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王爺是如何消遣時間的?

劉軍


首先必須清楚清朝王爺都是在京城定居的。

在北京城定居就是吸取了明朝王爺管理的教訓

1、朱元璋就覺得諾大的天下絕對不能只有一個朱家後代來管理,於是讓一些親屬子弟在各個戰略要地成為藩王,一方面可以拱衛京師和中原地區,另一方面在對外方面還可以發揮作用畢竟那個時候漠北蒙古的勢力依舊存在。可是為了防止這些王爺有什麼非分之想,朱元璋就特別下令沒有什麼緣故不得擅自離開封地前往京城。



他們限制在地方的同時也要給他們安樂的環境來腐化他們,但這樣給明朝的滅亡留下了禍根,就是因為這幫人在地方的強取豪奪才導致農民起兵和國家財政困難,但無疑這個不許進京的辦法增加了局勢穩定性!

2、清王朝吸取了前朝藩王割據和地方利益集團分割國家財政資源的教訓,就開始在京城內限制王爺了。從入關開始就沒有任何王爺被放出京城,清朝皇族有明確規定,“王族成員未經皇帝批准不得離開皇城超過40里路”

王爺們就只能待在北京城中。當時的北京城可沒現在這麼大,王爺們被圈在裡面很是不自由,而清朝的皇帝們基本都很勤政,很少需要王爺們幫忙處理朝政,所以這些王爺們也是閒得很。 這樣的管理模式也就導致了清末,北京城中出現了大量提籠架鳥無所事事的八旗子弟。不能出門,這些有國家養著的王爺們就發明了各種好玩的事情,整天把心思放在玩上,清朝末年的八旗子弟早已經頹廢的不像樣子了。



據統計,清朝的王爺統共有240多位。公元1748年,乾隆帝的時候,清朝把宗室封爵定為十四個等級,分別是和碩親王、貝勒、世子、多羅郡王 、長子、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 、 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 、奉恩將軍等。

和碩親王是王爺等級中最高的。在清朝,封爵方式有兩種:一是因軍功受封,另一種因皇帝之後而受封,第二種稱之為恩封。不過,恩封的後代在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降至最後一個等級再襲。

有些頹廢的王爺,皇子皇孫業餘時間都如何消遣呢?

1、首先說下載濤,

載濤作為光緒帝的胞弟、溥儀的叔父,精通相馬、養馬的門道,當時在老北京的眼中,載濤簡直就是伯樂轉世。任何一匹馬從他面前經過,他都能說出這匹馬有幾歲,是歐洲馬還是亞洲馬。更神的是,他單憑直觀就能斷定馬的用途。正是由於對馬的這種特殊興趣,載濤平日裡的一大嗜好便是四處尋覓良駒。



載濤還喜好買自行車。當時自行車還是稀罕玩意,一個偶然的機會,載濤看到一位民間藝人表演騎車術,深深為之著迷,決心親自體驗,不承想一玩就上了癮,天天騎著單車穿梭於京城的衚衕間。他玩車最瘋的時候,家裡居然有三十多輛各式各樣的自行車,簡直就是一個小型自行車行的規模。別以為騎車僅是他一時興起,這是他畢生的酷愛。建國後,載濤被任命為馬政局顧問,單位距住宅十多公里,他堅決不坐機關的小汽車,天天騎車上班。

2、說下乾隆爺的弟弟弘晝

這個人喜歡給自己辦葬禮,弘晝雖然坐著高位拿著高薪,但卻是一位不和別人爭權利的人。為何這麼說呢?他府裡的陳設品都是殉葬用的冥器,如鼎、盤、彝等等,他並不是用這些冥器炫富,因為把這些陪葬品擺在家裡當裝飾是非常忌諱的,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這麼做。


弘晝還親自為自己制訂喪儀,假裝去世讓家人和護衛按照他定的喪製為他祭奠,有點像今天的演習,看到家裡人號啕大哭,他自己端坐其中吃著貢品享受著祭奠十分愜意,並以此為樂。就這樣,弘晝認真得辦著差事,也不斷的辦著喪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乾隆三十五年,這位好喪禮的逍遙王爺因病離世,經歷了他人生中最後一次真正的喪禮。

