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總兵力是多少?

用戶106889274836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時,德國陸軍總計擁有109個師又1個旅,422萬人,包括85個步兵師、3個山地師、1個騎兵師、8個摩托化師和1個摩托化旅、7個裝甲師以及5個其他類型師。



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德國陸軍(包括黨衛軍)擁有154個野戰步兵師、21個裝甲師、13個摩托化師、4個輕裝師、6個山地師以及9個警衛師,總計207個師,總兵力395萬人,其中黨衛軍15萬人。其中擔負進攻作戰的是所有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以及120個一流的野戰步兵師,二流的步兵師主要裝備繳獲的武器,缺乏重武器和機動車輛,基本上都部署在西線擔任防禦的任務,只有2個部署在了東線。除此之外,德國還擁有120萬人的後備軍,這其中84萬人屬於補充單位和軍區,15萬傷病員,還有25萬其他人員。這樣算下來,德軍地面部隊的總兵力在515萬人左右。


德軍的裝甲部隊實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至少在表面上是這樣,21個裝甲師和13個摩托化師以及5個獨立坦克營、11個突擊炮營、5個突擊炮連的現役裝備再加上儲備的二線裝備總計擁有坦克5262輛、突擊炮377 輛。如果再加上繳獲的3000餘輛坦克,德軍的裝甲戰車數量將超過8500輛。德軍的炮兵同樣規模龐大,陸軍裝備的野戰炮、步兵炮、迫擊炮以及反坦克炮總數高達4.3萬門,此外還擁有高射炮1.6萬門以及150毫米的6管火箭炮幾百門。

德國空軍的巔峰時期是不列顛空戰之前,不列顛空戰後德國空軍的實力遭到嚴重的打擊,從波蘭戰役到巴巴羅薩行動之間,德國空軍連同訓練事故在內已經損失了1.1萬架飛機,其中6700架是不可恢復性損失,但是德國空軍仍舊是一支強大的作戰力量。蘇德戰爭前夕,德國空軍編為5個航空隊和1個獨立的航空軍,作戰單位擁有4882架飛機,如果加上訓練飛機和補充飛機等,德國空軍的飛機總數將達到10000架以上。

1941年6月僅從人數來統計的話,德國野戰陸軍有380萬人,武裝黨衛軍有15萬人,後備陸軍有120萬人,空軍有168萬人,海軍有40萬人,外籍軍隊有2萬人,總兵力達到725萬人。


戰略論


看幾組數據,1940年德國軍隊在西線發動閃電戰時,擁有3034架飛機、2580輛坦克、10000門大炮和4000輛卡車。但在法國崩潰以後的五年,美國生產出了296,429架軍用飛機、102,351輛坦克、自行火炮、372,431門大炮、2,459,645輛卡車、87,620艘各種軍艦、5,425艘貨船,以及不計其數的炸彈、輕武器和彈藥。

福特車輛製造廠的柳樹場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車間。車間裡有一條裝配線長達半英里,每小時可以生產一架30噸重的轟炸機。

亨利·凱澤1942年收購了加利福尼亞州和俄勒岡州的造船廠,在那兒革新技術,用預製構件和裝配的方法,大規模生產船隻,成功地將一艘萬噸級自由輪的平均生產時間從200多天減為40天。

到了1942年9月,也就是戰爭爆發後的第十個月,他創造了世界紀錄:1萬噸的自由輪安裝龍骨24天后就下水了。那個時候,他在大西洋上已經造了100艘輪船。

到了1944年,美國每個星期都有一艘護航航空母艦下水,甚至17天內就可以建造出整條貨船。

在1945年的頭212天,他們造出了247艘這樣的貨船,一天不只完成一艘。

當時美國的報紙上畫了一幅漫畫:兩個工人要去吃午飯,吃午飯之前,倆人商量道,離吃飯還有一點兒時間,咱要不要再造一艘自由輪?

1940年年底,丘吉爾寫給羅斯福一封親筆信。信中丘吉爾說:“英國軍用物資十分短缺,又沒錢採購補充,國庫存款只有20億美元。”

在這個世界上,美國是最大的工業國家,連希特勒都在美國大選結束兩天後公開談到美國的產值,說用天文數字也不能充分表示,所以我們在這個領域不打算出面競爭。

丘吉爾在信的最後問美國總統,能否在憲法許可的範圍內想個辦法,防止英國繼續沉淪。羅斯福總統足足想了兩天,向國會提交了著名的《租借法案》。

10月1日,美蘇兩國外交官簽署了租借議定書,此後蘇聯貨輪開始冒著艱難萬險,長途跋涉來往於美蘇之間,運回美國給蘇聯提供的大量戰爭物資。

1943年年底,在德黑蘭會議上,蘇聯領袖斯大林舉杯祝酒說:“為美國的生產乾杯,沒有美國的生產,這場戰爭就會失敗。”

