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松鼠這樣的小體型動物能否進化出智慧?

一隻平和的小朱


像松鼠這樣的小體型動物能否進化出智慧?

先說一下答案,松鼠當然能進化出智慧,而且松鼠已經有了智慧。只是松鼠的智慧相比人類來說比較低而已。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明確一下智慧的概念。

智慧是指生物利用神經器官所產生的一些高級的能力,比如感知、判斷、決定、記憶、辨別等能力。

基於上面的定義,我們能夠得出,現在只有有神經器官且擁有以上某種能力的生物就擁有智慧,只不過,不同生物的智慧不同,所以對能力的掌控也不同而已。簡單的來說,就是人類幾乎有著智慧所有涵蓋的能力,而其他的生物僅具有幾項。

松鼠擁有“智慧”的具體體現

松鼠屬於哺乳動物,而且它有著較發達的神經器官,所以,松鼠已經具備了智慧。那麼,松鼠的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01 判斷和辨別能力

松鼠屬於偏素食的雜食性動物,它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尤其喜歡吃堅果類。經過科學的研究發現,松鼠對於小小的松子有著很強的判斷能力,它能準確的判斷松子中果實的大小。所以在松鼠的棲息地中,如果你發現看似飽滿的松子,大都是空殼的,裡面是沒有果實的。

這種能力其實源於松鼠有著強大的嗅覺能力,僅需要一聞它就能準確的判斷松子中果實的大小。

02 生存能力

人類之所以能夠站在現在的位置上,與食物的儲存有著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萬物凋零,如果沒有學會儲存食物的話,人類就只能像許多動物一樣用冬眠來渡過食物匱乏的寒冬了。

松鼠就是如此,它們是儲存食物的“行家”。松鼠在秋末就開始儲存過冬的糧食,此時除了休息外,它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林中穿梭尋找食物中渡過的,而且松鼠還會將自己找到的並不是很乾燥的食物放在太陽底下曬乾,以便於儲藏,這在自然界的動物中可是少見的。

之後,松鼠會將食物分不同的地點儲藏,這使得松鼠的食物得以最大程度的保存,因為即使一個藏匿食物的地點被發現,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而且生物學家還發現,松鼠在埋藏自己的食物時,如果遇到同類在附近,它會假裝儲藏以騙過同類。

03 記憶能力

上面我們說過,松鼠會為了盡大可能的保存自己的食物,會選擇將食物分別放在不同的地點儲藏。但是,別忘了冬天山林中不免會下雪,而被積雪覆蓋後,它的食物的藏匿地點也會被覆蓋。

但是,根據觀察發現,松鼠可以找到自己藏匿的95%以上的食物,即使這些食物已經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它還是能夠準確的找到。

這就是它強大的記憶力以及空間能力的表現,而且根據生物學家的觀察發現,松鼠還有利用地標尋找食物的能力。

那麼,松鼠的智慧能否超過人?

雖然大腦不是決定智慧的唯一因素,但是大腦的大小以及腦容量的大小都能一定程度的決定動物的智力。而且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腦容量越大的動物它的EQ(腦指數)也越高。舉個例子,老鼠的腦容積是2.3ml,它的EQ約在0.40左右,而猩猩的腦容積在440ml左右,它的EQ在2.48左右,人類的腦容積大約在1350ml左右,人的EQ就在7左右。

也就是說即使與我們人類最接近的猩猩,它的EQ也只有人類的三分之一左右。從上面的數據我們能夠看出,體型越小的動物,就意味著腦容積越小,相對的EQ就越低。

因此,松鼠如此小的體型是不可能進化出與人同等的智慧來的。

總結

智慧的能力體現包括很多方面,而松鼠的種種能力顯示,它是有智慧的。只是因為它的EQ較低,而且是不可增加的(腦容積不變)。所以松鼠即使再進化,它的智慧也不可能超過人類,甚至很難超過比自己體型大的一些動物。

從這點上看,體型確實也對智慧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獵奇動物社


這個問題我把它換一個形式可能會更好解釋——智慧生命的體型重要嗎?

先說答案再分析——體型很重要,而且足以支持智慧的最小體形可能與我們現在的體形差距不大,大約在50公斤左右。

腦的體積重要嗎?

我們的大腦當然不是最大的,但是真的是最強的。體型越大的動物,控制身體所需的神經元也越多,因此單純的腦容量不能反映什麼。經過反覆的探究,人們找到了一個可以比較客觀反映大腦與體形的參考數值,稱為腦指數,是動物的腦容量與模擬預期腦容量的比值。貓的指數恰好接近1,而老鼠只有0.4,人類是7,在所有動物中無出其右者。

為什麼說這是經過反覆探究的呢?因為之前出現過很多比較方法,但是都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效果(也就是人類沒有拿第一,哈哈……)。譬如腦質比——用腦的質量比上體重,這個方法看似非常符合直覺,但是第一個問題就出在小體型動物上,我們人類的腦與體重的比例大約是2%,可是……老鼠也是這個值,還有些鳥類的腦比重甚至可以達10%,更是遠超人類,所以用這個數值衡量智力肯定不行。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因為無論是老鼠還是大象,它們的神經元細胞都是差不多大的(雖然準確來說人類比小鼠的更大,但至少沒有到體型這麼誇張),在體形縮小的情況下,神經元相比於體形的單位數量當然會變小了,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小型生物只有100個細胞,那麼它只有兩個神經細胞,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智力了。

