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發現史,其實早在1912年就發現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的病例

冠狀病毒(Coronaviruses,CoVs),是一類具有囊膜的單鏈RNA病毒,也是目前已知基因組最大的RNA病毒。這類病毒顆粒的表面有許多規則排列的突起,整體看來就像一頂皇冠,因此得名“冠狀病毒”。冠狀病毒可感染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脊椎動物,主要引起呼吸道和腸道疾病。

1912年,一隻貓患了一種被稱為傳染性腹膜炎的疾病,成為歷史上記載最早的與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的病例。

冠狀病毒發現史,其實早在1912年就發現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的病例

1937年,博德特和哈德森從小雞體內第一次分離到了冠狀病毒。

20世紀50年代,人們從感冒病人的鼻咽部發現了一種鼻病毒,但同時也注意到,仍有50%以上的感冒患者不是因鼻病毒感染所引起。於是,人們繼續研究。

1961年,肯德爾等對一些不明病因的感冒患者進行了研究,他們將這些患者的鼻腔沖洗液接種到細胞中培養,結果一無所獲。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所限,他們只好將標本保存在-70℃的冰箱內。

1965年,泰理爾和拜諾重新取出上述凍存標本進行復查。他們先將標本接種到細胞內培養,但未成功;又接種到雞胚中,再次失敗。最後,他們用這些標本進行人體試驗,在感染的人體細胞內發現了一種不耐乙醚的病毒。試驗繼續進行,他們將這種病毒接種在人胚氣管纖毛細胞中進行培養,又經多次人體試驗和干擾試驗,終於將病毒分離成功。當時,這種病毒被命名為B814。

1967年,阿爾梅達等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了這些新病毒,確定了這種病毒作為普通感冒的病因。同時發現這些病毒是一種有包膜的RNA病毒,呈不規則的圓形或類圓形,平均直徑100nm,外觀形態很像日冕。1968年,這類病毒被定名為Coron—avirus,中文譯為冠狀病毒。

1975年,第二種引起人類疾病的冠狀病毒被發現。這種冠狀病毒是從腹瀉病人的糞便中分離到的,並被認為與人類腹瀉有關。為了與以前從感冒患者呼吸道中分離到的冠狀病毒區別,將這兩種病毒分別定名為人呼吸道冠狀病毒和人腸道冠狀病毒。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統一了冠狀病毒的命名,研究出多種可識別病毒生長的陽性指標,瞭解了病毒的基因結構和部分功能等。

冠狀病毒發現史,其實早在1912年就發現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的病例

直到2003年,在人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只有兩種。都是在上世紀60年代發現的,一個被稱做“HCoV-229E”,另一個叫“HCoV-OC43”,這兩種病毒都比較“溫順”,頂多會導致輕微的呼吸道疾病。

2003年,SARS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冠狀病毒的看法。當時被稱為“新型冠狀病毒”的SARS-CoV,在極短的時間內,傳播到全球30多個國家。SARS之後,又相繼有兩種冠狀病毒在人體中被發現,HCoV-NL63和HCoV-HKU1。

200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人員van der Hoek等人,在一個患有呼吸道疾病的7個月大女嬰的呼吸道中發現新的冠狀病毒並命名為“HCoV-NL63”,此後,多個國家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兒童體內均有發現,不過其“毒性”遠比不上SARS-CoV,但對特定人群可能有嚴重危害。

HCoV-HKU1則是2005年在香港大學發現的。它具有季節性,高峰在晚秋、冬季,其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明顯低於其他呼吸道冠狀病毒。其感染症狀也相對輕微,但對於有基礎疾病和免疫抑制的患者,會加重症狀並引起嚴重的呼吸道疾病。

在人體中發現的第6個冠狀病毒就是HCoV-EMC。2012年9月24日,WHO報告稱,在中東地區從一個患有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身上發現了一種新的SARS樣冠狀病毒,病人的臨床表現為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腎功能衰竭,致死率極高。

目前,冠狀病毒科共分為四個屬:α、β、γ、δ,其中β屬冠狀病毒又可分為四個獨立的亞群A、B、C和D。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與2003年引發非典型肺炎的SARS-CoV同屬β屬B亞群。目前為止,除SARS-CoV和ME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徵)外的其他四種HcoV較為常見,一般只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鼻塞、打噴嚏等輕微呼吸道症狀。而SARS-CoV和MERS-CoV可以引起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

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和MERS冠狀病毒雖同屬冠狀病毒,但基因進化分析顯示它們分屬不同的亞群分支,它們的病毒基因序列差異比較大。截至目前,該病毒傳染來源尚未找到,疫情傳播途徑尚未完全掌握,病毒變異仍需嚴密監控。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疫情有可能擴大蔓延,需要為防止發生大規模擴散做好準備。

趣鋒享:新鮮有趣資訊,盡在趣鋒享!分享有趣讓你開心。如果喜歡可以點下關注喔,順便點贊評論一下,讓新鮮有趣有價值的資訊傳遞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