順便再說一下那三個軸心國……

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國會幾乎全票通過了對日本宣戰的提案,美國人群情激昂僅僅只限於針對日本,珍珠港的罪行總不能歸咎於納粹德國。

儘管國會議員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激動,要求對日宣戰,但是如果要求對德日同時宣戰,國會大概不會同意。

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希特勒這時候幫了盟國的大忙。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援引《三國公約》要求德國對美宣戰。當時穩居世界法西斯黑幫老大地位的希特勒可以根本不搭理法西斯東京分舵的要求,因為《三國公約》規定:只有日本本土遭受攻擊,德意兩國才有援助的義務。希特勒即便是對日本的要求置之不理,日本也毫無辦法。

希特勒手下的一幫參謀紛紛勸阻他道,咱們樹敵已經夠多了,不要再加上美國了。但希特勒這時已喪失了理智,他居然說,如果我們不站在日本一邊,《三國公約》在政治上就失效了。

從12月8日到11日,柏林整整進行了四天的激辯,東京惶惶不安,苦等結果,最後希特勒終於決定對美宣戰。

他直言,宣戰的真正動機是為了進行報復,同時為東京小弟出頭。

希特勒認為,德軍之所以在俄羅斯草原上受到挫折,全是因為美國給俄羅斯提供了大量武器。再加上美國驅逐艦在大西洋上頻繁對德國進行挑釁,使得元首忍無可忍。

希特勒說,德美交戰早已成為事實,所以他宣佈:德國與美國處於交戰狀態。

墨索里尼這時候已經淪為希特勒十足的小跟班,隨即響應老大對美國宣戰。

事後出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寫道:“由於敵人愚蠢到了極點,終於幫我們解決了種種困難,解除了重重疑慮,使我國人民團結起來,走上了為國家利益不得不走的漫長而艱苦的道路。”


CNN海外視野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5年德國防衛軍改名為“德國國防軍”正式擴展軍備到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投降這10年時間裡,德國軍隊總數達到了可怕的2253萬人次,這還並非是完整數字,恐怖之處、可想而知。

上千的德國國防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根據《凡爾賽和約》的條例,戰敗國德國嚴格意義上並不能擁有大規模軍隊和武器。但是由於歐洲各國對德國不同意義上的鬆懈,以及各國對德國人民的嚴苛要求,致使納粹黨人希特勒乘虛而入,以日耳曼民族情結為根本對德國人大力煽動,德國的軍事發展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的規模。

希特勒上臺之後,幾年時間內建立起了一支以陸軍為核心,海軍、空軍為輔的現代化軍隊,武裝力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其中單單在1944年,德國軍隊總人數就是1200萬,其中800萬屬於陸軍。

龐大軍隊的人口來源

1944年,德國人在東線戰場上部署了150個整編師,而在西線則是66個整編師。那麼德國人如此龐大的軍隊數量是怎麼來的呢?這一切離不開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臭名昭著的人口政策——“生命之泉”,又叫“生育農場”。這是由德國納粹政府支持並提供的一個人口生育計劃,當時的希特勒認為,德國的日耳曼民族是全人類中最為優秀的民族,而純種日耳曼人基因的人更是流淌著最高貴的血液。所以他制定這個計劃,讓大量的婦女成為生育機器,生下數量眾多的“雅利安嬰兒”來供應源源不斷的為德國兩線戰場的軍隊需求。

第二點則是希特勒巧妙的運用了一戰過後德國民眾的反抗情緒和憤怒心態,從而使得德國人對於參軍一事格外重視,並踴躍參加。德國女性也積極投身於“生命農場”計劃之中,為德國軍隊提供新生力量。

根據統計,到整個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國防軍總共死亡553萬餘人,被俘虜1100萬,受傷600萬。直到今天,或許我們也很難想象德國那麼一丁點大的地方,竟然前後製造瞭如此規模的龐大軍隊,給全世界帶來一場空前的災難。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二戰德國軍隊的總兵力,是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因為部隊在作戰,就會不斷的損失軍隊,也會不斷地有新兵加入到軍隊之中,而且部隊也會做相應的擴編。現在的德國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人口有八千多萬,和二戰時期的德國人口相差不多。

但是現在德國的兵力卻與二戰時期德國的兵力無法比較,雖然德國只有八千多萬的人口,但德國動員的兵力總數1700萬。這個數字是非常龐大的,對於只有八千多萬人口的納粹德國而言,這已經是人口所能承受的極限了。

