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醫如何解釋水在人體得運行?

楊健


這個問題在《靈樞·五味》上有過此義。

中醫把“水谷”是合算在一起的。在體內轉化成的物質,稱為“精微”。其運行“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至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精微包括水,可以簡單理解為“營養”,先出於胃,也就是中焦,然後至上下兩焦。

《素問·經脈別論》上也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在肺處,形成營衛二氣,繼之灌溉五臟,濡養全身。

脾胃的功能是升清降濁。清,也就是人所需要的水分;濁,就相當於代謝廢物。中焦脾胃把水分之“清”進行輸布,那水分之“濁”傳送給下焦的腎和腸,最終排出體外。

換句話說,中醫對水分在人體運行的理解,與西醫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觀點並無不同。

同時,中醫很強調小腸對“濁”的接收。《太素》中就說,“胃化糟粕,小腸受而盛也”“胃者,腐熟水谷,傳與小腸,小腸受盛,然後傳於大腸,大腸傳過,是為小腸受穢濁最多”“脾胃糟粕,入於小腸,小腸盛受”。

現代人都知道小腸對水分循環的意義。但是在西醫解剖學誕生之初,還沒有了解到這種情況。

換句話說,在解剖學誕生的1700年~1800年前,中醫已經把這些情況都掌握了。


純鈞LHGR


五行中水即是腎,腎水上行,和心火濟濟,陰陽平衡,心火與腎水互動相交,其實腎水不單指腎陰,腎陽育於陰才是先天之本。腎司二便,二便就是濁。濁的主要成份是濁水,降濁則是現代所說的,排出代謝廢物。

小腸是受盛之官,受盛水谷精微,精微就是營養物質。營養物溶於水,在水分穴升清降濁,濁物交於大腸,清物交於心脾,完成升清。

其實水分應指整段小腸,經絡是為突出穴性而言。

胃,小腸,大腸三位一體共同完腐熟化物過程,也就是水谷化精微。水谷精微的轉化就是中醫的升清,脾主升,心肺及肝腎完成宣散,也即今天說的代謝。如比說來,水谷精微物質轉化和現代西醫說是一個道理。

中醫的水谷精微的升降比西醫更科學,更全面,因為中醫的五臟六腑全在其中。

純是個人淺見。


王高華9999999998


中醫認為,水性陰寒,冬天天氣寒冷,也屬陰,所以,冬泳的水池或者江河湖泊是陰氣很重的地方,冬泳雖然能刺激人體潛能,產生更多的陽氣來對抗陰寒冰水,但是總體來說得不償失。我多年前曾為某省游泳隊製作過一批保健品,據其總教練說,運動員長期泡在水裡,陽氣不夠,體質下降,需要用大熱大陽的中藥方劑幫運動員提升陽氣。這裡說的陽氣,可以簡單理解為能量和抵抗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