量變產生質變,這句話既有哲學道理,在現實世界中也得到了充分證明,在神經元中更是如此。人類的每個神經元有數千個小分支叫突觸,用以與其它腦細胞連接。每個腦細胞可以與大約104個其它腦細胞相連(我記得小鼠每個只能連接10個左右,但是找不到來源了,所以可能存在錯誤)。人類的大腦皮層擁有大約160億神經元,它們之間相互連接的方式是數千億級的。

那麼想象一下,如果將腦細胞隨機減少一半,那麼會缺失多少神經連接呢?是一半嗎?當然不是,每個細胞的消失都意味著有100個連接消失,當然考慮到連接是相互的,差不多也會減少大約10倍,可見神經元的數量堆積產生的收益不是簡單的加法。

為什麼大塊頭有大智慧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腦容量是一個剛性指標,是不能隨著體型的縮小而縮小的。所以我們需要知道的第二個問題是,相對較小體形的動物可以擁有巨大的大腦從而達到智慧的水平嗎?

部分鳥類的腦質比可以達到10%,是不是說我們的最小體重可以達到10公斤,一隻小體型狗的重量?

也不行,因為智慧生命是進化出來的,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如果是在實驗室裡或是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活下來當然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在純野生環境中,這個物種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活下去。

人類僅佔體重2%的大腦消耗了差不多25%能量供給,大腦每一秒鐘都在瘋狂地消耗著氧與葡萄糖,所以只要缺血數秒,人就會立即暈厥。不僅如此,腦還與其它任何器官都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它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是的你沒有聽錯,無論你是在解奧數題還是在睡夢中,腦的功耗都不會有明顯的變化。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出現食物短缺,那麼你無論想如何通過減少運動來節約能源都是徒勞的,你的腦門上就像開了一個水龍頭一樣在瘋狂地傾瀉著你寶貴的能量。

而在野生動物的自然界中,可沒有固定的一日三餐,就算是頂級的掠食者,也常有捕獵失敗而餓肚子幾天的現象。這也就意味著,一個物種若存在向更高智慧進化的可能性,就必須要有相當強的營養供給。事實上人屬動物正是在掌握了用火之後,才大大提高了營養的攝入效率,助力了大腦的發展,黑猩猩在有猴子吃的情況下,每天要花10個小時咀嚼肉,可見差距之大。

想變聰明?先變大呀!

而小體形動物的生存就比較堪憂了,首先因為體形的劣勢,幾乎不太可能捕捉大型動物,而且還會受到10倍於自己體重的掠食動物壓制。這弱小的身體,夾縫中未生存的狀態,恐怕還沒有進化出真正的智慧就滅絕了。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進化也是如此。沒有一步一步的有利條件積累與正向反饋,智慧也不可能出現,小體型動物當然有可能進化出智慧,但一定要完成巨大化(我們靈長目的祖先也是如同老鼠一樣的小動物),否則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都不太現實。

我是酋知魚,一條70kg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酋知魚


首先,“智慧”這個詞是由人類發明的,它所定義的一切,也都僅僅適用於人類範圍。

對於其他動物來說,用人類定義的智慧去判定它們是否擁有智慧,就好像拿西醫的那套理論與標準去衡量中醫一樣,都是比較荒謬的一種行為。

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永遠也無法接近事實的真相。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妨問一下:鳥類擁有智慧嗎?

如果說有,那麼從人類能夠理解的視角下,好像並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可言;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鳴禽輕鬆愉悅的婉轉歌唱,就算集合人類歷史上的所有偉大的音樂家也難以演奏出來它們的歌曲;鳥類遷徙或者信鴿飛回所記憶的地圖,人類的智慧跟本難以企及;而有些鳥類所埋藏的食物,多達幾千個地點,它們能夠清晰記得每一處的埋藏點,就算把世界上頂尖的記憶大師請來,也未必能夠做到這一點。

所以說,鳥類算不算擁有智慧?

因此如果站在松鼠的立場來看,人類或許只不過是一隻只行走在其樹下的傻大個子也說不定的。

我們所謂的智慧,更多的時候,並不是為了生存計,而是為了滿足人類無盡的貪婪和享樂為出發點的。這樣的智慧,又算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呢?

如果這些都無法理清的話,空談松鼠是否能夠進化出智慧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最後,大自然的演化系統,從來都是剛剛夠用就好,並不會過度賦予某種動物多餘的能力!

拋開人為干預的前提,你看自然界的動物,基本上不存在什麼過度肥胖或者體態臃腫的形態(反觀人類比比皆是)。大自然為所有的生物所提供的資源,都是在其一番辛勞努力的前提下,剛剛夠用而已。大自然為每一種動物所賦予的能力,也都是剛剛夠用就好,並不存在什麼濫予濫取的感性。

松鼠們現階段所擁有的智慧,就已經能夠足夠支撐它們的生存與繁衍。即便大自然賦予松鼠我們人類自以為的所謂智慧,它們又拿它來幹嘛用呢?

所以,這並不符合大自然的造物哲學。

也就是說,沒有可能,也不必要。


郊野的瓦爾登



雲淡風清2944


應該不會的


海漂大兵vlog


進化是欺騙全世近200多年!現在全世界都以拋棄此論!你也太閉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