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即位后,对太上皇乾隆会有抵触吗?为什么?

用户62770535332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事,您就是拽个光屁股小孩,问他:“喂小孩!你老子天天管你,你喜欢吗?”

如果这小孩大板牙一龇,冲你一乐:“贼拉喜欢了,俺就喜欢被自己爹管着,他不管着俺,俺就皮痒痒!”

这就两种情况,第一种,孩子他爹一年没几天呆在家里,这就是小孩的天性,这就是血脉的亲和力这没地说理去。

这第二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和他爹呆的时间就有三百六十十六天(您得把闰年算进去),这孩子要是能说这话,说明他爹就在不远处瞅着呢。

他要是说真心话,得,如果妈妈不在家,回家就得大鞋底伺候,这事就没理可说。

嘉庆这倒霉孩子遇到的就是第二种情况。乾隆这二世主一口气就活了八十八岁,二十五岁登记,蹲在龙窝里就玩了六十年,这要不是忌讳他爷爷康熙,掐着时间点就搞了啥禅位。蹲龙窝的年限他又得往后推延三年零四个月。

而这六十年乾隆这位爷一共生养了十七儿子,一大半都撑不住了,被他活活熬死了,要不是这嘉庆是倒数第二个(嘉庆是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早夭),这就熬不过他。

所以要不是嘉庆占了点年龄的优势,这皇位也轮不到他。

权利这东西最能迷人眼,您要说乾隆一直蹲在龙窝里不出来,他的儿子们没怨言,这纯属胡说。

想当年,乾隆搞禅让,一套手续都办下来了,手里的玉玺死活不撒手,就是不愿意给嘉庆,嘉庆作为儿子,也只能惦着个大脸蛋子伺候着。

你说这事尴尬吧,历史那有当了皇帝,玉玺却不在自己手上的主,眼瞅着嘉庆就成了历史上头一个当了皇帝没有玉玺的人。

这蹲在朝堂上的刘罗锅(其实人家没罗锅)帮衬着说了一句大实话:“这历史上没有那个皇帝,做了皇上,手上没玉玺的。”

得,好在这个时候的乾隆没糊涂到极点,这才恋恋不舍的将手里的玉玺给了嘉庆。

就这件事,您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嘉庆当时的心情,这何值是尬呀,就这心情,还得跪地上说谢谢,这要搁现代一般人家里,爷俩这搞不好就得对簿公堂了。

说实话这事在咱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也不少,没啥稀奇的,弄的爹不像爹,儿子不像儿子的。

这事就此打住,咱也别往下聊了,再聊下去成了现代教育了,咱把话头拉回来接着聊。

从这一点,咱也能看出乾隆这人对权利是有多么的迷恋,所以您也应该能猜到,就算是这玉玺给了嘉庆,这朝堂上的事物,能躲过乾隆的眼珠子?

他乾隆要不插手朝堂的事物,就当老梁啥也没说。首屈一指这大脑壳和珅和大人,咱瞅那电视剧里,就知道这不知天高地厚的货乘着乾隆在的时候,没少给嘉庆使绊子。

所以嘉庆三十六岁当了皇帝,蹲在皇位上基本上事事都会请教当了太上皇的乾隆,尤其是遇到重大问题,还是让这乾隆来整个主意出来,所以啊,说穿了这满清真正的权利还是在人家乾隆的手里呆着。

所以啊,这乾隆一死,这嘉庆就着急忙慌的把这和珅给干掉了。当然干掉和珅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帮助乾隆窜到朝堂上胡咧咧,肯定有这一条,嘉庆不能恨乾隆,但转移一下仇恨,玩死和珅这还是可行的。

这也可以理解为乾隆拖延三年零四个月留给嘉庆的一个新手大礼包,聊表这几年的歉意。

所以题主说的,嘉庆有没有抵触?这不用问,肯定是有的。但这抵触也只能放在心里,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这天子毕竟还没有归天,这朝堂上的大臣还是人家乾隆的。

