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導語:

這是一個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壞的時代。

狄更斯在《雙城記》裡面的這句話,用來形容李清照生活的大宋王朝,似乎是再合適不過了。

美國學者羅茲·墨菲在其所著《亞洲史》中這樣評價宋朝:"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從很多方面來看,宋朝算得上一個政治清明、繁榮和創新的黃金時代。"


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猶記得,那幅《清明上河圖》,給我們展示了這個時代欣欣向榮的經濟盛況;猶記得,重文輕武的政策,帶給文人們一個空前美好的時代;猶記得,以活字印刷術為代表的科技,刷新了一個民族在探索人類發展歷程中的前進步伐;猶記得,詞至宋朝達到頂峰,從而給予一個時代永恆的文化符號。

正如陳寅恪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


然而,錢穆在其《國史大綱》中展現過這一時代的另一番景象: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正如歷史課本中所描述的那樣,北宋以來,朝廷加強中央集權所採取的分權措施導致有宋一代始終揮之不去的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陰影;而重用文臣削弱武將,以及“守內虛外”的國策則加劇了大宋王朝軍事實力的日趨薄弱。即使經歷了范仲淹與王安石苦心孤詣的變法,並未使局勢得以扭轉。

於是,這種“三冗、兩積”的局面,最終釀成1127年大宋王朝永遠的"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後,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權,雖然湧現出岳飛等抗金名將,但“只把杭州作汴州”的統治者,朝政腐敗,和戰舉棋不定,致使北伐無功而返,“還我山河”的夢想,只能沉澱在有識之士的心底。

南渡,卻未能北歸!

李清照的中晚年,便生活在這樣一個尷尬的時代背景下。

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研究者大多以“文化是時代的產物”這一標準去衡量南渡以來的李清照,將其中晚期詩詞中特有的“愁”緒歸結在這樣的背景下,未免顯得有些籠統和牽強。

關於李清照南渡後詩詞風格的因素,筆者有自己的點滴不同看法。

一、南渡後,李清照有關兒女情長的愁緒,無關政治,這是一個走入遲暮的女性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有人說,往事不堪回首。誠然,每一個經歷過坎坷人生的人,當一切都風平浪靜時,大多不願重提舊事,撕開曾經的傷疤。

只是,相對於一般人苦盡甘來的人生歷程,李清照的人生,則經歷的是先甘後苦的相反模式。

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南渡,成為李清照人生的轉折點。南渡前,李清照擁有著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和夫妻之間相敬如賓、相濡以沫的恩愛生活。南渡後,李清照先後經歷了丈夫趙明誠病逝、先夫遺留的古玩器具被盜以及與渣男張汝舟的不幸再婚。

晚年的李清照,因此而變得鬱鬱寡歡。清苦的日子裡,回憶往事成為生命最後的寄託。

即使沒有遭遇靖康之恥的亡國之痛,即使沒有迫不得已的南渡,就個人由甘到苦、由喜到悲的人生際遇,也註定了晚年的李清照,定會在回憶甜蜜的過往中渡過淒涼苦悶的晚年。

畢竟,兒女情長,是每個人固有的感情,尤其是女人,尤其是人生走入遲暮的女人。

尤其是像李清照這樣具有滿腹才華和思想的女人。

晚年的李清照,其詞作大多表現的是苦悶現實中對美好往昔的回憶。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元宵》

南渡後的李清照,在丈夫趙明誠因病去世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她謝絕了朋友們元宵節的邀請,獨自沉浸在對往日無憂無慮的歡娛時光的淺斟低吟中。

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誠如一句話所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李清照就這樣在一個人的孤獨中,體會著內心的苦與樂,享受著一個人的狂歡!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孤寂中的李清照借似曾相識的飛雁,再次緬懷失去的美好歲月,一股濃濃的淒涼感悄然湧上心頭。

而這樣的兒女情長,無關政治,它是李清照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南渡後,李清照有關家國情懷的詩詞,浸潤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著名作家孫犁曾經說過:“一個時代,知識分子,他的思想,他的遭遇,他的喜劇和悲劇,都和政治有關係。”

作為大宋王朝知識分子的才女李清照,她的人生的中後期,當然也離不開時代的影響,離不開政治變遷給心靈所產生的碰撞。

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她的一首《新荷葉·薄霧初零》,就是亂世中激盪著萬丈豪情的詞,是抒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精神的愛國詞。

薄霧初零,常宵共、永晝分停。繞水樓臺,高聳萬丈蓬瀛。芝蘭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花柔玉淨,捧觴別有娉婷。

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

這首詞雖然是一首賀壽詞,但李清照借對賀壽對象的歌頌,以東山再起的謝安為比喻,表達了濟天下,救蒼生的強烈願望,字裡行間體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豪邁之情。

這是時代的產物。天下興亡,有義務承擔起重任的不僅僅是男人,還有如李清照一樣,有思想、有情懷的女子。

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當然,李清照的愛國情懷,還充分地體現在自己的詩作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她的《夏日絕句》了。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於世間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直至今天人們仍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李清照借歌頌心中的英雄項羽,抨擊了南宋統治者的不思進取,通過借古諷今的手法,發出了報國無門、慷慨激昂的心聲。

綜觀李清照後期的多首詩詞,都表達了政治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內心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非凡的才女李清照,正是在自然而然地抒發內心兒女情長的愁緒時,又關注著時代的變遷,關注著國家的命運。在一個男性主宰的世界裡,這樣的情懷,反倒顯得感人肺腑,氣壯山河。

三、促成李清照濃烈的家國情懷的因素,除了政治變革的時代背景,還有日益發展中的理學思想。

時代進入北宋,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經歷了魏晉時期的衝擊以及與佛、道兩教之間的融合後,日益形成了哲學化、思辨化的新思想,這便是理學的產生。

以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周敦頤以及後來的朱熹為代表,他們深感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漏洞及其實踐的破產,因而致力於從研究自然開始,進而尋找協調社會關係,維護封建統治的新思想。從而提出“天理”是萬物本源的主張,進而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準則。

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雖然這樣的道德準則,大大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準則對特定環境下塑造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和社會責任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微積分的提出者萊布尼茨在他的《論中國哲學》中所表達的,他說:我直到暮年仍然尊崇和嚮往中國的朱熹等理學家那種思想開放獨立思考富有思辨的品格和崇尚理性的信念。

由此,我們不難想像,擁有深厚學識和家庭教養的李清照,定然從小就受到理學的薰陶與啟迪。在她的心中,定然常常升騰起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為”思想;亦或是湧現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好品德;亦或是岳飛“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的崇高氣節。

南渡,卻未能北歸,淺談亡國背景與李清照後期詩詞關係的幾點看法


理學不但塑造了男人的家國情懷,理學同樣培養了女人的家國情懷;理學不但塑造了兩宋文人畫注重精神內涵的特質,理學同樣給予宋詞特定時代背景下注重氣節的特點。

結語:

綜上所述,不管是否南渡,不管政治是否變革,李清照後期抒發兒女情長的詩詞,都會是其內心世界的自然呈現。

然而,李清照又不僅僅是個只會表達兒女情長的才女,她還是個巾幗英雄。她表達愛國情懷的詩詞,既與時代變遷息息相關,又處處浸潤著理學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