3、聽戲,這個可是那個時代的潮流,

但是說到王爺就不得不提到溥侗,溥儀的族弟,過去的社會都以為唱戲是下九流的差事,很多人都喜歡聽戲,可對於這個行當的從業人員卻是嗤之以鼻,尤其是溥侗這樣的身份整天跟戲子攪和在一塊兒難免招人非議。


可溥侗絲毫不在乎,為了能夠把戲學好,他不但刻苦練功,而且絲毫沒有王爺的架子,跟戲班子裡的人打成一片,一有機會就向他們請教各種各樣的問題。 更讓人吃驚的是,溥侗為了能夠讓譚鑫培教他唱戲,想盡各種辦法來討好他,譚鑫培一個是怕自己和他打交道時間長了伴君如伴虎,萬一招來什麼麻煩自己招架不住。

所以對溥侗的請求時一再拒絕。後來溥侗執著到什麼地步?為了能夠學戲,竟然伺候譚鑫培抽起了大煙,很難想象一個王爺伺候一個戲子是什麼情景,譚鑫培終於被他的誠摯打動了,對溥侗傾囊相授 ,得到譚鑫培真傳的溥侗從此更加刻苦學習了,他本來就有這方面的天賦,再加上涉獵廣泛,練功又非常刻苦,沒過多久溥侗的唱戲水平就達到了專業的程度,甚至很多戲子見到溥侗都自愧不如。

值得一提的是,溥侗不僅唱戲唱的好,而且對音樂也很通,他給大清做了一首國歌,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首歌,

4、清末滿清貴族的架鷹,遛鳥,鬥蛐蛐,這個能是八旗子弟的寫照了。


末代王爺晏森,1910年初,14歲的晏森在老爺子死了之後,成為第十七位克勤郡王,可沒想到剛領了兩年俸祿,大清國就淪亡了,清朝滅亡,晏森也就沒了俸祿,

這位末代王爺平時奢華生活過慣了,便開始過著“坐吃山空”的生活。每天吃喝玩樂,鬥雞鬥狗鬥蛐蛐,逛茶園逛戲園也是家常便事。他不會像普通人家那樣節衣縮食,過苦日子,他依然故我,大手大腳花錢,沒錢了就變賣祖產。之後宴森將有200年曆史的王府以十萬大洋的錢財賣給曾擔任過國務總理的熊希齡。然而沒過兩年,十萬大洋便被揮霍空。



賣宅院的錢花光了,晏森又打起了祖墳的主意,先把祖墳上百棵參天大樹盡數砍伐,倒賣給木廠子,而把這塊風水寶地則賣給了內務府的鐘揚家。


一起探尋歷史的真相


不是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是無知限制了你的想象力。遠的不說,十幾二十年前,沒網沒智能設備,爺們照樣有一千種消遣的辦法。廢話不多說,給您嘮嘮聽來的落魄王爺的故事。

故事來自朋友舅姥爺的爺爺,此人姓金,本名金十一,外號“金王爺”,住在太原後鐵匠巷。據說是以為晚清一位落魄王爺的第十一個兒子。庚子年間,老佛爺被八國聯軍打跑,從京城一直逃到陝西。而這位爺就是那時候隨著大部隊逃難出來的,逃難的時候,金十一還小,遭了大罪,就落了病根,從小就是駝子。

想想啊,老佛爺逃難的時候,還得吃糠咽菜,何況這些個王子王孫們呢。後來局勢穩定後,金十一的老子卻在庚子國難中掛了。這一家子覺著京城生活太過提心吊膽,在鐵匠巷住著倒是安靜祥和。

乾脆金十一家就把京城的家當全賣掉,改了姓,定居在鐵匠巷了。雖然是落魄王爺家的,不過打小這金十一就吃喝無憂,逢人便自稱王爺,一股子京城閒散氣息,滿嘴卻是天津大碴子味口音。街坊領居也給面兒,漸漸地都叫他金王爺了。