嘉庆瞅着那不顺眼的他也动不了人家,想干点子啥事也干不了,只能憋着。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嘉庆元年,85岁的乾隆在太和殿举行盛大的归政大典,将传国玉玺捧在手心,端视良久,最后还是在大臣的提醒下,才恋恋不舍地将玉玺交给跪在面前的皇太子永琰。至此,禅让大典结束了。

乾隆成为清王朝第一位太上皇。36岁的永琰,接替乾隆的皇位,成为清朝入关后第五任皇帝。

(乾隆剧照)

乾隆虽然当了太上皇,但其实一直掌控着权力。那么,作为皇帝却手中无权的嘉庆,有没有不满的表现呢?

一、身康体健的乾隆为何要做太上皇?

事情要回到乾隆四十三年,68岁的乾隆下了一道谕旨:“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这话的意思说的是,乾隆早在登基之初,就曾焚香向上天祈祷,他的爷爷康熙在位61年,他不敢和康熙比,所以上天若能保他在位60年,在他85岁时,就退休归隐,把皇位传给皇子。

乾隆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因为康熙也才活了69岁,而他此时也是68岁的年纪,已经是花甲之年,虽说身体硬朗,口齿清楚,但毕竟是垂暮之年,谁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另一方面,由于乾隆在位已经43年,外界认为他有贪恋权位的议论在坊间流传。

所以,乾隆才会专门写下谕旨,向天下人称,自己在位时间,绝不会超过康熙在位的时候。在位60年后,一定会将帝位禅让给皇太子。

实际上他这样说,还就是想一直干到老。

(嘉庆剧照)

二、退位不退权的太上皇。

早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就曾大兴土木修建了宁寿宫,打算退休后,到那里颐养天年。

然而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压根就没打算迁出养心殿。因此,嘉庆只能屈居住在毓庆宫中。

另外,乾隆仍行使皇权,对外自称为“朕”,谕旨也称为“敕旨”。总之,他除了名号换成了“太上皇”,所行的依然还是皇帝的权柄。不论是人事任免还是军政大事,也都由他来做主。

为了不让大臣们议论,乾隆还下诏,称军国大事不能懈怠,也不能不闻不问。毕竟皇帝年轻,没有经验,他只有勉为其难做好老司机,多在军政大事上教导嘉庆,以免将来嘉庆会因没有做皇帝的经验出错。

乾隆在圆明园召见藩国使臣时,就直截了当地说:“朕虽归政于皇帝,但大事还是我办。”

当然,嘉庆也在履行皇帝的职责,不过他所做的,也就是些祭祀、谒陵或者日常杂务这样的事情。至于军政大事,他是没权利做主的。别说军政大事,就连内宫之事,乾隆也要亲历亲为。

最过分的,是对外已经改为嘉庆元年,但宫中却仍以乾隆年号纪年。嘉庆这个皇帝当得有名无实,自然也在大臣中树立不了威信。

三、孝子忠臣般的嘉庆。

据《朝鲜实录》记载:“(嘉庆)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于此亦有可知者矣。”

说的是,乾隆晚年把持朝政,仍坐在龙椅上,嘉庆则侍坐在他的一侧,一切全看乾隆脸色。乾隆高兴他便脸带喜色,乾隆笑他亦陪笑。

不光如此,乾隆本来就是个喜欢玩乐的皇帝,他一边继续把持朝政,一边又“终日宴戏”。每到宴饮之时,身为皇帝的嘉庆总是“先行恭候”,或者“尾随其后”。总之极为恭顺,对乾隆唯唯诺诺,丝毫不以皇帝自居,反而处处摆出孝子忠臣的形象。

(和珅剧照)

四、不敢得罪的和珅。

嘉庆处处和顺,丝毫没有因乾隆迟迟不归政,露出半分不悦的态度。

因此,嘉庆得到乾隆的信任。但为了稳固他的帝位,这还做得远远不够。

当时,和珅是乾隆身边最宠信的大臣。他不光职权很大,还能左右乾隆的决定。比如嘉庆呈给乾隆的奏折,有可能被打回来好几次。但是和珅如果呈上去,往往经他一番言语,就达到了目的。

