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用三片肉一碗冬瓜汤祭祀朱元璋呢?

挖了恐龙侃历史


崇祯为什么用三片肉一碗冬瓜汤祭祀朱元璋呢?

崇祯用三片肉,一碗冬瓜汤祭祀朱元璋,这句话出自哪里?在明人张岱《陶庵梦忆》里。

相关的原文是这样的:

壬午七月,朱兆宣薄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黄锦,孔雀翎织正面龙,甚华重。……再下,东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极简陋,朱红木簋,木壶,木酒樽,甚粗朴。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冬瓜汤一瓯而已。暖阁上一几,陈铜炉一,小筯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几,陈太牢一,少牢一而已。他祭或不同,岱所见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导以鼓乐旗帜,牛羊自出,龙袱盖之。至割宰所,以四索缚牛蹄。太常官属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属朝牲揖,揖未起,而牛头已入燖所。燖已,舁至飨殿。次日五鼓,魏国至,主祀,太常官属不随班,侍立飨殿上。祀毕,牛羊已腐臭不堪闻矣。平常日进二膳,亦魏国陪祀,日必至云。

崇祯十五年七月,崇祯派大常寺卿朱兆宣到南京,准备在中元节这天,明孝陵举行祭拜仪式,祭祀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祭拜当天的情景总体来说就是气氛很肃穆,格调很高,大殿依然华美,但祭器粗朴,木质的碗啊壶啊酒杯什么的,没什么象样的器皿,祭品也很简陋,木碗里装着的,只有三片冷肉,一碗冬瓜汤……

朱元璋身为明朝开国君主,崇祯作为他的后人, 一国之君,竟然拿这寻常百姓都不会用的东西来祭祖,张岱的话可不可信?

从张岱的生平和作品来看,应该是可信的。张岱出身仕宦之家,久居杭州,他本人喜欢游历天下,加上素养很高,所以交游广阔,与当时的名卿贵族,朝廷官员来往得相当密切。其中朱兆宣就是他的朋友,所以,这次祭拜,张岱也得以参加。明朝灭亡后,张岱立志做明朝的臣民,不与清廷合作,著书良多,以寄托故国哀思,咱们的课本里,入选了他的《湖心亭看雪》(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张岱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大变革时代,所以,许多内容很有可信度。这一回祭拜,应该也是相当可信的。

为什么崇祯只能摆出这种谱?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用张岱的话来说,就是传说中的孝陵中的王气已经被人破坏得完全没有了。

咱们现代人都清楚,所谓的王气不王气,就是那么一说,真正的原因是种种积弊,已经无法消融化解。崇祯十五年的明朝,已经到了衰朽不堪的地步,此时,帝国内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军,已经成为燎原之势,想让它自行灭亡已不可能。至于东北,关外满清野心勃勃,已经准备就绪,想把大明连锅端,虽然它们并不能真的一口吞下,但是狼子野心,也不会自行消退,守卫国门的大将们,各有各的小算盘,能不能真正为国捐躯,是个大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满朝文武都已丧失信心,对大明的前途产生了深深的绝望,大明能不能活着都是个问题,帝国已老,行将就木,会有多少人随着它崩溃?许多大事都堆积在一块,相较而言,中元节在南京祭祀这样的事情,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形势不容乐观,毁灭或许转眼即至,祭祀先祖怎么做得到隆重相待?钱不钱的,其实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再穷也不至于如此,主要还是心态上,不过是草草应付而已。

国之将亡,崇祯估计也在乎不了那么多了,他想的,或许是祖宗有灵,多担待吧。


叶之秋


这事儿发生在崇祯十五年中元节祭祖的时候,据明人张岱《陶庵梦忆》描述,当时祭品确实很简陋,肉几片,汤也是冬瓜汤,至于祭祀所必须的三牲,即牛羊肉这些,那都是臭的。

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冬瓜汤一瓯而已……祀毕,牛羊已腐臭不堪闻矣。

此事虽然不是正史所载,但作者张岱乃是那个时代的人,而且这人也不是清朝的腿子,也不必去添油加醋,还是有着一定真实性的。

当时崇祯派出朝中的太常寺卿去南宁主持祭祀仪式,而著名的文人张岱因跟太常寺卿有不错的友谊关系,所以得以跟随而去。他也得以有机会见识到这场史上最寒酸的皇家祭祀活动,并将其记录在《陶庵梦忆》中。

壬午七月,朱兆宣薄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

至于,崇祯为何这么做,其实我们结合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很好得出结论。

崇祯十五年事什么时候?明朝是崇祯十七年灭亡的,也就是说,两年后,明朝就亡了。而当时正是明朝刚刚输掉了与满清之间的大决战松锦之战,国家可谓是一片哀嚎。再加上陕西民乱又起,李自成羽翼已成,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出于风雨飘摇之中,朝堂内外,一片低迷。朝中大臣在这个时期的表现非常不积极,没有谁想去帮助国家度过难关,面对崇祯的询问也只是敷衍了事,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担忧。

尽管此时的崇祯仍然高高在上,但是朝堂上已经没有了任何生气,眼看着国家就要葬送在自己手中,崇祯心里的滋味可以说是非常“不爽”,整个身心都被救国一事所占据,对其他事务并不是特别关心。所以当祭祀活动的方案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也没功夫去管。