“早起遛彎吶,金王爺您,早兒好!”金王爺出手闊綽,賣油條老豆腐的老漢問個早,金王爺就會坐下照顧他買賣。

“呦,金王爺您吉祥,可有日子沒見著您啦!”金王爺遛彎到了花鳥魚市。

“金王爺吶,您上次想瞅瞅的金絲雀兒,給您捯飭回來啦。讓夥計給您送府上去?”金王爺,樂呵呵點點頭扔下幾個銀元:“就一隻多孤單吶,起碼給也整一窩三五隻才爽利吶。”

“金王爺吉祥吶,小店新到了翠玉鼻菸壺,您賞個臉,來看看唄。”琉璃廠的古玩鋪子,也是金王爺經常逛的地方。金王爺拿了鼻菸壺,悠哉悠哉出來。一看已經日頭老高,快到中午了,該下館子去嘍。去哪家好呢?好幾天沒去吃六味齋的醬豬蹄啦。

“王爺,您是準備喝點去?我拉您去哪家?”街上的黃包車夥計很有眼力勁。

城北一酒館裡,金王爺吃著六味齋的醬豬蹄、喝著二十年的老白汾,順便還點了一個唱曲的。金王爺滿臉紅光嚷嚷著:“就是這曲兒姐長的太寒磣了點,可比不了爺當年在京城常見著的。”

“王爺您接下來去哪呀?”

“去小翠兒那裡,抽兩口去。”

金王爺酒足飯飽出了館子,已經過了晌午,拉車夥計把他送到了天香樓,天香樓有煙抽,也有小翠兒姑娘。金大爺去幹嘛了,當然是做神仙去了。煙繚繞霧之後,也乏了。小憩一會醒來,神清氣爽,抬眼望天,日頭西落。

金大爺砸吧砸吧嘴:“嗨,這麼快就天黑了,回家嘍!”

... ...

這位金王爺,街坊鄰居沒見過他幹什麼營生,反正就是有錢花。一輩子瀟瀟灑灑、無憂無慮,直到建國前老死。據說他的幾房姨太太和兒孫們,後來遭了大難。鬧革命抄家的時候,在他家弄出來半箱子地契和十三箱子銀元,古董字畫、金石玉器都被打砸燒掉。


爾朱少帥


清朝王爺真的很會玩!當時的王府大約有後妃9~15人,每天輪一個大約要兩個星期;王府裡的編制一般是丫鬟20~30名,王爺們經常把她們組織起來跳舞,在王府裡吃飯都是一邊喝酒一邊看跳舞的,有很多人的時候甚至在院子裡玩多p;王府還會有下人30~40人左右,打麻將鬥棋牌也夠角了。

除了在家裡玩,王爺還可以上街去。在京城裡只要有錢,根本沒有玩不了的事!在京城裡可以玩的第一個地方就是怡紅院,對於這些紈絝的王爺來說,酒色依然是首選的娛樂方式,他們把青樓當成KTV,唱跳玩女人。比如有王爺在怡紅院裡打麻將,讓女人脫光衣服,在背上畫上麻將的牌,然後一群人在那邊邊打牌邊看,當然,這種玩法價格也不便宜,打一場下來就是幾百兩銀子。

王爺們可以做的第二件事,賭。清朝的王爺是最紈絝的(清朝王爺不許出京,又被架空),像各種鬥雞鬥犬遛蛐蛐什麼的都玩得非常溜。當然,賭也是非常花錢的事,甚至王爺也可能輸成窮光蛋。

清朝王爺有多能花錢?我們以康熙時期來舉例,按著康熙的規定,親王一年年奉有1.8萬兩白銀,貝勒也有1.3萬兩白銀。在當時,10兩銀子是一戶家庭(兩三個勞動力)才有的平均年收入,折算下來大約是每兩白銀4000多元,1.8萬兩白銀就是7000多萬,1.3萬兩白銀則是5000多萬。這麼一大筆錢讓他們自己花,還經常花不夠,當時是除了胤禛之外每個皇子都有在國庫借款補虧空。


優己


首先嚴格意義上說,清朝的王爺很窮,地位很低,這是因為還有更高價的存在,例如最高的親王,他們是皇上的兄弟和叔伯;其次是郡王,皇上的堂兄弟或者堂叔伯,他們都是屬於宗親,但王爺不是。


1、王爺不記宗錄,地位尷尬:

籠統稱王爺,其實就是一個爵位,分兩等:宗親的這些親王為王爵的第一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於親王,這些都是皇帝的表叔二大爺之類的,!