由于和珅位高权重,再加上乾隆年事已高,说话口齿不清,唯有和珅听得明白他说什么。所以,和珅侍立在乾隆和嘉庆的身侧,朝臣奏事,再由他传达乾隆所言。有时他亦自行判断,俨然有摄政之嫌,因此民间调侃他为“二皇帝”。

和珅不光左右乾隆,还在嘉庆身边安插眼线。比如,嘉庆的侍读吴省兰两兄弟,都是和珅的耳目。但嘉庆对他们不做猜忌,反而与他们“相处融洽”。

对和珅,嘉庆亦是谨慎谦让,处处倚重,不给和珅留下话柄,以此保全皇位的平安。

五、亲政后的爆发。

嘉庆四年,嘉庆在隐忍了3年后,终于熬死了乾隆,得以继位。

随即,嘉庆在乾隆去世第5日,便将还没有准备的和珅拘捕入狱,并查抄家产,10日后便颁布20条大罪,将他赐死。

由此可见,嘉庆在做傀儡皇帝时,既要面对迟迟不放权的乾隆,又要防范处处对他掣肘的和珅。心里要是没有抵触,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旦乾隆去世,他大权在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掉和珅,解心头之气。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焦晃演过乾隆,在剧中他亲自拜祭自己的爷爷康熙,问他该怎么办。结果不知道是谁安排好了,听见有人说:“扶着点好,把着点好。”乾隆释然了,决定自己退位干太上皇,业余时间扶着点把这点这个不成熟的儿皇帝嘉庆。

当然这是电视剧,不是历史,也足见乾隆为了权力死不要脸了。当初自己要做好人,说出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圣祖爷的大话来,那是因为他自己揣摩着自己活不到八十多岁,毕竟那时候平均寿命也就三四十岁,能活六十多岁已经算长寿了。果然多嘴是要付出代价的,他没想到自己真的活过了八十,眼瞅自己六十年大限到了,说出来的话总不能食言吧。



于是他就搞了个让位不让权,自己退位当太上皇,让位给嘉庆做,但有事还得请示,好歹算是为自己当初这张破嘴找个台阶下。

那有人问了,你都退位了,还请示你干啥?

乾隆挺会找理由,说嘉庆刚开始干,没什么经验,我先带他几年,避免他以后出错。

《清高宗实录》记载:

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

问题是,嘉庆这一年也三十六岁了。治国理政什么的,看都看会了,还要啥实习期啊,乾隆还真会胡说八道。



估计你要拿这话搪塞乾隆,乾隆一准儿得跟你说:你就算是活到八十岁,在我眼里你也是小孩。

这还不是最逗的,最逗的是,乾隆竟然连玉玺都舍不得交。幸好刘墉说了一句,历朝历代哪里有没玉玺的天子啊,乾隆这才交了玉玺。

看到老爹如此死不要脸,嘉庆也只好从内心真诚地感谢他——幸好他还交了玉玺。

你说嘉庆对太上皇有没有抵触?太子时间干长了都容易造反,更别提当个没权的儿皇帝。但没招啊,老爹大权独揽,自己虽然是条龙,暂时也得先盘着,否则老爹一声令下,自己就得死翘翘。毕竟都熬了这么多年了,不差这几年了,熬着吧。



就这样熬了三年,终于把老爹成功熬死了,然后三下五除二就把老爹的宠臣和珅灭了。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迁怒啊,他把自己对老爹乾隆的恨发泄在了和珅身上。可见,这三年日子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达摩说


嘉庆是清朝历史上一位比较特殊的皇帝,他在乾隆还活着的时候就登上帝位。父子虽两共同完成历史上最平稳的皇位交接,但乾隆退而不休,嘉庆只能继续“享受”落日余晖。

作为皇帝,嘉庆心里肯定颇有微词;作为儿子,嘉庆再大的委屈也只能尽孝;作为副手,嘉庆只能唯乾隆马首是瞻。

嘉庆的无奈

皇帝原本是一国之尊,掌握所有军政大权,但嘉庆是例外。

嘉庆只是继承了乾隆的皇位,并没有继承皇权。乾隆在“禅让”之前,就已经坐了许多准备,他曾明确宣布,只将开会、接待等礼仪性的工作转让给嘉庆,至于其他:

