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陈宫被曹操俘获的时候,陈宫为什么只一心求死?

骑蜗牛走高速


首先,陈宫在演义中是一个有气节有原则的人,不愿意做一个降将。其次,他很看不上曹操“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自私自利的人品,对曹操杀吕伯奢家人后又杀吕伯奢的行为甚为不齿。总之,陈宫的为人是令人钦佩的,但他没有识人之明,保了吕布这个“三姓家奴”,令外他也不太懂政治,只有曹操这样理性的人才可能成功。


赵襄子1024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陈宫是一个胸有抱负、志向远大、嫉恶如仇的志士,他认为曹操在当时是一位社会名气资源很大的英雄,是能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因此,在曹操暗联十八路人马诛讨董卓的衣带诏暴露后逃跑途中落到陈宫手中 ,陈宫当即决定弃官不作也要救曹操,並且干脆跟随曹操一同举事.当他们逃到陈宫的友人吕伯奢家中时,吕伯奢安排家人杀猪款待他们,並亲去沽酒,曹操正休息时却隐隐听到呂家后院有磨刀声,便以为这几个家人是要杀自己的,便抽刀将吕家人全都杀了,待看到捆绑的猪的时候,才恍然明白是错怪了吕伯奢,懊悔己经无用,只得赶紧抽身逃吧,走出不远便迎面遇到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手指吕伯奢的后面,吕伯奢下意识一回头,曹操便抽出佩剑将吕伯奢砍杀,陈宫亲眼目睹了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的前前后后,感到大惑不解,就问操:为什么已知错杀了吕伯奢的一家,怎么还要将吕伯奢也杀了呢?曹操却回答:宁叫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陈宫此时方看明白曹操的狠辣奸雄嘴脸,只要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阴狠真面目,因此立刻改换主意.趁着夜间曹操入睡之际离开了曹操……,后来陈宫可惜投在有勇无谋的三国名将吕布帐下,那个吕布可惜枉有一身好武功,只是不能尽听陈宫的苦言良策,残败于曹,二人双双被活捉,曹操知道陈宫俠肝义胆为人磊落,乃天下之少有义士,深深感念陈宫当年为救自己弃官不作的大恩,因此不肯杀陈宫,但是陈宫却坚决拒绝,痛叱曹操,骂得曹操哑口无言,不得己只得杀了陈宫,並厚待陈宫家人……





大军一西江之舟6397


陈宫正义感强,自尊心强。他对曹操和吕布彻底失望,觉得生无可恋,一心求死。

一、陈宫对吕布彻底失望

曹操前去徐州攻打吕布,陈宫是吕布第一谋士,对吕布多次献计,但吕布就是不听。

比如:陈宫曰:“今操兵方来,可乘其寨栅未定,以逸击劳,无不胜者。”

布曰:“吾方屡败,不可轻出。待其来攻而后击之,皆落泗水矣。”遂不听陈宫之言。

这一次不听陈宫之言,放过了一个趁曹军立足未稳,偷袭曹军的好机会。


又有两次,陈宫对吕布说,分兵两处。吕布带领精锐在城外,陈宫带人守城,形成犄角之势,让曹操首尾不能相顾。

吕布听了老婆严氏的话,不听陈宫的计策。


陈宫又献上一计,宫曰:“近闻操军粮少,遣人往许都去取,早晚将至。将军可引精兵往断其粮道。此计大妙。”

结果吕布又去和老婆严氏、小老婆貂蝉商量,讨论之后,又不听。

陈宫从此知道这个吕布不可救药。

二、陈宫对曹操彻底失望

陈宫和曹操是老相识了,当初曹操为了朝廷,想刺杀董卓,失败后单人独骑逃回老家谯郡。在中牟县被士兵抓住,押往县令陈宫处。陈宫敬佩曹操是忠臣义士,就弃官和曹操逃走。路上来到了曹操父亲好友吕伯奢家附近,曹操陈宫就去投宿。由于误会,杀害了吕伯奢全家。又怕事情泄露,

曹操又杀掉了吕伯奢,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陈宫非常失望,对曹操这个奸雄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从此就离开曹操,辅佐吕布,和曹操多次交战。

陈宫对吕布、曹操彻底失望,自己了无生望,生无可恋,一心求死。


陈健4396


因为陈宫自尊心强烈,不願违背初衷,所以执意一死,不求苛活。

陈宫和曹操的关系比较复杂,他对曹操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潜逃,在中牟县被人抓住,县令陈宫感于曹操对汉室的忠义,不仅放了曹操,还弃官追随曹操而去。但在途中发生的一件事,彻底颠覆了陈宫对曹操的看法,使他从此与曹操分道扬镳。

