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抱拳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有什么说法吗?

彼岸浅眠


抱拳,也叫“抱拳礼”,是中国人的一种礼仪文化。

一.中国是礼仪之国,礼仪无处不在,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人来说,“抱拳礼”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

抱拳方式: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抱右手,两手自然相抱,这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是遇到办丧事在行礼的时候,手势刚好相反。

抱拳是中国古代男性相互间见面的一种礼节,也叫“揖礼”、“拱手礼”。

抱拳,包含着和人打招呼、恭喜对方和寒暄的寓意。

“抱拳礼”的历史很悠久,在《论语·微子》中就有记载:“子路拱而立。”

抱拳礼象征着对对方的尊重,见面抱拳很有人情味,这种见面方式很接地气。

二.“抱拳礼”以左为尊。

为什么是左手在外呢?

在先秦时期,以左为尊;西汉以右为尊,

到了东汉和唐宋时期,又形成了以左为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左、右两边的尊贵是不一样的。

道德经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居所处以左边为贵,用兵打仗的时候以右边为贵,而在在朝廷上文官居左,武将居右。

还有一种说法,通常人习惯用右手,在触犯、攻击别人的时候,习惯的会用右手;而抱拳礼左手在外,预示着对对方的尊重。

三.武术中的“抱拳礼”。

武术礼仪中的“抱拳礼”又不一样:左手四指并拢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掌心,左手成掌,右手为拳,这样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

这种抱拳礼,既是一种礼节,又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素养,左掌右拳,以掌掩拳,寓示着以武会友、对武德的崇尚。

这是古代男性之间见面的礼节。

而古代女子见面礼节就不同了,女子行礼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边的腰侧方,双腿和身体略微弯曲,表示向对方的敬意,这种礼仪叫做“道万福”。

现在生活中最常用的“握手礼”,是辛亥革命以后从欧洲传到中国来的,在中国文化中,没有“握手礼”;和西方的“握手礼”相比,中国的“抱拳礼”既文明、又卫生,更包含丰富的文化气息。

其实很多人是不习惯和陌生人、或者男女之间用握手的方式相触碰的,“抱拳礼”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如果从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我想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中国的“抱拳礼”。

您说呢?


禧文乐见


左手压右手,抱拳于胸口的姿势是中国男人特有的礼节,俗称抱拳礼。

它有恭谦,承让、准备开始的意思。

即然叫礼,就讲究章法:左手压住右手,抱拳于胸口。为上而礼,为长而礼,为尊而礼。因为中国人讲究上下有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阴阳和谐。

通常讲,左为上,右为下,左为长,右为小,左代表男人为阳刚,右代表女性为阴柔。故下不犯上,小要尊长,阳能克阴,左手就压在右手上了。

另外,左还代表对方为尊,谦虚自已是右为次之意。抱拳行礼,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是你为上,右是我为次,给对方的示意是:您为尊,您怎么怎么样等等这样恭敬着对方。

二人相争,抱拳当胸,左手为你,右手为我,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右相克,表示恭敬不如从命,你要小心,我开打了,有先君子后小人之意。

种种吧,都讲究左手压右手。





粥哥


记得大学的时候选修是武术课,第一堂课老师就跟我们简单讲了“中国武术抱拳礼”,还嘱咐我们不要乱用。后来发现,老师讲的也不太准确。

当时老师仅举了两个例子:左手压右手,是讨教的意思;右手压左手,是带有强烈挑衅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准备干仗用的。有些考究的电影中,抱拳礼均是左手压右手,有“请指教”的意味,代表中国人的谦逊之道。

《老子》中讲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握兵器是右手,故右手为挑起纷争之手,戾气重,向对方行抱拳礼之时以左手成弯,右手成拳,左手覆盖右手亦指不轻易动武,也指压制戾气,表示尊敬对方。

也有一种说法,古人右手常握兵器,例如右手握剑,遇到对方行礼,无法弃剑行礼,惟有收剑于右手,手心握剑柄,左手覆于右手上,回礼。

左手覆盖右手是“吉拜”,既表谦逊,又表对对方的尊敬,蕴含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礼记集解·卷八》所载“凡拜,男子尚左手,左阳也。‘其拱亦然’凶事则伤左手,反吉也。妇人则吉事尚右,凶事尚左