“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清高宗实录》”

在当太上皇后,乾隆接见藩属国使者时,对各国宣布:

“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乾隆规定,退位之后,他仍然称“朕”,他的旨意称“敕旨”,法律效果高于嘉庆的圣旨;文武百官进京述职以及高级大员赴任前都要听他指示……

乾隆虽然不是皇帝了,但他仍然是大清的最终决策人,既要“禅让”之名,也要权力之实。也就是说嘉庆只是一个“实习皇帝”,有皇帝之名,无皇帝之实。

嘉庆想提拔几个自己人,要看乾隆的脸色;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门都没有;甚至连自己的接班人,都被乾隆给隔代指定了。一眼望去,朝堂上掌权的重臣,如阿桂、和珅等人,那都是乾隆一手提拔的。

换做其他人是嘉庆,心里肯定也是一肚子苦水,而且心里的苦还不能流露出来。因为嘉庆没有任何与乾隆叫板的实力,老爷子一旦不满意,搞不好还会走马换将,另立新君。

只能做一个四平八稳且听话的实习皇帝,熬到拨开云雾见晴天

嘉庆与乾隆的关系,并不像刘邦与刘太公的关系,也不是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而是乾隆作君,嘉庆为储君、臣子。既然是臣子,就要守住君臣之道,明白自己的定位与角色。

嘉庆也很“懂事”,十分恭顺地做着“实习皇帝”,每天按时作息,很勤勉地批阅奏折,认真出席每一个盛大典礼,却从不做任何决策,不下达任何指示,不判断任何事情。他十分得体地“韬光养晦”,任何事只遵循一个原则:“听皇爷处分”,安分得跃然史书:

“赐宴之时,嘉庆侍坐上皇之侧,只侍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

作为乾隆的儿子,嘉庆更加不敢有任何忤逆行为。因为在古代,“孝”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即使李世民抢了李渊的皇位,也要在台面上尽孝。一旦一个人被评价为不孝,那这个人就难有立足之地。

大清也继承孝顺的传统,所有的皇帝都要极尽孝道,最好能有一个孝子的标签。嘉庆也不例外,扮演孝子的角色,既是给天下人看,也是为了让乾隆安心。

所以,嘉庆会在心里抵触,台面只能当乾隆的“乖孩子”,剩下就是忍耐,等到乾隆驾鹤西去那天,自己才能真正君临天下。


秋媚读史


以老衲小人之心揣度,嘉庆应该是

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乾隆当太上皇,跟当皇帝没什么区别,而嘉庆除了title换成了皇帝,待遇跟皇太子也同样没什么区别。非要说有区别,左右不过是当爹的更警惕,做儿子的更小心罢了。

随手举个例子——

这父子间的门道,官场老鸟心里自然都跟明镜似的,但小心加小心,还是有人触霉头。嘉庆继位第十二天,湖广总督毕沅在奏折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仰副圣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注盼捷音。

按常理说,这不过是一句片儿汤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们做臣子的努力工作,才对得起皇帝陛下废寝忘食,才不辜负太上皇的殷切期盼。

可就是这片儿汤话,听在乾隆耳朵里就不是滋味了。啥意思?先说皇帝,再说太上皇,摆明不把我老头放在眼里。太上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于是,毕沅被太上皇传旨申饬,同时交吏部议处。搁今天,大致相当于党内通报批评,交组织部讨论处罚措施。

好在毕沅是跟和大人混饭吃的,吏部打个马虎眼,加上和大人和稀泥,大事化小,给带了过去。

不过这事给老头敲了警钟,我还没死,你们就搞不清楚谁当家主事了?老头立刻敕谕国内国外,各级官员必须一如从前遵崇奉行,不可轻视。按《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老头的原话是:

朕(乾隆)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好容易当了皇帝,头上还压着爹。大事做不了主,小事拍不了板,换谁搁在嘉庆的位置上,都得有抵触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牛逼人是甭管心里怎么骂娘,但面上绝不带出一丝一毫。哪怕你用最严苛的标准衡量,嘉庆的表现都无可指摘。

按《李朝实录》记载,嘉庆对他爹简直到了同呼吸共悲喜的程度:

侍坐上皇(乾隆)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嘱……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于此亦有可知者矣。

翻译成白话文:嘉庆在他爹身边,目不转睛的关注他爹的动静。他爹高兴,他就高兴,他爹笑,他就跟着笑。

舔狗追女神,差不多也就这样了……

嘉庆二年二月初七,嘉庆原配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病逝,时年三十八岁。为了不给老爹带来晦气,媳妇的丧礼一切从简。按《清史稿》的记载:

皇后崩,奉太上皇帝诰,素服七日,不摘缨。廷臣如之,近臣常服不挂珠。

嘉庆到皇后的灵堂祭拜,都是到了灵堂门口才换素服,出了灵堂立即换上常服。而且因为刚死了媳妇,身上带着晦气,所以嘉庆也尽量避开他爹经常行走的道路。

事实上,嘉庆跟喜塔腊氏的感情应该说是比较深厚的。毕竟是结发妻子,俩人做了二十多年的夫妻。喜塔腊氏去世以后,嘉庆光御制悼诗就写了十几首。

嘉庆十四年,喜塔腊氏故去十二年,嘉庆还写了悼念诗《孝淑皇后陵寝临奠述怀》

十春成永别,嫔御尚怀恩。 何忍先归室,未能共抱孙。

权力的游戏,“忍”字当头!


月下没有花


嘉庆皇帝,是清朝历史上的第七位皇帝,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他做皇帝有四年的“空档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四年是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四年,而且这“太上皇”含金量十足。


乾隆皇帝作为太上皇依旧牢牢控制着清廷,此时的嘉庆皇帝就是乾隆皇帝的傀儡罢了。

而且嘉庆皇帝并不是当时乾隆皇帝最想选的皇帝人选,在他之前,乾隆皇帝曾立过两位皇太子,分别是富察氏生的永琏和永琮,不过两位皇太子都分别在九岁和两岁夭折了,乾隆皇帝这才选了十五子颙琰、也就是现在的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在乾隆做太上皇的日子里极度压抑,所以乾隆驾崩后他把所有压抑的怨气都撒在了乾隆生前宠幸的和珅身上。和珅的党羽也全被剿杀殆尽。

说实话乾隆皇帝对嘉庆皇帝的压迫很大,虽然他禅让了皇位,那也是没有丝毫放权的意思。他无论是对外国使臣还是国内大臣,表达的意思都是我乾隆依旧做主,只是明面上的一些礼节上的活儿是属于嘉庆皇帝的。


嘉庆皇帝在这四年也是非常低调。其实嘉庆皇帝从小读书读得很好,历史学的也很出色,他早已看透乾隆的内心,所以处处小心翼翼,就算是皇后的葬礼也是办的极为简单。

可想而知这四年嘉庆皇帝的内心是很忐忑而且压抑的。

所以综上所述,嘉庆皇帝对乾隆这个太上皇内心肯定是有些不忿的,但是忍了四年。

望题主采纳,谢谢🙏


有趣的历史段子



没有抵触才怪呢!

虽然清仁宗嘉庆帝是一个的仁君,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但抛去其本身宅心仁厚的性格不说,他毕竟身在皇位,是一位九五之尊。

大家设身处地的想想,你好不容易当了皇帝,结果你的父亲八十好几了还要掌握大权,让你当个傀儡皇帝你什么感受?

肯定是生气和抵触啊!