原来在途中夜里路过曹操父辈的朋友吕伯奢家,曹操和陈宫前去投宿,吕伯奢热情接待他们,并且去邻村购买好酒。,曹操和陈宫久坐,有所疑惑,忽听见后院有"霍霍"的磨刀声和说话声,说:"捆好了杀,怎样?",曹操以为要杀自己,与陈宫拔刀而出,不由分说,将一家八口人都杀死了。杀完后见一头捆倒在地上的猪,始知杀错了人。逃走途中,恰逢吕伯奢骑驴沽酒回来,曹操又挥剑杀了吕伯奢。陈宫惊问:"知误又杀,太不仁义了。"曹操则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当时没言语,之后在旅店趁曹操睡觉时,悄悄离开了。后来经过一段曲折,陈宫投到了吕布麾下。

陈宫足智多谋,他的水平不弱于郭嘉荀彧等曹操手下谋士,但因吕布刚愎自用,拒纳他的良策,故致下邳之败。陈宫被俘,曹操有意留他,他却毫无留意,慷慨赴死。

但从陈宫的一句话中可知,他对曹操的认识是有所变化的。当时曹操问:"你要是死了,你的老母妻子怎么办?"陈宫说:“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祠。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即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曹操于是下令:“即送陈宫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

在这里,陈宫称曹操为"明公",可知他对曹操的认识已经有所进步,尽管仍谓曹操“心术不正"。他至少对曹操的才略人品已有所承认。他之所以不肯降曹操,是出于传统的正派的士人的自尊心理和节操,当然,也还是对曹操存在着一些不同道的看法。

总之,陈宫始因义而捉放曹操,继而因仁而离开曹操,终以节而不降曹操,而竟能令残暴的曹操善养其老母妻子。陈宫也算得一个杰出人士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注意将演义与历史分开: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世语曰: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
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兗州牧。

曹操杀吕伯奢时,没有任何记载说陈宫在场,所以他不是因为此事背弃曹操。反而在之后还积极投靠曹操,并帮助曹操谋划兖州地盘。

陈宫本来是曹操心腹重臣。

《三国志·吕布张邈传》(张)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兗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兗州牧,据濮阳。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兗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太祖引军还,与布战於濮阳,太祖军不利,相持百馀日。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

注引鱼氏典略曰: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於初。

陈宫是在颇受曹操信任的情况下,因为自己疑神疑鬼而反叛的。既然他背叛过曹操,又曾搞到曹操几乎灭亡的程度,所以他不相信曹操会真原谅自己。

另外陈宫也是有野心的,他并不真心辅佐吕布,不过考虑“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只是暂时利用而已。

后来陈宫也在背后搞过小动作,企图背叛吕布: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事閤外,同声大呼攻閤,閤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兒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床舆性,送诣布。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陈宫求死是因为他已经山穷水尽,不可能咸鱼翻身,以他“刚直壮烈”的性格,也不愿意恳求曹操苟活。


真正鳄鱼不哭


陈宫获得后世高度赞扬,是因为他的气节。陈宫离开的原因,都是因为曹操随便杀人。“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正是因为瞧不上曹操的人品,所以陈宫离开了曹操,投奔。后来,曹操大破吕布,抓到陈宫后,虽然曹操一再表示要把陈宫留下来,要重用陈宫,可陈宫是一心赴死。最后曹操虽然杀了陈宫,可是把他老婆和儿子当亲人一样养了起来。


陈宫就这样,用自己决然赴死的行为,保全了气节,让自己千古扬名。 不过,我在对史料进行详细的研究以后,我感觉陈宫所谓的“气节”,是有问题的。他实在不配在历史上有那么好的名声。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三国志》中有一段记载。建安元年,吕布的部将郝萌在晚上造反。吕布慌乱之间,跑到他另一个部将高顺那里。高顺问吕布是谁在造反?吕布说不知道。高顺又问他,造反的人是哪里的口音?吕布说是河内人的口音。于是高顺便猜到造反的人是郝萌,连夜带兵去对郝萌追杀了一阵。后来,郝萌的部将曹性反正,砍掉了郝萌的一只手臂。高顺趁机砍下郝萌的脑袋,平息了这一场动乱。 回来以后,吕布问曹性郝萌为啥要造反?曹性说是被袁术策反的。吕布又问谁还参与了造反的谋划?曹性说是陈宫。当时陈宫就坐在吕布身边,曹性一说,陈宫的脸一下就红到了耳根。不过吕布这人从来不是一个清醒的人,曹性虽然告陈宫谋反,但他却认为陈宫是大将军,对他不予追究。 这一段历史非常奇怪,在整个陈宫的人生经历中,完全是一段不协和音程。不过,我反而认为,这一段历史,正是揭开陈宫性格及人品的钥匙。