故右手覆盖左手,为“凶礼”,如果对方家中有白事,则以此礼,表达内心的悲痛。

此外,男属阳,女属阴,故女子抱拳礼与男子正好相反,右在上表尊重,左在上表凶礼,不可以阴阳颠倒,否则便乱了章法。

相比之下,道教的“抱拳礼”则与儒学不同。道家讲究万物平等,故入道之后,男女平等,所以道门中人见了同道中人行的是“子午印”。而子午礼跟咱们之前讲的“左右手”不同,子午印无左右手高低,阴阳糅合,平等无序,从手势中就能体现道家的思想。

民国之后,作揖、拱手、抱拳礼等中国传统礼法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商务人士见面多行“握手礼”。而最近两年偶像风气的带动下,韩流的“合十礼”在年轻一代中也颇受欢迎。虽然中国人在世讲究不拘小节,随心所欲,但是握手礼和合十礼相比中国传统的抱拳礼,在文化层次上总是少了一些内涵。

汉服文化的兴起,每每看到那些汉服社团的成员相见时所行的抱拳礼,便觉得十分感动,我国的传统文化总是有一些人在默默的坚持着。


史味人生


其实中国传统见面的礼仪是揖礼,后来才在武林中渐渐演化为抱拳礼。



传统的揖礼是和性别有关的,传统礼仪的精神便是“男女有别”。揖礼的形式为四指交叠,拇指相对。男性是左手在外,女性是右手在外。但是家中有变故的时候则相反。《礼记》中就记载了一则相关的故事,孔子的弟子平时都亦步亦趋地向他学习。有一天,孔子右手在上行礼,弟子也跟着学。孔子看到后,就解释说自己是因为在为姐姐服丧,所以右手在上,正常情况下,君子应当左手在上行礼,为姐姐服丧属于反常现象,所以左手在上,弟子们听了之后便都改了过来。




后来在武林中慢慢又衍申出了“抱拳礼”。“抱拳礼”和揖礼最大的区别是右手握拳,左掌压在拳面上,形成拳掌相交的姿势。右拳为“戈”,左手“止”之,取“止戈为武”之义。右手握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常常手中持有兵刃。“抱拳礼”比揖礼更加直接,具有攻击性。在武术中的“抱拳礼”是没有男女之分的,因为武事是外事,本不涉女子,如果有女性走入了这个领域中,也不把她当做女子而特殊对待。因此,抱拳礼与揖礼不同,是没有左手和右手的区别的。



东方国学


抱拳拱手礼,就是俗称的“作揖”。是自古以来的一种常用礼节,据传起源于周代之前,历代儒道家深挖“礼”的内涵,扩大“礼”的使用范围,使得民间也应用甚广。

抱拳礼的形式虽在各时各地略有不同,但大都差不多,一般右手握拳,喻意“五湖”,左手拇指内屈,掌心包在右拳上,余四指伸直,喻意“四海”。两臂环抱胸前作礼,代表着五湖四海皆兄弟之意。遇长辈必须躬身行礼,以示尊重;对平辈则平视对方行礼,以示平等。

另外,有人认为左手抱右手有“请指教”之意,代表着谦逊之道,有表示对对方有尊重之意;如右手抱左手则有“挑衅”之意,有如临战之状。

还有人认为男属阳、女属阴,故女子行礼与男子正相反,切不可阴阳颠到,否则贻笑大方、乱了章法。

民国之后,抱拳礼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很少使用。本人有幸见过几次,那是在宗族祭祖用到。现在人们见面多行握手礼,在我看来,两相比较,握手礼比抱拳礼少了许多文化内涵。如有可能,希望能恢复古礼。诸君以为如何呢?








明清(德刚)


中华礼仪之邦也!文人作揖,相互谦虚,双手虚抱,背弓头低。武者见面,行抱拳礼,左掌盖住右拳,示意不与对方为敌。佛家行合手礼,合手又名捧沙掌,除礼敬佛菩萨外,顺势变推云掌可防御。女子行万福礼,右手盖左手,置右腰下位,腿微屈,原因旧时女子地位卑。跪拜是君臣之礼,民间用于祝寿,拜师,谢大恩,敬父母,祭祖宗等,都是晚辈尊长辈的式仪。还有手心向外的反手礼,是清朝复明志士确认身份的门规礼。黑道土匪有各种暗号礼,这个我知道不详细。我听说现代豪门有扳指礼,新创很奇趣。人交往互相尊重,行礼都是表好意。古时礼法全,如今多式微!哎,本小子觉得,今天的回答有点跑题。