古代可不同于现代,现代来看嘉庆帝属于实习皇帝,跟今天的实习生差不多。其实以古人思想来说,嘉庆帝在成为皇帝以后,还受老爸乾隆帝的控制,没什么权力,跟傀儡皇帝有什么区别呢?

说不憋屈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没有权力欲望,可以无视这种情况。

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很早以前宋安之看过一个史料记载,具体出处忘记了,所以就据说一下吧。

据说在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的时候,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有点童心吧,皇位都禅让给儿子了,竟然不舍得将玉玺交给嘉庆。

气的嘉庆当时说连玉玺都不给,宁愿不做这个天子,旁边有几个大臣劝乾隆半天,最后才将玉玺给了嘉庆帝。

这说明嘉庆帝很在乎这些的,至于当不当傀儡皇帝,自然更是在乎了,所以继位以后,肯定对太上皇乾隆有所抵触的。


宋安之


嘉庆上位当皇帝的时候,乾隆还能处理朝政。他本应该不让位的,因为中国的皇帝,一般都是从登基那一天开始,直接干到死亡为止。

乾隆也可以这样做,但是,他考虑到自己的爷爷康熙才当了六十一年的皇帝。他觉得他在位期间,做的事是没法和康熙比。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认为自己做皇帝的时间,也不能超越康熙。

到了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他就退位了。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他真的甘心把自己的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嘉庆吗?

说实话乾隆肯定是不想让位的,但是,他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

那这时候乾隆要怎么办呢?

关键时刻,和珅站了出来,和珅告诉乾隆。你只把皇位传给嘉庆就行了,至于玉玺你就留在身边就行了。

这样的话,无论是谁,不管下达什么命令,还是都需要通过您这边盖章的。

乾隆一想这个办法不错,所以,他就采纳了。

可是,到了嘉庆登基的时候,发现真的没有大宝(玉玺)交给自己,这时候群臣,尤其是纪晓岚和刘墉,他们两个就不干了。

于是,纪晓岚和刘墉,就找到了乾隆皇帝,然后给他摆事实,讲道理,说天下还没听说过,哪个当皇帝人,是没有大宝的呢?

若是你不愿意禅让皇位,就继续在当几年,你既然要让出皇位来,就要把玉玺也给交出来吧。

否则没有玉玺的皇帝,怎么可以称为真正的皇帝呢?

乾隆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自己真的做的是有点过分了,所以,他还是把玉玺给交出来了。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乾隆对于嘉庆还是有堤防心的,说白了就是不相信他。

嘉庆对于老爹乾隆,当然也有抵触了。

但是,嘉庆从来都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他知道,若是得罪了乾隆这个太上皇,不要说皇位了,就是他的性命,都是难保的。

所以,嘉庆对于乾隆一直都是忍让,即使嘉庆当了皇帝了,他凡事也不敢自己做主,而是听从乾隆的。

你想呀,嘉庆对于乾隆一直都是存在惧怕心理的。他当然对乾隆有抵触了,不要说乾隆了,那时候嘉庆对和珅都是礼让有加。

在那个尴尬的年代,乾隆的无论说什么,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位是和珅。真正的皇帝,也就是嘉庆,他也只能排在第三。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嘉庆肯定是郁闷的。

尽管嘉庆不敢找自己老爹乾隆的事,但是,和珅他还是可以办的。

这不是在乾隆驾崩后的葬礼上,他就直接处理了和珅,不但把和珅给处死了,还把他的家给抄了。

所以,嘉庆无论是对乾隆,还是和珅,都是有抵抗情绪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只不过嘉庆一直都是惧怕乾隆,在乾隆活着的时候,他根本就不敢露其锋芒。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嘉庆在乾隆活着的时候,才活的很憋屈。他对乾隆的抵触才很大,但是,他很聪明知道保全自己,所以最终他继承了皇位。


史学达人


太有了吧!假如你老爸是个土豪,一辈子潇洒度日,但还是家财万贯,有一天突然得了癌症,将要不久于人世,要把全部财产交托给你,但是要求你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经过你老爸的同意,连买个棒棒糖都得通知老爷子,直到撒手人寰,那么你会愿意?显然是不会的。