陈宫是吕布的大将,又是吕布的首席谋士,他为什么却联合部将造吕布的反呢?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贪图袁术的好处,二是想干掉吕布自己做大。袁术能给他啥好处呢?除了钱财外,当时袁术正在谋划着当皇帝,我认为,这个好处很有可能是袁术向陈宫许诺了一个大官。 有人可能会说,万一陈宫是觉得吕布不像个好领导,干脆把他推翻呢?但问题是,郝萌谋反事件发生后,他还一直呆在吕布那里,直到后来被曹操抓到为止,不像是他瞧不起吕布这个领导的样子。 咱们回过头来,再看陈宫为什么会离开曹操。 那时候曹操刚刚起义不久。当时兖州刺史被杀害,于是曹操在济北相鲍信的支持下,担任了兖州刺史。但是很多人不服曹操,、张超等人想把的吕布迎进来,让吕布担任这个职务。当地的很多名士,包括边让等人,都鄙视曹操,说曹操是宦官之后,根本没有资格担任刺史一职。这件事闹得很大,兖州纷纷造反,最后整整一州,只剩下三个小县城是属于曹操的。

曹操可不是一般人,他最后组织人马打胜了这场战争,而且还毫不客气地杀掉边让这些说闲话的人。陈宫也就在这时候离开了曹操。史书认为,陈宫离开曹操的根本原因,是陈宫与边让等名士交情很好,看不惯曹操的行为,因此决意离开曹操。 但是,会不会还有这种可能,陈宫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当时众叛亲离,大家都在造他的反,而吕布的势力很大,陈宫想攀高枝,才离开曹操投奔吕布的呢? 联想到后来袁术势力很大的时候,陈宫和郝萌合谋造吕布的反,而准备投降袁术,那简直就是历史的重演。 所以说,陈宫离开曹操,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尚。 陈宫最后又被曹操俘虏以后,他为什么一心求死呢?也不是他看不起曹操,不屑于与曹操为伍。而是因为他离开曹操攀高枝,最后又被曹操俘虏,他实在老脸没地方放。他明白,若是自己又吃回头草,一定会被曹操反复不断羞辱的。


唐王子安


三国演义中,陈宫在中牟县做县令,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到中牟县,被陈宫抓住,陈宫没有把曹操献给董卓邀赏,不仅放了曹操,而且决定追随曹操!可见陈宫是个有志向有气节之人!

陈宫和曹操离开中牟县逃到成皋吕伯奢家,吕伯奢的儿子磨刀准备杀羊款待曹操,曹操却误以为吕伯奢要杀自己向董卓邀功,便杀了吕伯奢全家!陈宫看到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气愤而去!以后,陈宫投靠吕布,帮助吕布出谋划策,多次和曹操做对!吕布虽然有勇却无谋,儿女情长,轻信陈登父子的谗言,不听陈宫劝阻,致使被曹操打败,做了曹操的阶下囚!

陈宫被俘后一心求死的原因个人分析:

1、陈宫当时离开曹操,就是因为看清了曹操狡诈残暴的一面,认为曹操不是民主,尤其曹操说出的那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2、陈宫是一个正义之士,想辅佐英雄明主匡扶天下,建立功业,陈宫也有这个能力却没有这个运气和机遇,没有碰到自己心中的明主!

3、陈宫投靠曹操,因曹操的狡诈残忍离开,投靠吕布,虽胸中有谋,奈何吕布不听,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止被俘时已经心灰意冷,不若一死以全明节!陈宫死前,远望山河,口中轻叹:大好河山啊!可见陈宫是多么的不甘心和无奈!

4、从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讲究忠臣不侍二主!在三国越是厉害的谋士,越是慎重选择自己的主公,一旦选择,就誓死追随!

陈宫一心求死,以全明节,他不投降曹操是死,投降曹操与自己坚持的理想相孛!


