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的时候希特勒让隆美尔全权指挥,打苏联能赢吗?

乔治85744078


44年让隆美尔,去统领所有德军,他可以打赢美、苏、英吗?

1944年的德意志帝国可谓是摇摇欲坠,在东边的苏德前线接连惨败,不得不不停的收缩防线,被动防御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的苏联士兵。

在西边也没有好的安稳日子过,英国、美国的主导下,地中海、非洲、英吉利海峡密布英美联军,他们磨刀霍霍向德国。同时英美在天空中日夜不停的轰炸,早已让德国的军事工业陷入了瘫痪状态,除了少数能动,大多数已废铁一堆。

面对着这场必输的战争,德国军方开始出现了“异声”,7月20日在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的主持之下,以及众多德军高层军官默许之下,杀死希特勒,然后建立新德国秩序的“刺杀行动”开始执行了。

施陶芬贝格将炸弹放入公文包中,然后以职务之便带入了有希特勒参与的会议。从执行上看,计划并没有出任何的差错,炸弹是准确的带入了会议室,且放在了希特勒的一旁。

但是让所有没有想到的是,桌子救了希特勒,会议现场4人当即毙命,结果作为重要袭击目标的希特勒,因为桌子倒在了他面前,为其阻挡了绝大多数炸弹的冲击波,只是受了小伤。

由于在纳粹分子的宣传下,当时希特勒在德国国内有着媲美“神”的声望,很快他就将战役平息了,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那些知道这个刺杀计划,却没有汇报以及本身就是计划参与者的军政要员,纷纷被逮捕。

隆美尔将军就因为刺杀行动参与者,曾向其咨询意见,并许诺事成之后,将其作为新的德国政府重要要员,被希特勒直接赐死,而此时他正在积极的准备着“大西洋壁垒”。

加之战后丘吉尔给予其“尽管我们在战争中互相厮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的评价,以及1941年隆美尔曾经在意大利军队被英国人打的抱头乱窜的情况下。

以弱打强的将英国人“反杀”,迫使其主力不得不退回埃及,放弃对意大利军队的全歼计划,在非洲给德国和意大利稳定出了一个优势战局。

所以很多军迷每每谈到1944年,总是喜欢做出若隆美尔在那一年,全权指挥德国所有军队,说不定可以打出一个“反杀”,或者是“逼和”的局面,而非是历史记载的全面被占领。

对此小袁的观点是,工业产出造就的现代战争靠“枪支弹药”交战的方式,决定了战争不再像古代那样,仅凭1个人就可以扭转乾坤了,真正打的是综合国力。

工业生产能力强,可以造出源源不断的武器,农业能力强,可以让士兵吃好,身体壮。假如2个交战双方,武装能力差的太远,弱的一方根本没有能力施展所谓的“战术”。

美国在二战中最常用的就是,用数不尽的炮弹轰死你。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士兵在研究用什么战术守岛的时候,很多时候美军根本不陪日本人玩,飞机、舰艇齐鸣,炸到日本并尸横遍野为止。

在欧洲战场同理,美国、英国、苏联,利用飞机已经将德国的军工业打的几乎瘫痪,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可用武器弹药就会越来越少。

加之隆美尔最擅长的是装甲士兵作战,而德国在1944年已经很难造出坦克,以及提供充足的石油,隆米尔已经是没牙的“老虎”。

所以隆美尔只要不能将德国的工业恢复,让他去统领所有德军,也根本打不赢美、苏、英。


袁载誉


一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太多了,它不止关系到军事因素,还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但是仅从军事角度而言,由隆美尔代替希特勒指挥东线战事,确实会给东线战场的局势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至少是好的一面的变化。