嘉庆皇帝更不愿意,但是他没办法啊!我们来分析一下,嘉庆对太上皇抵触的原因吧。

继位大典出意外

不得不说,乾隆皇帝算是古代很长寿的皇帝了,居然活了89岁才寿终正寝。嘉庆皇帝是乾隆的十五子,直到35岁才被立为太子,36岁再算正式继位。

这一年,乾隆举报继位大典,当日两代皇帝目光相对,乾隆眼中竟然非常凌厉,吓得嘉庆不敢直视,只是跪下迎接玉玺。

就在这当口,居然发生了意外,原本几分钟就结束的活动,强行拉长了时间,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乾隆皇帝在传玉玺的过程中,居然不松手!这一下子不仅嘉庆愣了,满朝的文武也愣了,但是谁敢问啊?

最后还是贴身太监,提示了乾隆皇帝,该放手了,这一放,江山就易主了,也难免不舍得,但是嘉庆皇帝会怎么想?不想让我继位就直说,还整这一出点我......

太上皇听政3年多

好不容易嘉庆当上了皇帝,也该抬起头做人了吧,那不能够!虽然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乾隆皇帝却表示自己身子骨还硬朗,儿子还年轻,朝政的事情处理得还不是很好,我得帮助他!(其实就是想多玩几年)

嘉庆皇帝能怎样呢?他只能忍。这三年半可以说,他是没什么权利的,连奏折都得交给父皇,更可气的是,乾隆让和珅坐在自己和乾隆的旁边,乾隆的话还得靠和珅来传达,满朝大臣每天还得拜和珅,自己却不可奈何,人家是宠臣啊!

乾隆希望嘉庆善待和珅

嘉庆皇帝算是比较悲催了,乾隆玩了一辈子,可以说大清朝的国库和和珅贪污的差不多五五开,人家两个人哥俩好,到自己手上国库基本也没什么钱了,还在嘉庆皇帝还算有正事,人家就没想玩。

乾隆临死之前,希望嘉庆皇帝能够善待和珅,言下之意希望别杀他,这份主仆的情意让嘉庆更是坚定了要杀和珅的想法。自己被和珅欺负了那么久,而且国库空虚,早就该找个贪官来补充一下,和珅是天下第一贪官,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必死无疑,父皇不为儿子的江山考虑,居然为一个奴才求情,这谁顶得住啊?


嘉庆皇帝在位期间,除了诛杀和珅,其实也没干过什么大事,但是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情,也算合格了,但是这皇帝之路,走得是真憋屈!

今日话题:

如果这皇帝让你当,你愿意吗?欢迎留言分享。


历史红尘


嘉庆对于乾隆皇帝,在其生前是敢怒不敢言。作为乾隆十五子,起初,乾隆皇帝并没有立永琰为太子。但是先后立的几个太子都没能坚持下来,死的死,不争气的不争气,最后轮到嘉庆了。乾隆曾说,如果永琰干不好,马上换人。


在乾隆生前,嘉庆可以说是一个傀儡皇帝,当然这么说是有些夸张的,因为毕竟皇位是乾隆的,他就是当到死,别人也是拿他一点办法没有。

有一年,嘉庆的皇后去世了,因为乾隆不喜欢白色,觉得晦气。所以嘉庆连葬礼的事都没敢提,由此可见,他是多么能忍。朝鲜使者来京进见,据记载,当时,乾隆皇帝笑,嘉庆也象征性的笑笑,其他时间也不说话,也没表情,都是乾隆在说话。乾隆说,国家大事皇帝还是要问我的。



乾隆一死,嘉庆可就放开手脚了,压抑了这么久,先把和珅办了。其中,和珅还私自送给嘉庆过一个玉如意,为了祝贺他当上皇上,这也成了弹劾和珅的一条罪证。扳倒和珅,代表着嘉庆终于掌握了实权。所以,嘉庆在乾隆生前十分压抑,敢怒不敢言,等到乾隆去世,就终于得到了释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