俞远通


抱拳也称拱手,拱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用的礼节,在上古时期就己有。做法是双手抱拳前举,近似于带手枷的奴隶,原初的含义为表示愿做对方的奴朴,以表示一种相当的尊敬。行拱手礼时一般都是左手在上,一般左手在上表示恭敬,而如果右手在则是挑衅的意思。

古人见面时,通常用的见面礼有揖、拱和拜等。揖是古人最常用的礼节,具体又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一般的同性宾客之间,行礼时推手微向上。另外还有长揖,是一种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较普通的揖程度更深一些。拱,是两手在胸前相合以表示敬意,拜,是古人见面时最为庄重的一种礼节。拜,开始时只是拱手弯腰,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后来拜则主要指跪拜,臣民拜见皇上,就行此大礼。






半个南山人


&抱拳这种礼节出自周礼,是在外行礼不便而演化成的一种礼仪。周礼是以磕头作揖为主,而行走在外的或者衣着不便的就以抱拳行礼代表磕头作揖了。简单的抱歉行礼也是有讲究的。

1. 最早的抱歉行礼都是以男性为主的,过去的女性是很少外出的,外出也是以男性为主的,所以抱拳行礼都是男性实施,抱拳行礼的方式也是有规矩的。

2.如果遇到的是同辈人或者是长辈,左拳在上右拳在下行礼,意思是长辈在上,师傅在上,大哥在上,小可有礼了。这是按左为上右为下的道理而行礼的。北为上南为下,左为上右为下这是传统。

3.如果是长辈向小辈、同辈向比自己小的行礼应该是右拳在上,左拳在下行礼。左拳在下,这样左拳离自己的心脏近,代表自己。这样的行礼方式意思就是说大哥有礼了。

4. 发展到后来,也有女性这样行礼的,都是按男性的方式行礼。也有一些行业,帮会有特殊规定的,大部分没有特殊规定。

&。 现在抱拳行礼的方式越来越少了,行业的规矩也慢慢淡化了。抱拳行礼的这种老方式也会慢慢地消失了。


邯山刘居士


抱拳有讲究永远是左包右,右包左只能是报丧时用!切记切记,否则要挨揍的


一笑君王


抱拳拱手礼,其实就是作揖,是古时的一种常见礼节,据说起源于周代之前。

周代经济社会较为简单,周代贵族大都有亲戚关系,彼此之间,以“礼”作为约束的规范,就能维持。这就是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极繁复,比如抱拳拱手的作揖礼,就分为很多种形式。

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派,深挖“礼”的内涵,提倡扩大“礼”的应用范围,把贵族之礼延伸到庶人,以礼治天下。这相当于是提高了庶人的地位。从此,全社会讲礼。而抱拳拱手的作揖礼,也绵延千年,流传至今。

今时的作揖,比较简略,男子,左手抱右拳,女士,右手抱左拳,再拱手于胸前,礼成。

旧时的作揖,则颇多讲究。作揖时,要左手抱右拳,两手的大拇指平行并拢。如果大拇指上下相压,则很失礼。人们一般认为,左手拇指压住右手拇指,那就意谓着“主压客”,反之,则“客压主”,皆有失作揖表示友好的本意。

在给长辈作揖时,抱拳拱手于自己的右肩前方,即对方的左肩前方,表示对长辈的尊重。给晚辈还礼作揖时,则抱拳拱手于自己的左肩前。平辈之人相互作揖,抱拳拱手于自己胸前。

如果是多人向自己行作揖礼,不必一一还礼,只需从左至右,抱拳拱手三揖即可,称为“青龙三点头”。

左手抱右拳,是古代男子平时的作揖礼。这是吉礼。如果右手抱左拳,则是凶礼,只在报丧时才能使用。

古时女子是否右手抱左拳行作揖礼,还不确定。宋代以来,女子行“万福”礼倒是屡见载籍。

作揖礼产生于周代之前,作揖时拱手抱拳,双手前伸的姿式,据说是模仿戴手枷的奴隶。拱手抱拳的样子,叫“执”(執):


此礼当时在奴隶主之间流行,其涵义大约是愿意做对方的奴仆,供对方驱使,是一种礼貌上的友好表示。

至于后世武林人士竖左掌触右拳的抱拳礼,则是对作揖礼的简化,以突出自身的英武之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