希特勒和隆美尔究竟有何不同呢?隆美尔是一位真正的懂军事的将领,从其在法国战役和非洲战役中的表现来看,隆美尔是一位优秀的装甲兵将领,尤其擅长机动作战。而希特勒并没有接受过体统的军事教育,也没有任何指挥经验,他在一战中连低级军官都没有做过。这意味着希特勒缺乏基本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军事能力,尽管他拥有一些“军事直觉上的天赋”,但是无法弥补他基本军事指挥能力的缺乏。这也是为何希特勒总是从战争经济的角度来思考战略问题,而不是军事角度,说白了他不懂。



所以如果隆美尔负责指挥东线战事的话,最大的改变就是一切战略问题都以军事上的获胜为基本出发点,而不是希特勒的战争经济角度和政治角度。例如在1941年的基辅和莫斯科问题上,隆美尔会毫无犹豫的选择莫斯科,力求在冬季到来之前同苏军在莫斯科决战,占领这个交通枢纽。在将苏军战线分割为南北两段时,再回过头来对付波罗的海三国的苏军或者南翼的苏军,择其弱者而进攻。


由隆美尔指挥东线的另外一个重大改变就是作战方式的改变,隆美尔是装甲兵将领,深谙机动作战的优势所在,他无疑会大大加强对装甲部队的正确使用,不会采用希特勒的“硬性防御”的策略。机动作战是德军最为擅长的,所以隆美尔接管东线指挥权虽不能说一定取得最后胜利,但是显然苏联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至于说隆美尔本身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其战略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说隆美尔是“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的人都是没有深入了解隆美尔的人,他的军事才能令人叹服!


战略论


文史频道第37期之沙漠之狐


苏德战争是二战欧洲的主战场,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对决,至今让史学家们津津乐道。

许多的学者认为希特勒对苏联作战失利,是因为恶劣的气候和补给问题。


在笔者看来,是因为缺乏一个优秀的指挥者。

那么如果让隆美尔指挥对苏作战,他能够带领德国军队获胜吗?

答案是:可以。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

在意大利军队被打崩盘的情况下,隆美尔指挥的德国军队在北非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被英国人称为“沙漠之狐”。

隆美尔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他的作战方法和中国的游击战有相似之处。

第一,利用优势地形,采取迅速的行动打败敌人。

第二,善于伪装自己,打敌人以出其不意。

第三,不会脑子发热和对方拼消耗,打阵地战

这些性格让隆美尔指挥的北非军团,在非洲战场扭转了颓势。

如果把隆美尔调到苏联前线,指挥500多万的军队,他的作战方法应该不会那么僵硬。


他会派出先头部队偷袭莫斯科,如果进展顺利他会让大部队跟进。

如果战争受挫,他不会和苏联拼消耗,因为在他看来,德国的补给线太长,而苏联可以就地补给。

隆美尔在北非的战术,在苏联方面会有所体现。

他不会允许自己的士兵,在环境恶劣的苏联长久作战。

隆美尔的性格会集中优势兵力,对苏联的莫斯科进行进攻。

三路出击在战场上,并不是最佳选择。

所以说,隆美尔如果全权指挥,打赢苏联还是很有机会的。

—End—



冷月钩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隆美尔一直不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德军闪击法国期间,希特勒满足了隆美尔想要指挥一支装甲部队的愿望,任命隆美尔为第七轻装甲师师长,在闪击法国的战役中隆美尔战绩骄人,几乎俘虏了十万法军,但毕竟是战术规模的动作。

墨索里尼染指非洲,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只好向希特勒求援,此时希特勒正在准备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在无可奈何之下才派隆美尔去非洲救急,这就说明隆美尔其实不是希特勒心中的优秀将领。而德国非洲军团满供就两个轻装甲师,其他都是轴心国军队,由此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并不重视非洲战场。因此隆美尔在非洲虽然一度战功卓诸,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隆美尔确实是个优秀的战术家,但不是战略家,而且隆美尔不重视后勤补给工作,为了实现战术目标无限制拉长补给线,这也是德国非洲军团最终全军覆没的重要因素。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最残酷的战争,德军闪击苏联时动用了550万军队,苏联方面则是600多万军队,如此规模的战役,隆美尔根本不具备驾驭能力,我认为 能驾驭数百万军队规模战役的德军将领应该包括曼施坦因,龙德施泰特,冯博克等大战略家,尤其是曼施坦因非常擅长大规模战役布局。换成隆美尔,可能局部胜利是没问题的,但类似基辅围歼战这样的大胜利就很难了。