但由於二戰期間,每個國家的總兵力都在快速的變化之中,所以只能大概的估算出兵力總數。所以也只能估算出德國的總參戰人數,但是對於具體的兵力變化,還無法準確的獲得,但從德國進行的作戰計劃中,可以略窺一二。

歐洲二戰的起點,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共計投入了44個師,包括29個步兵師,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步師,以及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共計88.6萬人,再加上預備隊的兵力,軍隊數量則達到62個師,總人數超過150萬人。

德國轉入西線作戰時,即1940年發動的法蘭西戰役,德國共計動員了157個師,其中有92個師被部署在前線直接參加戰鬥,包含十個裝甲師。作戰部隊和預備部隊部署了約27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約7,500門火炮以及5638架各型飛機,總動員兵力超過300萬人。

而到了1941年對蘇進攻的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德國方面共計動員了約550萬部隊,其中德國直接投入的兵力達到了320萬人以上。德國的進攻部隊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共計達到了143個師的兵力,約5000架作戰飛機,4300輛坦克以及47000門火炮。

再通過德國軍隊的編制簡單瞭解一下德國的兵力情況。

德國黨衛軍裝甲師編制,一個師的總人數約在一萬三千人到一萬五千人之間,下轄一個師指揮部,一個裝甲團,兩個裝甲擲彈兵團,一個裝甲擲彈兵團,一個裝甲炮兵團,並配有師屬偵察營、反坦克營、防空營、工兵營、通信營、火箭炮營和維修營各一個。

德國裝甲師編制,一個師的總人數在一萬兩千人左右,下轄一個師指揮部,一個裝甲團,一個裝甲擲彈旅,兩個摩步營,一個炮兵團,並配有師直屬摩托化偵察營、重型摩步連、機械化步兵營、裝甲工兵營、裝甲通信營、衛生營以及軍需處和供應處各一個。

德國裝甲擲彈兵師編制,一個師的總人數在一萬六千人左右,下轄一個師指揮部,兩個裝甲擲彈團,一個裝甲營,一個炮兵團,並配有師直屬摩托化偵察營、機械化步兵營、摩托化工兵營、摩托化通信營、衛生營以及軍需處和供應處各一個。

德國步兵師編制,一個師的總人數在一萬六千人左右,下轄一個師指揮部,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並配有師直屬偵察營、摩托化支援連、摩步營、工兵營、通信營、衛生營、新兵營、獸醫連、摩托化憲兵連、摩托化郵局以及軍需處和供應處各一個。

從中可見德國的軍隊規模,在德國東西線同時作戰的高潮階段,德國兵力超過1000萬。到德國戰敗宣佈投降時,不算已經被俘的德軍,德軍包括武裝的平民在內,仍有約500萬兵力,但不少於300萬的作戰部隊。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1.1939年9月1日前,德軍擁有108個師(還有一種說法是103個師),總兵力約230萬人。

2.1940年,在德國入侵法、比、荷、盧等國的戰爭中,德軍投入136個師,330餘萬人,當時德軍總兵力大約為350萬人。

3.1941年,德國用於進攻蘇聯的陸軍為152個師又兩個旅,加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等國提供的29個師又16個旅,共計181個師又18個旅,連同空軍、海軍,總共約550萬人。當時德國總兵力約為723.4萬人。

4.1942年德軍總兵力達到810萬.其中570萬部署在東線.

5.到1943年12月1日,德軍總人數為1016。9 萬人(陸軍709 萬人,空軍191。9 萬人,海軍72。6 萬人)。其中作戰部隊為668。2 萬人,後備軍為348。7 萬人。

6.1944年德軍總兵力約700萬.

7.1945年春天.德軍兵力約為350到400萬.

從東線和西線的戰果來看,在二戰中,德軍大約損失了1800萬人。

蘇德戰場德國及其盟國共有607個師被擊潰和消滅,約佔德軍及其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作戰師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而西線盟軍殲德軍840餘萬人(其中亡26.3萬人、終生致殘4.9萬人、被俘810.9萬人)。

1921年1月1日,依照《凡爾賽條約》 規定,德國成立了新的國家海軍。《凡爾賽條約》 嚴格限制了德國海軍的規模與實力,德國只能擁有15000名的海軍人員,規定服役長達25年; 艦船僅能保有6艘排水量10000噸以下的舊式戰鬥艦、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12艘魚雷艇,並額外規定禁止擁有軍用飛機、航空母艦和潛艇。

1933年1月,納粹黨成為德國執政黨,希特勒支持重組海軍艦隊。1935年,希特勒正式宣佈單方面廢止《凡爾賽條約》,並將國家海軍改名為戰爭海軍。英國對於德國重整軍備的動作頗為擔憂,為保持兩國較不緊張的關係,於1935年6月18日與德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該協定讓德國受益頗多,可以裝備潛艇,並能建立規模為英國皇家海軍35%總噸位的艦隊,總噸位約40萬噸。

