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之滴水石穿

前言:中醫的根在於療效,療效的根是堅實的中醫基礎理論。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陰陽五行,還是藏象經絡,我們對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學好。我們學習教材只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這麼一種學習,傳統中醫學習是先實踐或者是實踐的同時加以理論學習,才是真正學中醫的方法,所以我們這些文章,就是要把實踐的內容加入到中醫基礎裡面,讓我們體悟參讀,然後再去學習理論就更加能方便理解。

解讀陰陽

先講陰陽,陰陽原本是一體的,從來都是陰陽一體。太極圖裡面的陰陽顯示就是陰陽一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中醫基礎理論之滴水石穿

那麼為什麼我們所學習到的卻不能有所用呢?因為教科書只是說陰虛和陽虛是一個寓意,其實不存在什麼單純的腎陰虛腎陽虛或者絕對的的陰虛陽亢、陽虛陰盛,比如只有是腎陰不足、腎陽不足者。正所謂“因指指月”《楞伽經》“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中華文化中最忌諱的就是“咬文嚼字”,以至於後期的禪宗傳承中有“不立文字”之無奈之舉。比如我們所說的直流電有正極負極,但是電源(乾電池)是一體的,分割開就不會產生電。再比如磁鐵的南極北極既是兩極一體又是無限分割的。能看懂這兩點陰陽的概念就可以瞭解的差不多了。也就是一個整體中的能量源中有兩種不同的功用卻不能絕對單純的分割成兩個單體。陰陽一體其實就是不二法門,我們總是把陰和陽分開看,其實是一個整體的陰陽,是在對立的狀態下互相制約著生存,互為一體中同根互用,同時在消長中產生平衡,會在達到一定條件時相互轉化的一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整體的動態中的平衡態。它們就像一枚硬幣,不會說哪一面是硬幣,哪一面不是硬幣。無論是電還是磁力抑或硬幣,當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會有顯示出不同的功用。那麼四逆湯適用於寒氣極重的疾病,並非後來所說的補腎壯陽。此回陽非彼回陽半直立狀態的人類陰陽經絡的分屬。

《傷寒論》第二十九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此文原意當為絕非陽氣虛衰之徵象。但是對於這些症狀我們又無從考證。接下來的第三十條完美的解釋了這個問題,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中醫基礎理論之滴水石穿

唯獨“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這是為後世的重汗亡陽說法的依據,但是我們看到這句話“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可不可以理解為附子辛溫通竄十二經,而加速了陽氣的消亡呢?壯火食氣,在古代中醫書籍的註釋中有很多是並沒有臨床經驗的文人,單純的按照是文字的表面含義去註解,而遠遠脫離了臨床,只是語言文字的翻譯相近,和臨床實際相違背,這段話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都知道附子它的性味是辛溫大熱的,《本經》:"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溼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別錄》:"腳疼冷弱,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眙,為百藥長。"皆以驅寒見長,何處言及“陽虛欲脫”實為辛熱的乾薑與“逐陰寒而回陽”罷了。

方中附子辛甘大熱,走而不守,並能通行十二經,為什麼又能用來醫治陽氣甚微呢?其實這裡是適用於寒氣極重,寒盛陽虛,並非是人體陽虛衰的陽氣不足的症候

,人體就像汽車,發動機就是人體的陽氣,那麼汽油就是燃料就是人體陰精,陰陽的互根互用在此得以見證。

中醫基礎理論之滴水石穿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四逆湯方。(92)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25)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77)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324)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7)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88)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這裡除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其餘皆以寒邪甚為主題。

其實有的人說陽氣是一樣的,其實《黃帝內經》裡“陽氣者,若天與日。”如果說陽氣就是天空(大氣的流動就如同氣機的運行)和太陽(熱源和動力);那麼陰精就如同大地和河流。

鄒本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