除了有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的子孫在繼承時無需降級外,其它都是一代降一級,一直到沒有爵位。

而王爺這個稱號,到了清代後,一般是皇上個人喜好賜給某人的,屬於恩封,並不記入皇家宗錄,只是身份上的一種認可,沒有實質意義!

所以,別把這些爵位和王爺混淆了。


2、王爺很窮,兼職才是出路:

1、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1748年,將宗室封爵定為十二等級:和碩親王、多羅郡王、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恩將軍。

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

2、蒙古爵位同樣分十二等,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

3、異姓功臣爵位是封給異姓功臣的。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公、侯、伯、子、男等等。

並且,清代和明代不一樣,清代把這些王爺都圈養在京城了。結果這些生活在王府裡的人,父母、福晉、側福晉、子女,以及管家、護衛、下人等,都得靠王爺一人薪水養著。

他們靠什麼生活了?和碩親王的年薪是1萬兩白銀,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而最低的奉恩將軍年薪只有110兩白銀,祿米110斛,不用我說了吧!這點工資連吃飯估計都吃不起,怎麼辦?

這些王爺們有大量的“莊地”,每年可以向耕種這些土地的佃戶收取地租以及各種農副產品。這是一條大家都有的出路。加上朝廷有時發雙薪,但更多的是兼朝廷的官職,這樣可以多一份收入!


3、花天酒地是不可能的:

宗人府對這些王爺以及八旗子弟管理非常嚴格,出入、平時言行等等都有嚴格規定,不準隨便外出、不得交結部院大臣、封疆大員,不准沒事串親戚,不準無故離京等等。

所以在清代,其實這些王爺們等於圈養在自己的豪宅裡,是沒有自由的,花天酒地的消遣也是有限的!

4、大清亡了:

不過大清亡了,這下沒人管了,沒人管的這些王爺們就開始可勁造了!有錢的講究,沒錢的窮講究。

正紅旗滿族人老舍,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正紅旗下》下有句話說的好,姐夫跟還不怎麼懂事的他說:“咱們旗人,別的不行,要講吃喝玩樂,你記住吧,天下第一!”聽聽這口氣,感情人家還驕傲著哩!

但是,由於沒有朝廷的特權和工資,這些人最後都是走上了變賣家產的道路!

例如,和碩睿親王魁斌的二個兒子,中銓和中銘就是典型代表,看看他們登峰造極的消遣吧!

哥倆兒為了顯擺,投巨資修建新房、花園,安上電話,又添了西餐廚房;

坐轎那是不可能的,要坐馬車、汽車,沒有就買,有錢!於是睿王府買了兩輛汽車、八輛馬車,這傢伙老貴了!

這兩位少爺,從中午醒了就出去胡吃海喝,能玩的都玩一遍,到了下午、晚上就和一群王爺們的子弟在前門外聚賭。

1919年,兄弟二人西郊別墅賣了,到手兩萬塊錢後,馬上帶妓女到天津去玩了兩天。兩天的工夫錢就花完了。

不到10年睿王府中值錢的東西基本賣完了,把房子抵錢。睿王府中的500多間房屋典出去後借了10萬元,過了沒多久又花完了,只得把王府附近家人居住的20多間小房賣掉,最後,連祖墳墓園中的建築和樹林全都賣掉了。

到了1931年,中銓實在沒錢了,就把祖宗棺材裡的陪葬珠寶取出來賣錢,因為分贓不均,被人告發,法院判了中銓7年徒刑。他坐了5年監獄,於1939年去世。

不到30年,睿王府就被敗完了!


當然這不是個例,到了民國時期,這些清代的王爺和他們的後代們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結局。沒有生活技能的他們,只有賣賣賣,最後賣光了,要不因飢寒交迫而死,要不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從小愛歷史


多得很!