而且这事儿本来就是礼部的工作,如果是平时,崇祯或许会上心关注一下,但是当时他显然没心情。

当然了,毕竟是祭祖,就算没有皇帝关注,礼部也不该懈怠啊。

总的来说,其实算不上懈怠,因为具体的流程,和祭祀的大致规格还是没变的。按照张岱《陶庵梦忆》描述,该拜了的拜了,该作揖的也都作了,只是祭品太过寒酸。

这是无奈之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明朝已经算得上是油尽灯枯,有点钱都拿去打仗了,真的没有富于了。

众所周知,想要举办大型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当时的明朝显然已经是山穷水尽。先是国家爆发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小冰河时期带来常年大旱,引发了蝗灾、鼠疫等一系列大规模的灾害,而且这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从万历后期开始,几乎是连年不断。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国家来说,这种长期灾害动摇了国家的经济基础,明朝国库也在这些年中被彻底搬空,民众生活难以维持,三军粮饷也无法满足,国家可以说是到了彻底破产的境地。

虽然崇祯兢兢业业,靠着在江南的收刮,稍微帮助明朝恢复了一点元气。但是陕西民乱,辽东女真,战事不断,无时无刻在消耗着明朝的国力。特别是崇祯十五年这个明朝最后的两年,那基本上已经油尽灯枯了。在这种经济环境之下,就算是礼部想要风光的举办祭祀仪式也是不太现实的。

而且对于崇祯来说,本来这个人就崇尚节俭,办得简陋点儿倒也符合他心意,也算是给先祖事先“请罪”了。咱们都知道,崇祯上任一来,干的最多的事儿就是下“罪己诏”,有事没事儿就请罪 。

综上所述,本次的祭祖活动位于特殊时期,崇祯和礼部既没心也没钱去搞这样的国家级活动,所以这次的活动也只能草草了事了。


白话历史君


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国事是非常的紧张,一方面有北方的满清威胁,而另一方面又有西边的农民军起义,等于是处在了腹背受敌的状态。再加上连年的军费支出、连年的皇室支出、以及文官官吏的贪污、党争,使得那时的明朝政府破败不堪,岌岌可危。

就祭祀来说,不论是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个仪式所纪念的朝代的开国之君,所纪念的是一个皇室的列祖列宗。在古代的时候,古人非常相信祖先对于后辈的保佑,对于后辈的照顾。他们会认为,只要将祖先供奉好了,就能够得到一定的庇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那个时候的帝王,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去对祖先进行的祭祀。

“祭祀的意义”

就祭祀的本意来说,它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一个比较传统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兴起,是因为古人传统的观念,他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当人们去世后,人的灵魂就会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会对后人进行庇护。于这种“有灵魂论”的说法相统一的,便是祭祀的形成和成熟,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说祭祀其实是“灵魂”的派生物。

什么东西和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在汽车刚刚出现的时候,它的形状便极为滑稽,而在后来的时候,它便逐渐变得越来越精良,越来越性能高端。祭祀也是一样,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于祖先和先人的祭祀大都比较简单直接,大都比较简易;据说,在原始的时候,因为对于图腾的崇拜,因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所以人们在进行祭祀的时候,大都是用竹子制作的木片或用最为原始的泥土,塑造成一个比较简易的神灵偶像;如果不是这样,原始的人类还会在石岩或是土地上,画出日月星辰,以及各种神兽奇鸟的形象。这些塑造出来的东西,就会被他们认为是所崇拜对象的媒介(这和寺庙中的大佛是一个道理)。当他们完成了塑像的建造后,他们便会将一些比较美味的食物和祭品,拿到这些雕塑的面前,以此视为供奉。在整个祭祀的仪式中,除了供奉食物和祭品外,人们还会对着神灵、祖先唱歌、跳舞,以及行礼等,想要以此表达出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并且希望能够得到崇拜者的庇佑和保护。

当时的明朝

当时的明朝破败异常,不仅腹背受敌,而且在这个王朝上还有着很多潜在的危机,这些危险正在大肆的蔓延和扩散,例如干旱、瘟疫以及蝗灾等等。这一系列灾祸的出现,被人们视为是亡国之象。正是在这个时候,想要逆转的崇祯皇帝很是烦恼和烦躁,一方面他想要将国家重新带入到正轨上,从而实现中兴,从而实现稳定,而另一方面,他实在不想背负这样亡国之君的骂名,毕竟在古代的时候,人都是要脸和面子的,那就更别说身为九五的皇帝了。

为什么祭祀很是简单

朱由检之所以将这场祭祀弄得如此简单,我认为有两种原因。

一方面,当时的明朝财政吃紧,不论是救灾、抗敌还是其他的问题上,都需要钱,都需要物质,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为了省钱,所以简化了祭祀的礼仪,简化了祭祀的程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崇祯皇帝历来非常的简朴和朴素,他在办这个祭祀的时候,想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穷困,以此给文官集团施压,从而让他们慷慨解囊。


木剑温不胜


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为何崇祯安排的祭拜仪式如此潦草马虎?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有两个原因。

一是当时的明朝已经到了残灯末庙,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在西北中原闹得天翻地覆,关外辽东的清军虎视眈眈,明朝军队不堪一击连吃败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大明朝灭亡在即,过不了这一关了。满朝文武人人深感自身难保,前途无望,丧失了信心,在朝堂之上当着崇祯尚且只是虚应故事,何况祭祀典礼这样的事更是没人上心,只是草草应付而已。

第二点,明朝末年,崇祯已经面临深重的财政危机,连续十几年的战火和灾荒,已经彻底摧毁了明朝的经济基础,明朝早已国库如洗,入不敷出,即使是边关前线打仗卖命的将士,被拖欠军饷都极为常见,朝廷也实在拿不出太多的银子举办盛大的祭祀典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