毒刺剑客


笔者认为,即便将隆美尔放到东线战场上指挥与苏联的作战,德国也绝对无法扭转败局。首先来说隆美尔这个人,虽然隆美尔与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并称为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但是隆美尔更专注于战术上的指挥,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则更擅长考虑全局。并不是说隆美尔不厉害,他在北非战场上还能游刃有余,但是东线战场上的作战规模完全不是北非能与之相比的,库尔斯克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等战役,动辄8000多辆坦克和两三百万人的大规模战役,需要一个能够纵观全局的战略指挥家,然而这正是隆美尔的短板。

隆美尔之所以在北非惨败,是因为当时德国仅有两个港口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缺乏燃油补给被英军活活耗死了。可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损耗又岂止是燃油这么简单,在西伯利亚茫茫的荒原中,人员的损耗,后勤的供给,恶劣的作战环境和苏联的钢铁洪流,哪一个条件不都比北非要差 。在这种情况下更考验人的全局观,而后人评价隆美尔是战术上的天才,战略上的矮子,只能说他这样的指挥官在东线战场上很难发挥作用。

咱再来说说当时德军和苏联的整体实力差距,德国的战争潜力远远比不上苏联,当时苏联在全国动员下,其坦克产量远远高于德军数倍,而且在战争情况下,苏联人大量简化坦克生产步骤,坦克工时大量缩短。反观德国,由于希特勒的瞎指挥,将大量资源全部消耗在重型坦克的制造上,直到1944年,德军的虎王坦克还使用公母两种履带,难以维护的交错式负重轮。甚至在铁路运输时还要换装专门的运输窄履带。德军到这时候还在纠结这些!

而且当时的德国为了粉饰太平,直到1943年才开始进行战争动员,这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当时的苏联背后还有英国和美国的大量援助,美国曾援助给苏联M4A2(76w)坦克和大量汽车等等物资,而英国也曾援助给苏联玛蒂尔达坦克和丘吉尔坦克,总的来说,双方的资源和武器产量对比都是很悬殊的,战争打的不仅仅是战术,打的更是综合国力和后勤。在这一点上,就算给德国十个隆美尔都弥补不了生产力上的绝对劣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时适合在东线苏联战场作战的,只能是曼施坦因这样的将军,曼施坦因出身贵族,从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在战术,战役和整体战略上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其一手制定的侵略法国的计划和占领苏台德地区的计划,都是天衣无缝,可以说是德国最全面的将才,不过无论如何,在东西两线作战,国内迟迟不进行战争动员,盲目追求武器质量的情况下,给德军再多优秀的指挥官,都无法弥补其在战略和资源上的巨大劣势,其实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出在德国的将军身上,问题最多的还是希特勒自己,完全不懂军事却盲目插手指挥甚至武器的研制。最终德国落败也就不奇怪了。


兵器世界


战争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够主导的。



首先,在1944年,不管是谁去指挥德军,都不可能赢了。

再说隆美尔,隆美尔一向都被批评为”战术上的天才,战略上的矮子”。我之前仔细看了一下绝大多数的观点,大多数都是这么认为:

(北非德军一开始的装备不比法国时好多少,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扔得不到升级,图中是只装了一门37短管炮的三号坦克)


......希特勒在将隆美尔派到北非之前,明确说明只是希望牵制英法军队,给他的部队也不过是一个装甲师和一个轻装甲师。但是隆美尔击退了英军的追击后,扩大了战事,不仅让德国在北非投入更为庞大的军力,一昧地穷追猛打还加重了补给的压力,为日后德意军队的困境埋下伏笔......