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臺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士兵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從1944年開始,只是短短的2個月之內,蘇軍攻入德國後,就屠殺了300多萬平民,在盟軍的空襲下也造成了約200萬平民的傷亡。1945年5個月以來,蘇軍佔領德國後,屠殺辱殺平民高達500多萬。

納粹德國介紹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併,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併,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納粹德國軍事成敗原因

1、勝利滅亡法國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勒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勒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勒發佈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

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又差,且一味的依賴英、法兩國。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由於波蘭是英、法的盟國,所以對德宣戰其實是宣而不戰。

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師的龐大兵力,卻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的戰爭”、“靜坐戰”、“滑稽的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與蘇聯已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消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聯希望德國能與英法作戰。

而英法也希望能"引水他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抓住機遇,不斷擴張獲取資源為日耳曼民族獲得生存權。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德軍的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都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實力展露無疑。

2、錯失戰機

當英、法軍隊錯失良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線進攻的準備.丹麥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要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佔領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6月10日德軍佔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劃繞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後,於14日宣佈投降。

比利時同一戰時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佈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餘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帶敦刻爾克。

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33.8萬人運到英倫三島。這些人後來成為了反攻歐洲大陸的中堅力量。對這一命令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爾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部隊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

即使這樣,6月5號德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極具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3、丘吉爾上臺

1940年5月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丘吉爾上臺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丘吉爾在政期間做了件罕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影響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裡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

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德國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係,西班牙一定會加入到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這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希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加堅強。

德國空軍沒有實現沉重打擊英國的目標,而德國海軍又難以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抗衡。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德軍無法對英國實施登陸。沒有完全解決英國,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希特勒便準備進攻蘇聯。

4、進攻蘇聯

希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但他別無選擇。

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無法停止下來,因為納粹德國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是無止境的,這種無限度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已經摧毀了納粹德國的造血能力,迫使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獲取其他國家的收益和財富,並徹底從經濟上掠奪猶太人以及各個佔領區,用掠奪到的財富來支付他們天文數字一樣的財政開支和軍費支出。







山丘佬


1.1939年9月1日前,德軍擁有108個師(還有一種說法是103個師),總兵力約230萬人。

2.1940年,在德國入侵法、比、荷、盧等國的戰爭中,德軍投入136個師,330餘萬人,當時德軍總兵力大約為350萬人。

3.1941年,德國用於進攻蘇聯的陸軍為152個師又兩個旅,加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等國提供的29個師又16個旅,共計181個師又18個旅,連同空軍、海軍,總共約550萬人。當時德國總兵力約為723.4萬人。

4.1942年德軍總兵力達到810萬.其中570萬部署在東線.

5.到1943年12月1日,德軍總人數為1016。9 萬人(陸軍709 萬人,空軍191。9 萬人,海軍72。6 萬人)。其中作戰部隊為668。2 萬人,後備軍為348。7 萬人。

6.1944年德軍總兵力約700萬.

7.1945年春天.德軍兵力約為350到400萬.

從東線和西線的戰果來看,在二戰中,德軍大約損失了1800萬人。

蘇德戰場德國及其盟國共有607個師被擊潰和消滅,約佔德軍及其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作戰師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而西線盟軍殲德軍840餘萬人(其中亡26.3萬人、終生致殘4.9萬人、被俘810.9萬人)。


love談軍事


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 2.閃擊波蘭,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2800輛坦克,1939架飛機,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


希特勒上臺初期: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只能保留10萬的陸軍,沒有海空軍,沒有重型裝備。 2.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當時的統計如下:控制領土面積達904萬平方公里,(為二戰德國領土的三倍),人口1.17億,總兵力為723.4萬,坦克5639輛,飛機萬餘架,火炮與迫擊炮6萬餘門,艦艇217艘。



3.其中陸軍總兵力約500萬人,共214個師又2個旅,(其中有19個坦克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 4.海軍兵力為40.4萬人,編成三個聯合編隊。 5.此外還有黨衛隊15萬人。 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 6.最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



小坎坷來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35年至1945年期間,總共有大約1800多萬德國士兵服役。

戰後,德國政府軍事搜索服務機構Deutsche Dienststelle(WASt)負責為戰爭中遇難或失蹤的德國軍人家屬提供信息。他們保留了超過1800萬在戰爭中服役的人員檔案。