皇家子弟,玩得是講究!跟根據記載,南粵八旗是這樣過他一天:

中國分12時辰,有實力的皇家子弟,大概如下

8點起床,洗龍根泡龍身半個時辰,即是用茶漱口和洗早澡,然後來一炮福壽膏(鴉片),期間來個小米粥或饅頭兩個,約中午11時出巡,身體好騎馬,身體不好馬車,巡視祖上產業,基本12點到封地的產業喝茶吃點心,基本都去自己產業,中午開啟娛樂模式,歌酒搞女人吃鴉片賭錢


眾眾_


來看看皇帝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紫禁城北門神武門的鼓聲響了,天亮了。

5點鐘,皇上起床了。皇帝的一天就這樣開啟了。

康熙皇帝吃了一盞銀耳羹作為早點餐,就走出乾清宮,走進慈寧門給太后請安。


給太后請安後,散完步,6點了,該吃飯了。

那皇上都吃點啥呢?

首先擺進來三張桌子,陳放20品左右的御膳。還有兩張跟桌,上面拜訪幾十品餑餑。餑餑就是麵點。薩其馬是我們都知道的滿洲勃勃。水煮餑餑是什麼呢?就是餃子。這是供一個人吃的50多個品種的自助餐。

吃完早飯,該“上班”了。

7:15,康熙皇帝準時駕臨乾清門,開始御門聽政。這是康熙皇上每天的例行公務。一般稱為早朝。

皇帝這麼勤奮地辦公,大臣們當然得要更勤奮了。

早上7:15的會,6點就要集合,所以三更半夜就要起床,洗漱動身。武官必須騎馬,文官坐轎或者馬車騾車。一路上,官員念念叨叨背誦報告,以免開會時捱罵。

大臣們首先要在午門前集合,等午門的鼓聲響了,集體走進午門,穿過太和門,穿過太和殿廣場,6點一刻走到太和殿東邊的中左門,7點一刻前走到保和殿東邊的後左門。排隊等候,聽候傳喚。

排隊期間,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是,繼續背誦報告。開會的時候,可沒有機會照本宣科讀報告。可見那時候有好的記憶力多重要。

9點鐘,早朝結束。皇帝下朝了。但下朝不是下班了。康熙皇帝要繼續上班。

9:45,康熙皇帝返回乾清宮,脫下朝服,換了常服,開始看報告。皇上親自動手,用紅筆批改報告。

上了兩個小時的早朝,批了兩個小時的奏摺,康熙皇帝下班了。

可以出去玩了嗎?當然不行,到了11:00,皇帝要上課了。

作為學霸級的人物,皇帝有十幾位老師,每天輪流為皇帝上課。

早膳之後兩小時御門聽政、兩小時批改奏摺、兩小時小班上課,下午2:00,皇上是該吃飯了。

吃完飯後,皇上還沒有下班,他要召見和接見一些人,召見引見之後,滿滿當當的工作之餘,皇帝終於可以輕鬆一下了。

下班後,皇上會去聽戲、去看他收藏的書畫,可以說是非常有情調了。

夜幕降臨,皇帝在幹嘛呢?他將學霸精神堅持到了最後一刻,睡前在瘋狂看書學習!

這就是皇帝一天的時間表:

1.寅時·給太后請安

2.卯時·早膳早課

3.辰時·御門聽政

4.巳時·硃批奏摺

5.午時·經筵日講

6.未時·晚膳和下午茶

7.申時·召見引見

8.酉時·擊鼓聽戲

9.戌時·三希堂四美具

10.亥時·朕本書生


Ahaschool第二課堂


要說清朝王爺消遣時間的方式,最有創意的就是乾隆皇帝的弟弟——和親王弘晝。他老人家是乾隆皇帝的親兄弟,乾隆在登基以後就把自己王府的財物都送給了這位親弟弟,讓他成了最富有的親王,可以這麼說,乾隆朝的和親王弘晝是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

和親王弘晝最大的愛好就是在閒暇時間給自己舉辦葬禮,每次舉辦葬禮還要給朝中的大臣們發請柬,讓他們來赴宴,順便帶上禮金。


在葬禮中,弘晝會坐在供桌上,看自己府裡的家人和奴僕披著孝服嚎啕大哭,弘晝要求各種喪禮的環節要一絲不苟完成,畢竟他還看著呢。


弘晝習慣一邊吃供桌上的祭品,一邊看著這些人大哭給自己祭拜,享盡富貴以後的變態此刻盡顯。而且弘晝給自己辦葬禮不是一次,而是隔三差五的搞,只要覺得無聊就會給自己辦葬禮玩。