其实说实话,我认为这么说是非常有失公允的。而恰恰相反,在很多人眼中无足轻重的北非和地中海,却是极其重要的。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当轴心国失去了北非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意大利和西欧。

当然更为重要的就是,一旦德意彻底拿下北非,不仅可以有机会将直布罗陀和苏伊士封锁,切断英国与亚洲和非洲殖民地的联系,还可以进军中东,拿下丰富的油田。

而事实上,这些东西早已经在隆美尔的手稿中预料到的。隆美尔是最早认识到地中海对德国的重要性,以及大西洋海战和战略轰炸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战略家哈特,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就很早承认,隆美尔是一个极具战略天赋的人。从现在来看,隆美尔这方面的天赋,还是淹没在他的战术之下。



所以有时候在看到对他战略上的批评的时候,我会比较可惜隆美尔在法国之后,就没有胜任更重要的职务。他没有到参谋总部,没有去苏联指挥作战,也许到时候他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隆美尔几乎拿下了埃及以西的所有北非土地)

至于他能不能帮助德国赢得对苏战争,我认为不行,因为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的前车之鉴已经证明了,在希特勒直接干预之下,这些极具才华的军人,有时也无法发挥他们的真正实力。

(1944年,隆美尔被派往次要的西线,去修筑大西洋壁垒,在他上任的几个月时间里,脆弱的大西洋壁垒才有了质的飞跃)


视听团仔


德国在二战中被苏联击败,主要是因为苏联的战争潜力强大,综合国力比德国更强。


在苏德战场上,曼施坦因的指挥能力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然而曼斯坦因仍然没能改变德国一败涂地的结局。在苏德双方巨大的综合国力差距下,德国在二战后期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并不是一个隆美尔所能改变的。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非常优秀的一位指挥官,他的指挥艺术高超,被人们称为“沙漠之狐”。在希特勒上台前,隆美尔只是德国军队中的一名中层军官。

希特勒上台之后,偶然看到了隆美尔写的《步兵攻击》这本书,在看完《步兵攻击》这本书后,希特勒非常欣赏隆美尔的指挥才华,将隆美尔一路提拔重用。

隆美尔也因为这本书成为了一路晋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率领的第7装甲师平均一天行进50英里,首创了使用高射炮攻击坦克的战法,第7装甲师在战后被称为“魔鬼之师”,这种首创式的作战方式也让隆美尔成了德军名将。

法国战役结束后,隆美尔被派往北非帮助意大利盟友抵御英军的进攻。

因为隆美尔被派往了北非对付英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后,隆美尔并没有参加对苏联的作战。在隆美尔没有到达北非之前,意大利军队已经快要被英军全歼,意大利作为德国的政治盟友,战斗力实在是太差,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区几乎被摁在了地上摩擦了一边。

隆美尔到达北非后,很快便将战场的局势扭转过来。

在隆美尔出色的指挥艺术下,德国军队在北非多次以少胜多,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希特勒为了表彰隆美尔的攻击,破格提拔隆美尔的军衔为元帅,给予隆美尔十分高的荣誉。

然而在北非作战后期,英军名将蒙哥马利被派往北非对付德军,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中被蒙哥马利击败,德国在北非的作战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蒙哥马利的到来,成为隆美尔一生中在北非最大的军事噩梦,他不知道一次次的击退隆美尔在北非的坦克集群,还让隆美尔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隆美尔被蒙哥马利击败后,希特勒逐渐冷落了隆美尔。

隆美尔从北非回到德国的时候,正值德国和苏联在欧洲战场决战的关键时期,然后在这个关键时期,希特勒却把隆美尔调到了意大利和法国等地担任驻军司令员,没有让隆美尔继续回到前线作战。