二戰時期德國軍隊基本由志願者

應徵者兩大類組成。希特勒公開宣佈重新組建武裝部隊計劃後僅僅17個月,德國陸軍就達到了36個師,完成了預計目標。

1937年秋天,德國又組建了兩個軍團。1938年3月,“德奧合併”之後(3月12日德國吞併奧地利),又組建了四支部隊,其中包括奧地利的五個師。

這位金髮碧眼名叫Werner Goldberg的在德國國防軍招募海報中被稱為“理想的德國士兵”。當發現他擁有半個猶太血統後被開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德國國防軍極力保持純粹的德軍力量,因此,少數民族,如捷克斯洛伐克等不準服兵役。

1941年,隨著開闢蘇聯戰場,納粹立場發生了變化。黨衛軍開始徵集歐洲被佔領國中立國家的新兵:荷蘭和挪威的日耳曼人主要被招募進黨衛隊,而“非日耳曼人”則被招入國防軍。實際有很多“非日耳曼人”是強制徵集入伍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國國防軍還大量徵集蘇聯人,如:高加索穆斯林軍團,土耳其斯坦軍團,克里米亞韃靼人,烏克蘭人、俄羅斯人,哥薩克人以及其他願意與蘇聯作戰。

希特勒擴張期間,德國陸軍依舊延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概念,將德國陸軍和德國空軍整合為一體化聯合作戰部。結合“圍剿”和“殲滅”等戰術,這種新型打法就是德軍著名的“閃電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初,德軍依靠這種戰術取得了不少勝利。

德國應徵者在檢查身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軍傷亡人數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軍事傷亡統計數據這方面有很多差異。根據德國曆史學家魯迪格·奧弗曼斯最近的一項研究表示,德軍的死亡人數為530萬(包括失蹤的),其中有來自1937年德國境外的奧地利和中東歐的900,000人,高於德國最高司令部最初報告的人數。

冷戰期間,有人聲稱蘇聯秘密關押了100多萬德國戰俘。1945年4月30日,西方盟國在所有戰場(北非以及意大利等)上俘虜的德國戰俘總數超過3,150,000,戰爭結束後,在歐洲西北部數量上升至7,614,790。

1945年4月,16天高峰期每天就抓獲59,000名德國士兵。

德軍自由阿拉伯軍團的非洲士兵


1936年到1945年期間德軍組織結構

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

Oberkommando des Heeres——德國陸軍最高司令部(OKH);

Oberkommando der Marine——德國海軍最高司令部(OKM);

Oberkommando der Luftwaffe——德國空軍最高司令部(OKL);

Waffen-SS——德國武裝黨衛軍,從屬KommandostabReichsführer-SS的海因裡希希姆萊。兵力達900,000人,其中包括志願和徵集。

Abwehr(阿勃維爾)——德軍情報機構。

1938年6月開始,德國海軍上將威廉·卡納里斯為該機構主管。1945年4月9日,威廉·卡納里斯因為反對納粹,在戰爭結束前幾周在Flossenbürg集中營被處決。卡納里斯的兩個主要下屬歐文·馮·拉豪森和漢斯·貝恩德·吉塞維烏斯在戰爭中倖存下來,並在紐倫堡審判期間證實卡納里斯勇於反對希特勒。

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實際上就相當於希特勒的下屬總參謀部一樣。不過隨著戰爭不斷升級,OKW的指揮權也不斷加強。

詳細情況因為內容太多,請查看本人下面的悟空問答鏈接(在此不贅述):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80445718362063117/


血色黃昏的黃昏


再多的軍隊都是無法抗拒高科技的創新。

如果在經濟角度地球層面看世界。德國人註定是失敗的。希特勒這個小混混政治家演講家同時也是大忽悠家。可以說對金融經濟學科學一竅不通。戰爭離不開銀行家的資金運作支持科技創新武器升級。大量儲備人才。而希特勒偏偏將這些人趕盡殺絕。將這些人送給美國。讓他們幫助美國將自己徹底消滅。

德國曾經是世界文明科技創新中心。德國人當90年代猛然驚醒,清醒的時候德國才聯合歐盟。使用歐元對抗抗衡美元。平衡自己的經濟數據。

希特勒本來自己儲備了大量的人才銀行家資金科學家卻趕盡殺絕。將這些寶貝送給美國。

而默克爾愚蠢的女人唯有大量招聘低質素的神教綠色彌補人工短缺。將德國註定搞到焦頭爛額。幾十年來兜兜轉轉對德國莫大的諷刺,大部分人根本不明白為什麼德總理要跪向猶道歉?幾十年後才猛然驚醒猶太人是怎樣玩轉世界的金融? 基辛格曾說: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t就這三點來說,為美國創造效益。哈哈……