弘晝還有一個愛好是搶劫,就是搶劫朝廷的運銀子的車,他也不是缺錢,就是喜歡刺激。就像現在的個別有錢人喜歡偷東西一樣,也不是差那點錢,就是喜歡找刺激。


搶劫朝廷的運銀車這在清朝算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如果是普通人早就誅九族了,但是作為乾隆弟弟的和親王弘晝顯然不怕什麼王法。


雖然乾隆知道弘晝搶劫銀車非常生氣,但是自己親弟弟幹什麼壞事,都只能選擇原諒他,最後只能讓自己的弟弟去瀋陽守皇陵了事。

弘晝要被遣送到瀋陽守皇陵的事,被乾隆的媽也就是當朝太后知道了,太后表示要收拾東西和自己的小兒子一塊去瀋陽。作為孝子的乾隆當然不能讓自己的媽去瀋陽和弟弟一塊守皇陵,所以只好赦免弘晝。


有乾隆和太后雙方的嬌寵,和親王弘晝在乾隆年間可以說是無法無天,他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多變態的事情都乾的出來。


講究吃喝,擺排場,看戲遛狗,玩文玩這些都屬於王爺消遣的常規項目,是個八旗子弟都會沾染。


西山講歷史


清朝的皇帝、王爺大都不務正業,甚至淪為了跟八旗子弟一樣的“廢物點心”,當然基數大了還是有幾個比較“成器”的,但只是極少數。

其實不要說王爺,就連“八旗子弟”也十分會玩。

打茶圍:“入伎館閒遊者曰打茶圍”,意思很明顯了,就是去妓院打發時間,有美女相伴,不管是品茗飲酒,還是抽大煙,都是銷魂的好去處。當然,八旗子弟就是這樣成為了軟腳蝦。

蓄畫眉:畫眉鳥一直是我國古代的觀賞鳥類,因為歌聲動聽成為了八旗子弟追捧的“鶥類之王”,甚至擁有了享譽中外的名聲。馴熟畫眉鳥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充足的耐心,即便是有有人將畫眉馴熟,也需要主人帶著畫眉熟悉環境,“玩物喪志”就是這樣來的。

玩票:一開始只是八旗子弟不但喜歡聽戲,而且更喜歡自己唱戲,因為是免費唱的,所以叫“玩票”,後來引申為“不認真”的態度。八旗子弟在唱戲上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誰讓皇帝、太后都喜歡聽戲呢?

其他的像賭博、鬥蟋蟀、放風箏,這些應該不用我解釋了吧?總之八旗子弟是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啊。

清朝的王爺們當然是玩的更高級、更嗨,但是花費也更大。

海東青:原本是遊牧民族捕獵時的好幫手,但是隨著清兵入關,這種傳說中的“鷹神”,也成為了清朝權貴最好的玩物。就連康熙都不能免俗,曾專門寫詩稱讚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上行下效之下,可想而知。

清朝時期一隻最普通的海東青就價值30兩白銀,要知道清朝的妃子一年的俸祿也只有30兩白銀,可見這些為了海東青瘋狂的清朝權貴們,有多麼的奢侈了。

貧窮真的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實的一面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古代在消遣時間這塊不輸於當代,你以為當代抱著個手機,全球覽,就以為是你世界的70%,答案是:不。古代雖說不如當今便捷,但是在消遣時間上不輸於當代,特別是王爺。

清朝有勢力的王爺會自建“稅收”自更盈利,也就導致不差錢,可盡情放縱消遣,消遣的方式例如:蹴鞠、觀彩燈、看雜耍、聽曲、聽評書、以及賭坊、怡紅院,當然,最重要的當屬“閨中趣事”,不然古代王爺為何娶十幾個女子幹什麼,在古代的夜晚,的確只能幹這事,一年365天,一週7天,都還閒不夠。

消遣方式一:

就拿蹴鞠來講,蹴鞠是古代最熱衷於消遣時間的項目之一,小到達官貴人,大到皇親國戚都喜歡拿來消遣時間,在清朝時期也不例外,而且清朝時期的蹴鞠玩法更完善一些。

那蹴鞠是什麼呢?