在北非作战结束后,很多人都评价隆美尔是一个战术上的天才,战略上的矮子。

这个评价对隆美尔来说是比较的中肯,对于隆美尔而言,他最为擅长的是独立指挥军队灵活作战,但是一旦面对军团作战的时候,他很容易心慌意乱,失去阵脚。

作为军事统帅的他,这一点是他最为致命的缺点,随着德国战争的不断进行,隆美尔虽然成为了一方统帅,但是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能够驾驭北非的庞大坦克军群,以至于在蒙哥马利进入北非战场之后,隆美尔屡战屡败,退出了北非战场。

在大兵团决战方面,德军最优秀的将领毫无疑问都是曼施坦因。

而在苏德战场上,曼斯坦因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绩,他曾经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一败涂地的时候,通过诱敌深入的方式,取得了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重新夺回了战场的主动权。后来又在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战败的情况下,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然而这些胜利都没能改变德国失败的结局,在苏德战争的后期,希特勒也逐渐放弃了希望,将多次触怒自己的曼斯坦因从前线调回。其实德国一直都不缺乏优秀的指挥官,德军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的伤亡情况远低于苏联。德军之所以败给苏联,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苏联的综合国力更强,战争潜力更强。即使让隆美尔、曼斯坦因、古德里安三人强强联手,在巨大的综合国力差距之下,德国也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其实战争并非一己之力能够决定,更多的时候,大家需要的是配合,纵使隆美尔有很多的独立作战的军事天赋,但是在大兵团作战中,能够依赖的还是大家的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历史总探长


我是岛主说事,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思考的。

首先,隆美尔作为二战中名威很高的德军将领,他的指挥才能一度让盟军折服。抛开战场双方立场不计,隆美尔在北非将英军第8军打得换了几任将领,而德军却能攻城掠地,他的沙漠之狐称号可见一斑。

其次,隆美尔是在二战次要战场上建立功勋的。希特勒派隆美尔只身前往北非组建非洲兵团,实际上就几个师的兵力而已,其目的是为了解救墨索里尼的倒霉意大利军团。但隆美尔却很满足这些兵力,他采取的兵无常形打法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把一个救援行动打成了二战主战场,最后逼迫盟军和希特勒都被他牵着鼻子走。

作为一个战场上崭露头角的新型指挥员,隆美尔是通过用胜利成果去证明违反军令的指挥官。如果没有功绩作支撑,隆美尔是不会赢得希特勒赏识的。

第三,隆美尔不是全能指挥官,与朱可夫相比,他甘拜下风。

隆美尔的光环仅局限在北非战场初期,当蒙哥马利走马上任,他的辉煌战绩也就开始滑坡。而盟军在诺曼底登陆,隆美尔却在家给老婆过生日。此役,也预示着他的军事生涯就此止步。

因此,就隆美尔而言,他是个与巴顿相似的军人,饱受诟病却战功显赫,屡建奇功又小毛病不少。如果让他来指挥欧洲战场,结果也是一样。苏德战争,轴心国输在师出无名,输在为希特勒侵略扩张野心买单上。

更多回答请关注岛主说事,点赞和分享吧!


岛主说事


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德国利用闪电战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地球最强陆军的法国军队基本上没派上用场,因为马奇诺防线的失守,导致法国失去了抵抗德国的信心,此后,在整个二战除了戴高乐将军进行过零星的反抗之外,法国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很多时候还是在英国的拉拢下一起参与一些战争,而这也只是因为英国为了遏制美国的影响力。



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渐渐有点支撑不住,意大利擅自开辟的北非战场而且打的很惨,希特勒只能派隆美尔驰援意大利,间接导致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延后,使得,德军经历了,一场极酷的严寒,许多德军士兵还没有打仗,就已经先被冻死了,而许得武器装备,因为糟糕的天气,使得汽车根本发动不起来,所以物资根本运不进来,这就导致许多德军或冻死在了进攻苏联的路上。