小任学史


陈宫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有机会逮捕刺杀董卓失败而逃跑的曹操,但是陈宫是非常有正义感的人,他对大汉有一片忠心,遇到力图匡扶汉室的曹操,自然英雄所谋略同,冒着生命危险,抛官挂印,与曹操一起逃亡去了。

但是没想到在逃到曹操父亲好友吕伯奢家,吕伯奢一家热情招待曹操,安排吕家儿子杀猪,吕伯奢自己去镇上打酒。吓破胆的曹操在房子里面以为是磨刀要杀他,吕伯奢去报官。疑心太重的曹操于是提刀杀了吕伯奢一家,陈宫没拦住,然后匆匆往外继续逃跑,半路上遇到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这才明白是杀错人呢,曹操却又在吕伯奢背后捅了一刀,陈宫气疯了,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至此,俩人从此恩断义绝,各奔前程。

后来,陈宫辅佐吕布,曹操创业成功,但是吕布也不太听信陈宫,最后,曹操抓住陈宫,念在陈宫是人才并且救过自己的份上,也为了向天下昭示自己的仁义道德,曹操想让陈宫投降。但是,有骨气的陈宫只求一死,以此表示自己不与杀恩人的曹苟同,保全文人的骨气。


朕瓦拉


仅以《三国演义》来赞美陈宫。

陈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此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在小说中,陈宫初登场时曾为中牟县令,经历“捉放曹”一事后,陈宫往投陶谦,担任东郡从事。但第十回曹操以报父仇之名兴兵攻打徐州,陈宫往见操要求罢兵,却遭到拒绝。陈宫游说不成,往投陈留太守张邈。二人结引吕布,起兵偷袭曹操根据地兖州,从此陈宫成为吕布谋士。陈宫表现足智多谋,慷慨重义,多番陷曹操于险境。

可惜吕布刚愎自用,多次不接纳陈宫的进言,又沉迷酒色,误信陈登父子,最后战败遭擒,陈宫亦于下邳城南被曹操部将徐晃擒获。曹操劝降陈宫,陈宫不肯屈服,只求一死,曹操忍痛下令斩首处决陈宫。

陈宫为何不投降曹操呢?

第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国演义》里,陈宫离开曹操的原因,都是因为曹操随便杀人。“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正是因为瞧不上曹操的品德,所以陈宫离开了曹操,投奔吕布。

当年曹操为报陶谦杀父之仇,血洗徐志伟,“坑杀男女老少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手段极为残忍。之后为压制反对声音,处死了边让、孔融等数位名士。陈宫和多数士大夫阶层一样对曹操的暴行极为反感,认为这不是明主该做的事。道不同不相为谋,在陈宫心里,曹操是乱世枭雄,却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明主,所以宁愿一死也不肯投降。

第二、士大夫的风骨

陈宫出身士族,有传统的士大夫情结,有自己的是非观,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从曹操阵营里倒戈的,如果为了活命,再次降曹,那不是和吕布一样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有辱士大夫的节气,万万不能做。所以,陈宫被俘后,面对曹操拿家人要挟,直截了当地说:“请出就戳,以明军法。”

罗贯中先生对陈宫的表现出来的气节十分赞赏:“生克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陈宫死后,曹操佩服陈宫的为人气节,命人送陈宫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并以棺椁盛载其尸,葬于许都。


海纳百川233699882


陈宫的死和曹操的明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有关。

陈宫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个比较出彩的人物,有志向,有智慧。从支持曹操,到反对曹操,最后被曹操活捉,死于曹操之手,令人可惜。

陈宫和曹操有过一段近距离交际。曹操刺杀董卓未成,被发现,在逃亡的过程中被一显令抓住,这现令就是陈宫。陈宫认出曹操,并和曹操有过交谈看出曹操有干一事业的志向,于是救下曹操,跟随曹操连夜逃亡。在半路上又遇到曹操的朋友吕伯奢,曹操怀疑吕一家要杀害自己,就把吕一家杀了。并说了曹操最出名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感觉曹操这人太心狠手辣了,觉得不是他想要跟随的明主,于是离曹操而去。陈宫经过几番周转到了吕布手下当了助手,并且一心和曹操对着干。

曹操因一句话,受千古骂名,在很多人心目曹操不是个好人,遭世人咒骂。在中国儒教文化里,曹操的这句话是有背儒教精神的。然后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儒教文化是软弱无力的,当时社会充满了尔虞我诈,势不两立,不共戴天。曹操敢于说出这样的话,也算说出了很多人只敢藏在心里的话。

陈宫也许读书种毒太深,儒家文化在陈宫根深蒂固,于是把曹操排除在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人物之外。陈宫走向了曹操的对立面。

最后被曹操活捉,尽管曹操尽力想挽留陈宫,希望陈宫支持自己。可惜在陈宫内心里是瞧不起曹操的,不可能为曹操服务的,只有选择了死。陈宫的死是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

你认同吗?[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