任何戰爭離不開,銀行家的資金動作支持,科學家們的發明科技武器創新。


用戶先知先覺


德國在希特勒上臺的時候,根據一戰的《凡爾賽條約》陸軍被限制在10萬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不得擁有海軍,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不準擁有潛水艇,不得組織空軍。

在二戰開戰時,即德軍攻擊波蘭時兵力120萬(有的說160萬);德軍攻擊法國時,兵力335萬;德軍巴巴羅薩行動時,兵力55萬;德國最強的1941年.全歐洲的納粹軍隊有1020萬;德國宣佈投降時,兵力還有250萬左右。

1945年五月,德國向美,英,法三國投降人數的分佈大致是:蒙哥馬利的英軍受降50萬德國俘虜,英國-加拿大聯軍受降200萬人,這些俘虜大多數在德國投降後放回了家,其中有30萬人被送往法國作為“重建法國”的勞動大軍。美國在歐洲和北非受降525萬人,約100萬死在了戰俘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爭剛結束的那段時間,蘇聯共接收了238.8萬德國戰俘以及109.7萬歐洲其他國家的戰俘。這不包括大量在戰場被俘馬上被處決和立即死亡的失去戰鬥力的德國軍人。

因此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約為1100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1.5%。閃擊波蘭時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2800輛坦克,1939架飛機,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南路集團軍群由陸軍一級上將倫德施泰特指揮,下轄布拉斯科維茲上將的第8集團軍、賴歇瑙上將的第10集團軍和利斯特上將的第14集團軍,共8個步兵軍和4個裝甲軍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僕從國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德國於1939年10月即開始進行入侵作戰的準備,代號是"威塞爾演習"。這一入侵計劃的要點是"以陸軍採取欺詐、 突襲的手段,越過丹德邊境佔領丹麥,同時以登陸兵和空降兵奪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機場,爾後向內地發動進攻,佔領挪威全境;以航空兵對付英、法海軍,避免海上大規模的交戰。德軍集中了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旅及若干獨立坦克營、摩托化營共14萬人,以1個加強步兵師和警察師佔領丹麥,其餘兵力用以奪佔挪威,並以1300架飛機及234艘艦艇支援和保障地面部隊行動。希特勒任命福爾肯霍斯特上將為德入侵部隊總指揮官。

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

有關於部隊的部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集團軍群是納粹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等級的作戰單位,在德國陸軍指揮中起著巨大作用,集團軍群司令多為元帥和大將擔任。德軍的集團軍群通常在一個戰區或一個戰略方向上展開,配置在指定戰場,單獨完成或與同級友鄰部隊共同完成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軍事任務,它通常由2至4個野戰集團軍、1個坦克集群(集團軍)和統帥部的預備兵團編成,另外在作戰中配屬一個航空隊。

集團軍群下屬的野戰集團軍、坦克集群均由3至5個軍組成,個別情況下也可編6個軍。整個集團軍群通常有35到50個師,有時有更多的步兵師、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裝備有9千到一萬五千門火炮和迫擊炮,500到10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以及500到1500架作戰飛機。總兵力一般為20至70萬人,指揮官多由元帥和大將擔任。

整個戰爭期間,德國足見的用於野戰的集團軍群番號有32個(次)之多 ,僅蘇德戰場上就出現過16個集團軍群。

一.A集團軍群:

整個大戰期間該集團軍群組建過三次:

1.1939年10月由參加了波蘭戰役的“南方”集團軍群改編而成,總司令為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元帥。法蘭西會戰結束後不久撤消。1941年4月重新改編為南方集團軍群(參見南方集團軍群2)。

2.1942年7月6日,XTL下令將蘇德戰場的南方集團軍群分成“A”和“B”兩個集團軍群,該集團軍群在南高加索方向作戰。1944年4月改稱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參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歷任總司令為威廉.利斯特(1942.7-1942.9)、阿道夫XTL(兼)(1942.9.9-11)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元帥(1942.11-1944.3)。

3.1944年9月23日由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改編而成,總司令為約瑟夫.哈爾佩大將。1945年1月26日改稱中央集團軍群(參見中央集團軍群2)。

二.B集團軍群:

曾經三次組建:

1.1939年波蘭戰役後組建,總司令是費爾多.馮.伯克元帥。在法國戰役中戰果輝煌。1940年集團軍群司令部遷往蘇德邊境,改組成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參見中央集團軍群1)

2.1942蔫月6日,在蘇聯戰場由南方集團軍群分編而成,歷任總司令為伯克元帥(1942.7)和馬克西米利安.馮.魏克斯(1942.7-1943.2)

3.1943年8月在意大利北部組建,歷任總司令為隆美爾元帥(1943.8-1944.8)和沃爾特.莫德爾元帥(1944.8-1945.4)