而此时的隆美尔已经被困在了北非战场上,当时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在经过了阿拉穆·哈尔发战役后非常疲惫,但此时他在兵力和装备上仍然有优势,问题在于此时的英联邦军队从印度,英国等地召集了不少军队调入北非,同时还获得了美国一些汽车等物资,隆美尔的优势完全没有了。



隆美尔向德国国内求援,但是此时的德军正被苏联军队牢牢地吸引在东线战场,德国有限的资源也先提供给了苏联战场上的德军,根本无暇顾及北非的隆美尔,隆美尔只获得了少量的资源,隆美尔只能寄希望于苏德战场上,德国可以快点胜利,这样他的非洲军团就会和位于苏联南部的德军联合起来,打败位于北非和中东的英联邦军队。

但是苏德战场上德军胜利的消息迟迟没有到来,隆美尔不得不想办法应对即将进攻自己的英联邦军队,由于缺乏情报,隆美尔不知道他们会从哪个方向进攻,所以只能布置了50万颗地雷,将德国和意大利军队交错分布在前线,但这会,损耗大量的油料,这正是龙苗所缺失的,而且优势兵力被分散,不利于他们抵御英联邦的进攻。



如果隆美尔全权可以指挥轴心国的作战,也未必会扭转战局,德军早期的胜利,无非就是靠着闪电战和装甲部队来获得的,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物资问题成了决定德军胜负的重要因素。

二战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战争形式,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以数量上的优势压制的德军的装甲部队,证明了在坦克战争中,数量要远比质量重要的多,当然,天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德国的虎式坦克在苏联严寒的天气中根本发动不起来,特别是凌晨和深夜,而此时往往是苏军进攻的最佳时刻,

许多物资也因为车子抛锚而送不到前线,就算是隆美尔也没办法,而苏联广泛的战略纵深也是无法改变的,苏联可以向后方撤退,无非就是损失的多少和撤退位置的不同。


闪电战适合的是国土面积小,战略纵深浅,短时间内就可以推进全国的国家,像苏联这种面积广阔的国家根本不适合闪电战争,这是一种长期的拉锯战,德国耗不起,一场寒冬就足以让德军垮掉,就算是隆美尔,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联合也没办法在德国准备不充足的时候挑战全世界。


琅琊利剑


隆美尔指挥也无济于事


二战期间德军的军事素养一直挺高,尤其是在苏德战场打出了令人吃惊的交换比,虽然隆美尔并未在东线指挥战争,但德军的另外两个著名的将领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参与了东线的诸多战役,隆美尔、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将军并称德军二战期间三大名将,若论综合素质,隆美尔其实并不比另外两个人有什么优势,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在东线的战绩有目共睹,甚至可以说是东线的支柱,既然有这两大名将参与的东线战场尚且以失败告终,隆美尔又有什么逆天之能能挽狂澜于既倒呢?

美英对苏联的援助

由于苏联的大清洗运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联军队一溃千里,苏联在欧洲的国土大量丧失,大量工业被占领,莫斯科战役中,斯大得到日军不会北进德情报之后,放心大胆的从远东地区抽调精锐部队回援,终于在莫斯科城下暂时抵抗住了德军的锋芒。


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为了自保,美国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随后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工业设施源源不断的运往苏联,苏德战争这架天平终于发生了倾斜,本来丧失了大量工业设施的苏联在盟国的帮助下迅速恢复生机,终于在后期实现了军事力量对德的碾压,相比之下,受美英的战略轰炸影响,德国的军事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并且由于德国本身资源有限,再加上美英的狂轰乱炸,德国的能源供给几乎崩溃,后期甚至90%以上的喷气式飞机和坦克因为缺少燃油而无法发动,成为一堆废铁。

所以,德国的失败并非单纯的败于军事,而是在综合国力上被美英苏三大国碾压,这种情况并非靠一两个能征惯战的将领就可以改变,可以说,自从美国加入同盟国的时候开始,德国就早已败局已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