先秦就有記載,蹴鞠是一種以腳躡球的運動,你可以把蹴鞠比擬於足球,只是在古代稱之為蹴鞠,當今叫足球,但都是一項熱血運動,唯一的區別就是早期的蹴鞠是這樣的。

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腳勝負否。——這是《文獻通考》的記載。

後來每個朝代經過改良完善,是這樣的:“蹴鞠共計24人,12人為一隊,由球頭開球,隊員們輪流球不落地顛球,至最後一人時度風流眼。”,這的風流眼是指球門,整個玩法上不僅人數增多了,而且規則較於早期的蹴鞠也變了。

消遣方式二:

除開蹴鞠,王爺一般還喜歡聽曲、聽評書,這是古代上層社會的高檔消遣項目,也是漢唐時期至清朝的遺風,古代聽這些有兩大去處。

第一是飯館,這種在一些大型老酒樓都會配備演藝人員,專門唱曲說書,有些京城酒樓還特別為王爺專留雅間。

第二種是青樓,也叫怡紅院,這裡面的演藝人員在古代叫“”,何為伎,指技巧、才能的意思,這還需要在細分一下,青樓是賣藝不賣身,只供娛樂消遣時間的,而怡紅院,既賣藝,又賣身,到這,可能有看官會問了,青樓就不賣身了?答案是:賣。

只是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有錢還不行,必須貴,例如王爺之類,這也是為什麼青樓女子身價普遍高於怡紅院,高檔層度不一樣,就跟北京的“天上人間”和東莞的“一條龍”,差距還是蠻大,就好比有錢的普通人進天上人間,別人說我們這是唱歌喝酒的地方,但貴人進去,那就不是“唱歌喝酒”的地方了,唱歌喝酒只是順帶而已。

這種古代歌舞伎遺風目前在日本保留著傳統,中國自清朝滅亡後就已經停息,這地遺風是指“

伎、演繹、餐飲、住宿”為一體的那種。

消遣方式三:

古代夜晚不如當代那麼安全,便捷,古代的夜晚燈火通明的地方少之又少,可能只有京城稍微好些,但也要禁宵。

如果是在朝綱關係緊張,奪權時期,王爺們可不敢夜不歸宿,或者留煙花柳地,那麼晚上該如何消磨時間呢?

答案是:閨中趣事。

古代,一個稍微有錢的家室都是三妻四妾,何況王爺,特別是那種有權有勢的王爺,家裡“妻妾成群”,可不是那三三兩兩可比,什麼電視劇裡的王爺獨寵一人,那都是假的,你真當自己是楊貴妃?王昭君?就算是,這些做到了被一人獨寵?沒有吧!


探索歷史奇聞


很多人一提到清朝王爺,就是花鳥魚蟲、吃喝玩兒樂、聲色犬馬,只能說太幼稚,或者政治智商為零,一個個就跟懂完了似的,感覺要是自己的話,起碼得有個什麼什麼作為,當個俠王什麼的,無稽之談,電視劇看多了,在那個封建社會,帝王幾乎都是踏著萬千屍骨才好不容易登上了大極地位的年代,要是你是個王爺,真做出了你們想做的那種事,皇帝都讓你活不過兩集!家天下家天下,誰當了皇帝,天下就是誰家的,你什麼兄弟姐妹都靠邊兒,為了當上皇帝,父母子女都可以捨棄,何況你什麼兄弟不兄弟的,這種事兒還少嗎,所以那些親王一級的,必須得做出與世無爭,只知玩樂的表象,才能保證自己這一支能夠長治久安或是榮華富貴,你來不來就跑到哪兒彰顯你的正義,你的才幹,你看皇帝收不收拾你,只有你表現得越沒能力,表現得越只知道除了吃喝玩樂啥也不懂,皇帝才越放心,所以,現在只知道批判那些王爺不務正業的人,才是真正在那個時代政治智商為零的人,先拿你開刀的人,因為,皇帝不允許比他牛逼的人存在,也絕不允許好人、威信全你做了的人!皇帝換作是你,你又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