三.C集團軍群

曾兩次組建

1.1939年8月在齊菲格防線組建,司令官裡特爾.馮.萊布元帥,在大戰初期負責對西方的防禦,法國戰役中協同埃及團軍群圍殲了法軍的重兵集團。1941年改編為北方集團軍群(參見北方集團軍群2)。

2.1943年11月在意大利南部組建,歷任總司令為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1943.11-1945.3)和馮.菲廷霍夫.謝爾大將(1945.3-1945.5)

上述三個集團軍群有兩個參加了波蘭戰役和西線戰役(A、B集團軍群),C集團軍群參加了西線戰役,屬於德軍的精銳野戰集團軍群,也成為了日後蘇德戰場上的主要力量,其戰鬥力可以說是德軍中的佼佼者。

四.D集團軍群:

於1940年10月25日在法國巴黎組建,指揮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德國部隊,1944年劃如新組建的B集團軍群。歷任總司令為埃爾溫.馮.維茨勒本元帥(1940.10-1942.3)和馮倫德斯泰特元帥(1942.3-1944.5)。

五.E集團軍群

該集團軍群於1942年底1943年初在巴爾幹地區由第12集團軍擴編而成,主要負責和南斯拉夫軍隊作戰,總司令亞歷山大.勒爾大將。

六.F集團軍群

194.年9月在巴爾幹地區組建,兼德國東南總司令部,指揮該地區的德國部隊,總司令為馮魏克斯元帥。

以上三個集團軍群基本屬於駐守在佔領區的部隊,可以說稱不上是野戰部隊,其戰鬥力當然大打折扣,因此在戰爭中沒有發揮什麼大的作用。戰爭後期基本上都被盟軍成建制殲滅或投降。

七.G集團軍群

於1944年5月12日在法國南部組建,歷任總司令為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上(1944.5-9)、赫爾曼.巴爾克裝甲兵上將(1944.9-12)、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上(1944.12-1945.1)、保羅.豪塞爾黨衛隊大將(1945.1-1945.4)、弗里德里希.舒爾茨步兵(1945.4-1945.5)。

八.H集團軍群

1944年9月在西線北部組建。1945年4月6日撤消番號,隸屬德國西線總司令部。歷任總司令為庫爾特.斯徒登特大將(1944.11-1945.1)、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大將。

上面介紹的兩個集團軍群都是戰爭後期為守衛大西洋壁壘而組獎的集團軍群,此時的NAZ德國已經窮途末路,部隊編制和裝備已經遠遠達不到集團軍群的規模只是徒有虛名罷了,結果是在1945年的作戰中基本上被盟軍殲滅殆盡。

九.北方集團軍群

該集團軍群曾三次組建:

1.1939年月入侵博覽前夕組建,總司令馮.伯克元帥,波蘭戰役結束後於1939年9月改編為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參見中央集團軍群1)。

2.1941年入侵蘇聯前夕由C集團軍(參見C集團軍群1)群改編而成,一直在東線戰場北翼作戰,擔負由東普魯士想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和列寧格勒防線的突擊任務。1945年1月該部改編為庫爾蘭集團軍群(參見庫爾蘭集團軍群)。歷任總司令為裡特爾.馮.萊布元帥(1941.6-1942.1)、屈希勒爾元帥(1942.1-1944.1)、莫德爾元帥(1944.1-1944.3)、林德曼大將(1944.3-1944.7)弗里斯納大將(1944.7)、舍爾納元帥(1944.8-1945.1)。

3.1945年1月26日由中央集團軍群改編而成,1945年2月在東普魯士慘敗後解散。歷任總司令為洛塔爾.倫杜利克大將(1945.1-1945.3)和瓦爾特.魏斯大將(1945.3-1945.4)。

十.南方集團軍群

大戰期間四次組建:

1.1939年8月入侵波蘭前夕組建,總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元帥。波蘭戰役結束後,於1939年10月改編為A集團軍群(參見A集團軍群1)。

2.蘇德戰爭前夕由A集團軍群組建,負責蘇德戰場南翼作戰任務。1942年7月分編為A、B兩個集團軍群。歷任總司令為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元帥(1941.6-1941.12)、沃爾特.馮.賴歇瑙元帥(1941.12-1942.1)、馮.伯克元帥(1942.1-1942.7)。

3.1943念月由頓河集團軍群改編而成,總司令為埃裡希.馮.曼施泰因元帥。1944年烏克蘭會戰後改稱北烏克蘭集團軍群。

4.1944年9月23日由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改編而成,1945年4月4月改編成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歷任總司令官為約翰內斯.弗里斯納大將(1944.9-1944.12)、奧托.韋勒上將(1944.12-1945.3)和洛塔爾.倫杜利克大將(1945.4-1945.5)。

