,有哪些盲區和誤區?

1月27日,蔣榮猛從早上8點出門,晚上11點回到駐地,幾乎沒有停頓,連軸轉地跑了7支醫療隊。隨著援助武漢的外省市醫療隊陸續到達武漢,蔣榮猛越來越忙碌。作為

國家衛生健康委派出的醫療專家組成員,這幾天他都忙著對醫療隊的隊員們進行上崗前的最後一次集中技術培訓。

“我是今年1月9日來到武漢,大家看,我這不還好好地站在這裡麼。”為了緩解醫療隊員們緊張的氣氛,每次培訓的開場,蔣榮猛都要與大家開起玩笑來。他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緩解即將投入戰鬥的同行們緊繃的神經,但對於醫務人員的防護,他依然反覆強調,“一定要注意再注意,因為許多東西,都是SRAS的血淚教訓換來的。”

“最安全”的地方可能“最危險”

此前,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收治一名腦垂體瘤患者。由於當時這位病人沒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症狀,手術和護理的醫護人員均未採取相關防護措施。術後,病人出現發燒等症狀,被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後發現這名患者造成1名醫生、13名護士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這個案例說明,對於傳染病的排查是所有醫務人員的事情。”蔣榮猛說,在這一點上,2003年北京遭遇SARS曾經付出過慘痛的代價。特別是對於非感染科、非發熱門診的醫務人員,,更需要提高警惕,做好標準防護,及時報告可疑病例並採取隔離措施等。

口罩不是戴的越多越好

在醫療隊的培訓課上,蔣榮猛發現,有些醫生出現了“不當防護”的問題。最典型的是同時戴上多層口罩——裡面先戴一個醫用外科口罩,中間套一層N95口罩,然後再加一層外科口罩。

看起來這樣防護更加嚴實,但實際上這樣可能會有更大的風險。蔣榮猛解釋說,首先,這麼多層口罩疊在一起,反而增加了口罩之間的空隙,影響密閉性,防護效果也會打折扣。

其次,由於戴的口罩層數太厚,增加了呼吸的阻力,醫務人員在加大呼吸力度的時候,可能會影響口罩的貼合度,進而帶來風險。

此外,在不適當的場合過度使用防護裝備和耗材,比如普通門診大廳、收費處都穿上全套防護服,在蔣榮猛看來,不僅會帶來醫療資源的浪費,也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而在1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了應對此疫情的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範圍指引,開始對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進行規範。

心理關注

同樣重要

“戰鬥在一線的醫生們非常辛苦。”蔣榮猛告訴記者,由於要穿戴厚重的防護服,不利於行動且會大量出汗,“如果平時能連續工作10個小時,現在也就4個小時。”

除了身體的疲憊,還有心理上的耗竭。

“從醫這麼多年,第一次感到這麼無助。”剛從發熱門診回到駐地的嚴麗掩面哭泣。她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從去年12月下旬起,一直堅守在一線。

物資的短缺、身邊不斷有同事被感染,讓曾參與SARS救治工作的嚴麗也感到極為無助,“情緒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1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中,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人群分為四級,干預重點應當從第一級人群開始,逐步擴展。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等就是第一級人群。

在蔣榮猛看來,醫務人員的心理調整和壓力控制,比裝備的防護作用更重要。“醫務人員一定得冷靜,不要因為緊張導致動作變形甚至工作失誤。”他說,與此同時,醫務人員有了良好的心理狀態,才有可能對患者也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幫助他們對抗面對病魔的恐懼。

一定要做好標準預防

除了心態的穩定,對於這些即將進入病房的醫務人員,蔣榮猛和培訓專家們強調最多的是做好個人防護,“戴好口罩,做好手衛生,保護分區。”

他反覆強調,面對疫情,醫務人員一定要理解“標準預防”的理念。“標準預防是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的基礎理念,不是簡單預防,也不是初級預防。”蔣榮猛解釋說,具體就是三句話:

第一,在日常診療活動中,要將所有患者均視為具有潛在感染風險的對象來對待。

第二,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時,要採取相應的隔離、防護措施,如接觸血液要戴手套,接觸呼吸道分泌物(採樣、吸痰、氣管插管等)要戴口罩。同時,醫務人員要學會根據傳播途徑不同、醫療護理操作的感染風險不同,選擇不同的隔離措施和不同的防護用品。

第三,強調雙向防護。既要保護好自己,同時也要保護好患者和自己所處的環境(各個分區)。

“一切從最基本的做起,把基礎的最好,就是最有效的保護。” 蔣榮猛說,關鍵就在於執行的細節。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