十一.中央集團軍群

該集團軍群曾兩次組建:

1.蘇德戰爭爆發前由B集團軍群改編而成,總司令伯克元帥。該集團軍群系進攻蘇聯的主力軍團,長期在東線中央地段作戰,參加了莫斯科會戰和庫爾斯克戰役,戰爭初期屢次圍殲蘇軍重兵集團。1945年1月改稱北方集團軍群,歷任總司令為伯克元帥(1941.6-1941.12)、克魯格元帥(1941.12-1943.10)、恩斯特.佈施元帥(1943.10-1944.6)、沃爾特.莫德爾元帥(1944.6-1944.8)、漢斯.萊因哈特大將(1944.8-1945.1)。

2.1945年1月26日由A集團軍群改編而成,總司令費迪南德.舍爾納元帥。1945拈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希米亞被蘇軍圍殲。

十二.頓河集團軍群

於1942年1月組建,總司令為曼施泰因元帥擔負斯大林格勒的解圍作戰行動,戰役後於1943年2月改編為南方集團軍群(參見南方集團軍群3)。

這四個集團軍群幾乎參加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的所有戰役,可以說是身經百戰。正是這些德軍在蘇德戰爭初期給蘇軍造成了空前的災難。拋開德國在戰爭開始時的突然襲擊的因素不講,德軍能在蘇德戰爭中給蘇聯造成巨大的損失,不能不說和他們豐富的作戰經驗以及優良的軍事素質密不可分。尤其是那些優秀的軍事指揮官,他們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是令人驚歎的。

十三.非洲集團軍群

該集團軍群於1943年2月在突尼斯組建,其前身為德國非洲集團軍,總司令埃爾溫.隆美 爾元帥,不久由漢斯-于爾根.馮.阿尼姆大將接任,當年5月在突尼斯戰役中被盟軍全殲。

非洲軍團曾在隆美爾元帥的指揮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由於種種原因(主要是XTL的原因)造成了雙方在力量對比上的懸殊,所以它的覆滅是在所難免的。

十四.南烏克蘭集團軍群

1944年4月5日由A集團軍群(參見A集團軍群3)改稱而成,1944年9月23日又改編為南方集團軍群(參見南方集團軍群4)歷任總司令費迪南德.舍爾納元帥(1944.3-7)和約翰內斯.弗里斯納大將。

十五.北烏克蘭集團軍群

1944年4月5日又南方集團軍群(參見南方集團軍群3)改稱而成,1944年9月改編為A集團軍群(參見A集團軍群3)歷任總司令沃爾特.莫德爾元帥(1944.3-8)和約瑟夫.哈爾佩大將(1944.9-1945.1)

此時戰爭力量的對比已經是一邊倒的局面,這兩個集團軍群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延緩德國戰敗的步伐罷了。儘管如此,德軍的瘋狂抵抗還是使蘇軍在通向勝利的道路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十六.維斯瓦河集團軍群

1945年月25日組建,承擔防衛西普魯士,波拉美尼亞和柏林的任務。4月,該集團軍參加柏林戰役,大部被殲,期於逃往西線向盟軍投降。歷任總司令為海因裡希.希姆萊(1945.1-3)、戈爾哈特.海因裡希大將(1945.3-4)庫爾特.斯徒登特大將(1945.4-5未到任)庫爾特.馮.蒂佩爾斯基爾希步兵上將(1945.5,代理)。

十七.庫爾蘭集團軍群

1945年1月26日又北方集團軍群(參見北方集團軍群2)改稱而成,困守庫爾蘭半島直至戰爭結束。歷任總司令為洛塔爾.倫杜利克大將(1945.1)、菲廷霍夫上將(1945.1-1945.3)、倫杜利克大將(1945.3-1945.4)和卡爾.希爾佩特大將(1945.4-1945.5)。

十八.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

1945年4月由南方集團軍群(參見南方集團軍群4)改編而成,總司令洛塔爾.倫杜利克大將。1945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希米亞被蘇軍圍殲。

十九.東普魯士集團軍群

1945年4月組建,總司令為迪特里希.紹肯裝甲兵上將,負責東普魯士和維斯拉河三角洲地區的作戰,1945拈月14日向蘇軍投降,這是大戰期間作後一批成建制投降的德國部隊。

這時的德國集團軍群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成了不折不扣殘兵敗將。大批優秀的將領不是被殺就是被罷免,最後連希姆萊這樣的庸才都當上了集團軍群的司令,可見當時的德軍成了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一部德國軍隊由盛而衰的歷史也就是納粹德國從強大走向滅亡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